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銀行與IMF有什麼異同?

阪東秀人

簡單理解:世界銀行是搞援助的,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是搞協調的。


世界銀行和IMF都是聯合國下屬機構,成立於二戰之後——那是吸取了二戰之前慘痛的經歷,各個國家都意識到必須建立全球性機構,協調全球利益,促進共同發展,才能避免二戰那樣的慘劇再次發生。如今,世界銀行、IMF和WTO(前身為關稅貿易總協定,同樣成立於二戰後)並列為全球三大經濟機構。


世界銀行原名為國際復興開發銀行,從它最初的名字不難看出,其主要任務就是要促進“全球經濟繁榮”,而達到這一目標的主要手段,就是給相應的國家發放援助貸款。

(下圖為世界銀行行長金墉)


目前,世界銀行集團有189個成員國,員工來自170多個國家,在130多個地方設有辦事處。截至2017年財年結束,世界銀行貸款承諾額度為617.83億美元。



然後再看IMF。IMF的主要工作,是協調各國的匯率,維持各國國際收支平衡,並且在成員國出現債務危機的時候予以救助。比如我們熟知的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的韓國,2010年歐洲債務危機的希臘,都有IMF的身影。為了獲得這些救助,被救援國家通常都要付出慘痛的經濟結構調整的代價,這也被郎鹹平等專家列為IMF“邪惡”的一面。但實際情況卻是,無論是韓國還是希臘,都成功從危機當中脫身,並且經濟恢復情況非常良好。


科普完成,孔方兄更想表達的是世界銀行、IMF和中國的關係。首先我們需要知道,世界銀行和IMF都是極為重要的國際金融機構,具有全球品牌效應,美國正是通過這兩家機構,可以將美國的經濟政策和意志輸送到全世界,進而促進美國利益的最大化。


舉個簡單例子,IMF在選擇救助一些國家時,必然要求這些國家進行一些市場化的改革,要求他們按照美國的經濟模式來重振本國經濟,這無疑是美國意志的體現;又比如世界銀行提供貸款,也要求相應的國家在法律法規制定上滿足特定的條件,才能發放貸款,而這些法律條款也必須遵循歐美的意志。


美國之所以在世界銀行擁有如此強大的影響力,在於它是世界銀行第一大股東,目前其持有世界銀行15.98%的投票權,不要瞧不起這不到16%的投票權,因為第二名的日本也只有6.84%的投票權,作為第三名的中國只有4.45%的投票權。而且更重要的是,美國具有一票否決權!這能夠確保世界銀行的每筆貸款,都能符合美國自身的利益。而拿到貸款的國家,自然也會對美國“心懷感激”。


正是因為美國具有絕對性的主導作用,所以世界銀行行長,基本都是美國人。


那有沒有挑戰世界銀行地位的機構呢?明確說是沒有。金磚國家設立的金磚銀行,參與成員國太少;亞投行最有希望壯大,在貸款的條件上摒棄了世界銀行過於苛刻以及很多不合理的條款,所以獲得世界歡迎,但其發展歷史還太短,無論是資金規模還是品牌認知度,還是在投資規模上,距離世界銀行都還太遠。但夢想是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下面表格為世界銀行的投票權)



至於IMF,其實對於中國同樣重要,因為這是構建國際金融秩序的重要樞紐。舉個簡單例子,IMF有一個特別提款權的制度(SDR,又稱為紙黃金),這個特別提款權就是一個國家貨幣的世界地位的重要體現,目前的特別提款權的價值是由美元、歐元、人民幣、日元、英鎊這五種貨幣所構成的一籃子貨幣的當期匯率確定,所佔權重分別為41.73%、30.93%、10.92%、8.33%和8.09%。相比美元和歐元,人民幣的佔比雖然進步很快,但總量仍然太低,和中國現有的經濟規模並不匹配。如果中國能夠獲得更多SDR的份額,對於人民幣國際化無疑有非常大的促進作用。


總之說這麼多,歸結到一點,就是國際金融秩序是二戰以後就奠定了的,美國居於核心地位,歐盟和日本是重要的參與者,中國的權重在提升,但顯然還遠遠不夠。亞投行也好,中國版原油期貨也好,都是中國在國際金融話語權的具體努力,任重道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