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教九流指的是哪些人?

餘庭洋

三教九流,原本是泛指社會上各行各業的人。後來這個詞略帶上了貶義,感覺指的是不太正當的行當的人。

“三教”這個詞出自於《北史》。《北史*本紀*高祖》即周武帝宇文邕的傳記裡寫到高祖二年十二月癸巳,周武帝宇文邕“集群官及沙門道士等,帝升高座,辨釋三教先後,以儒教為先,道教次之,佛教為後。”三教即指儒、道、佛。

武帝宇文邕提升儒家地位,使之排在道與佛之前。儒家哲學思想與其他學派的不同之處在於有奉為聖人的人物領秀,比如孔孟,比如孔門十二哲人等。儒家還有非常嚴格的言行標準,如同宗教的教義,比如“仁”、“義”等。道家追求成仙,佛家追求成佛,儒家追求成為君子。

“九流”這個詞出自於《漢書*藝文志》“諸子十家,其可觀者,九家而已。”這裡的九家指的是:儒家、道家、法家、陰陽家、名字、墨家、縱橫家、雜家、農家。此外還有一個不入流的“小說家”,合稱為“九流十家”。

“九流”的含義後來有了發展變化,因為社會的行業變多,出現了形形色色不同職業和不同身份的人。於是又劃分出“上九流”、“中九流”、“下九流”。

上九流:一流佛祖;二流天,指玉皇大帝;三流皇帝;四流官;五流閣老(有權力的重臣);六宰相;七進八舉九解元:進士、舉人、解元(科舉鄉試第一)。

中九流:一流秀才,二流醫,三流丹青(畫師),四流皮(皮影藝人),五流彈唱(彈唱的藝人),六流卜(占卜的術士),七僧,八道,九琴棋(琴師、棋師)。

下九流:一流高臺(唱戲伶人),二流吹(吹鼓手),三流馬戲,四流推(剃頭匠人),五流池子(公共澡堂的跑堂),六搓背,七修(修理工人),八配(給家畜配種的獸醫),九娼妓。


沅汰歷史

三教就是儒、墨、道三個教派。九流,也是九種學派而已,諸如

上九流: 一流佛祖 二流仙 三流皇帝 四流官 五流燒鍋 六流當 七商 八客 九種田

中九流: 一流舉子 二流醫 三流風水 四流批 五流丹青 六流相 七僧 八道 九琴棋

下九流: 一流巫 二流娼 三流大神 四流幫 五剃頭 六吹手 七戲子 八叫花子 九賣糖


讀寫人家


張子鑑

關於三教九流這個有幾種說法

  • 三教: 佛教、道教、儒教。


西漢末年,佛教傳入中國,加之墨教消亡,故三教逐漸改稱儒教、道教、佛教。


所謂的九流,實際上是指'上中下'三等。三教之中三等人;自然三三得九。

至於上中下九流之說,則是源於《漢書·藝文志》。此中將天下學說分為九流十家。

九流上九流: 一流佛祖 二流仙 三流皇帝 四流官 五流燒鍋 六流當 七商 八客 九種田

中九流: 一流舉子 二流醫 三流風水 四流批 五流丹青 六流相 七僧 八道 九琴棋

下九流: 一流巫 二流娼 三流大神 四流幫 五剃頭 六吹手 七戲子 八叫花子 九賣糖


三教

說法起自三國時代,指的是儒、釋、道三種教派。

九流的說法,指春秋戰國時代的儒、墨、道、法、雜、農、陰陽、縱橫等學術流派。


新說

傳說中,鴻鈞老祖一道傳三友,老子與元始天尊創立"闡教",通天教主自立"截教",再加上三位人皇統領人間,稱"人道教",如此為"三教"。 備註:屬於現在神話小說的說的

九流,則是指尊卑不同的九種身份。由尊至卑依次是:帝王、文士、官吏、醫卜、僧道、士兵、農民、工匠、商賈。 附:商人的身份很低。

漢朝時,規定商人必須入市籍,且不允許穿絲織品的衣服,不允許作官。晉朝時,規定商人必須穿一黑一白兩支鞋,頭上戴的帽子上,要寫清楚自己販賣的商品的名稱,其實是對人的身份的一種侮辱。唐朝明朝時,雖然允許農民可以穿好的衣服,但仍然不允許商人穿絲織品的衣服,並規定不許穿紅色、紫色的衣服。由此可見,商人在九流排行中地位的卑下。

而除此之外,還有"奴、乞、娼、賊"等等,為"不入流",即最下等。


瘋言胡語

三教九流起初並不貶義,是一類劃分,到後來就有了貶義……

三教九流,舊指宗教或學術上的各種流派。也泛指社會上各行各業的人。

三教九流(亦作九流三教)泛指古代中國的宗教與各種學術流派,是古代中國對人的地位和職業名稱劃分的等級。在古代白話小說中,往往含有貶義。此詞本無褒貶。

三教:

佛教、道教、儒教。

①儒教又稱“孔教”“聖教”(儒教不等於儒學)。


​以“儒家思想”為最高信仰,以“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為終極目標。後為和崇尚黃老列莊等道家思想的道教區分,從南北朝開始叫做儒教又被稱作聖教,跟佛教、道教並稱為三教。“儒教是中華民族土生土長的宗教”,儒教是禮樂文明的代表,上古宗教的直接繼承者。

儒教利用政教結合的優勢得以成為國教,儒教的神權與皇權融為一體,不可分割。

②道教


​道教以“道”為最高信仰,以神仙信仰為核心內容,以丹道法術為修煉途徑,以得道成仙為終極目標,追求自然和諧、國家太平、社會安定、家庭和睦,相信修道積德者能夠幸福快樂、長生久視,充分反映了中國人的精神生活、宗教意識和信仰心理。

③佛教

釋教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指東漢時傳入我國的佛教。


​佛,意思是“覺者”。佛又稱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世尊。佛教重視人類心靈和道德的進步和覺悟。佛教信徒修習佛教的目的即在於依照悉達多所悟到修行方法,發現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最終超越生死和苦、斷盡一切煩惱,得到究竟解脫。

九流的說法就很多了……

一種九流是分為上中下三九流:

上九流:

一流佛祖 二流仙 三流皇帝 四流官 五流燒鍋 六流當 七商 八客 九種田

中九流:

一流舉子 二流醫 三流風水 四流批 五流丹青 六流相 七僧 八道 九琴棋

下九流:

一流巫 二流娼 三流大神 四流幫 五剃頭 六吹手 七戲子 八叫花子 九賣糖

另一九流的說法,指春秋戰國時代的儒、墨、道、法、雜、農、陰陽、縱橫等學術流派。

三教九流(亦作九流三教)泛指古代中國的宗教與各種學術流派,是古代中國對人的地位和職業名稱劃分的等級。

在古代白話小說中,往往含有貶義。

三教,中國三大傳統宗教:儒(即儒教) 佛(即佛教) 道(即道教)

九流,在《漢書61藝文志》分別指:儒家、道家、陰陽家、法家、名家、墨家、縱橫家、雜家、農家。

九流可細分為上九流、中九流和下九流:

但卻有不一的說法。

上九流 :帝王、聖賢、隱士、童仙、文人、武士、農、工、商 佛祖、天、皇上、官、閣老、宰相、進、舉、解元 佛祖、仙、皇帝、官、鬥官、秤、工、商、莊田 佛祖、仙、皇帝、官、燒鍋、當、商、客、莊田

中九流 :舉子、醫生、相命、丹青、書生、琴棋、僧、道、尼 秀才、醫、丹青、皮(皮影)、彈唱、金(卜卦算命)、僧、道、棋琴 舉子、醫、風水、批、丹青、畫、僧、道、琴棋 舉子、醫、風水、批、丹青、相、僧、道、琴棋

下九流: 師爺、衙差、升秤、媒婆、走卒、時妖、盜、竊、娼 高臺、吹、馬戲、推、池子、搓背、修、配、娼妓 打狗、賣油、修腳、剃頭、抬食合、裁縫、優、娼、吹手 巫、娼、大神、梆、剃頭、吹手、戲子、街、賣糖

“三教”和“九流”的名稱,在漢朝時並不含有貶義。

自唐 人撰《春秋穀梁序》中,把“九流”“異端”並列後,加之 佛教、道教迷信日盛,後人就用“三教九流”來泛指社會上 形形色色、五花八門、各行各業各式人物,從此含有貶義了。


奇葩瞄會談

三教九流,舊指宗教或學術上的各種流派。也泛指社會上各行各業的人。本是古代中國對人的地位和職業名稱劃分的等級,此詞本無褒貶。而在古代白話小說中,往往含有貶義。

三教指三大傳統宗教:儒教、道教、佛教。

所謂的九流,實際上是指‘上中下’三等。三教之中三等人;自然三三得九。

上九流: 一流佛祖 二流仙 三流皇帝 四流官 五流燒鍋 六流當 七商 八客 九種田
中九流: 一流舉子 二流醫 三流風水 四流批 五流丹青 六流相 七僧 八道 九琴棋
下九流: 一流巫 二流娼 三流大神 四流幫 五剃頭 六吹手 七戲子 八叫花子 九賣糖


星辰肖

大家平時會說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還有就是在形容人員比較雜時會說真是

三教九流,啥人都有。那麼,問題來了,三教九流在歷史上具體指的是什麼呢?三教和九流分別指的是什麼呢?它剛開始就含有貶義嗎?一起來看!

三教九流(亦作九流三教),泛指古代中國的宗教與各種學術流派,是古代中國對人的地位和職業名稱劃分的等級,最初並沒有貶義。在封建社會後期的白話小說中,往往含有貶義,比喻人員比較雜亂,所處的社會等級或地位也很混亂的意思。

真實的情況是什麼樣的呢?

三教——在漢朝時,儒家將“夏尚武,殷尚敬,

周尚文”成為三教,也有將儒家的施教內容稱為三教的,這是漢朝及漢朝以前對三教的定義和解釋。後來,佛教傳入中國,並且很快壯大、發展,之後人們就把三教定義或理解為儒教、道教、佛教,這個定義或理解一直沿用到今天,我們現在提到三教一般就是實指指儒、釋、道,剛開始無論是三教還是九流都沒有任何貶義,只不過後來在人們的語言和生活習俗中,它的意思或引申含義被人們變成了多少有些含有貶義。

但是至今存在爭議的地方是,很多人包括專業學者都認為,儒學不是宗教或教派,而道家和道教也有很大的區別。所以,如果從嚴格意義上講,儒、釋、道這三教的理解或說法是不充分的,至少也是不完全準確的。

九流——在《漢書·藝文志》分別指:儒家、道家、陰陽家、法家、墨家、名家、縱橫家、雜家、農家。後來,由於位數眾多,就被人們指代一種不同階層人員混雜的情形。(這裡也有一個問題,就是三教裡已經有了儒家和道家,而九流裡怎麼又出現了呢?這不是重複了嗎?這點不得不令我們在文辭上有所犯疑。)

儒家——開創者孔子,代表人物孔子、孟子,還有後來的新儒家等,主張入世作為,規範禮儀,仁政愛民,忠孝節義等社會的道德規範。

道家——開創者老子,代表人物老子、莊子,還有後來的荀子以及很多道家或道教的跟隨者,主張清靜無為,順其自然,與世無爭,和諧共生等生活理念。

陰陽家——開創者鄒衍,代表人物鄒衍、東方朔等,據說提倡獨尊儒術的董仲舒也是陰陽家,主張萬事萬物都是對立相連的,通過像天地、日月、晝夜、寒暑、男女、上下等抽象歸納出“陰陽”對立統一的概念,提出了“陰陽五行”理論。

法家——對於法家,學界有的認為沒有開創者,有的認為是先秦時的管仲,這個已經無從考證。法家的代表人物有申不害、商鞅和韓非子,其中最厲害的是韓非子,法家認為,治理社會需要通過法術,權力的運用,實行嚴苛的律法、制度上的改革或變革來推動社會的發展,其中韓非子的《孤憤》《說難》最有代表性。墨家

——開創者墨子,代表人物墨子、禽滑釐、

孟勝、田襄子等,主張做人要有崇俠尚武、俠肝義膽的品格,核心思想為兼愛非攻,節用尚賢。

名家——開創者惠子(又稱惠施),代表人物鄧析 、惠施、公孫龍(孔子的弟子)等,主張通過對名與實(即名稱、概念與事實、實在或實體)的論辯和剖析達到為事物或問題正名的結果。

縱橫家——創始人鬼谷子,代表人物鬼谷子(其人相對神秘,據說蘇秦和張儀都曾求教於他)、蘇秦、張儀,《戰國策》一書對縱橫家有詳細記載,主要以縱橫捭闔之策遊說諸侯,從事政治、外交活動等為主要內容。戰國時南與北合為縱,西與東連為橫,蘇秦力主燕、趙、韓、魏、齊、楚等過合縱以拒秦,張儀則力破合縱,連橫六國分別聽從於秦,縱橫家由此得名。雜家——開創者呂不韋,代表人物淮南王劉安,呂不韋等,主要以博採各家之說見長。特點是“兼儒墨,合名法”,“於百家之道無不貫通”,思想兼容幷蓄,善於汲取其他學派精華,化為己用。

農家——又稱“農家流”,代表人物許行,是先秦時期反映農業生產和農民思想的學術流派,奉神農為祖師,主張勸耕桑,以足衣食,對農民的疾苦和農業技術比較關注。由於儒家輕商農重仕學的思想,漢朝中期以後農家在歷史中迅速衰落。

三教九流的真實含義瞭解了,以後你還會用這個詞去形容人的層次或所處的社會地位嗎?


目識丁


手機用戶3196786657

三教九流,舊指宗教或學術上的各種流派。也泛指社會上各行各業的人。本是古代中國對人的地位和職業名稱劃分的等級,按照等級的不同來審視規範道德行為,化解單一的道德規範引發的潛在社會矛盾,此詞本無褒貶。而在古代白話小說中,往往含有貶義。

一、三教
三教指三大傳統宗教——儒教、道教、佛教。
1、儒教
儒教又稱“孔教”“聖教”(儒教不等於儒學)。以“仁”為最高信仰,以“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為終極目標。後為和崇尚黃老列莊等道家思想的道教區分,從南北朝開始叫做儒教又被稱作聖教,跟印度佛教、中國道教並稱為三教。“儒教是中華民族土生土長的宗教 ”,儒教是禮樂文明的代表,上古宗教的直接繼承者。
“儒教是中華民族特有的傳統宗教,凡是生活在中國這塊古老土地上的各民族,包括漢族以外的少數民族,如北方的遼、金、元,西夏及清,歷代王朝都以儒教為國教,孔子為教主(這是孔子生前沒有料到的,正如老子被道教奉為教主沒有被老子料到一樣)。……儒教利用政教結合的優勢得以成為國教,儒教的神權與皇權融為一體,不可分割 。”
2、道教
道教以“道”為最高信仰,以神仙信仰為核心內容,以丹道法術為修煉途徑,以得道成仙、永生不死,與道合一為終極目標,追求自然和諧、國家太平、社會安定、家庭和睦,相信修道積德者能夠幸福快樂、長生久視,充分反映了中國人的精神生活、宗教意識和信仰心理。
3、釋教
釋教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指東漢時由印度傳入我國的佛教。佛,意思是“覺者”。佛又稱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世尊。佛教重視人類心靈和道德的進步和覺悟。佛教信徒修習佛教的目的即在於依照印度人悉達多所悟到修行方法,發現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最終入寂滅、斷盡一切煩惱。
二、九流
所謂的九流,實際上是指‘上中下’三等。三教之中三等人;自然三三得九。
至於上中下九流之說,則是源於《漢書·藝文志》。此中將天下學說分為九流十家。
在《漢書·藝文志》分別指: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雜家、農家、縱橫家、陰陽家。九流十家,是九流以外加上小說家。
小說家閒事娛樂,在古時只有“不學無術”,不具有功名家業,不耕不織的人,才會鑽研。以此為生,往往需要迎合他人,近於阿諛奉承。而古代極為缺乏物質資源,小說家無法服務於社會,故而被認為“不入流”。
之所以以‘流’來形容,實際上是以社會形式比喻為水。無論是山河變換,還是水脈分流,水卻一直遵守自然的規律的同時,依然展現自己的意志思想。而小說家,卻往往要以迎合讀者為首。
三、三教九流五行八作

1、“三教”指的是中國儒、道、佛三大教派  

2、“九流”又分為“上九流”、“中九流”、“下九流”。  

“上九流”:帝王、聖賢、隱士、童仙、文人、武士、農、工、商。  

“中九流”:舉子、醫生、相命、丹青(賣畫人)、書生、琴棋、僧、道、 尼。  

“下九流”:師爺、衙差、升秤(秤手)、媒婆、走卒、時妖(巫婆及拐騙)、盜、竊、娼。  

3、五行:車行、船行、店鋪行、腳行、衙役行。  

4、八作:金匠、銀匠、銅匠、鐵匠 、錫匠、木匠 、瓦匠、 石匠。

請指教!

謝謝!


東方之易風水之家

三教

三教原指先秦時期三大傳統宗教——儒墨道

西漢末年,佛教傳入中國,加之墨教消亡,故三教逐漸改稱儒教、道教、佛教。

儒教

儒教又稱“孔教”“聖教”(儒教不等於儒學)。以“儒家思想”為最高信仰,以“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為終極目標。後為和崇尚黃老列莊等道家思想的道教區分,從南北朝開始叫做儒教又被稱作聖教,跟佛教、道教並稱為三教。“儒教是中華民族土生土長的宗教

”,儒教是禮樂文明的代表,上古宗教的直接繼承者。

“儒教是中華民族特有的傳統宗教,凡是生活在中國這塊古老土地上的各民族,包括漢族以外的少數民族,如北方的遼、金、元,西夏及清,歷代王朝都以儒教為國教,孔子為教主(這是孔子生前沒有料到的,正如老子被道教奉為教主沒有被老子料到一樣)。……儒教利用政教結合的優勢得以成為國教,儒教的神權與皇權融為一體,不可分割

。”

道教

道教以“道”為最高信仰,以神仙信仰為核心內容,以丹道法術為修煉途徑,以得道成仙為終極目標,追求自然和諧、國家太平、社會安定、家庭和睦,相信修道積德者能夠幸福快樂、長生久視,充分反映了中國人的精神生活、宗教意識和信仰心理。

釋教

釋教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指東漢時傳入我國的佛教。佛,意思是“覺者”。佛又稱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世尊。佛教重視人類心靈和道德的進步和覺悟。佛教信徒修習佛教的目的即在於依照悉達多所悟到修行方法,發現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最終超越生死和苦、斷盡一切煩惱,得到究竟解脫。

九流

所謂的九流,實際上是指‘上中下’三等。三教之中三等人;自然三三得九。

至於上中下九流之說,則是源於《漢書·藝文志》。此中將天下學說分為九流十家。

在《漢書·藝文志》分別指: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雜家、農家、縱橫家、陰陽家。九流十家,是九流以外加上小說家。

小說家閒事娛樂,在古時只有“不學無術”,不具有功名家業,不耕不織的人,才會鑽研。以此為生,往往需要迎合他人,近於阿諛奉承。而古代極為缺乏物質資源,小說家無法服務於社會,故而被認為“不入流”。

之所以以‘流’來形容,實際上是以社會形式比喻為水。無論是山河變換,還是水脈分流,水卻一直遵守自然的規律的同時,依然展現自己的意志思想。而小說家,卻往往要以迎合讀者為首。

但是,小說家其風格特點,獨樹一幟。三教九流中,諸多大家都有涉獵。作為古時娛人樂己的方法,所以視為“第十家”。

上九流: 一流佛祖 二流仙 三流皇帝 四流官 五流燒鍋 六流當 七商 八客 九種田

中九流: 一流舉子 二流醫 三流風水 四流批 五流丹青 六流相 七僧 八道 九琴棋

下九流: 一流巫 二流娼 三流大神 四流幫 五剃頭 六吹手 七戲子 八叫花子 九賣糖

三教九流新說

傳說中,鴻鈞老祖一道傳三友,老子與元始天尊創立“闡教”,通天教主自立“截教”,再加上三位人皇統領人間,稱“人道教”,如此為“三教”。 備註:屬於現在神話小說的說的

九流,則是指尊卑不同的九種身份。由尊至卑依次是:帝王、文士、官吏、醫卜、僧道、士兵、農民、工匠、商賈。 附:商人的身份很低。

漢朝時,規定商人必須入市籍,且不允許穿絲織品的衣服,不允許作官。晉朝時,規定商人必須穿一黑一白兩隻鞋,頭上戴的帽子上,要寫清楚自己販賣的商品的名稱,其實是對人的身份的一種侮辱。唐朝明朝時,雖然允許農民可以穿好的衣服,但仍然不允許商人穿絲織品的衣服,並規定不許穿紅色、紫色的衣服。由此可見,商人在九流排行中地位的卑下。

成語典故

【出處】: 宋·趙彥衛《雲麓漫鈔》卷六:“(梁武)帝問三教九流及漢朝舊事,瞭如目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