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喝酒而做官的唐代詩人王績

為喝酒而做官的唐代詩人王績

王績,隋末唐初著名詩人。自號“東皋子”。王績多才多藝,除了對釀酒深有研究之外,還擅長彈琴,妙於占卜算卦,懂得武術、醫術、養生術。有文集五卷,全唐詩存其一卷。

王績十分愛酒,待詔門下省時,當時做高祖禁衛的弟弟王靜問他:“在朝廷裡待詔快樂嗎?”他回答說:“待詔薪俸微薄,而且門庭冷落,無人問津,也難有升遷的機會,只是每天官府會供應三升美酒,差強人意,還可以混一段時間吧!”門下省的最高長官,江國公陳叔達聽說之後,說:“王先生既然嗜酒,三升酒怎麼夠喝呢?從今天起,每天供應他一斗!”從此,王績就得了一個雅號,叫“斗酒學士”。

王績嗜酒如命,哪裡有酒就奔向哪裡。他聽說主管音樂的太樂署史焦革善於釀酒,於是主動請求當太樂丞,目的就是焦革為人和藹善良,愛才敬賢,而王績的才學深為他賞識,當了焦革的部下,就能經常從他家裡要到酒喝。這和魏晉年間的阮籍相似,阮籍聽說步兵校尉府廚房裡有數百罈美酒的時候,就主動請求降職去擔任步兵校尉;而當校尉府裡面的酒都被他喝光之後,他就主動辭職了。後來王績也如阮籍那樣,離開了太樂署,因為焦革和妻子相繼去世,他再也不能喝到他們釀的好酒了。離開之時,他還仰天長嘆:“這是老天存心不讓我喝足美酒啊!”於是棄官還鄉。

據史載:王績因為酒醉而丟失了六合縣丞之職,鄉里有人嘲笑他,認為他是扶不起來的阿斗,不是當官的料。王績就寫了《無心子》一文笑自己,更是笑他人,其詞曰:

無心子居越,越王不知其大人也,拘之仕,無喜色。越國法曰:穢行者,不齒。俄而無心子以穢行聞,王出之,無慍色。退而適茫蕩之野,過動之邑而見機士。機士撫髀曰:“嘻!子賢者,而以罪廢耶!”無心子不應。機士曰:“願承教。”曰:“子聞蜚廉氏馬乎?一者朱鬣白毳,龍骼鳳臆,馳驟”如舞,終日不釋轡,而以熱死;一則重頭昂尾,駝頸貉膝,踶齧善蹶,棄諸野,終年而肥。夫鳳不憎山棲,龍不羞泥蟠,君子不苟潔以罹患,不避穢而養精也。”

為了酒,一切都可以放棄,何況小小的縣丞?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他搖頭不顧,比之以陶淵明,更有過之而無不及了。

王績不僅在行動上履行了一個酒徒的義務,在理論上也為酒文化增光添彩,他著《酒經》《酒譜》二書,總結了前人釀酒的經驗,李淳風看了之後對他說:“你簡直就是為酒作傳的太史啊!”辭官回鄉之後,他在自己的家鄉東皋為酒聖杜康建造祠堂,把曾經供應他好酒的焦革也順便擺在祠堂裡供奉。

人稱王績為“斗酒學士”,他卻認為自己的酒量不止區區一斗。他自號“五斗先生”,由此綽號可知王績酒量之大,而且隱含了向東晉名士陶淵明學習的意思。他是陶淵明的高級粉絲,兩人也有許多相似之處。王績和陶淵明一樣,仕途失意,一生只擔任幾次小官兒;他也和陶淵明一樣,走上了隱居的道路;陶淵明酷愛杯中之物,他也是劉伶杜康的信徒。陶淵明自號“五柳先生”,他自號“五斗先生”。陶淵明著有《五柳先生傳》,他也寫了一篇《五斗先生傳》。王績之於陶淵明,簡直到了亦步亦趨的程度。王績在一首詩裡曾說:

阮籍醒時少,陶潛醉日多。

百年何足度,乘輿且長歌。

古代的隱士大都多是先仕而後隱,不然百姓一個,已落至塵埃,何須去隱?但凡做隱士者當初沒有不想“仕”的,因為“仕”是實現人生價值的唯一途徑。從王績的思想來看,他並非獨守道家一派,儒家、佛家思想也多少對他有些影響,但不是主要的。因為不求建功立業,家裡又很富貴,故做個隱士也是不錯的。

為喝酒而做官的唐代詩人王績

王績為唐詩的開山鼻祖,其作品真實地反映了他處在那個時代特有的思想感情,例如在《解六合丞還》:

我家滄海白雲邊,還將別業對林泉。

不用功名喧一世,直取煙霞送百年。

彭澤有田惟種黍,步兵從宦豈論錢。

但使百年相續醉,何辭夜夜甕間眠。

這首詩把他的人生態度全部揭示給讀者。渴望山野生活,希望學阮籍、陶淵明,長久地與酒相伴,不願人來聒吵。

最有名的詩是《野望》:

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

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

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

這首《野望》是王績的代表作,全詩一共八句,每句五字,從形式上看,已經基本符合五言律詩的格律。中國古代詩歌,最早的是《詩經》裡面的四言詩,之後又有了《楚辭》以六言為主的詩歌,漢魏、南北朝以五言詩為主,但是這些詩歌,在音韻、詞性、句法上做嚴格的要求。而這首《野望》,第三句和第四句句式相同,詞性一致,形成了嚴格的對仗,第五句和第六句也對仗,唐詩每兩句稱為一“聯”,這種對仗的聯就稱為“對聯”,後來春節時家家門前貼的春聯就由此而來;其他沒有對仗的,如第一聯和第四聯,就稱為“散聯”。每聯末尾一個字稱為“韻腳”,就是必須押韻的字,按照這種方式組織起來的詩歌,就叫“五言四韻詩”,後來稱為“五言律詩”。而王績這首詩,被公認為唐代最早的五言律詩。因此,稱王績為唐詩的開山鼻祖,一點都不過分。

這首詩是傍晚,作者在故鄉東皋眺望有感而作。在官場胡亂地混了半生之後,王績突然發現,自己竟無所歸依,也許是無人瞭解自己的才能,也許是瞭解自己的人自己又看不上眼。於是,在這個秋天的傍晚,落暉映照著山林,作者靜靜地看著牧人們驅趕著牛羊,獵人們帶著獵物回家。他們互相都不相識,莊子說: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但是,這種徹頭徹尾的孤獨卻又讓詩人感到無可言喻的悲哀。於是,在這傍晚的餘暉裡,他想起了不食周粟,到首陽山采薇的伯夷、叔齊兄弟了。

為什麼這樣想啊?詩人對伯夷、叔齊兄弟倆不食周粟的傲骨是敬佩的,做人就是要有一些骨氣。這是王績的性格!

這首素樸的詩,讀起來很有韻味,泥土氣裡夾帶著玫瑰的花香。值得我們細細品讀。袁行霈在《唐詩鑑賞辭典》中讚揚這首詩說:“從南朝的宋齊梁陳一路讀下來,忽然讀到這首《野望》,便會為它的樸素而叫好。”的確,受齊梁宮體詩和初唐上官體的影響,初唐很多詩歌都無法擺脫濃濃的脂粉氣。英明神武如李世民,也寫出“花生圓菊蕊,荷盡戲魚通”“結伴戲方塘,攜手上雕航。船移分細浪,風散動浮香。”之類的詩句,如上官儀的“芳晨麗日桃花浦,珠簾翠帳鳳凰樓。蔡女菱歌移錦纜,燕姬春望上瓊鉤。”已絲毫看不出男兒氣。而王績的《野望》,無疑在這脂香粉濃的詩風中注入了一股清新之氣,似乎是漫天的齊梁綺麗夜空中透出的一抹絢麗的晨曦,唐朝終於開始有了男人寫的詩歌。

這首詩也就是一首屬於未來的詩。它為王勃等人奠定五律詩的格律作出了示範;同時,我們可以發現,這首詩又與王維的作品十分相似,它上承陶淵明,下啟王孟韋柳,是唐代田園詩的先聲。因此,可以這樣認為,不僅從形式還是內容上,唐詩最偉大的一頁,都是由王績這個酒徒揭開的。

三十多歲就開始隱居生活的王績,644年卒於家。雖然他的詩歌在格律上還處於初創,不夠完備,在境界上還欠壯闊,不過,在五言律詩的發展史上他畢竟有篳路藍縷之功,這是不可否認的。多年之後,他的一個侄孫繼承了他的衣缽,成為“初唐四傑”之一,這個侄孫就是王勃(王勃是王通的孫子,王通是王績的哥哥)。

《秋夜喜遇王處士》是一首五言小詩,寫得乾脆利落,絲毫不拖泥帶水,韻味盎然:

北場芸藿罷,東皋刈黍歸。

相逢秋月滿,更值夜螢飛。

王績一生鬱郁不得志,兩次歸隱直至終老。在家裡,他總是喜歡和那些隱居山野的文人相交。這真是《秋夜喜遇王處士》這首詩,就是反映他歸隱生活的一個側面。處士,古代對隱居民間而有才學之人的敬稱。傍晚時分,耕耘回來,與相知的老王相遇,不勝欣喜。此時,一輪秋月,正衝破夜空的黑暗,初顯其明麗的光輝;螢火蟲快樂地飛著。一個多麼寧謐而又祥和的世界!

從詩描寫相遇時的情景來說,作者所要表達的感情是朋友相遇時的激動與快樂。“天下之快莫若友,快友之快莫若談”,在勞累之後,老朋友意外相遇,一定會席地而坐,喝杯茶,抽袋煙,聊聊天,然後互相詢問莊稼的長勢,家人的情況,甚至談到社會上的種種問題,傾吐對家國的憂慮……

詩裡面沒有具體寫兩人相遇後所作的事情,但是,從它所表達的感情裡我們就可以想象出各種畫面,給讀者留下了極大的想象空間。這就是它的藝術魅力。

王績的獨特之處還在他也像陶淵明自己做輓詩那樣,自撰墓誌銘:

王績者,有父母,無朋友,自為之字曰無功焉。人或問之,箕踞不對,蓋以有道於己,無功於時也。不讀書,自達理。不知榮辱,不計利害。起家以祿位,歷數職而進一階。才高位下,免責而已。天子不知,公卿不識。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於是退歸,以酒德遊於鄉里。往往賣卜,時時著書。行若無所之,坐若無所據。鄉人未有達其意也。嘗耕東皋,號東皋子。身死之日,自為銘焉。曰:

有唐逸人,太原王績。若頑若愚,似驕似激。院止三逕,堂唯四壁。不知節制,焉有親戚。以生為附贅懸疣,以死為決疣潰癰。無思無慮,何去何從?壠頭刻石,馬鬣裁封。哀哀孝子,空對長空。

王績,把生死看得如此平常,可見他的人生觀是何等灑脫!

為喝酒而做官的唐代詩人王績

(文中圖片源於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