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治通寶”背滿文式錢幣(歷代最大最重小平錢)

雖然清政府在入關後的對錢幣鑄造制度進行了幾次改革,但是由於特殊歷史背景,,加之清政府自己的前幾種“順治通寶”鑄幣也存在大小形制各異的情況,導致清錢在市面上的流通情況並不是特別理想,因為此時候在市面領域著多種類型的錢幣,既有明之前歷代錢幣,也有明末起義軍錢幣,也有此時候還存在的南明政權鑄幣,加之亂世民間私鑄情況也比較多

“順治通寶”背滿文式錢幣(歷代最大最重小平錢)

南明永曆皇帝鑄幣“永曆通寶”背壹分

在此種情況下,清政府對鑄幣制度必須再進行改革,因為封建社會鑄幣除了為經濟需求,更主要的是為彰顯自己政權的正統性(這也是歷代哪怕就是隻當過幾天皇帝的起義軍也都會鑄造自己的錢幣的原因,這是政治需求),而滿清政府作為一個少數民族入主中原的政權,必然需要彰顯自己的民族特性(這和元朝鑄幣用八思巴文一樣),清軍入關為什麼要剃髮易服,這其實就是一種政治上的大棒高壓政策,同理在錢幣鑄造的改革將錢文使用滿文意義等同於此(你不剃髮易服,你不使用我的滿文錢,你就得去死)

那麼用了大棒高壓政策,自然還有胡蘿蔔政策啦,清政府一邊實行高壓大棒政策,另一邊對民眾又要誘之以利,我們都知道在清之前歷代小平錢鑄幣,基本重量大體約在3.5克左右(如漢五銖、唐開元,宋小平制錢,明小平制錢這些大統一皇朝的鑄幣等),而順治十四年進行的這次幣制改革,將順治通寶小平錢的重量提高到了一錢四分(約為5.2克,為歷代最重小平錢),按手中實際留存的順治通寶錢幣,重量不一,大約在4-5克之間,就算如此也比前朝歷代小平都重,這其實是一種讓利於民的貨幣政策,對比一些短視的政權鑄造的那些爛錢輕錢而言,清政府此種貨幣政策對政局的穩定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順治十四年,清政府要求各地錢局停鑄順治通寶一釐式錢,僅留中央戶部寶泉局和工部寶源二局鑄造新式樣的順治通寶錢,面文為漢字“順治通寶”,背面為全滿文“寶泉”、“寶源”二字

(《清朝文獻通考》中有記載:“上諭鼓鑄之法原以裕國便民,令各省開爐太多鑄造不精,以致奸民乘機盜鑄錢愈多,而愈賤私錢公行官錢壅滯,官民兩受其病,欲使錢法無弊,莫若鼓鑄歸一,令各省鑄爐一律停止,獨留京局”)

“順治通寶”背滿文式錢幣(歷代最大最重小平錢)

“順治通寶”背滿文寶泉錢幣

“順治通寶”背滿文式錢幣(歷代最大最重小平錢)

“順治通寶”背滿文寶源錢幣

順治十七年,又開放了太原、山東、河南、武昌、江南、浙江、福建、大同、薊州、宣府、江西共計十三個錢局鑄造“順治通寶”背滿漢文記局錢幣

這其中十二局非常常見,只有滿漢文福局非常稀少(可能也和此時候福建境內清軍和鄭成功之間的戰爭有關,鑄幣無法像其他各錢局一樣照常進行,所以鑄幣較少)

“順治通寶”背滿文式錢幣(歷代最大最重小平錢)

“順治通寶”背滿漢文記局錢幣

“順治通寶”滿漢文福局就不放圖片了,在網上找了下,那些圖片太辣眼睛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