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為人知的客家民俗:『添丁、響丁、賞丁』

鮮為人知的客家民俗---『添丁、響丁、賞丁』

“丁”在《辭海》裡的釋義是:人口,男稱丁女稱口。在客家人的口音裡,燈與丁諧音。所以在我們梅州客家地區"添丁、響丁、賞丁",其實就是"添燈、響燈、賞燈",而且雖講法不同,其節日活動的意義卻是大同小異。

源於中原的花燈,在我們客家人慶賀新生兒誕生中,被賦予了更豐富的內涵:

一是代表光明的發揚;

二是燈火蘊涵生生不息、薪火相傳之意;

三是燈成了人丁的象徵物。

鮮為人知的客家民俗:『添丁、響丁、賞丁』

賞丁又叫“上燈”,是一種鮮為人知的客家民俗。客家上燈習俗流傳的族群、區域很廣,它以“添丁”為中心,以“燈”的形式而展開的祭祖、慰祖活動。上燈就明顯帶有上丁、添丁的意思。

因而在客家宗族社會里,凡是男孩出生都要舉行上燈儀式,也即上丁、添丁,祭祀祖先並報告祖先族中又添新丁了,祈求列祖列宗保佑孩子健康成長。

鮮為人知的客家民俗:『添丁、響丁、賞丁』

上燈”(“上”讀爽、賞,是“掛起”之意),因客家方言“上”同“喪”,所以客家人為避諱,“上燈”又稱“添燈、升燈、吊燈”,是客家民間風俗。

每年,凡本姓本族有“添丁”(即生有男孩)者,必須在祖祠上廳掛上一盞新燈籠(諧“新丁”)。“上燈”的日期最早為正月初七,最遲為正月二十一,但多為正月十五前後一兩天。

鮮為人知的客家民俗:『添丁、響丁、賞丁』

“添燈”意為向祖宗彙報,某家添了新丁。“上燈”時要辦“三牲”、酒果敬祖公及天地神明,講究的還“辦上燈酒”請親友團聚、祝賀

在客家宗族社會,凡是男孩都要舉行“上燈”儀式,一生只有一次。“上燈”者年齡不分大小,剛誕下不久的男孩當年升丁叫“添新丁”,年齡比較大的,因多種原因沒有舉行此種儀式的,來年再升丁的叫“頓丁”、“添老丁”。因此,“上燈”實是各姓各族為當年新添男孩而舉行的慶祝活動。

鮮為人知的客家民俗:『添丁、響丁、賞丁』

在梅州地區,各地的上燈形式又有所不同:

興 寧響 丁 節

其中以興寧的正月半響丁節活動較為隆重熱烈和持久,時間從正月初七至廿一;興寧響丁節,內容較為豐富,比春節還要熱鬧。

節前當地族人須定做“花燈”,然後派人到縣城或圩鎮去請“花燈”,敲鑼打鼓把“花燈”抬回來,懸吊在祖屋上廳棟樑下面。賞燈節全屋張燈結綵,家家戶戶都有親朋好友到來,敲鑼打鼓、大辦筵席、舞龍舞獅,燃放煙花炮竹,有的“燒煙火”、放“孔明燈”,舉行火炬流行(又稱“火把節”)。添了新丁的人家,則在祖屋廳堂擺酒猜碼(猜拳),猜碼的人起句須要先念“添丁呀發財”的吉祥話,使參加燈會的人盡興而歸。

鮮為人知的客家民俗:『添丁、響丁、賞丁』

響丁節過後,即正月十五以後,族人還有一次“暖燈”活動,即將花燈用火燒去,清除祖堂中的擺設。人們不喜歡用不吉利的“火燒”字眼,稱其為暖化了的“暖燈”。這次比較簡單,主持人燒過香燭冥帛,謝過列祖列宗及各路神仙后,把懸掛在中堂的花燈放下,把花燈上好看的剪紙“人公袛”取下,送給新丁戶的新丁們作玩具留念。剩下的花燈上的竹框竹架抬到祖屋門口的禾坪上用火暖化了,人們稱其為“暖燈”。暖燈後,表示春節過完了。

鮮為人知的客家民俗:『添丁、響丁、賞丁』

豐 順 燒 火 龍

其次是梅州豐順燒火龍:

每年的正月十五這一天,豐順埔寨都會上演一場隆重又火熱的祈福活動,那就是“燒火龍”

鮮為人知的客家民俗:『添丁、響丁、賞丁』

埔寨火龍從清朝1740沿襲至今已有276年之久,為中國特具一格的客家民間藝術之花。只要你親臨過現場就會知道,屆時整個廣場火雨紛紛,星落遍地;一條長龍在火雨中逡巡遊走,那精彩場面令人歎為觀止。

鮮為人知的客家民俗:『添丁、響丁、賞丁』

五華下壩迎燈節

三是五華下壩正月半的迎燈節

五華縣河東鎮下壩元宵迎燈節,作為當地最熱鬧、最有代表性的民俗活動之一,經過500多年的傳承和發展,下壩迎燈愈來愈形式多樣內容豐富;

鮮為人知的客家民俗:『添丁、響丁、賞丁』

下壩迎燈鬧元宵規模宏大,每年吸引了縣城和周邊鄉鎮各地群眾前來觀看,還引來世界各國的部分僑胞前來尋根祭祖。

鮮為人知的客家民俗:『添丁、響丁、賞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