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票房冠軍《巴霍巴利王2 》中國遭遇滑鐵盧

印度票房冠軍《巴霍巴利王2 》中國遭遇滑鐵盧

▲印度電影《巴霍巴利王2》的劇照。

劇中主人公如天神下凡,體現了印度文化中對英雄偉力的崇拜。

《巴霍巴利王2:終結》在中國遭遇票房滑鐵盧,這消息最近甚至登上了印度報紙。回想2017年電影在印度上映時,全民熱捧,場場爆滿,最終以170多億盧比(約合人民幣17億元)刷新印度電影票房紀錄,賺得缽滿盆滿,被譽為印度版《哈姆雷特》。近年來,阿米爾·汗的電影在中國市場屢屢掀起熱潮,印度政府都在考慮讓“萌萌噠”阿米爾叔擔當對華形象大使了。《巴霍巴利王2》忽然澆來一盆冷水,為什麼呢?透過這一冰火兩重天,我們可以窺見中印民眾在文化和審美上的有趣差異。

《巴霍巴利王》是典型的印度英雄神話作品。無論是一箭三發、以一人之力擊敗蠻族入侵,還是獨佔象背、馳騁沙場,巴霍巴利簡直如天兵下凡,看得小夥伴們都驚呆了,這耍帥技能已經超越人類的認知水平。沒錯,在印度傳統經典作品中,蓋世英雄都是神的化身,如《羅摩衍那》中戰勝魔王羅波那的英雄羅摩、《薄伽梵歌》中阿周那的御者黑天等。既然英雄的力量來自神靈顯現,那麼情節再怎麼誇張也不為過。在臺詞設計上,人物間的對話更顯示出磅礴的氣勢,彷彿角色不是在對話,而是承受天命,對觀眾進行富有激情的演講或正氣凜然的宣判,呈現出古典英雄之美。可以說,印度文化中對英雄偉力的崇拜與對神靈的信仰是同一硬幣的兩面,根植在印度文化的血液中。

對於國人來說,聖人教誨我們“子不語怪力亂神”,中國文化關注的是現世生活。英雄的種種神蹟是不符合現實邏輯的,不符合接受理性的,中國觀眾也就難以獲取印度觀眾式的入迷。反觀近年來在中國流行的印度電影,無一不與現實密切關聯,《三傻》是對教育制度的嘲諷和批判,《摔跤吧!爸爸》《神秘巨星》展現勇於改變命運的正能量,《起跑線》則恰恰契合中國家長的教育焦慮。中國觀眾喜愛、欣賞、讚歎的,是印度電影中活生生的元氣,而這種元氣必須要和現實發生關聯才能引發共鳴。

對印度宗教文化的陌生,也導致中國觀眾難以欣賞影片的細節之美。提婆犀那公主登上夢幻之船時,巴霍巴利俯身讓她踩著自己的身體跨過水域,這與溼婆神的故事產生了微妙的迴響。印度教三大主神中,溼婆是最具威力、最受尊崇的毀滅之神,毗溼奴是保護眾生的維護之神,梵天則是創造之神。溼婆的妻子是溫柔嫻淑的雪山女神帕爾瓦蒂,帕爾瓦蒂也有許多化身,其中最黑暗恐怖的化身便是迦梨女神,她象徵著女性和宇宙蘊含的破壞與毀滅之力。有一次,迦梨消滅惡魔後陷入狂喜,無法自制,不由自主地踩踏大地,令眾生惶恐。溼婆為減輕眾生的苦痛,於是“實力寵妻”,躺在迦梨腳下任其踐踏。再如,在上部中,巴霍巴利之子希瓦在林間捉弄阿瓦迪卡,這來自於牧神克里希納的形象。克里希納是毗溼奴的化身,他既正義善良,又伶俐多情,經常在林間與眾多牧女嬉戲。

傳說故事與電影情節多處形成互文和呼應,如果瞭解這些故事,觀者不免會心一笑,進而發掘出更多人文內涵,引發觀影愉悅。正如外國觀眾要看懂《甄嬛傳》細節中蘊含的深意,必得首先了解其涉及的典故,不然則雲裡霧裡,不知所云。

《巴霍巴利王》引以為傲的,還有其大製作、大場面。上下兩部電影製作費用分別高達18億、25億盧比,一再刷新印度電影製作成本,令觀眾過足了眼癮。此前,印度電影多采取小而美的投資製作模式。由於不同地域語言各異,某一語種的電影難以在使用該語言的地域之外產生影響。《巴霍巴利王》誕生於南方的泰盧固語影壇,卻橫掃全國,甚至令不少影評人擔憂該片過於成功,導致這種好萊塢式的大製作模式會傷害小電影製作,進而破壞印度電影百放齊放的局面,導致影片風格趨同。但2.5億元人民幣的投資對中國電影來說司空見慣,中國觀眾對大場面也早已審美疲勞,燒錢、場面宏大、內容空虛簡直成了爛片的代名詞,以小成本表達人格力量的模式反倒更接近電影理想和藝術追求。由於中印兩國電影製作模式的階段性差異,兩國觀眾的審美趣味也不盡相同。

不管怎麼說,《巴霍巴利王2》雖然失利,不影響我們對下一部印度電影的期待。中印文化間誠然有很多差異,但對好電影的期待、對藝術的追求是相通的,而正是因為這些差異,文化交流才顯得更加必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