宋史中的四大家(三)

宋史中的四大家(三)

文/吳天暉

按語:蘇軾的胸懷令人佩服,烏臺詩案時他有可能馬上要被斬首,但是還是問差吏要來紙筆給他的弟弟寫詩,並沒有訴苦。被譽為行書天下第三帖的《寒食帖》是在其流放到黃州時寫的,在黃州同樣留下他無數豁達的故事。文人除了文章之外,也要有胸懷,真正在歷史上豪無爭議的大家莊子、陶淵明、李白以及蘇軾等等無一不是具有大胸懷而豁達的人。心小即眼窄,文筆自然受限。

蘇軾(一)

宋史裡有一卷來專門記蘇軾,卷三百三十八,列傳第九十七。他的弟弟蘇轍列其後,也是單獨一卷。他的父親蘇洵就只能列在文苑傳中,同其他人共佔一卷。可以看出,蘇軾在宋史中的待遇挺高。

蘇軾是眉州眉山人,十歲的時候,他老爸蘇洵就把兒子老婆扔在家裡,遊學四方了。沒辦法,蘇軾的老媽程氏只好親自來教兒子讀書了。蘇軾聰明自不必多言,有一次程氏讀到東漢範滂傳時,不由嘆息。範滂年輕時就以正直清高有氣節聞名鄉里,後成為黨人名士,漢靈帝大殺黨人,範滂不畏死主動投獄,後被殺,年僅三十三歲。蘇軾問程氏,老媽,我如果為了名節學範滂赴死,你覺得可以嗎?程氏反問,你做得範滂,我就做不得範滂的老媽了?

到了二十歲,博通經史,每天要寫數千字的文章。這個歷害,我就算用電腦,囉裡囉嗦一天最多也就寫個幾千字,而人家是文言文,內容含量數倍於白話文,老S每天記千把字的流水已經是我見過最歷害的人了,而我三天打魚曬網得十天,堅持不了每天都寫。蘇軾喜歡賈誼和陸贄的文章,後來看了莊子,大發感嘆,認為以前自己見到的想到的但是寫不出來,自從看了莊子後,彷彿莊子老人家知道我的心思啊。

嘉祐二年(1057),這一年在歷史上很有名,因為這一年同榜進士中除了蘇軾之外,還有蘇轍、曾鞏、程顥、程頤等等大人物,被後人稱為千年第一榜。但是這屆狀元叫章衡,他有個叔叔叫章惇,也中了進士,但是他看不上他的侄子章衡到了什麼地步呢,就因為名次在其之下,居然放棄了入學,扔掉錄取通知書回家,嘉祐四年(1059),重考後進士及第,名列第一甲第五名,開封府試第一名,後官至宰相,又因反對立端王(宋徽宗)被貶,從這一點來看,的確有資格看不起章衡。

章惇被宋史列入奸臣傳(卷四百七十一,列傳第二百三十),是是非非暫不管他,只說一件如蘇軾有關的趣事。章惇與蘇軾同遊南山,到了仙遊潭,潭下是萬仞絕壁,但有一樹橫長在絕壁上,章惇就拉著蘇軾說,我們站在這樹上然後在絕壁上寫幾個字吧。蘇軾害怕,連忙拒絕。章惇不慌不忙的走到樹上,然後用繩子挽在樹上,另一頭綁在自己的衣服上垂到懸崖下,用毛筆蘸滿漆墨在絕壁上寫著,蘇軾、章惇到此一遊。上來後面不改色,蘇軾摸著他的背說,你以後肯定能殺人。章惇問為什麼,蘇軾說,能自己不要命的人,就能殺人。章惇大笑。

當時文壇弊病太多,歐陽修想改改風氣,當他看到蘇軾在禮部考試的文章《刑賞忠厚論》時,大為驚喜,想把作者列為第一,但是懷疑是自己的門客曾鞏寫的,為了避嫌,就放在第二(這是蘇軾列傳的記載,但蘇軾並不是榜眼,連探花也不是)。後又以《春秋》經義策問得了第一名,在殿試中乙科。(按,從這一段來看,真是複雜,不明白禮部考試,春秋對義,殿試到底是什麼區別,待考。)後來歐陽修對梅聖俞(堯臣)說,吾當避此人出一頭地(我當迴避一下,好叫此人出人頭地。出一頭地的成語就來此)。聽到此話大家都笑話歐陽修,之後蘇軾的表現證明此言不虛。

嘉祐五年(1060),蘇軾調任五年,之前在丁母憂,如果按守孝三年來算,那就是蘇軾中進士那年他母親就去世了。歐陽修真是個大好人,他認為蘇軾才華識見都了不起,推薦他去秘閣(代指崇文院,後世改稱翰林院)。考試的時候因為時間緊,以前就沒有人是先打草稿再寫試卷的,直到蘇軾才先打個草稿,然後再正式寫試卷,所以不但字跡工整,還文采飛揚。六論之後,又對制策,直接進了尖子班。宋朝在蘇軾之前,能直接以制策就進尖子班的,只有吳育一個。

宋史卷二百九十一,列傳第五十中有吳育傳。說他少奇穎博學,舉進士,試禮部第一,中甲科。還說他性明果,所至作條教,簡疏易行而不可犯。遇事不妄發,發即人不能撓。辨論明白,使人聽之不疑。還說他體素羸,少時力學,得心疾,後得古方,和丹砂餌之,大醉,一夕而愈,後數發,每發數十日乃已。政治上主張對元昊採取綏靖政策;不太服范仲淹。

蘇軾升任大理評事,在鳳翔府當判官。因為元昊叛亂,民貧役重,岐下每年運輸入貢品的木筏,又經常遇險。蘇軾去實地考察,調整一下水工的工作時間,從而就能減少一半的損失。我還記得蘇軾實地考察過石鐘山,以前課本里有他的《石鐘山記》,想必大家都知道。

治平二年(1065),升為登聞鼓判官。英宗在宮裡就聽說他的名頭,想仿唐時招賢為榜樣將其召入翰林院,任知制誥。宰相韓琦說,蘇軾的才能,太遠大了,以後自然能對天下人有用。要先放在朝廷內多多栽培,則天下的士人都覺得蘇軾這樣有才華的人也需要進修,所有人都會覺得朝廷內高人更多,之後再起用他,則人人都無話可說。如果現在急於用他,則天下人認為文章寫得好就有用了,這樣勢必造成不好的影響。英宗說,那先給他一個修注怎麼樣?韓琦說,記注與制誥差不多,不能急於授給他。不如讓他在館閣中做近上帖,請皇上召之一試。英宗說,讓他考試看看他能不能勝任,如果蘇軾不行呢?韓琦表示不用試,但是還是考了兩輪,又進入了優等生行列,得直史館。蘇軾後來知道韓琦的話,說,他可真是以德來愛人啊。我不知道蘇軾這話有諷刺的意味沒有,反正總覺得韓琦的理由有些不可思議。

蘇洵死了,人們都拿錢給蘇軾辦理喪事,蘇軾推辭不要,想要給個一官半職,於是贈光祿丞。蘇洵臨死前,認為哥哥太白死得早,子孫未立業,妹妹杜氏,死後還沒有下葬,以此屬咐蘇軾。蘇軾剛辦完蘇洵的喪事,立即就將姑姑下葬。後來官職可以繼承,蘇軾將官職讓與太拍的曾孫蘇彭。我覺蘇軾是家中老大,有擔當,有胸懷,真是常人所不及。

熙寧二年(1069),蘇軾入朝為官,這時王安石掌權執政,一向厭惡蘇軾與自己觀點不同,所以安排他做判官告院。四年(1071),王安石要變科舉、興學校,詔令兩制、三館商議。蘇軾上議反對,這裡摘了大段文字,太長我就不錄了,大意是祖宗之法好好的,不能隨便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