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巖山周圍皆為荒山禿嶺,唯獨此山林木蒼翠,古樹蔥籠,故名“蒼巖”。古詩稱其為“五嶽奇秀攬一山,太行群峰唯蒼巖”。蒼巖山上斷崖絕壁,古木參天,層巒疊翠。山上飛瀑高懸,山下清泉流暢,其中以“碧澗靈檀”、“陰崖石乳”、“峭壁嵌珠”等“蒼巖十六景”最為著名。


蒼巖山周圍皆為荒山禿嶺,唯獨此山林木蒼翠,古樹蔥籠,故名“蒼巖”。古詩稱其為“五嶽奇秀攬一山,太行群峰唯蒼巖”。蒼巖山上斷崖絕壁,古木參天,層巒疊翠。山上飛瀑高懸,山下清泉流暢,其中以“碧澗靈檀”、“陰崖石乳”、“峭壁嵌珠”等“蒼巖十六景”最為著名。

秦皇古道是連接京、冀、晉、陝、川的交通要道,史稱“冀晉通衢”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世界文化遺產協調官員亨利·克利爾考察這裡後說,“這裡的古道比羅馬古道至少早100年”,深及尺餘的歷歷車轍顯示出當年這裡車水馬龍的繁華景象,保存完好的清驛鋪為研究中國古代郵驛史提供了重要物證。著名的韓信以少勝多的背水之戰、抗擊八國聯軍的庚子之戰均發生在這裡。

於家石頭村建於明朝成化年間,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歷史,是一部用石頭抒寫的村落史詩。這個石頭村在四面環山的窪地,山巒環抱,綠樹掩映,不到村頭見不到人家。當走過彎彎曲曲的山路,走進這個村子,一下就置身於石頭的世界:石樓石閣,石房石院,石桌石凳,石磨石碾,石街石巷,石橋石欄,村路也是古老的石頭鋪就的。


龍窩寺建造年代已不可考。清雍正《井陘縣誌》中有“龍窩,在縣西南二十里。石壁峭立,古柏崖生;梵宇樓臺,頗為可觀。傳神龍斷路,貨郎仗劍斬之。至隆慶間,大雨衝出枯骨一窖,約數百斤許。”龍窩寺及其西大龍窩村、其東小龍窩村皆由此而得名。原龍窩寺規模較大,寺前西南、東北兩端各建有樓閣一,閣下即為燕晉往來大道。而寺建於兩閣間古道西臨石崖處。舊有大殿、配殿及僧舍等建築,昔為邑中名勝之一。

天長鎮歷史悠久,作為村落始於漢,唐代中期稱天長鎮,唐末設天長軍,成為著名的軍城。宋熙寧八年(公元1075年)移井陘縣治於此,歷經金、元、明、清、民國至建國初延續800餘年,一直為歷代縣治之所。

乏驢嶺是井陘西部一個有故事的小山村。“張果驢睏乏於此,因此得名。”村口綿河之上,百年鐵橋橫亙;村中老民居前,騾馬古道遺蹟尚存;村後,太行第一渠“綿右渠”至今流淌。地處冀晉險要的乏驢嶺,是娘子關下第一門戶,“欲奪娘子關,必佔乏驢嶺”。乏驢嶺鐵橋,1905年由法國人設計建造,是一座正太鐵路橋,和越南的“龍遍”鐵橋、法國的埃菲爾鐵塔使用的是一種技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