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tar區塊鏈公開課:真實資產上鍊難問題已解決?

Astar區塊鏈公開課:真實資產上鍊難問題已解決?

我們之前主營業務是P2P-CDN服務,在構建加速節點時我們希望能夠構建一個開放的體系,使得各個資源方均可參與,並按照各自貢獻分享收益。

在構建這個體系時,可信的計價和激勵體系是系統的核心,我們打算通過區塊鏈技術來達成這一目的。

在我們考察各個鏈之後,我們發現所有公鏈基本上都做不了這件事。

主要原因有如下幾點:

1、當前所有公鏈還是賬目、交易、合約等以賬本操作為核心的,而對大多數業務場景沒有提供對應的上鍊機制支持;

2、區塊鏈技術的開放式記賬機制,其交易數據需要在全網複製記錄,無論在時間成本還是存儲成本上,都不適合實際場景中高頻次低價值交互過程記錄;

3、當前POW證明機制能夠提供較高的安全保障,目前鏈上其他證明機制均存在安全風險,而POW證明機制需要消耗大量的算力,造成巨大的資源浪費。

在論證過程中,我們也接觸到其他打算引入區塊鏈技術的團隊需求,發現上述問題非常普遍的存在於各個項目,如果沒有合適的公鏈解決上述問題,當前絕大多數應用鏈落地將成為空談。

為此,我們打算推出適用於廣泛的實際業務場景上鍊的公鏈,為這類需求提供支撐。

因而,我們對區塊鏈的整個技術體系進行溯源和梳理,結合我們團隊在P2P和分佈式系統構建方面的多年的積累,構建了我們自己的公鏈,命名為Fast-Chain,寓意為讓各項真實業務場景在該鏈上飛速運轉。

Fast-Chain具備如下特點:

Astar區塊鏈公開課:真實資產上鍊難問題已解決?

1. 針對實際場景需求,提供了服務對象(SO)機制,業務上鍊時,可以把業務對應的產品或服務,映射為服務對象。

2. 提供了服務過程序列機制,對用戶間針對某一服務對象的高頻次交互過程,可以通過服務過程序列進行記錄,而無需記錄在區塊鏈上。

不同於區塊鏈全網複製,服務過程序列採用交互雙方簽名+見證人方式進行記錄,記錄數據信息也僅需保存在交互雙方和見證方即可,這樣可以保持大量高頻次交互過程被快速記錄。

3. 提供了服務合約機制,將鏈下交互場景,映射為服務合約,其過程分為三個步驟:開始、履約過程、和完成。只有開始和完成需要上鍊,且必要時可以合併為一步實現(自動順延的合約),合約過程則通過上述服務過程序列機制保存。

4. 傳輸服務證明機制,區別於算力證明,系統將傳輸證明作為抵禦攻擊手段,避免了資源浪費,為區塊鏈提供良好的傳輸服務保障。

5. 原生的傳輸支持,節點提供基於P2P的分佈式存儲和傳輸支持,使得用戶可以針對服務對象,發佈關聯的數據和文件,如視頻、圖片、數據等等,為現實業務場景的服務需求提供支撐。

在提供上述機制時,我們是針對問題進行溯源並重新構建提出的。

以證明機制為例,區塊鏈中之所以需要提供證明,主要目的是為了在開放計算環境下,增加攻擊的難度和代價,使得攻擊者發起攻擊具備很高的門檻,導致其攻擊和收益不成比例。

比如POW證明機制中,參與方必須通過逆算hash,結果成功後才能提交結果,這就大大提高了系統的安全性,但該方式需要浪費大量的算力。

其後又提出了其他的證明機制,這些機制通常資質獲取都是比較間接的方式(如股權積分之類的),很難保證公平性和安全性。

我認為還是要從參與節點的基礎能力作為證明手段。從記賬節點看,比較直接的證明手段有三種:存儲、傳輸、算力。

算力大家覺得是非常好的,但是在“無用計算”,在耗資源耗電,而且會影響我們正常業務運行;存儲又不好證明,證明成本非常高;那麼傳輸本身或者說傳輸服務我覺得是很好驗證的。為什麼?

因為傳輸是交互雙方的行為,提供方傳輸的數據接收方可以驗證並記錄,不需要太多額外的證明工作,同時區塊鏈作為分佈式系統,傳輸是隨時都在發生的,傳輸能力的提升對業務也是促進。

傳輸過程通過服務過程序列機制記錄提供證據,其貢獻獲取是靠時間積累的一個過程。因此同樣具備很高的時間積累門檻,因此具備很好的提升攻擊門檻的能力。

不論任何業務,要上鍊的時候,一定需要一些數據的存儲和傳輸,只要他不是專門為了轉賬或者是B to B的交易,他只要有鏈下的信息,他一定需要存儲這個數據,可能是圖片、文字、視頻,或者其他的媒體數據。

我們是第一條提供原生的P2P數據存儲和傳輸的公鏈,擁有專有的傳輸服務證明機制。

我們做這個還是有一些優勢的,因為網際快車當初也有3億用戶,我們在P2P傳輸這塊積累的也有十幾年,經驗還是比較豐富的。

不論是之前的電騾、電驢或者BT包括我們自己在P2P傳輸的積累,所有的這些東西,都是在我們的能力範圍之內,而且都是非常清楚的。

所以說有存儲和傳輸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因為你的鏈上業務一定會綁定一些數據。

第二就是說在賬戶和合約賬戶機制之外,提供了服務對象支持。我們看到現有區塊鏈裡邊要不就是你的錢包、token、地址。

要不就像以太坊這樣多了一個合約賬戶,提供複雜的合約支持。但這些沒有能夠對鏈下服務提供支撐的對應機制。

所以說鏈下服務,不管是CDN服務,還是做遊戲的,或者是一些鏈下實體,比如說充電樁等等,在打算在這些公鏈基礎上做自己應用鏈時,通常都會感覺無從下手。

而我們提供了服務對象機制後,現有場景就很容易映射到鏈上。比如現在充電樁有不少,這個東西大家覺得未來前景非常好,眼但前發展的時候如果鋪的特別大的,可能會有種資金的壓力,所以有些公司就會考慮讓渡一部分充電樁的權限,然後將來能夠回收一部分資金去再擴大規模,去補充更多的點。

同時包括一些超市、唱吧都應該是屬於同一類的面向實際的物品。其他包括遊戲中的一些道具,或者是遊戲賬號裡邊的整個交易過程,遊戲中玩的時間都可以支持。

當然支持的前提是要對對象進行單獨建模,我們統稱這些服務或商品為服務對象。

另外一個是我們剛才提到的針對服務對象的信息記錄,這些過程裡邊有非常重要的一個難題,就是交易頻次非常多,這和幣幣交易不一樣,記錄幣的流通我們認為它的價值是比較高的。

服務對象的交互過程通常單次的價值都是比較低,是服務裡邊發生的一些事情的記錄,比如我傳輸了1GB的數據,那麼這個東西難道我要記到區塊鏈上嗎?我如果不記的話有沒有其他手段?

所以我們構建了另外一種機制,叫做服務過程序列和服務合約機制,支持超高頻次的交易過程上鍊,所謂的超高頻次不是說我要把這個過程記到區塊鏈上。

我們現在明確一個概念,就是區塊鏈需要在全節點至少記賬節點裡邊做同步的。

那麼換句話說每筆交易之後最終要廣播到全部節點上的,所以對它的區塊鏈數據的大小、增長速度都是有約束的,而且區塊鏈節點越多的時候,你的頻次不可能太高,因為是要服從最終一致性要求的。

我們不是追求區塊鏈本身這個東西,而是另外一種機制,我們歸納成交服務過程序列,即一個服務合約的執行履約過程,它是服務合約最終兌現的證據。

我們鏈下實體合約執行通常是有一個過程的,我不會說過程中每次操作一下我就認為發生了一次交易,而是將這個過程規定一個開始和結束時間,開始和結束記錄在鏈上,中間的過程另外機制記錄。

可以說在服務過程序列裡邊我們在區塊鏈之外構建一個個獨立的“子鏈”,是每一個服務合約開始之後都會形成的一個單獨的記錄過程。

這個過程的機制非常像區塊鏈,他的數據結構層面也是非常像的,但是他的驗證機制是交易雙方的簽名,再加上第三方驗證,我們稱之為中間人見證機制,這個機制執行效率要遠高於區塊鏈記錄效率。

可以說我們的區塊鏈同時有非常多的小過程在併發。這個過程相當於是把複雜的過程並行化,並行高速的處理,這樣才能實現交易或者服務過程序列的超高頻次記錄,而不會讓區塊鏈進行快速的膨脹。

比如說我做CDN服務,如果按月去計費的話,服務過程中不管數據傳輸多少,每個月結算一次記錄到區塊鏈上就夠了。

我們總結一下,剛才提到我們區分鏈和其他區分鏈的一個區別。

Astar區塊鏈公開課:真實資產上鍊難問題已解決?

第一個是服務對象機制,我們裡邊專門提供這種服務對象這樣一個概念,而像智能合約就像以太網裡邊專門搞了一個合約賬戶一樣,我們現在有一個專門在區塊鏈這有個專門的服務對象,然後之下構建一個服務合約機制,就是合約過程執行是通過開始、完成和中間的過程,中間過程實際上是不上鍊,有專門的服務過程序列記錄。

另外一個就是在傳輸證明上,我在保障攻擊難度上面我提供了傳輸證明機制,這裡邊有一套算法去保障它的可靠性安全性。

另外在所謂的共識這塊我們認為DPOS還是比較靠譜的,但我們在上邊又加了一個D,叫DDPOS。前面D對應的分佈式,採用自動選舉策略,並每次結合HASH映射到不同區域優先選舉。

我們定期為在選不同區域的節點,作為主要的這樣增加它隨機性,增加一定的公平性和效率。

下面講解一些應用場景。

Astar區塊鏈公開課:真實資產上鍊難問題已解決?

簡單總結一下應用場景,這個可能不全面,其實符合上述機制的應用功能這一類的我覺得都可以採用該公鏈。

像遊戲道具之類的,在線服務類的,比如說CDN服務等等。此外鏈下資產上鍊也是一個好的應用場景,像之前提到的充電樁,我們提供資產信息化服務,讓這些資產能夠展現出良好的投資屬性。

Astar區塊鏈公開課:真實資產上鍊難問題已解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