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稱中國人工智能5年後將超過美國,如何正視中國人工智能的發展?與美國差距主要體現在哪裡?

用戶3708573253

我們用創新工場創始人李開復發表在

MIT Technology Review 網站上的文章

Tech companies should stop pretending AI won’t destroy jobs《科技公司應停止假裝AI不會消滅工作》來回答這個問題。

前段時間某天上午,我叫了一輛Uber去麻省理工學院參加一個人工智能會議,司機問我,自動駕駛汽車多久後會搶走他的工作。我告訴他,大約15到20年後。他鬆了口氣說:“哦,那個時候我就退休了。”

還好我們當時不在中國。如果在中國,一位司機問我這個問題,我不得不告訴他,大約10年後——幸運的話可能15年後,他就會失去工作。

這聽起來可能有點奇怪,因為美國目前處於而且一直保持人工智能研究的領先地位。即便中國未能超越,也正迎頭趕上。而這種國與國之間的較量保證了人工智能的落地。

中國至少將有50%的機會贏得這場競賽,有幾個原因。

首先,中國有一大批從事人工智能領域的年輕人。過去10年,中國作者發表的人工智能相關出版物的數量翻了一番。最近,來自中國人臉識別創業公司Face++的年輕AI工程師贏得了三個計算機視覺挑戰賽的冠軍——超越了谷歌、微軟、Facebook和卡耐基梅隆大學的團隊。

其次,中國擁有比美國更多的數據——而且數量要多得多。數據是人工智能發展的驅動因素。一名擁有大量數據的優秀科學家能打敗只擁有少量數據的超級科學家。中國移動電話和互聯網用戶數量世界第一,是美國的三倍。但實際差距比這大得多,原因在於中國人使用電子設備的方式。在中國,人們不攜帶現金。他們用手機支付所有的水電賬單,用手機完成所有購物。下班時打開一個app點餐,到家時,一輛電動車已經將熱騰騰的食物送到門口。在中國,共享單車每天5000萬次付費騎行產生30T的傳感器數據,大約是美國數據量的300倍。

第四,中國的政府政策正在加速人工智能的發展。

政府宣佈的計劃是,人工智能技術和應用將在2020年前趕超美國,在2030年前成為全球人工智能創新中心。如果你有所疑慮,我想告訴你,這在中國並非只是場面話——之前推進高鐵建設和“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政策就是範例。相比之下,創新在美國陷入停滯。想想貝拉克·奧巴馬總統對太陽能面板製造商Solyndra的貸款擔保是如何被批判為權貴資本主義的。卡車司機們正在向唐納德·特朗普和國會呼籲,希望停止自動駕駛卡車的測試。

中國作為人工智能超級大國的崛起並不是一件只關乎中國的大事。中美之間的競爭推動了人工智能領域的驚人進步,它勢不可擋。正如我在劍橋遇到的那位Uber司機的直覺判斷,人工智能將取代大量工作,引發社會的不滿。想想谷歌DeepMind的AlphaGo軟件取得的進步:它在2016年年初打敗了最強的人類圍棋手。後來,它被2017年推出的AlphaGo Zero超越,後者通過與自己對弈學習圍棋,並在40天內超過了先前所有的版本。現在,試想這樣的進步轉移到客服、電話銷售、組裝線、前臺、卡車駕駛等標準化的藍領和白領工作。人們很快就會發現,我們一半的工作任務都能被人工智能和機器人更好地完成,幾乎沒有成本。這將是人類經歷過的最快的一次轉變,而我們還沒準備好。

並非每個人都同意我的觀點。有人認為,工作消失的那天會比我們認為的更遙遠,因為很多工作只會被部分替代,而企業會嘗試在內部重新安置那些被取代的人。但即便如此,該來的還是會來。還有人提醒我們,每一次技術變革在取代舊的工作崗位時也會創造新的工作崗位。但如果我們認為這次還會如此,那就危險了。

然後,共生派的樂觀主義者認為,人工智能與人類結合起來會比任何一方做得更好。某些職業確實如此——比如醫生、律師——但大多數工作不屬於這一類。它們是標準化的、單一領域的工作,因此在這類工作上人工智能將以很大的優勢超越人類。

還有人認為,“全民基本收入”會拯救我們。他們說:“拿出人工智能掙的額外的錢,分給失去工作的人。這份額外收入能幫人們找到新的出路,並替代其他類型的社會福利。”但全民基本收入不能解決人們失去尊嚴的問題,也不能滿足他們對於成就感的需求。它只是一種便捷的方式,讓人工智能革命的受益者袖手旁觀,什麼都不做。

最後我要說的是,有人否認人工智能會帶來負面問題——很多人工智能巨頭持此立場。人工智能專家沒有嘗試解決去這個問題已經夠不幸了。更糟糕且極為自私的是,他們從一開始就拒絕承認這個問題的存在。

這些變化正在發生,我們要說出事實以及全部事實。我們要找到人工智能無法勝任的工作,然後培訓人們做這樣的工作。我們要徹底改造教育。這將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如果我們迅速理性地行動起來,我們就能享受最好的一面,而不是沉湎於最壞的一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