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國滅亡的罪魁禍首是誰?

國學日知

關於這個問題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一般來說主要集中在這幾個人身上,劉備、關羽、諸葛亮、劉禪。還有幾個就不提了。

先說劉備,劉備存在的問題,繼承人的選擇,關羽的使用,對自己的實力沒有正確的認識,出身低微格局比較低等等。

關羽呢,問題多多,狂妄自大,老子天下第一。沒有大局觀。

諸葛亮,愚忠,為了承諾,不遺餘力。

劉禪,屬於歷史遺留問題。

所以,我認為蜀國滅亡的罪魁禍首是劉備,別急著反對,看我一一道來。

首先,繼承人問題。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劉禪經歷的最危險的事件就是長坂坡,可惜還不記事,等他記事了,生活條件也好了,沒有什麼危險,造成劉禪追求安逸,貪圖享樂,不思進取。東漢末年前鑑不遠,在這種情況下劉禪依舊被立為繼承人,那就不得不說是劉備的問題了。

其次,關羽的使用。劉備和關羽同床共枕、抵足而眠幾十年,對關羽的性格,應該說是非常瞭解,然而他依然放縱關羽,致使尾大不掉,成了劉備麾下相對獨立的軍閥集團,除了劉備誰的話也不聽,三天兩頭還出點問題,比如要去和馬超比武、拒絕孫權聯姻的理由,完全是不顧大局,任意行事,這樣了,劉備還是哄著。所以說關羽這樣的結果完全是劉備的責任,慣得。

再次,對自己的實力沒有正確的認識,主要表現在白帝城託孤。抄一段三國演義:取紙筆寫了遺詔,遞與孔明而嘆曰:“朕不讀書,粗知大略。聖人云: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朕本待與卿等同滅曹賊,共扶漢室;不幸中道而別。煩丞相將詔付與太子禪,令勿以為常言。凡事更望丞相教之!”孔明等泣拜於地曰:“願陛下將息龍體!臣等盡施犬馬之勞,以報陛下知遇之恩也。”先主命內侍扶起孔明,一手掩淚,一手執其手,曰:“朕今死矣,有心腹之言相告!”孔明曰:“有何聖諭!”先主泣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則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為成都之主。”孔明聽畢,汗流遍體,手足失措,泣拜於地曰:“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盡忠貞之節,繼之以死乎!”言訖,叩頭流血。先主又請孔明坐於榻上,喚魯王劉永、梁王劉理近前,分付曰:“爾等皆記朕言:朕亡之後,爾兄弟三人,皆以父事丞相,不可怠慢。”言罷,遂命二王同拜孔明。二王拜畢,孔明曰:“臣雖肝腦塗地,安能報知遇之恩也!”這段話,就把蜀國以後的發展方向牢牢的確定下來,最終累死了諸葛亮,還搭進去個姜維。劉備罪過大了。最後,出身低微格局比較低。這個問題爆發在關羽被俘斬首後,劉備做出的行動上,關羽死後,劉備不是想著怎麼把這件事的影響降低下來,而是在東吳已經示弱的情況下,起兵報仇,結果呢,夷陵一戰,七十萬大軍(演義裡說的),全軍覆沒,自己落得個白帝城託孤,哦,之前還把張飛搭進去了。自此之後不僅兵力大減,從戰略上講蜀國還要兩面防守,有了後顧之憂。另外,對於劉封的態度和高級將領的防備,也表現了劉備的小家子氣,不像曹操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殺伐果斷。所以說蜀國滅亡的根子在劉備,其他的一些人都是背鍋俠。


帶上單反去旅行

居然沒有人提鄧艾,一個國家的滅亡不緊有內部原因,外部原因也非常重要,鄧艾的滅蜀之戰絕對是出乎當世之人的意料的。就按當時蜀國的社會矛盾和階級矛盾,都遠達不到滅國的地步。

自古以來,四川地勢險要,進入四川十分艱難。

話說,景元四年(263年),有這麼一批人,懷著各自的目,出征進入四川了。

領頭的人是司馬昭。有句話叫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司馬昭欲圖竄取曹魏政權,建立自己的政權。攻取西蜀國成為要務。西蜀國大將姜維繼承諸葛遺志光復漢室,頻頻侵擾魏國邊境,滅了蜀國將極大增加自己的政治實力,並且也為日後伐吳打下基礎。於是,戰事就開始準備了。司馬昭估計蜀國全國兵力也就九萬,那就給魏國兵力加一倍,給18萬士兵。派出誰統領呢?鄧艾諸葛緒鍾會。鄧艾統帥3萬,諸葛緒統帥3萬。鍾會才華橫溢,且平定諸葛誕叛亂有功,是司馬昭心腹,深得司馬昭喜歡,讓他統帥12萬。三人的任務各不相同。鄧艾負責牽制姜維隴西的主力,諸葛緒負責切斷姜維退路,而鍾會則負責率領主力部隊,直取漢中。於是,一段精彩的伐蜀故事就這麼展開了。



此番出征之前,曹魏政權已經經歷巨大變故,對於這次出征,三人也是各有心計。

鍾會想,老子手握重兵,你蜀國不輕而易舉就拿下了?哇哈哈哈哈。就算我拿不下,離你司馬昭那麼遠,老子自創一番事業,也可以名留千載,光耀宗門。這買賣真是穩賺的,哈哈哈哈。恃才放曠且自負的鐘會出發了。

諸葛緒是個小人,只想,呵呵!給我這麼麻煩的任務,我可要小心點,保住性命,千萬不能掛了啊。家中老婆妻兒都等著我回去過小日子呢。還是早點結束吧。

鄧艾出生貧賤,等這個立功的機會,已經等了一輩子了!此次能夠參與伐蜀大業,鄧艾是興奮又歡喜。雖然已經是個風燭殘年,鬚髮皓白的老頭子,但是鄧艾卻鬥志十足,充滿信心。回想起幾十年前自己受的苦,再看看如今統率大軍的風光,不禁感慨,時來運轉。今非昔比。

鄧艾從小失去父親,與母親相依為命。幼年時因為戰亂逃荒成為是流民,逃難到襄城縣。由於曹魏政權實行屯田制度,把流民強制固定的公家的荒地上,並進行軍事化管理,稱為典農部民。經常聽人嘲笑鄧艾這農民,鄧艾人生的確實大半輩子都在和種田種地打交道。

那時的典農部民,其實是農民中的農民,或者連農民都不如,說是農奴也可以。普通的農民有土地,可以自給自足。而屯田農民受剝削程度嚴重。據說,如果用公家的耕牛種地,收貨糧食後,64分成;如果你用自家的耕牛,多賞你一點,55分成。屯田農民的人生也極不自由,不能離開屯田的土地。如果逃了,就要砍頭,不僅砍你,還連家人一起砍。鄧艾想反正家裡什麼都沒有,逃走也不知道去做什麼,於是就乖乖的待在了屯田區,給人幹活。下田種地,放牛趕車。

但是鄧艾並沒有因此安身立命,心中有遠大的理想,希望可以改變命運,成就一番事業。“此前鄧氏曾是南陽新野一代的大族,艾生不逢時啊,在這裡給人種田。想想也是十分讓我鬱悶啊。聽說祖先都是有錢人,我也要好好努力。”都說讀書和健身是一種廉價的升值方式,還可以改變處境命運。平時種地,身體鍛鍊的還是相當不錯了。那就應該找機會多學習看書。於是種地的空閒時間,鄧艾經常讀書。烈日下,鄧艾帶著一頂帽簷漏洞草帽,扛著已經被磨擦光的鋤頭,竭力得翻著土。突然感到頭腦一陣發昏,汗水浸透了麻布衣服,已經不能再流了,他才緩緩放下鋤頭,爬到前方的一個小土丘上,盤著腿休息。一陣清風襲來,臉上的汗珠被吹落到地上,他感到渾身通透,像被春雨洗過,思維也清晰了,腦子浮現了昨晚讀到《史記·陳涉世家》時的兩句話“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我現在這樣子,是不是和當年放牛種地的陳勝一樣呢?”鄧艾心裡想著。暗自不斷鼓勵自己,努力自覺學習,多少個安詳靜謐的夜晚,都是書籍陪著他度過的啊。


讀書真的可以改變命運啊。養成讀書的習慣,為人思考做事會更加成熟。

終於,他獲得了當時屯田區頒發的學位證書,都尉學士。有了學位,就可以找個好工作,去縣城做官吏,不用當農民種地了。鄧艾開始看到了人生的希望。結果沒想到,因為自己的生理缺陷吃了虧。什麼缺陷呢?有一個詞叫期期艾艾,說的就是他。另一個主角是西漢初年大臣周昌,劉邦那時候很喜歡戚夫人的兒子劉如意,想廢掉呂太后的兒子,太子劉盈。周昌反對,說得很堅決,說如果你劉邦非要立,“臣期期不奉詔”。劉邦就笑了。鄧艾說話也不利索,和人說話的時候,想說自己的事情得時候經常“艾艾...”,於是受人嘲笑。最後得了個稻田守叢草吏的官職。一般來說名字越短的越威風厲害,名字這麼長,一定不是什麼好官職。稻田守叢草吏,就是給人看稻草的。稻子收穫了,稻草剩下了,稻草可以用為牲口飼料、做飯燒火燃料等。稻草要保管好,不能讓他人偷竊破壞。

雖然做官了,但是這種官職能有什麼作為呢?看來人生還需努力,目前的生活肯定不是他想要過的。於是鄧艾又有了新的想法,希望日後成為統率萬人的將軍。“正好又是閒職,每天就圍著稻草到處走就好了,那我也可以有更多時間,可以讀讀兵書,研究研究兵法。”書讀多了,自然開始賣弄(實踐)起來。鄧艾每走一處,就開始觀察地形,看到高山大川到處指點,說這裡適合紮營,這裡適合打伏兵。周圍的人看多了,都說他鄧瘋子,腦袋有毛病。你個農民連地都種不好,飯都吃不飽,拿什麼去憧憬未來,有什麼資格能力當將軍!


人的一生不奮鬥,根本沒有改變命運的可能性。奮鬥了,即使改變不了,但一定會有機會。鄧艾因此埋沒了幾十年。一直到他四十歲,才得到了這樣的機會。

——曹爽和司馬懿的鬥爭

我覺得,這裡要提到曹魏時朝廷的另一波紛爭,是司馬懿和曹爽的專權鬥爭。公元239年,曹丕的長子魏明帝曹睿,英年早逝(這裡我想起一件特別搞笑的事情,曹魏時期濫封諡號,曹睿活著的時候,就給自己起諡號,自稱烈祖明皇帝,所以他36歲就嗝屁了),彌留之際,安排朝中輔政大臣重職,在孫資劉放二人的建議和操控下,最終決定讓曹爽、司馬懿共同輔政,這也為二人日後的專權鬥爭埋下了禍患。那時,曹魏沿襲漢朝的上計制度,每一年每個郡派人到中央去報告地方的各類數據,像人口增長數,開墾土地數,積糧數等就很重要。鄧艾能力強,對地方情況熟悉,雖然口才不那麼好,對本郡長官還算忠心,除他以外也暫無人選,於是派遣鄧艾去朝廷。另一方面,上計由於是國家情況的彙報,關係國家發展,執政大臣也要參加。當時的高官,有另一項特權,叫做開府。開府就是建立自己的辦公廳,並自選屬的權利。三國時的三公(朝廷最尊賢的官職),太尉,司徒,司空也參加,且也有開府的權利。參與上計更重要的是出於個人私利考慮,籠絡人才,為自己服務。鄧艾就因為這樣的背景,被太尉司馬懿相中。在彙報時,他對當地情況瞭解,且知識面開闊,交流時發現他很多問題有獨立見解,於是鄧艾從諸多計吏裡脫穎而出,司馬懿讓他到太尉府當幕僚。從此得以大顯身手。


然而幾十年如一日的勤奮刻苦和堅持,受人的埋沒和冷落,不被人理解的寂寞和堅持,又有幾個人可以明白?鄧艾默默感概。但是見到自己的仕途有了新的起色,他有充滿了信心。

實際上去太尉府不是目的,更重要的手段是,讓司馬懿和鄧艾成為上下級關係,對司馬懿忠心,然後把鄧艾推舉出去,在朝廷擔任職務,從而司馬懿得以掌握朝廷各方面的權力,控制朝政。

這才是最重要的政治目的啊。說到底鄧艾也只是司馬懿實施爭權鬥爭的棋子。但是,又能有什麼辦法呢?你鄧艾不靠他舉薦,如何發揮自己的才幹呢?

於是鄧艾被派去尚書檯(朝廷中央的行政機構)當尚書郎,成為打入競爭對手曹爽集團下的一員干將。明帝死後,八歲的曹芳即位,曹爽欲圖排擠司馬懿,以便自己專權。其實司馬懿又何不想專權?身處高位,手握重權,難免會動邪念。動邪念是小事,人閒著的時候也總有點壞心眼吧。但關鍵的是,現實又給了機會,可以使自己行使特權,或者是給自己更大的權利,這種時候怎麼辦呢?現在人總是追求自由的,以前的人又何嘗不喜歡?受人約束總有不爽。但是不爽總得來說分為三種情況,第一種就是,幹得過,那就造反,我搞死你,替代你,這樣我就爽了。第二種就是,你厲害,你是大哥,我幹不過你,我就忍辱偷生吧,乖乖信命吧。第三種就是,你厲害,我現在可以裝孫子,但是,等到有一天,我厲害了,我一定搞你,還要搞死你。這種人是最可怕的,防不勝防。說到底,都是人的求勝心理在作怪。現實就給了司馬懿機會啊!當年曹操活著的時候,看透司馬懿覺得此人城府很深,對兒子曹丕說過,“司馬懿非人臣也,必預汝家事。”但是曹操曹丕在位的時候,司馬懿即使偶爾臆想一下要篡權,也沒有那個實力和勢力。關鍵的問題是,曹丕死得早,兒子曹睿也死得早。曹睿上任時雖然年輕,但是很有才能,也很勤政。後來因為抵禦了諸葛亮北伐後,曹睿開始膨脹,變得昏庸,和白痴一樣只知道喝酒玩女人,還大興土木(呵呵!給自己起諡號的蠢事我就不再提起了)。早逝後,找了個6歲的養子曹芳繼位。你個小皇帝怎麼掌握得住大權?前朝呂后稱制就是佐證。那現在還不該我管事?曹爽是曹魏政權大將軍曹真的兒子,曹真是曹操的族弟。政權流入他手中,也不算失去曹魏江山吧?畢竟我還有曹氏的血脈。於是兩人開始明爭暗鬥。司馬懿肯定爭不過他,畢竟相對於曹氏他屬於外人,打入內部很困難。司馬懿後來也被任為沒有實權的太傅。在政治上逐漸有了優勢,曹爽培養心腹,“專擅朝政,兄弟並掌禁兵,多樹親黨,屢改制度”。司馬懿對付不過,裝病躲了差不多一年(司馬懿裝病這個事情也很精彩,這裡就不單獨講了),實際上他暗中佈置,消滅曹魏勢力,自己專權。249年正月,司馬懿乘機發動政變,以謀反的罪名,殺曹爽及其黨羽。謀反的罪名真是從古至今都好用啊,掛誰身上誰就死,好似靈犀一指,能攻能守,能進能退。貪腐什麼的簡直弱爆了。從此曹魏的軍政大權完全落入司馬懿的手中。251年,司馬懿逝世,大兒子司馬師繼位掌控魏國政權。此時朝廷又開始反對司馬氏篡權,中書令李豐、太常夏侯玄、光祿大夫張緝等人慾發動政變,但計劃洩露被殺,曹芳也被廢立。(“陰計外洩者敗”)“
”時,司馬師親征毋丘儉,最後眼睛震出眼眶而死。於是弟弟司馬昭接手掌權。這時,曹氏的實權已經越來越弱,正式篡奪政權已經不是猴年馬月的事情了。

——嶄露頭角

司馬懿任用鄧艾,是在曹睿死後一年(240年)。鄧艾上任,適逢朝廷籌劃對孫吳用兵,需要大量軍糧儲備,於是決定擴大屯田區。但是對於屯田區的選址,需要多少人,如何開展屯田的具體方案,還需要認真考究。鄧艾欣然接收任務,“這個任務與軍事有關,那些年讀了那麼多的兵書,也派上了用處;更重要的是,我在屯田區裡工作了二十多年,經驗豐富啊!”周圍的人都認為鄧艾這新來傢伙,居然一點不低調,這麼麻煩的任務,你剛來沒有工作經驗怎敢接受,於是周圍的人都沒有防備他,認為他肯定做不成都等著看笑場。此時,雖然他很有經驗,但是也並沒有憑藉以為的進行妄加制定方案,而是他沿著潁水淮河進行認真的實地考察,寫了報告。司馬懿大加讚賞,方案很快得到了實施,這為以後滅吳做好了準備,是鄧艾的一大功績,史書上也對鄧艾此事給予很好的評價。這也讓司馬懿看到了鄧艾的軍事才能。於是開始派遣他去平定西邊的蜀國進犯,後又任汝南太守。期間,鄧艾深入研究姜維用兵,多次抵禦了姜維的進犯,穩定了隴西局勢。


——鄧艾伐蜀

三路大軍各自出發。蜀國已是螢燭之火,怎可與日月爭輝?加上蜀國未對漢中外據點進行重點防守,咽喉險道也不設防,鍾會的大軍像碾螞蟻一樣,一路開到漢中。鄧艾正遵從命令,進攻隴西的沓中。此時姜維已是鄧艾老朋友,從249年開始,鄧艾出任參加徵西軍事,就開始於姜維交鋒。這次碰頭,可得好好敘敘舊了。此前蜀漢政權內宦官黃皓專權亂政,姜維不滿黃皓恣肆曾謀誅黃皓,遭到劉禪反對,姜維感到黃皓勢力太大,為了保護自己便離開了成都,跑到沓中種田去了。“我姜維也學學鄧艾,是不是種田可以種出智謀來!”沓中的姜維受到正面進攻,後路被切斷,又得到漢中失守的消息,只好退往陰平。退守途中,與負責斷後路的諸葛緒部隊相遇,雙方大戰,又經過一番詭詐的交手後,姜維從陰平逃脫,最後退守劍閣。

聽說姜維退守劍閣,長期在隴西用兵的鄧艾,暗自欣喜。因為,他發現了可以使自己一役功成的路子。鄧艾其實也為姜維的遭遇感到擔憂和惋惜。“姜維這傢伙畢竟是待錯了地方啊。蜀國勢弱,人口不到魏國的四分之一,卻連年對外用兵。雖然多少有取勝,但是國家昏暗,不好好搞政治治理國家,使國富民強,打了天下又有什麼用呢?如今我在魏國大興屯田,積蓄糧草,積極備戰,而司馬氏掌權大勢已定,現國內一致對外用兵,統一天下,國力強盛,兵強馬壯,你姜維豈不是以卵擊石?我素知姜維個人作風良好,正人君子,恪盡職守,忠心事主,全心為國,但是連廖化這樣的平庸之才(歇後語的謠傳)都看出來了,告訴姜維‘出謀劃策的能力趕不上敵人,整體實力又比敵人弱,怎麼能夠生存下去’(原文:“‘兵不戢,必自焚’,伯約之謂也。智不出敵,而力少於寇,用之無厭,何以能立?詩云‘不自我先,不自我後’,今日之事也。”),但你姜維任然我行我素,匡扶漢室在你心裡就是北伐那麼簡單麼?想罵你兩句,但你又不是心惡,做的又是公事。我只能說你姜維還是太膚淺,沒有認清局勢,空有用兵才能,而沒有大智謀,惘負大將軍稱號。你已是四面楚歌,偏何殊死一搏?”他告訴諸葛緒“蜀漢主力姜維退守,後方肯定空虛,我知道陰平後邊有一條小路,可以直奔成都,一舉端掉蜀漢的老巢,大功一件啊!咱們一起幹吧!”諸葛緒小人啊,他心想:你鄧艾說是小路,這陰平郡已經是荒蕪的大山了,前方的路肯定十分難走。難走不說,萬一遇上什麼不測,山體滑坡,敵人阻擊這些,我這條命豈不是沒了?這麼危險的事情我可不幹,要去,你一個人去。我不想當英雄。於是,他找了個冠冕堂皇的理由告訴鄧艾:“當初司馬昭給我下達的任務是進攻姜維,攻取成都不是我的任務,如今姜維跑了,我要去追擊他。”於是,諸葛緒就前往劍閣。


對於此次出征早已野心勃勃的鐘會,看到諸葛緒來了,又適逢自己進攻劍閣受阻,正不知所措。劍閣此山,面對魏軍方向,是高崖峭壁;而面對蜀軍方向,則是緩坡。所以易守難攻。後人李白曾形容為“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聽說鄧艾要走陰平小道直取蜀國,鍾會感到十分詫異,而後又十分興奮:你鄧艾自作主張進攻成都,要是失敗了,就是你咎由自取,一個人的責任;你要是成功了,那我是主帥,這裡邊肯定也有我的功勞,我也沾光。就是不成功,姜維也應該調兵回去支援吧,那我面對的敵人就少了,我正面受敵也少了。不管怎麼想,都是穩賺啊!真是好!哇哈哈哈!

趁鍾會在劍閣牽制與姜維,鄧艾開始偷渡陰平。陰平古道全長265公里(當時文獻記錄為700裡,360為步一里),從甘肅文縣北上摩天嶺,南坡下來可以到達青川縣,然後到南壩鎮,走小路左儋道到綿陽(涪縣)。

這條路可不是那麼好走的。

在荒山下,鄧艾和將士們吃過了臨行的晚餐。天上鮮紅的夕陽,照耀散放在地上的刀劍,似乎能看到它們散發出勝利的輝光。有的將士哭了,看到這麼高這麼險峻的山,擔心自己能不能翻過,能不能活著回來啊。鄧艾多少也有點懼怕,但是一想到這是兒時的志向,這是立功的一大步,之前的疑慮和恐懼都消散了。他稍微整理了自己的物品,隨即斬釘截鐵的喊道,令精心挑選的奇襲部隊出發。鄧艾帶領士兵從北路登上摩天嶺,然而到了南坡下山時發現,這裡壓根就沒有路,全是原始叢林,正值初冬,山上寒風襲凌,爬那麼高的山怎麼能多帶東西?恐怕也捱了不少凍吧。此時又糧運斷絕,真是十分艱辛。在這種情況下,鄧艾奮勇當先,用毛毯裹住身體,從山上翻滾而下!看到老將軍奮勇當先,周圍士兵十分感動,受到鼓舞。行軍路上的艱難的日子煎熬過來的。

險路已過,全力衝鋒。鄧艾奇兵突然出現,讓成都的劉禪慌了陣腳。說到這裡,不得不說鄧艾真的很幸運。鄧艾到達江油的時候,想必全軍已經精疲力竭了,如果要戰鬥的話可能沒有什麼優勢。但是,江油的守將馬邈居然開城投降了,這便讓鄧艾的部隊得到了補給回覆!


劉禪立馬派去抵禦進攻。而諸葛瞻因為實戰經驗不足,手下曾勸諫利用山地可以有效進行防守,應該迅速佔領有利地形,一旦進入平原就無險可守,沒有優勢,諸葛瞻猶豫不決沒有采納。於是在綿竹以逸待勞,等待鄧艾進攻。鄧艾派兒子鄧忠、攻打諸葛瞻。鄧忠、師纂失利,退回,對鄧艾說:“賊兵現在太厲害了啊,他們在裡邊死守,很難擊破啊。”老將軍聽到這樣的話,怒不可遏,大聲呵斥道:“你們這兩個廢物。老子都白養你了。這麼艱險的山路都翻過來了,現在你說敵人太厲害!我看你們就是熊包。生死存亡,功業成敗,在此一舉,必須給我拿下來!再敢拿不下回來,就砍了你們!”看到自己大事即將做成,卻差點在自己人手下出問題,百里路已行九十,誰有忍心看著成功與自己擦肩而過呢?鄧艾當然會生氣。於是責令二將策馬奔回,揮軍再戰,自己親臨督戰。於是大破蜀軍,攻克綿竹,斬殺諸葛瞻。他老爹諸葛亮要是知道自己生了個這麼挫的兒子,肯定得從墳墓裡氣得跳出來吧。看到鄧艾居然入了川,一路橫掃,直逼成都,劉禪等以為蜀軍已經全線崩潰,沒有戰鬥能力了,於是劉禪按照隆重的投降的儀式,反綁著手面向勝利者,把棺材裝在車上(面縛輿櫬),投降了。


網盤蒐藏家

蜀漢是三國之中實力最為弱小的一方,劉備稱帝那一年登記在冊的戶口人數只有九十萬人,之後在曹魏攻滅蜀漢時,即公元前263年,蜀漢只有人口1082000人 ,其中戶數二十八萬、民數九十四萬、帶甲將士十萬二千、官吏四萬人。

蜀漢的建國道路也是最為艱難的。創業老闆劉備出身低微,號稱是偏倚皇叔,實際上只是貧苦的商販出身,多次寄人籬下,不停地投靠其他地方實力派,直到赤壁之戰後才得以迅速崛起。

劉備一得到發展機會,躥升也是最快的。比起曹操艱難百戰,孫權三世固守,劉備則是用盡了權謀手段,雖然都在仁義之名背後藏著,但是劉備的手段不可謂不高明,不可謂不辣。

赤壁之戰後,劉備迅速趁著草草勢力的敗退佔據荊州南部四郡,之後又從東吳方面得到南郡,以此為實力基礎進而圖謀益州,益州劉璋是庸弱之主,哪裡是劉備的對手?沒過多久就被劉備打敗。漢中的張魯倒是敗得快,沒等著劉備來先被曹操打趴了。

於是,曹劉雙方在漢中展開了一場長時間的拉鋸戰,最終以劉備的得勝告終。

劉備集團在幾年時間裡的迅速坐大,是漢末時期最大的地緣變化、政治變化。曹操和孫權雙方,都沒能做好如何面對迅速崛起的劉備集團的準備。

這是之後蜀漢建國的基礎,在劉備集團這時候的家底裡,有荊州大部,還有號稱為天下沃野之地的益州,以及佔據進擊關中咽喉要道的漢中。劉備在這個時候實力已經超越了東吳,勢力的增長速度之快也讓曹操側目,大批的荊州名士紛紛投效劉備,益州的本土勢力也不得不選擇和劉備合作。

劉備的西南霸業已經成功,接下來,他是否會像他的先祖一樣,揮師三秦,雄踞關中之後平定天下?

這一切都被一個人毀了,這個人是關羽。

建安二十四年,關羽圍襄樊,曹操派于禁前來增援,關羽擒獲于禁,斬殺龐德,威震華夏,曹操曾想遷都以避其銳。但是並沒有任何明確的資料顯示,關羽的這次軍事行動,是和劉備的一週方面的協同動作,還是關羽的自作主張。

只是,關羽的這次勝利雖然氣勢洶洶,但是他的身後早已盯著不只一雙眼睛。

關羽打敗於禁之後,再無明顯進展。而曹操則派大將徐晃急需救援,同時東吳方面突然襲擊荊州。關羽腹背受敵,之前取得的軍事優勢迅速崩盤,沒過多久便兵敗被殺。荊州也徹底淪為孫權的地盤。

之後,劉備再次興兵,企圖為關羽報仇,同時奪回荊州。但是劉備在夷陵之戰中再次遭遇大敗,損兵折將不說,連劉備本人也就此一病不起之後死在了永安。

蜀漢以一州之地抗曹魏,亡曹魏?怎麼看這都是不可能完成的事情。看諸葛亮的出師表中說:自臣到漢中,中間期年耳,然喪趙雲、陽群、馬玉、閻芝、丁立、白壽、劉郃、鄧銅等及曲長、屯將七十餘人,突將、無前、賨叟、青羌、散騎、武騎一千餘人。此皆數十年之內所糾合四方之精銳,非一州之所有;若複數年,則損三分之二也,當何以圖敵?

我們只有一塊地盤,當年劉備招攬的天下名將紛紛死去,能打的士兵紛紛過世,四方的精銳全部老弱,這絕不是一個州能夠集齊的。

而夷陵戰敗則讓蜀漢徹底失去了轉圜機會,一位歷史學家這麼形容劉備危亡時候的局勢:劉備建國,基礎不牢,夷陵戰敗,地動山搖。等到諸葛亮和東吳重新結盟之後,實質上已經承認了東吳對荊州的佔領。

蜀漢就此只能困守在西南一隅,失去了荊州的蜀漢就只能成為偏霸。

保境安民可以,以攻為守可以,但是如果中原地區的強敵下定一切決心要攻入蜀中,自然可以滅掉蜀漢,喪失了荊州的蜀漢失去的不僅是中興機會,還是延續機會。

如北宋時太祖征伐後蜀,蜀川險峻,劍閣雄偉卻依然擋不住宋軍的步伐。


我們愛歷史

蜀國必然第一個滅亡,遲早而已。罪魁禍首不是一個人,而是三對父子,蜀國就毀在他們手裡。說明一下,其中沒有劉禪。


第一對劉備和劉封父子。劉備章武元年伐吳,哪怕沒在夷陵之戰敗光家底,甚至獲勝,都嚴重破壞了孫劉反曹統一戰線,必將亡國。養子劉封的丟掉上庸三郡,宣佈徹底喪失從中線攻擊曹魏的出口,同樣必亡。


第二對諸葛亮和諸葛瞻父子。諸葛七年五次北伐,窮兵黷武,耗光蜀漢元氣。所謂以進攻替代防守就是笑話。區區張魯據漢中成功防禦了曹操三十年,諸葛氏死後蜀漢也撐了三十年,如何諸葛守不得?諸葛瞻防守的綿竹,為成都最後一道防火牆,敗的太脆了。


第三對關羽和關平父子。不但丟了荊州,丟了五萬精兵,還丟了產糧區和賦稅來源以及兵源。荊州丟就丟了,你把五萬有經驗的老兵帶到益州也行,好歹保存了有生力量,全部沒了,蜀國僅靠一個益州能翻天才是神話。

元芳,你咋麼看?


司馬砸光

蜀國滅亡的罪魁禍首是誰?這個問題我給大家分析一下:

一、關羽

我覺得致使蜀國衰落滅亡的罪魁禍首首推關羽,因為關羽錯誤的估算了當時的國際形式,冒然的發動了襄樊戰役,致使蜀國丟失了具有戰略意義的荊州重地,並且損失了大量的軍隊和人才,也包括後來為給關羽報仇而死的張飛及所下部隊,還有因為關羽之死並且丟了荊州,劉備發動了夷陵之戰,直接導致蜀國大部分軍隊和高級人才的歿落。使蜀國的國力受到了致命的打擊。從此開始走向衰落。

二、諸葛亮

諸葛亮最大的優點就是足智多謀,戰略眼光高遠,把蜀國的經濟和軍事政治治理的也井井有條,但是他的這個優點也形成了他“事無大小,事必躬親”。這樣就直接導致蜀國有能力的人得不到鍛鍊,得不到重用,致使蜀國人才凋零,出現斷層。還有就是諸葛亮的識人用人上眼光不行,有能力的魏延被他一直打壓鬱郁不得志。而只會誇誇其談,紙上用兵的馬謖卻得到了重用,直接導致錯失街亭。損兵折將,北伐無功而返。再者諸葛亮用兵有點謹小慎微,不善奇謀,如果他同意魏延的子午谷奇謀,也許有統一天下的可能。

三、姜維

姜維九伐中原,但寸土未進,無功而返。致使耗空了蜀國的國力,到最後蜀國人口100萬,軍隊10萬,十個人裡面就有一個人去打仗了,那誰來發展經濟,誰來種地呢?致使普通百姓生活苦不堪言,怨聲載道。做為蜀國大將的廖化,也曾經反對過姜維的窮兵黷武,但姜維不聽啊,導致蜀國國力下降到極點。姜維後來的避禍踏中,更是直接給了魏國可趁之機,導致魏軍攻陷成都,蜀國滅亡。

四、劉禪


扶不起的劉阿斗是導致蜀國滅亡的直接罪魁禍首。劉禪寵信宦官黃浩,聽信讒言,兩次分別召回在北伐中佔據有利形式的諸葛亮和姜維,導致北伐失去先機,無功而返。最後更是在有軍隊的情況下,開城投降,致使蜀國滅亡。“樂不思蜀”真是對劉禪最好的評價啊。

綜上所述,我個人認為這些都是蜀國滅亡的導火索,罪魁禍首。如果大家有不同意見!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討論。謝謝!


青山綠水好風光666

我就看看能發多少字一、當時的國際形勢 襄樊戰役爆發前,關羽鎮守荊州已經好幾年了,恩信大行,加上早年名震四海,在軍民中威望很高。荊州軍兵強馬壯,曹魏隱隱感到了關羽的威脅。建安二十三年,曹操已稱魏王,算是漢家下面的一個諸侯國,其實取代劉漢已正定局。曹魏許昌的一批效忠於漢室的官員,少府耿紀、司直韋晃、太醫吉本等,就有計劃襲擊許昌曹操的留守將軍王必,內劫持漢獻帝反攻曹魏軍,外聯絡關羽軍為援助。雖然行動失敗了,但可以看出關羽兵盛已經對曹魏形成一股壓力,容易引起曹魏統治區不安定因素髮酵,釀成一場災難。後來關羽水淹七軍,陸渾人孫狼造反,接受關羽的印授,和得勝的荊州軍遙相呼應,又給曹魏的腹地製造很大的麻煩。 這種情況下,曹操派徵南將軍曹仁駐軍樊城,統領南方的軍事,準備進攻關羽所守的荊州。南陽吏民苦於曹軍繁重的賦稅,宛城守將侯音又造反。曹仁進攻宛城,迅速地平定了這一次叛亂。“屠宛,斬侯音”。當時曹將龐德等也率軍參加了宛城的這次戰役。 曹仁回軍樊城,龐德部就奉命駐紮在樊城北十里。曹操又派左將軍于禁率軍協助曹仁對付關羽。就是說南方曹劉兩家的交手,在關羽進攻攀城前,曹軍也已經在佈置怎麼進攻關羽的荊州軍,只是雙方都在尋找一個有利於己方的戰機動手罷了。 曹仁平叛在建安二十四年春。接著漢中方向發生定軍山戰役,曹魏西北方總司令夏侯淵陣亡。曹操親自率軍徵漢中,相持戰打到夏天,五月曹操退軍,劉備佔領了漢中。劉備又派遣蜀將孟達、劉封進攻曹魏上庸,上庸太守申耽投降。七月,劉備稱漢中王。這一段時間,劉備集團開疆拓土,搞得風生水起,在對曹魏的交手中佔據了上風。 二、關羽發起襄樊戰役的時機 建安二十四年秋八月,關羽進攻駐軍樊城的曹魏徵南將軍曹仁部。曹操又派遣左將軍于禁、立義將軍龐德駐紮在樊城北部,協助抵擋關羽。這就是襄樊戰役爆發的時間、地點、人物。 關羽為什麼選擇在這個時間點發起進攻?《三國志·魏書·溫恢傳》可以用來佐證這個時間點是關羽荊州軍發起進攻的大好時機。作為一個優秀的將領,關羽是不會放過這種機會的。當時孫權正進攻曹魏東南方的重鎮合肥,時任揚州刺史的溫恢對兗州刺史裴潛說:“目前雖然我們這邊吳軍來襲,但這不是什麼大問題。這一段大雨不斷,徵南將軍曹仁把守的襄樊一線,孤軍懸在前線,戰備準備只怕不夠。對手關羽驍勇無比,又計謀百出。我倒是擔憂那邊出大麻煩。” 溫恢雖然是地方官,但在軍事上的眼光曹操也很看好。曹操派溫恢擔任揚州刺史,主政東南時,就特別交待東南方的曹魏軍事上的主要將領張遼、樂進等:“溫恢通曉軍事,你們有什麼事要和他一起商量。”溫恢的話還是相當有分量的。 正如溫恢指出那樣,這年秋天的大雨水,給關羽提供了一個稍縱即逝的戰機。漢水暴漲,樊城周邊平地水深數丈。于禁等七軍皆沒,全部將士浸泡在大水裡。荊州的水軍本來就很有戰鬥力,這種一片汪洋的大地,正是他們顯身手的大好時機。關羽趁機率水師包圍了被大水困於一個個孤立的高地上的曹魏軍,“于禁與諸將登高望水,無所迴避。”只有投降。“龐德與諸將避水上堤”雖然拼死戰鬥,還是被關羽擒獲。 關羽趁著南方大雨水的機會發動的這次戰役,重創了襄樊曹軍,一舉殲滅了于禁率領的三萬生力軍。從而使原來雙方勢均力敵的對峙,變成關羽荊州軍大佔上風。 江河散人的文章說到關羽時封為前將軍,假節鋮,就是最大限度地給了關羽調度軍隊的權力。這個問題講的很對。一個有自主權的將軍在機會面前就要動手,真的來不及請示他有權先行動後再請示。所以不存在關羽擅自發動襄樊戰役這個假設。 戰場上的情況是時刻在變化的。襄樊戰役關羽不抓住“大雨水、漢水溢”這寶貴的時機出擊,等水退去,荊州水師的優勢就蕩然無存,還能有一場這個名揚天下的大勝戰嗎? 參造三國中後期司馬懿擒孟達一役中的手法就明白了,孟達計算司馬要去請示了魏明帝再發兵來攻自己,這樣一來,一切盡在掌握之中了。不料司馬懿就是越權不請示,直接發兵攻打孟達,一舉平定了這次叛亂。只要有利於國家,高手是不會錯失良機的,更何況關羽還假節鋮? 三、留守荊州的人選 如果諸葛亮留守荊州,那麼一定是最好人選。《三國志·蜀書·趙雲傳》中明白寫到“先主自葭萌還攻劉璋,召諸葛亮。”所以諸葛亮才率張飛、趙雲等溯長江西上,平定益州的郡縣,留下關羽守荊州。諸葛亮進兵益州是接到劉備的命令才出動的,配合劉備從北向南一起收拾劉璋的部下。 這樣關羽就是留守荊州的不二人選擇。從劉備起兵打天下,關羽從來是獨當一面的方面將帥人物。劉備脫離曹操,襲擊佔領徐州,就派關羽守下邳城,“行太守事”。佔領荊州後,“以羽為襄陽太守”。所以才有劉備“西進益州,拜羽董督荊州事”,這一順理成章後果。關公早年在曹營效力,就單槍匹馬斬殺袁紹大將顏良,一下子解了白馬之圍。當真是百萬軍中取上將首級的英勇形象。當年就名聲大振,像曹魏的謀士劉曄就說過劉備手下的名將只有關羽,這個鎮守荊州的重任自然就落在他的肩上了。 張飛勇猛有餘,智謀不足。當年劉備得徐州時,出兵與袁術交戰,留張飛守下邳。結果張飛讓呂布襲擊敗走,搞的劉備差點無家可歸。到劉備稱漢中王,公司壯大無比,南面是荊州,北面是漢中,是蜀漢的兩個門戶。關羽守荊州,張飛自以為是認定自己守漢中,不料劉備提拔年輕將領魏延守漢中,沒用張飛。看來號稱識人的劉備心中,張飛是不足擔任守荊州這個重任的。 趙雲是個忠誠守法,謙恭敬業的將軍,雖英勇善戰,但資歷、戰功上都還不具備成為方面大員的要素。嚴於律己,慎以待人是趙雲的一貫作風,缺少的是威震一方的霸氣和開拓國土的進取精神。 四、失荊州的原因 關羽失荊州的主要原因自然是孫權敗盟,背後一刀。再厲害的角色,在兩面作戰的情況下,沒有不敗的道理。當然關羽驕傲自大,屢屢發表不利於和孫吳的統一戰線的言論,或許有一定的關係。比如孫權想讓兒子娶關羽的女兒,關羽不但不同意,還“罵辱其使”,孫權大怒。積怨之下,也是反目成仇的一個動因吧。 但根本的原因還是如司馬懿指出的那樣,荊吳關係,面和心不和,孫權不願意關羽得志。無論孫權兒子娶沒娶關羽女兒,無論孫劉兩家關係好到什麼程度,在國家利益這個大背景之下,孫權都要動手的。因為關羽如果攻克樊城,三方之間微妙的平衡被打破了。蜀漢勢力進一步壯大,不但曹魏吃不消,孫吳也會壓力山大。 孫劉兩家明裡是同盟,暗裡摩擦衝突好幾次了。吳將鴿派魯肅擔任總督時,致力於搞好雙方的關係共同對付曹操,所以對強橫霸道的關羽總有退讓,雙方還算平安無事。魯肅死後的接班人是鷹派的代表呂蒙,多次提議孫權找機會拿下荊州,把從荊州到建業的整條長江防線捏在自己手裡,不必仰人鼻息。呂蒙說:“對付曹操,有什麼一定要依靠關羽的呢!” 建安十九年,劉備得益州,孫權就派人來要荊州,劉備藉口說拿到涼州再還荊州借地。孫權大怒,派呂蒙率軍來爭荊州,劉備也派關羽對陣。雙方的車馬炮都對上了,正逢曹操取漢中,劉備再強硬,也明白雙線開戰的危險。不得已以湘江為界分了荊州,所以當時關羽的荊州其實只有西邊一半的地盤。 劉備集團的連連取勝,打破了曹魏最強、孫吳其次、劉蜀再次的三家排行榜。以劉備關羽的驍勇,又佔據長江上游,孫權君臣不會不考慮這個兇猛的同盟軍的潛在威脅。動手消滅這個威脅,把自己的命運掌握在手上的決定,是促成孫權下決心襲擊關羽後路的關鍵所在。 同時期曹魏也發起大動員,戰略層面大高手司馬懿出高招,聯合孫吳,遏制劉備集團迅猛的發展勢頭。戰術上,調遣徐晃、張遼、臧霸等曹魏一流的大將,分隊往襄陽方向集結。曹魏五子良將,三人都出現在襄樊戰線,可見此戰在當時的重要。 終於在曹、孫兩家的夾擊下,一代名將關羽折戟沉沙,丟失荊州,敗走麥城,留下了千古遺憾。


蜀漢丞相諸葛孔明

這是一個開放性問題,沒有標準答案。

非要找個罪魁禍首,我認為是劉備。

蜀國的滅亡,從關羽失荊州就開始了。本來攻下漢中,劉備集團擁有益州、荊州西部的領土,尚有可能與曹、孫一戰。可是關羽並不知足,想擴大戰果,於是率領軍隊北伐襄陽。秋日,淫雨霏霏,漢水暴漲,于禁“七軍”慘敗,關雲長威震華夏。面對一封封捷報,劉備有些驕傲自滿。他忽略了之前孫劉聯盟已經風雨飄搖的事實,如今關羽得勝,孫權呂蒙更加惴惴不安,蠢蠢欲動。同時還忽略了關羽的性格弱點,善待士卒而驕於士大夫,不善於團結盟友、同事。當呂蒙白衣渡江,劉備沒能及時增援,或者提前派兵接應,以防萬一,致使荊州淪陷,關羽敗亡。此次失敗,蜀政權元氣大傷,陷於被動。益州一隅之地難招架曹魏,秦嶺山脈則讓其難以進取,數十年後,終為曹魏吞併。

其次是以怒興師,夷陵戰敗。劉備稱帝后,立即調兵伐吳,趙雲、諸葛亮等人勸諫,他拒不聽從。與吳軍作戰後,聯營數百里,犯下兵家大忌,曹丕直言:劉備不懂兵法,哪有聯營七百里拒敵的。夷陵之敗,使本就虛弱的蜀國更加糟糕,統一天下已成泡影,除非曹魏和孫吳犯特別嚴重的錯誤,可人家又哪裡會犯呢。章武三年,劉備在絕望中死去,將爛攤子留給太子和丞相。後來諸葛亮、姜維屢屢北伐失敗,蜀漢亡國,不是將領無能,主要是國力差距太大。

高成/時拾史事


時拾史事


我認為蜀國滅亡的罪魁禍首關羽。劉備集團自赤壁之戰以來,一直在走上坡路,先是拿下了荊州六郡,後來劉備入蜀又奪取了益州和漢中。可以說劉備集團一直在不斷髮展壯大,連曹操都深感劉備羽翼已成,難以對付了。

可是劉備集團卻在關羽大意失荊州後,開始急轉直下。荊州是當時三國人口最多的一個州,失去荊州本身對蜀國來說就是慘重的損失。劉備為了奪回荊州,舉全國之力伐吳,結果在夷陵之戰把老本賠了個精光,跟著劉備征戰多年的精銳部隊傷亡慘重,劉備也在這場戰爭後不久病死。可以說關羽失去荊州真的把蜀國給坑慘了,已經徹底失去了與魏國爭奪天下的資本。

那麼關羽是怎麼丟的荊州呢?


劉備與曹老闆在漢中展開了一場生死對決,戰後,劉備慘勝徹底拿下了漢中,可蜀軍也是元氣大傷急需休整。可遠在荊州的關羽看到大哥劉備獲得重大勝利,認為應該乘勢向曹操進攻,於是擅自發動了襄樊戰爭。

關羽發動這場戰爭明顯就是誤判形勢了,荊州處於曹操和孫權兩方勢力的夾縫中,本來就應該作為益州的屏障防守就好,擅自軍事行動十分危險。再加上劉備剛剛打完漢中之戰,元氣大傷,若是荊州出了事,也派不了多少援軍。


關羽一直低估東吳的軍事實力,嘲諷他們是江東鼠輩。驕傲的關羽一門心思把攻克樊城作為自己的目標,不斷抽調留守荊州的部隊。結果被東吳呂蒙白衣渡江偷襲荊州得手,釀成大錯,自己也落得個被殺的地步,讓人唏噓不已!

(文/士說新史 喜歡歷史的朋友拜託點點關注)


遊戲探索機

蜀漢政權的滅亡是歷史發展的必然因素,如果非要給蜀漢政權的滅亡找出罪魁禍首,我想不外乎以下幾個人?




(1)劉備,蜀漢政權的締造者亦是蜀漢政權滅亡的最大責任人。公元221年4月劉備在成都稱帝,同年七月劉備以替關羽復仇發動對東吳的戰爭,公元222年8月陸遜在夷陵用火攻大敗劉備,劉備損失慘重,至此可以說蜀漢政權永遠失去了統一的可能性。

為什麼這麼說,我們來看一下這一場三國時期最後一場大戰役給蜀漢政權帶來了怎樣的影響?

首先,劉備於221年建國,此刻的益州並不是穩定的,在根基未穩的情況下貿然舉全國之兵打大規模戰役實在不是明智之舉,戰敗之後使原本就風雨飄搖的蜀漢政權更加雪上加霜,辛虧遇到了治國小能手諸葛亮不然蜀漢政權早就亡滅了。

破壞了原定的聯吳抗曹計劃,雖然呂蒙白衣渡江取得荊州,但此時最大的敵人任是北方的曹魏政權。此一站不管是對蜀漢政權還是對獲勝方東吳政權來說都是很大的損失,讓曹魏政權有了足夠的空間和時間發展。

打光了蜀漢政權的家底,縱使以後諸葛亮在如何發展都回不到蜀漢政權最輝煌的時候了。



(2)關羽,關羽在沒有任何軍事命令的前提下貿然發動襄樊戰役,致使荊州被奪,使蜀漢政權失去了進攻中原的機會。沒有了荊州的蜀漢政權就猶如沒有了翅膀的雄鷹,飛不起來了,這也是劉備一意孤行發動伐吳戰爭的一個原因,就是奪回荊州。在蜀漢政權的最高戰略規劃還是孔明的保有荊益二州,兵出兩路。荊州的丟失,除了戰略影響還有就是兵力,人力和物力。



(3)諸葛亮,姜維。為什麼會說到諸葛亮和姜維呢?說心裡話,在這裡我是真的不願意將偉大的諸葛丞相舉出來。公元228年到公元234年,七年的時間五次北伐,將蜀漢人民都榨乾了。這裡借用一句易中天老師的話(老百姓不管你諸葛亮一天吃三菜一湯還是八菜一湯,老百姓在乎的是自己能不能吃的飽)。當然,在諸葛丞相在世的時候,憑藉他自己本人的高風亮節,高尚的品質,蜀漢人民願意跟著你諸葛丞相一起過苦日子,可是諸葛亮死了以後呢?蜀漢政權的矛盾已經到了無法調和的地步了。

姜維接過諸葛亮的北伐大棒,變得比諸葛丞相更加的窮兵黷武,從238年到261年,23年間十一次北伐,其成果幾乎是無,這樣的連年征戰,在強大的國家也會被打空,何況原本就底子薄的蜀漢政權。



(4)黃皓,對於這個人,已經有很多說法了,我簡單明瞭的說一下。

黃皓直接導致了蜀漢防禦體系的混亂,姜維在曹魏大軍來犯之前就已經向後主劉禪上奏,因為黃皓的弄權導致了劉禪不能正聽,若姜維從容部署,蜀漢不至於這麼快就滅亡了,至少可以打一場有準備的戰爭。

蜀漢政權有其自己的獨特性,在很多人看來,蜀漢政權是必亡的,比如說譙周,比如說陳壽,都是認為蜀漢政權必亡,改亡的。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今人看三國看的不僅僅是智慧和謀略,更是以史為鏡。


賣文字的小青年

蜀國滅亡的罪魁禍首有兩個人,第一人是關羽,第二人是馬謖。

先說關羽,關羽丟失荊州,並不是出於大意,而是因為自負與目光短淺。他錯誤的覺得可以用自己的戰術改變戰略。

荊州這個地方,屬於魏蜀吳三方的中心位置,與三方都有接壤,而且地理位置十分優越。可以說,誰佔據了荊州,誰就佔據著三國爭霸的主動權。

當時的蜀國,兩路出擊。劉備在漢中在漢中大敗曹操,兵鋒正盛。關羽在荊州北伐,降於禁、斬龐德,水淹七軍,與劉備遙相呼應。

此時的蜀國是其最鼎盛時期,完全壓倒了魏吳兩國。甚至一度讓曹操有了遷都躲避的打算——“曹公議徙許都以避其銳”。

在此情況下,司馬懿與蔣濟給曹操獻策,以給孫權封權江南為代價,讓孫權偷襲關羽。 這個冊封其實根本無法打動孫權,孫權已經是江東地區之主,所謂的冊封不過是挾天子令諸侯。

所以孫權做了一個決定,他並沒有答應也沒有拒絕曹操,而是派出使節希望讓關羽的女兒嫁給他的兒子,希望通過聯姻增進雙方關係,同時拒絕曹操。

按理說雖然這個求親目的不純,但是孫權和劉備是一個地位的,他的兒子娶關羽的女兒,是給關羽增光的行為,結果派出的使臣被關羽罵走了。 這個行為讓孫權覺得,一是臉上無光,大怒;二是覺得蜀國對吳國的野心太大了,甚至大到狂妄的地步。 危機感加上盛怒之下,讓孫權出兵奪回荊州,斬殺關羽。

水淹七軍,威震華夏,這個時候的關羽已經自負到了極致。自視過高的他以為自己行兵打仗了得,根本無懼孫權,並不在意所謂的聯吳抗魏戰略。並沒有意識到他的這種行為,已經在戰略上嚴重威脅到了吳國的存亡。

劉備雖然知道蜀國與吳國必有一戰,但那也是在曹魏戰敗的時候,結果關羽拒絕聯姻,辱罵趕走了孫權的使臣,使得局面急轉直下,荊州突然就丟失了。

從此蜀國從魏蜀吳最強一方,迅速變成了最弱的。



再來說蜀國滅亡的第二個罪魁禍首馬謖。

劉備、法正等人死後,諸葛亮主持蜀國朝政,在他的斡旋下,蜀吳重歸於好。之後不僅平定了西南孟獲等人的入侵,甚至在後來的北伐之時,得到了西南少數民族的支持與幫助。

但是由於沒有了荊州,諸葛亮伐魏面臨著糧草不足、糧草難運的窘境。經過多年積攢,才使後勤資源足夠伐魏。結果第一次北伐,馬謖丟了街亭以至失敗。再之後的北伐,多次掣肘於後勤問題,最後諸葛亮死在了五丈原。



可以說關羽讓劉備失去了一舉奪取天下機會;而馬謖,則讓蜀國連北伐成功後,與吳國爭鋒的機會都喪失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