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俗語“好女不觀燈,好男不鞭春”,是什麼意思?

花開隴上

這句話放在現在已經過時了,主要還是過去思想還沒解放時流傳下來的習俗。在農村其實這樣的俗語很多,尤其是在男女道德上的約束方面比較大。而從今天解放思想的角度來看,這些俗語還是有著迷信的思想。那麼“好女不觀燈,好男不鞭春”是什麼意思呢?



好女不觀燈

在古代每逢農曆的十五十六是月亮最圓的時候,而在正月十五、八月十五的時候都會有觀燈賞月的習俗。每到這一天集市上到處都是熱鬧的氣氛,在人多的時候難免會發生什麼不好的事情。很多惡霸會在這一天盯著大街上落單的女子,因此在古代女子這一天是不能出門的,不然會被別人恥笑。當然這句話還有另一種意思,就是嫁出去的女兒一定不能在十五十六那天在孃家過夜,不然會對婆家的運勢造成不好的影響。而古代特別重視名聲和牌坊,便有了好女不觀燈的習俗。


好男不鞭春

在過去都是靠天吃飯的,而農民種植莊稼都需要靠老黃牛耕地,因而大家都會在開春的那天舉行一個祭祀儀式。由村裡的成年男子鞭打木製的大黃牛,也有用泥土做的。這樣做的意義就是希望老黃牛能夠辛勤勞動,以至於今年的莊稼有一個好的收成,而鞭打的目的就是讓大黃牛能夠快點從冬天休閒的狀態中醒來。舉行這個活動的時候,很多人會為了搶奪鞭子而大打出手,弄得頭破血流。而搶到的人今年的收成便會比以往更好,所以有了好男不鞭春的俗語。


當然在今天的社會中早已沒有這些規定和習俗,老黃牛也早已被現代化的機器所取代。因此大家要樹立起科學的價值觀,不知道大家怎麼看呢?


農業補貼

農村俗話語:"好女不觀燈,好男不鞭春",是什麼意思?

農村流傳好多俗語,有些俗語看似簡話糙,但是,話糙理不糙,每句俗語裡都具有一定的深到含意。

農村俗話:"好女不觀燈,好男不鞭春"。

好女不觀燈

農村在每逢過年的十五、十六晚上有賞燈習俗,女人,由其是嫁出去的閨女,不能看孃家的燈,也不知從什麼時候說起,老一輩人說:出門閨女如果看孃家燈,對婆婆家不吉利,我們當地農村還有另種:"看孃家的燈,瞎婆婆的眼"的說法。其實,好女不看燈真正的意思是:在古時候,由於人的封建思想較嚴重和封建制度,逢年的十五、十六晚上賞燈時刻,農村的女人、女孩是不準晚上出家門去觀燈的。一是女人晚上出門被人笑話,二是女人容易出事,若出生是非,敗壞家裡名聲。這也就是:"好女不觀燈"的意思。農村老人用這句話提醒女人,做事要有分寸。懂規距,不幹敗壞家裡名聲的離譜事。

好男不鞭春

鞭春是古時候定下來一種習俗習慣,在立春當天,"冬眠"的老黃牛開始進入進幹活階段了,意思是黃牛冬天進入休息階段,不幹農活形容"冬眼"。我們當地農村在以前,人們會用泥土做成的牛頭,有用鞭子抽打牛頭活動儀式,來祈禱今年風調雨順,盼望今年有個好收成。農村在這古老的活動儀式上,都是男人用鞭子抽打牛頭,往往結果是男人為了能搶到牛鞭而打打出手,甚至發生頭破血流事件,因此,農村人們認為好男人不要參與鞭春。這就是:"

好男不鞭春"的意思。

歡迎大家來評論,請關注"開心果"喲!


開心果143815907

好女不觀燈,這是封建社會對女性的一種束縛,也是岐視女性的一種表現,過去那個封建時代,對女人管制特別嚴格,皇上出入或上朝的時候,無論是妃子或Y環,只能低頭,不能抬頭,如果妃子和Y環偷看了皇上一眼,被公公發現了,要被逐出宮外,甚至被殘殺的可能。



好女不觀燈,是指過去每年正月十五,過元宵節觀花燈的那天,外面再熱鬧,女人不能出去觀花燈,為什麼會這樣約束女人呢?

因為過去那個年代,窮人無天,天昏地暗,民不聊生,社會動盪不安,土豪劣神財大氣粗,花花公子們專門會在這一天,會出來橫行霸道,招花惹草,萬一女人被他們盯上了,全家人都會沒面子的。



因為窮人鬥不過他們,只能管好自己家的女人,千萬不能出門,才不會引禍上身,所以就有了好女不觀燈這一說法。

好男不鞭春,是指過去每年到立春的那一天,窮人都會用泥巴雕塑一頭耕牛,男人們都相互搶皮鞭抽打那頭牛,寓意就是說,耕牛歇息大半年沒有幹活了,立了春不能再繼續休息了。



打一打這頭耕牛,讓它甦醒過來,挺起精神下地幹活,在搶奪皮鞭的過程中,男人們有時不擇手端,大打出手,目的是為了搶到皮鞭。

古時有一種說法,最先搶到皮鞭的男人,今年一定運氣好,地裡不但會多打糧,而且牛氣沖天,命運今年會改變。



正因為有了這種傳說,男人們爭奪皮鞭的時候,相互發生鬥歐,甚至頭破血流,所以就有了好男不鞭春這一說法。

現在時代不同了,男女都平等了,女人想幹什麼,無人干涉,也沒有鞭春這一說法了,因為過去沒糧吃,都怕餓肚子,才有了這樣的事情。


天下三農

好女不觀燈,好男不鞭春。是拆分來理解的,前面好女不觀燈,是以前封建社會評價一個
女子,強加的一種道德約束。怎麼說呢,就是不能白日宣淫,不能亮著燈和老公嘿咻嘿咻。換一種粗俗一點的說法,就是白天和晚上不熄燈之前,夫妻不能發生性關係。因為亮著燈,別人認為你還沒睡覺,隨時有串門的可能,撞到了既尷尬又會傳出去,別人會說這個女人不檢點。當然了,對於現在的男女,那管你是白天還是黑夜,家裡還是野外,賓館還是車上。搞的是天昏地暗,地動山(車〉搖。


男不鞭春呢?是春天萬物復甦的季節,男人要在這個季節休養生息,養精蓄銳,備戰後期。(後面還有三個季節,把地球炸了都大把時間🤔🤔〉,不要沉迷於女色,把這一年的計劃做出來。從中醫學的角度也是說春天的潮氣很重,男人不適合在這個季節傷了身體,人也是萬物中的一種,也是要復甦的,春天最適合養生。

不過對於現在的男女,那管春夏秋冬。反而覺得春天是發情季節,不冷不熱最是適宜。

兄弟姐妹們頂起


桂林鷹89

今天的傳統文化,在農村老一輩的心中,依然很看重,而且也一直致力於傳統文化的傳承。

而農村的俗語,大多都是已經流傳千百年之久。

好女不觀燈,好男不鞭春

這句話在老一輩人的口中代代相傳,而年輕一輩卻鮮有了解的,那麼我們來分別來說一下。

好女不觀燈

在古代過年、元宵節等一些節日,會舉辦一些燈會,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看花燈。今天這種風俗活動也有,只是相對少一些。

不管是古代還是之前的農村,相對都是比較保守、封建一些。尤其女孩子一般都是活動在家裡,很少出去拋頭露面,這種風俗文化從古代就開始流傳,一直流傳到新農村建設之前。

那麼既然是看花燈,那麼必然很少有女生去,這種場合也就以男性居多了,所以好人家的女孩是不會去看花燈的,避免產生不必要的是非,或者一些風言風語。

當然這個民俗已經基本聽不到了,現在講求男女平等,思想開放的新時代了,而且義務教育的出現導致男孩女孩從小就在學校裡上課,所以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大家閨秀時代,已經早已消失。


好男不鞭春

這個風俗今天在一些農村裡依然有,就是立春的時候,用泥、石頭或者其它的材料雕塑而成的一頭牛。然後村裡就會安排人用鞭子抽打這個牛,這個寓意就是通過鞭打告訴牛,你已經休息的夠久了,現在該起來幹活,準備春耕。

這就是跟二月二龍抬頭的意思一樣,期望新的一年順順利利,糧食大豐收。

那麼又與好男有什麼關係?

因為鞭打這頭牛的雕塑會有好兆頭,所以難免有些青年小夥就會搶頭一鞭,這樣在搶奪的時候就難免產生矛盾,然後大打出手。

作為一個村裡的,抬頭不見低頭見,這種事情影響也不好。所以村裡舉辦活動的時候,年長的老人通常會在開始的時候告訴這幫年輕人,要懂得謙讓。


今天這些風俗在一些傳統文化比較濃郁的村子或者地方還是保留了很多,那麼你們老家還有哪些風俗?歡迎留言與大家交流。

歡迎大家關注老王說文化,您的關注與留言就是最大的鼓勵!


老王說文化

原本以為不會有多少人看,所以只是簡述,十分抱歉(圖二後見贅述)。

這個事情是從漢代以後始見的鞭牛(泥土)開始的,在宋代時,有陳元靚《皇朝歲時雜記》中記載爭春牛一事:

立春,鞭牛訖,庶民雜沓如堵,頃刻間分裂都盡。又相攘奪,以致毀傷身體者,歲歲有之。得牛肉者,其家宜蠶,亦治病。

後至清代時,杜文瀾《古謠諺》收入了元代俞希魯《至順鎮江志》引用這段話並加說“好男勿鞭春,好女勿看燈。”的全文。

因此‘不鞭春’就是不爭搶打春牛的機會。至於‘不看燈’則是在元代有創作陳伯卿與黃五娘(又稱陳三五娘)燈會相識相愛的故事。於戲本叫《荔鏡記》和《續荔鏡記》,並以南方多見。故事內容類如《西廂記》,也即相愛私奔,所以才是‘不看燈’。

春祭據傳始見於商周時期,是中國最古老的四時祭(見《禮記》),它代表了我國對農耕的重視(據傳此時還有續命酒喝)。但是說到鞭春牛,目前能肯定是漢代即有出現(三國時傳為周公制)。以各地官員引領打牛,寓意春耕開始。

在官員打牛之後,由民眾自發的上前繼續,連打帶挖,總之要帶走泥牛的一些土,或放入桑田,或置於蠶室,或者乾脆當藥直接吃了壯身或治病(所謂吃的民族……)。這種行為隨著時間推進,人口繁茂,在地方上出現了因為爭搶打牛鞭、土牛肉造成的傷亡,且屢禁不止,並於宋末元初時被陳元靚記載了下來(即《皇朝歲時雜記》)。後人引以為戒,將這種事情簡稱為“好男不鞭春”,這裡的好,是指懂謙讓。

而在元代,元曲雜劇等宋末出現的事物被延續發展,出現了知名如《竇娥冤》《西廂記》這樣的經典戲劇,但各地發展不同,也有《荔鏡記》和《續荔鏡記》這樣的故事。故事大致是這樣的:

  1. 某年燈會,地主黃某某家的女兒黃五娘帶著六妹(一說婢女)上街看燈;


  2. 小姑娘年幼無知,瞅啥都問,黃五娘還見啥都答,引起了一隻發情期男子的注意。

  3. 該男子陳三(又名陳伯靚)認為小姐姐黃五娘極其優秀,適合做老婆,於是便上前搭訕。

  4. 陳三隻是個窮秀才,如果不是護送兄嫂去廣南上任,根本見不到黃五娘。

  5. 窮,卻架不住有才,於是成功搭訕黃五娘,讓她為之傾心,然而悲劇發生了……

  6. 看中小姐姐的不止一個人,還有個林大鼻。俗話說窮文富武,因此林大鼻很有錢,還很能打。

  7. 林大鼻一說先下聘於黃家,一說與陳三同時在燈會上看中,然而無論哪種,他都很大鼻。

  8. 陳三上門提親發現,誒,這個五娘已經被黃家許給林大鼻了,一時無果,只得下聘黃六妹。

  9. 見五孃的表現,林大鼻決定提前成婚,而黃五娘是手藏利刃順勢待發,就等揭蓋頭了。

  10. 陳三得知消息後,假扮磨鏡匠人潛入黃家,然而被識破(又說忍不住揭蓋頭事發),所以被黃家攆了出來。

  11. 那也提前娶親好了。於是前後腳的,黃五娘和黃六妹的轎子就都出了門。

  12. 而後在街上陳三等人魚目混珠,拐走了五娘,卻把六妹扔給了林大鼻。

  13. 林大鼻事後告官,一說知府勸說,一說目無王法,但都因為木已成舟,只得陳三五娘、林大六妹了。

總之,無論是哪個版本,都可見陳三的攪屎棍和六妹的無妄之災,或者觀劇者因臆想自己是五娘她爹黃九公,便認為自家閨女不看燈就沒這破事了?

因此才是“好女不看燈”。這裡的好,則是說孝悌。


  • 春祭,《禮記·祭統》:“凡祭有四時:春祭曰礿,夏祭曰禘,秋祭曰嘗,冬祭曰烝。”

  • 凍醪,《詩·豳風·七月》記載,“十月獲稻,為此春酒,以介眉壽”。

  • 春牛,《事物紀原》:“周公始制立春土牛,蓋出土牛以示農耕早晚”。

  • 傷人,之前的《皇朝歲時雜記》原文。

  • 陳三五娘,目前可考證《荔鏡記》有見明代嘉靖年間,估為元代中葉左右出現。比如元代俞希魯的至順三年(1332年)。另外清代有鄭昌時《韓江見聞錄》說‘詭娶黃五娘’一事。


毅而三思吳六奇

農村俗語經過千百年的錘鍊,簡練而形象,反映出的經驗道理對現代仍有警示作用。

農村俗語“好女不觀燈,好男不鞭春”與《弟子規》裡的“鬥鬧場,絕勿近”一樣意在勸說人們要遠離是非,以免禍及自身,麻煩纏身!這句警示性的俗語對現代社會仍然適用。

“好女不觀燈”

古代對好女的要求是三從四德,做到賢良淑德,養在深閨人未識,出嫁前從父,不得與男子接觸,出嫁後從夫,做到大門不出,二門不邁。而元宵節觀燈時往往人山人海,可能會發生難以預知的事情。

元宵賞燈是古代民間一大盛會,當晚花市燈如晝,連受封建禮教約束的深閨女子、小媳婦都有求機會擁上街頭,可那時女子受纏足之害三寸金蓮,邁步都有困難,貧窮人家女子不得不扶牆走,富足人家女子扶丫環走路。

而觀燈那天街上人來人往,車水馬龍,摩肩接踵,難免會產生踩踏擠搡事件,容易造成安全事故,況且還有不法之徒拐走小姑娘進行非法買賣。

《紅樓夢》中,甄英蓮就是在元夕觀燈時被人販子拐走的,導致命運從此改變。因而,為人身安全起見,“好女不觀燈”!

另外,元宵觀燈之際,有些地痞流氓會趁機侮辱、褻瀆大姑娘小媳婦,讓好端端的女子身受其辱,壞了自身名節。

也有一些膽大些的女子趁觀燈之際把繡好的荷包等信物送給情郎。“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就是很好的印證。

然而這些與封建社會的禮教格格不入,男女授受不親,不允許這種傷風敗俗的事情發生。為讓女子恪守婦道,不敗壞家族名聲,總結出了一句俗語“好女不觀燈”!

“好男不鞭春”

鞭春牛是古代流傳很廣的民俗,那天像過節一樣喜慶,許多人像潮水一樣聚集在一起,大家一齊造土牛,然後用鞭子抽打牛頭,意在打醒還在“冬眠”中的牛,催促它趕緊去辛勤地耕耘,預示豐收。

許多壯漢為搶奪打牛的鞭子,竟沒了風度與謙讓,大打出手,以致有的頭破血流,有的傷痕累累,甚至發生踩踏傷亡事故。

所謂君子動口不動手,溫良恭儉讓,好男是不屑於與人打鬥的,所以會遠離爭奪,因而就總結流傳了俗語“好男不鞭春”!

雖然時代在變遷,社會在進步,但“好女不觀燈,好男不鞭春”警示的道理卻沒有過時。但凡文雅淑女,謙謙君子也會遠離是非之地,不會讓自己陷於麻煩的處境中。

現代人追求高雅的生活,對於網吧、夜店、色情場所、賭場等喧譁吵鬧容易發生打架鬥毆的地方,正人君子也是絕對不會光顧的。

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

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好女不觀燈,好男不鞭春”,是告誡人們遠離是非之地,不要自找麻煩。

觀燈和鞭春都是很古老的民間習俗。漢明帝為了弘揚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宮中和寺院"燃燈表佛"。此後,元宵放燈的習俗就由原來只在宮廷中舉行而流傳到民間。到了唐代,這項活動達到鼎盛,規模空前。


鞭春就是“打春牛”,起源較早,盛行於唐代和宋代。就是在立春這天,鞭打土牛,意為送走寒冬,促進春耕。後來活動改在春天,老人和孩子還要“咬春”,即吃春餅。山東民間要把土牛打碎,人們爭搶春牛土,謂之搶春,以搶得牛頭為吉利。

觀燈和鞭春,場面熱鬧,人山人海。人多了什麼人都有。尤其是晚上觀燈,為防止女孩遇上不三不四的人,被欺辱或好處男女苟且之事,就不讓女孩去觀燈。而搶牛土,爭牛頭時經常發生打架鬥毆現象,所以好男兒會遠離鞭春。



這些都是以前的習俗,現在早已不流行了。

圖片來自網絡


膠東民俗通

你好,很高興為您解答。

直白的含義就是:明智的女性不應該去易發生危險、容易招嫌的地方,睿智的男性不應該參加易生事端、爭搶毆鬥的集會、聚會。

燈會、集會往往人山人海,摩肩接踵,女子參加這樣的集會,容易被揩油,水性楊花的又容易勾引男性做些不可描述的事 ,因此“好女不觀燈”意在女性要自愛、避嫌。

鞭春亦稱打春,在立春日鞭打春牛,以祈豐年。舊俗用紙紮糊成耕牛,腹中裝滿食品等,在立春日,眾人用鞭打破紙牛,腹中物散出,群起鬨搶,往往引發鬥毆事件。因此“好男不鞭春”意在男性應重自我修養,不要自主捲入無故事端引來麻煩。


北京冠領律師事務所

不請自答。題主帶農村俗語我反對!為什麼?因為查你三代都是農民。現在是什麼年代?國家還在縮小城鄉差別,別拿農民在這個平臺上開玩笑!笑話農民沒見識。

農村怎麼啦?咬文嚼字,老百姓不會。但是幹實事,都是農村人、農民、老百姓、廣大基層的人員。

就題主說的《好女不觀燈,好男不鞭春》,別理解錯了,我代表老農民解釋一下。

第一:好女不觀燈,是指封建社會,有權勢、有地位之女,不讓出門,害怕他們的女兒結交到貧民百姓,有辱他們的門庭。但是他們管的住嗎?有史可查,皇宮貴族,富家子女,雖然他們庭深院高,但他們能管的住嗎?管住他的人,管住她的心嗎?現在戲曲上唱的,電影、電視劇演的,富家女跟長工或外面的窮苦人私奔的少嗎?這只是封建社會皇親國戚,達官貴族,對他們子女管教的方式,看不起老百姓,不讓和那些奴隸們接觸的言語,並不是農村的俗語,別啥都給農村人戴帽子!

第二:好男不鞭春,搬古代書夲,沒有親身體會,說的不切合實際。大牲畜對農民來說,真的是命根子,別說現在是金錢社會,就是過去,牲畜是農民的身家寶貝。在七十年代,集體時代,有一老農,飼養生產隊的所有牲畜,別人領牲畜去生產隊的地裡耕地,回來後,他先查看牲口身上,有沒有鞭印或其它受傷的地方,如有他就跟他吵起來,或者下次不讓他再使用。說明一個問題,那就是:如果是一個好的男人,會使用牲畜,是不用拿鞭子打的,口語一說,鞭子一應,牲畜是有靈性的,是人類的最好朋友,替農民耕田種地,減輕了農民多少體力呀!

上面這兩句彥語,有對有錯,看什麼樣的理解,看從那方面說的。但別拿農村、農民開玩笑!

有點激動,言語不妥,多多包涵。

圖片來自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