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績《野望》:亂世情懷傍晚惆悵


王績《野望》:亂世情懷傍晚惆悵

丁啟陣

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

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

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

1

一般認為,這首詩作於隋末。當時,詩人正在家鄉過著隱居的生活。

2

王績(585—644),字無功,自號東皋子,太原祁縣(今山西祁縣)人,一說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縣)人。在隋朝先後任秘書省正字,六合縣丞;入唐以後,為太樂丞。王績出身世家,祖上都在朝廷為官,但職位都不高。王績因此有“才高位下”之類的感慨。

王績一生過著雙重隱逸的生活,歸隱故鄉,退隱“醉鄉”。歸隱故鄉,他有祖傳的產業,“東陂餘業”,“園林幸足”;退隱醉鄉,除了《醉鄉記》,還有《五斗先生》、《祭杜康新廟文》、《獨酌》、《醉後》等詩文宣揚飲酒的好處。

3

末句中“采薇”一語,有不同理解。多數人認為是借用伯夷、叔齊首陽山采薇故事自況;也有人認為跟伯夷叔齊的故事無關,只是借《詩經》中關於采薇的詩句,抒發其內心的苦悶(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唐詩選》,人民文學出版社1978年版)。

眾所周知,伯夷、叔齊隱居首陽山中,靠採挖野草生存,目的是為了不吃滅了自己故國的仇敵之國(周朝)的糧食,保持名節。王績歸隱家鄉,沒有這層緣故。因此,以伯夷叔齊故事自況的說法不可取。

《詩經》中出現“采薇”字樣的,有兩首:一首是《召南·草蟲》:“陟彼南山,言採其薇。未見君子,我心傷悲。”另一首是《小雅·采薇》:“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歸曰歸,歲亦莫止。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啟居,玁狁之故。”前者講一位女子在采薇時想念分居兩地的愛人;後者講一位戍邊士兵返回家鄉途中抒發戰爭時期無法安居樂業的苦悶之情。總之,表現的都是孤獨之苦。

可見,王績詩中的采薇,意思跟《詩經》中的“采薇”相近。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編《唐詩選》的說法可以採信。

4

這是一首傍晚時分抒發悲秋之情的詩歌。

東皋,字面意思是東岸水邊,可能只是個表示方位的詞語。但對王績而言,卻是一個特指的地方。這個地方是王績隱居所在。

這是一首五言律詩。首聯交代場所、時間和內心狀況:站在自己隱居處,薄暮時分,心神不安,惆悵彷徨不知歸處。頷聯寫秋景,樹梢即將凋零的黃葉,遠山落日的餘暉,都增添了詩人內心的悲涼。頸聯描寫所見人事,牧人、獵人都回到各自的家裡。末聯表現詩人內心的孤獨與寂寞,那些路過東皋走在回家路上的牧人、獵人,都是詩人所不認識的。詩人所能做的事情,只能吟詠《詩經》中古老、悲傷的詩句。

這首詩的好處,有人認為主要在於它的樸素(上海辭書出版社《唐詩鑑賞辭典》,袁行霈撰文)。我認為,樸素只是對一首詩歌的基本要求。這首詩的真正好處,在於它把敘事、寫景、抒情三者巧妙地結合在一起,脈絡清楚,情景交融,使讀者不知不覺間心為之動,情為之移。

5

追溯源頭,這首詩可以上溯到《詩經》那裡。《國風·王風·君子于役》第一章: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

曷至哉?雞棲於塒。

日之夕矣,羊牛下來。

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這是一首婦女思念其久戍在外丈夫的詩歌。王績的《野望》一詩,無論是結構上還是詩句詞語上都跟它有相似之處:時間都是傍晚,都有牧歸畫面,都以惆悵情緒起訖。

有源有流,比王績晚出生110餘年的大詩人王維,他的名作《渭川田家》,明顯受到了王績《野望》的影響。請看:

斜光照墟落,窮巷牛羊歸。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荊扉。

雉雊麥苗秀,蠶眠桑葉稀。

田夫荷鋤至,相見語依依。

即此羨閒逸,悵然吟式微。

王維的《渭川田家》至少有如下四點跟王績的《野望》相似:一、傍晚時分;二、看著村人放牧或勞作歸來;三、觸景生情,感慨系之;四、都以《詩經》詞語或曰篇名(采薇、式微)作全詩結尾。所不同者,季節、心境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