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源之水,行走中文化的消亡和變遷

有幸,可溯漳河之源。水,在傳說之中和財富緊密關聯。水,賦予景緻以靈魂。水,幾近於道。長治,就是因為有以漳河為主的河流而獨具魅力。溯源,尋水之源,亦尋文化之源。

一路向北,208道路曲曲折折,過襄垣虒亭之後,進入太行水鄉沁縣。此處大大小小的水庫星羅棋佈。在漳源水庫,梁家灣水庫和景莊水庫的包圍之中,有一處村落叫固亦村。村子就在208的路邊,來往的車輛並不是很多了。我們在此駐車,看村子的牆上簡略地寫著:茶馬古道。郭主任風塵僕僕地騎著摩托從上工的地方回到了村子裡,黝黑而又俊朗的面容,爽朗又試探的言語,讓人覺得親切又精明。

漳源之水,行走中文化的消亡和變遷


茶馬古道?人經常聽說的茶馬古道在西部。一條是古老的河西走廊,一條走青海出張掖,還有川滇之道。固亦深藏於山西,又是哪一條茶馬古道?在一杯茶水後,郭主任講道:固亦本來叫古驛,從前一直是驛站,之後此處閻錫山修鐵路留有古驛站。村子一南一北各有一閣,到了夜晚大門一閉,路便斷了。這條道上本有南來北往的客商,絡繹不絕。原來老街道兩旁店鋪林立,許多人都在做生意。可惜現在,古驛之風流早已雨打風吹去。兩邊暫作修整的房屋對於衰落的村莊顯得無濟於事。固亦的南閣已然煙消雲散,殘磚斷石已壘入了尋常百姓人家。北閣孤憐憐的,十層石頭已然在背陰之處開始了風化,石皮脫落。北閣的梁和檁條上繪著油彩,一個角低了頭,門板如老頭老太太的牙齒,崩落了不少,一座舊時威風,遠近馳名的古閣,歷經滄桑,幾近崩壞。北閣一旦倒下,茶馬古道之上的古驛就會徹底成為傳說。

漳源之水,行走中文化的消亡和變遷


茶馬古道,走的真是茶馬嗎?不見得。山西的高原與盆地特徵十分鮮明,如果通茶馬,走運城臨汾的線路平坦多了。走澤潞沁州,多半是貨通有無者多。晉東南,是聚寶盆。炭、鐵、米糧、藥材、陶瓷、絲麻,物用不盡,而百姓需用的鹽卻不多。此處稱鹽鐵古道也不為過。

就在固亦閣下的柳樹邊,想起了蔭城,八義,鮑店三個古鎮。蔭城,是鐵的世界。八義,是瓷器都城。鮑店卻是藥材的集散地。昔日固亦的殘柳,該是看過多少的人物,見過了多少的意氣風發的成功者,又看慣了多少人家在古道上破落。

破落和崛起,村子中的建築可見端倪。舊院子外刷了大白,但四梁八柱的假兩層土坯建築一眼就可看穿。現代的磚瓦房又欠套在土坯房外,精精緻致的貼了瓷磚。破落的是舊的文明,瓷磚貼面的是對富裕的滿足感,內心卻有著莫名的空虛。這種物質的滿足的精神的落差是新的文明,崛起的則是填滿空虛的心靈的文明。

這一條古道,隱約見證了古長治的經濟脈絡,在殘垣斷壁和破殘的古道下,隱藏著千百年來的晉東南歷史文化。漳河之水悠悠,漳河邊上的古道或與公路鐵路相融,或沒入煙波水潭之內,或荒蕪殘斷。古道沒落了,而208國道,太長高速公路,太焦高鐵穿境而過,這是歷史上從未有過的加速度。更多順暢道路在土地間溝通,換來的是晉東南城市圈的拔地而起,人們已然漸漸習慣了城市之中的燈火,荒煙古道之後更多是淡淡落漠的鄉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