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法让洪山天天「赶会」

终于等到你了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更多精彩

设法让洪山天天「赶会」

设法让洪山天天「赶会」

——献给第二届洪山乡村文化旅游节

孟满喜

「三月三」洪山庙会到了,先介绍洪山庙会来历。

庙会,顾名思义,庙在前,会在后。庙会源于远古祖庙祭祀。《左传》载:「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是说祭祀与武争一样重要。古代庙制,《周礼》规定: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祭于寝。后来发展到族庙和家庙。主持庙祭,是权力、地位和身份的象征,由皇帝、族长、家长主祭。一把手主持,当然参加的人多,服务的人多,卖东西的人多,看热闹的人多,就演变为庙会了。

设法让洪山天天「赶会」

知道了庙会来历,自然就知道洪山庙会来历了:

洪山泉水,《山海经》有记,最早建庙时间不详。宋代大中祥符元年(1008)的《源神碑》载:至道三年(997)重建神堂,碑文有「灵泉化出,古庙齐兴」「古人立庙,古今相传」记载,说明此庙在唐朝,甚至更早就有。当时古庙「建耸翠之楼台,立峥嵘之殿宇」,「銮铃杂合,北返龙宫;鼙鼓峥嵘,西归凤阁」等等,是说楼台高耸,殿宇巍峨;庙中晨钟交响,暮鼓震耳。

各地庙会时间选择,一般是神佛生辰或忌日,或当地伟人先贤生故日,或当地重大事件纪念日等等。

洪山庙会选在三月初三八月初一,据康熙二十九年(1690)《复泉水利记》载:洪山泉水浇地「始于三月初三,终于八月初一」,具有用水节点纪念意义。更主要「三月三」是上巳节。阴历三月上旬的已日,俗称「上巳」,汉魏后固定在三月三日,风俗是「春禊」,即在水边举行清除不祥的祭礼。《周礼-春官-女巫》就有记载,后来由祭水发展为踏青春游、戏水采兰、水滨宴饮、曲水流觞、恋爱、求子等活动,王羲之「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就是描写「流觞曲水」之乐。洪山三月三庙会,应是由上已祭水风俗演变的。

以上宋碑说当时庙会热闹异常,「骈阗车马」,「猛烈英维」,车马拥挤,人多如潮。「梁园之上客歌欢,洛浦之佳人遊玩」,才子佳人蜂涌而至。「诗仙道伯玩水看山,钓叟樵翁寻溪绕洞」,文人和百姓游兴不同,各有乐趣。碑中还载当时祭祀盛况:「民希献贺,官遽祷赛。奠酹紫袍,跪炉金带」,就是百姓都来供献贺喜,官府急着组织祭祀祈祷,身穿紫袍的乡绅大户献酒上供,腰扎金带的大小官员烧香跪拜等等。

设法让洪山天天「赶会」

图为1993年洪山赶会

旧时庙中正殿前都有戏台,要唱戏「酬神」,报答神佑恩德。还得「娱神」,让神今后更乐意保佑。宋碑中称庙会时:「练竹嘹亮,弦管铿锵,声喧鸾凤之林,韵逐鸳鸯之水」,铿锵嘹亮的乐曲声惊动了树木和泉水,有多热闹!

所以,庙会形成一是有神,要祭祀。二要唱戏,三要交易,四要人多,也就是「神、民、艺、货」四要素。

洪山庙会完全具备这四个要素。

洪山庙会的文化内涵更丰富更独特,概括为三句话:根在水,特在物,兴在时。

设法让洪山天天「赶会」

图为1993年拍摄的洪山泉水

根在水:数千年来,洪山泉灌溉介休数万亩良田,供应半个介休的人生活用水,堪称介休「母亲泉」!这是洪山庙会的根和魂,人们在庙中祭神,台前看戏,池旁戏水,灵魂得到安慰,感官得到享受,何等惬意!当然,这也是洪山水断流后,庙会逐渐衰落的根本原因。

特在物:我们知道,旧中国「无村不庙,无庙不村」,村村有庙,但不是村村有会。庙里唱戏无特色货物,也不叫庙会。近代以来,庙会祭祷色彩淡化了,物资交流内容加重了,实际已是物资交流会。

洪山庙会交流物资独具特色。

设法让洪山天天「赶会」

1961年编的洪山陶瓷史

其次是供香。古代百姓一年四大节、八小节、二十四个「猴猴节」和婚丧节庆都要烧香。据记载,解放初,洪山有制香户400余家,占全村农户一半左右。供香销往外省,名闻遐迩。

三是水磨。法兴寺碑中有「水碾磨」记载,至少有一千多年历史了。古时传说洪山「四十八盘磨连轴转」,与洪山80多岁王云书核对,解放时还存22盘。磨沟18盘,石屯23盘。水磨不是货物,但赶会时,外地人从磨沟和石屯上来顺便观赏的很多。

设法让洪山天天「赶会」

洪山陶瓷和供香,无论从规摸还是质量,都是周边县市没有的。有特色货物,来交易者就多。

兴在时:洪山庙会热闹的独特原因,还因是介休开春第一会。人们冬天憋屈了几个月,赶会时青年男女结伴踏春,普通百姓看戏娱乐。开春了,山民要出卖山货,农家要选购种子,粗细粮要调剂互换,养家畜的卖买猪羊,闹车马的交易牲畜,家庭主妇置办日用品。

因此,洪山庙会无论是历史还是节点,无论规模还是特色,堪称「介休第一会」。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离不开乡村文化的振兴,更离不开乡村传统文化的传承。洪山举办这个文化节,是我市「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一大重要举措

那么,洪山乡村文化的内容是什么?无论从庙会史,还是兴奋点看,毫无疑问是水文化。

设法让洪山天天「赶会」

但有两个问题要弄清:第一,水不是文化,是资源,至少形不成庙会意义的文化。

由水衍生的祭祀文化,与生产技艺及物质产品的叠加起来才是文化,也就是洪山陶瓷、制香、水磨的技艺和产品。没有这些,就没有洪山庙会文化。

二是洪山水文化是个地域概念,而不是村落概念。陶瓷包括了洪山和磨沟;制香也包括磨沟、石屯、狐村等很多村;水磨范围更广,分布在全市5个乡镇17个村。

洪山去年举办第一届乡村文化旅游节,出现多年未见热闹场面,原因还是水文化内容完善带来的:一是源神池灌入井水。这一盛景,唤起了多少中老年人美好记忆,也寄托了多少青少年殷切希望,消息一出,全市轰动。深层原因是:人们多少年来对破坏自然心底愤慨的集中爆发,也是人们对保护环境自觉意识的情绪化体现。

二是把陶瓷、水磨、琉璃、制香等非遗项目集中展示,让洪山水文化多元载体,穿越了时空,打开了尘封,复活了记忆,视觉就具象化和活体化了,在怀旧感和好奇心双重心理驱动下,形成汽车远远停在石屯、人们赶会挤不入村、饭店爆满食材无存的轰动效应。

但是,去年庙会热了几天,会后又冷了。洪山乡村文化旅游,能不能形成常态化旅游呢?俗话说事在人为。怎么「」呢?笔者陋见,只要认识到位,领导重视,措施得当,还是大有希望的。

设法让洪山天天「赶会」

——认识到位是,要充分认识洪山水文化在全市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洪山水文化无论从历史、内涵、规摸在全市都是独有的,全市乡村振兴战略如能从这个点上集中发力,并采取有效措施取得成效,其引领和幅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有可能形成介休乡村振兴战略的一张名片。

——领导重视是,既然要把振兴洪山水文化当作全市乡村振兴战略来抓,就应有强有力领导班子。建议由一位市领导主抓,成立市级领导组,召开专题动员会,制定工作规划,有序推进。这两届洪山旅游文化节,市相关部门牵头,已经开了个好头。

——建议编纂《洪山水文化志》,不是村志,也不同水利志。内容包括:水简史、陶瓷史、水磨史、制香史、砂锅史及耐火材料史等,为开发旅游准备资料。可先由市有关部门牵头,调查摸底,登记造册,存挡备用。

——做好文化遗迹的保护。陶瓷遗址,原洪山陶瓷厂内两座古窑已是省级文保单位,磨沟村还有两座古窑基本完好,应列入县级文保单位,发掘保护。水磨,原来全市5个乡镇17个村的117盘磨,都毁坏无存,只有磨沟「二盘磨」保存完好,去年市文化局启动抢救性修复,3月底动工,4月底磨房翻修完工,但直到现在内部木制机械没动。呼吁市相关部门组织做完,并认定为县保单位。

因为,我这两年调查水磨时,曾问过汾阳峪道河和灵石西许一带水磨情况,看过阳泉娘子关水磨景点,从历史、规模、分布、数量看,介休水磨在全省绝对第一。保存这盘水磨,不是为磨沟,也不是为洪山,而是为介休或山西保存这一不可复制的文化遗产。

设法让洪山天天「赶会」

关于制香,要把洪山散落各户原始工具,有偿收集,为开发旅游保存文物。

现在不去保护这些文物,几年后会全部毁灭。届时,洪山文化旅游,将因没有历史源渊和旅游根基,像其他地方一样,成为被人厌恶的人造景观。

设法让洪山天天「赶会」

——成立专业合作社。据我了解,磨沟村现有手工制陶户4家,运吉村3家,洪山村有制香户大户3家,散户10余家。应组织陶瓷和制香专业合作社,专项资金支持,保护和传承这些项目。

——创建「洪山传统文化旅游产业园」,园中包括陶瓷、水磨、制香三项内容,集历史回顾、传统工艺演示、游客参与体验、产品观赏品尝、产品纪念品销售于一体,完善「游、购、娱、吃住、行」六大要素,建成景区,才能形成「天天赶会」,打造介休又一张文化名片。没有景区,仅靠注水庙会搞旅游,理想不错,现实很难。

这个设想最大难题是选址占地和投资招商,没有市政府重视与推动,只能是一句空话。

这个项目,笔者有初步设想,一旦有人投资,可以用它做基础,商讨可行性方案。

人们说洪山泉水断了,洪山盛景很难恢复了。笔者作为喝洪山水长大的古稀之人,却不以为然。

因为,洪山的人还在,洪山精神还在。什么是洪山精神,那就是:保护自然,利用自然,天人和谐的大道理念:拼搏奋斗,善于创新,与时俱进的创业意识;开放包容,诚信重义,四海皆朋的友善心态。

只要洪山人还在,洪山精神还在,洪山的明天一定会更美好!

为此,笔者呼吁:有山有水有乡愁的洪山,是我们的梦想,要让梦想变成现实,唯有反思,唯有觉醒,唯有实干。

归来吧,我的凤鸟!归来吧,我的本源!

长按二维码,发现不一样的新天地

设法让洪山天天「赶会」设法让洪山天天「赶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