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鵰英雄傳》說楊再興帶三百兵殺敵兩千多,史實果真如此嗎?

Adoptionist

楊再興在

《宋史》中有專門的記載,《射鵰英雄傳》裡的這段說法,應來自於《宋史》。大概是金庸老爺子對楊再興的忠烈頗有感懷,所以安排楊鐵心當他的後人。



《宋史》記載:

楊再興,賊曹成將也。紹興二年,岳飛破成,入莫邪關。第五將韓順夫解鞍脫甲,以所虜婦人佐酒。再興率眾直入其營,官軍卻,殺順夫,又殺飛弟

楊再興本來是曹成的手下。這個曹成是誰呢?在南宋早期,他擁有一股自己的割據力量,主要活動在今天的廣西、湖南一帶。這些地方遠離政治中心,朝廷勢力有限。因此,曹成的野心逐漸膨脹,甚至敢進攻州府,殺害守牧。

於是宋高宗在紹興二年,“命嶽飛率馬友、李宏、韓京、吳錫等共討曹成諸盜。

岳飛不負所望,同年便大破曹成。但是這個過程有曲折,主要就是因為楊再興。楊再興在曹成手下很是賣力,趁著岳家軍放鬆警惕發起突襲,殺掉將領韓順夫,更要命的是,他還接著殺掉了岳飛的弟弟嶽翻

曹成最終被擊敗,《宋史》記載:

成敗,再興走躍入澗,張憲欲殺之,再興曰:“願執我見嶽公。”遂受縛。飛見再興,奇其貌,釋之,曰:“吾不汝殺,汝當以忠義報國。”再興拜謝

楊再興跳進山澗被俘,岳家軍將領張憲本想殺掉他,但是楊再興及時認慫,願意為岳飛效力,岳飛也珍惜這個人才,所以把殺弟之仇擱在一邊,招降了楊再興。

楊再興大概也知道岳飛對自己著實有恩,於是從此安心效力,屢立戰功。尤其是在與偽齊的戰爭中“得偽齊所留馬萬匹,芻粟數十萬。”

馬匹和糧草解決了岳家軍的大問題。南宋原本缺馬,騎兵力量較為薄弱,在與金人的戰爭中屢屢吃虧。偽齊留下的一萬匹馬可不是小數目,岳家軍有了這些馬匹,就可以大力發展騎兵。從這一點說,楊再興也真是為岳家軍立下了汗馬功勞。


紹興十年,宋金爆發郾城之戰。

《宋史》記載:

飛敗金人於郾城,兀朮怒,合龍虎大王、蓋天大王及韓常兵逼之。飛遣子當敵,鏖戰數十合,敵不支。再興以單騎入其軍,擒兀朮不獲,手殺數百人而還。

《三朝北盟會編》卷204記載:

八日己酉,岳飛及金人兀朮戰於郾城縣,敗之。楊再興單騎入虜陣,欲直擒兀朮,不獲,殺數十百人而還,身被數十槍。

可見,在這場大決戰中,楊再興依然一往無前,奮不顧身,直奔金軍統帥完顏兀朮而去,不惜身負重傷。至於他親自殺敵多少呢?恐怕數十百人要比數百人更為可信。

緊接著,金軍就開展了報復性進攻。

兀朮憤甚,倂力復來,頓兵十二萬於臨潁。再興以三百騎遇敵於小商橋,驟與之戰,殺二千餘人,及萬戶撒八孛堇、千戶百人。再興戰死,後獲其屍,焚之,得箭鏃二升。


楊再興率領三百騎兵,與完顏兀朮的大軍相遇。儘管岳家軍的騎兵戰鬥力很強,但是跟金軍大軍相比,實力對比懸殊,也難以全身而退,只能奮力向前。據記載,戰果是也比較驚人的。遺憾的是,楊再興陣亡,身上被射滿了箭,箭鏃就有兩升之多。


考古軍中馬前卒

申明:對辱罵民族英雄岳飛和楊再興的朋友以及各類“精日分子”,請繞道前行!謝謝!

金庸對楊再興極為推崇,在兩部作品中都提到楊再興,一部是《射鵰英雄傳》,另一部是《笑傲江湖》!

能夠在金庸兩部或以上的作品中出現的歷史人物並不多,印象中除了岳飛,王彥章,楊再興,也就沒有了!可見金庸對這幾個人物的格外推崇!



《射鵰英雄傳》第一回講述“抗金名將”楊再興的後代楊鐵心和丘處機比武的場景,而他使用的就是“楊家槍法”正是楊再興流傳於世!

鐵心在這杆槍上曾苦下幼功,深得祖傳技藝。要知楊家槍非間小可,當年楊再興憑一杆鐵槍,率領三百宋兵在小商橋大戰金兵四萬,奮力殺死敵兵二千餘名,刺殺萬戶長撒八孛堇、千戶長、百戶長一百餘人,其時金兵箭來如畫,他身上每中一隻敵箭,隨手摺斷箭幹再戰,最後馬陷泥中,這才力戰殉國。金兵焚燒他的屍身,竟燒出鐵箭頭二升有餘。這一仗殺得金兵又敬又怕,楊家槍法威震中原。

而在《笑傲江湖》中提到楊再興的廟,也是在嶽不群提到岳飛的一個過程中!而金庸提到楊再興是以“桃谷六仙”幽默詼諧的抬槓方式來展現!

只聽五怪愈爭愈烈,終於有一人道:“咱們進去瞧瞧,到底這廟供的是甚麼臭菩薩。”五人一湧而進。一人大聲叫了起來:“啊哈,你瞧,這裡不明明寫著‘楊公再興之神’,這當然是楊再興了。”說話的是桃枝仙。
桃幹仙搔了搔頭,說道:“這裡寫的是‘楊公再’,又不是‘楊再興’。原來這個楊將軍姓楊,名字叫公再。唔,楊公再,楊公再,好名字啊,好名字。”桃枝仙大怒,大聲道:“這明明是楊再興,你胡說八道,怎麼叫做楊公再?”桃幹仙道:“這裡寫的明明是‘楊公再’,可不是‘楊再興’。”桃根仙道:“那麼‘興之神’三個字是甚麼意思?’桃葉仙道:“興,就是高興,興之神,是精神很高興的意思。楊公再這姓楊的小子,死了有人供他,精神當然很高興了。”桃幹仙道:“很是,很是。”桃花仙道:“我說這裡供的是楊七郎,果然不錯,我桃花仙大有先見之明。”桃枝仙怒道:“是楊再興,怎麼是楊七郎了?”桃幹仙也怒道:“是楊公再,又怎麼是楊七郎了?”

說實話,岳飛和楊再興都是抗金名將,更是保家衛國,抵抗外辱的英雄,王彥章武力過人,而且身上的忠義精神令後人敬仰!所以,金庸也是通過作品在表達對這類人物的緬懷和讚揚,華夏英雄眾多,但需要這樣的人物讓後人挺起脊樑!




《射鵰英雄傳》中提到楊再興領三百宋兵殺敵兩千餘名,這其實根據《宋史.楊再興傳》而來:

再興以三百騎遇敵於小商橋,驟與之戰,殺二千餘人,及萬戶撒八孛堇、千戶百人。再興戰死,後獲其屍,焚之,得箭鏃二升。

基本上上文小說中對楊再興的描述完全是根據宋史而來,但作為權威的史書而言,還是具有一定的說服力!

而且楊再興的作戰能力相當的強,他個人最是英勇不過,在戰場上每次都是身先帥人,英勇無敵,他從來不懼金兵,膽量國人,豪氣沖天,面對金兵將領金兀朮,他多次揚言要活抓,這是楊再興最為真實的一面!而在岳飛大敗金兀朮“鐵浮圖”的“郾城大捷”中,楊再興的表現更是勇猛:

《宋史.楊再興傳》記載::“飛敗金人於郾城,兀朮怒,合龍虎大王、蓋天大王及韓常兵逼之。飛遣子云當敵,鏖戰數十合,敵不支。再興以單騎入其軍,擒兀朮不獲,手殺數百人而還。”
《三朝北盟會編》記載:“八日己酉,岳飛及金人兀朮戰於郾城縣,敗之。楊再興單騎入虜陣,欲直擒兀朮,不獲,殺數十百人而還,身被數十槍”。

這是楊再興在“郾城之戰”中的神勇表現,他身中數十槍而不下戰場,竟然殺敵上百人,確實英勇無敵,都快趕上“七進七出”的常山張子龍了。

故而,

楊再興的一人武力是讓人恐懼的,而強將手下無弱兵,在岳飛和楊再興的操練下,“岳家軍”更是勇猛異常,無怪乎金軍喊出“撼山易,撼岳家軍難”的口號!而在猛將楊再興的帶領下,這三百人絕對是頂級精兵,可能有“燕雲十八騎”的風範,可能也有王彥章王鐵槍的勇猛,在面對四萬敵軍時,他們視死如歸,毫無懼意,直接殺敵2000餘人,相當於一人殺敵七人,而楊再興一人殺敵更是過百!

所以,我認為這段史實應該是符合歷史的,畢竟楊再興的戰鬥力明擺著!


楊再興是一名真正的英雄,他跟隨岳飛立下赫赫戰功,最終“馬革裹屍”,他英勇無敵的,在戰場上殺氣騰騰他就是敵軍的噩夢,而把自己的生命都用在抗擊金軍的戰鬥中,他是老百姓心中的英雄!

這是一個需要英雄的時代,特別是當各個民族英雄無端被黑的情況下,更要喚醒年輕朋友的認知,讓他們知道他們的祖先曾經多麼的英勇無畏,讓他們知道曾經的歷史是多麼的輝煌!

而現在,很多“精日分子”的各種妖言惑眾更是讓每個有擔當有責任心的朋友義憤填膺,我們需要有新一代更多人明白我們燦爛的過去,同時我們會擁有更美好的未來!

歷史在前進,但是歷史的長河中永遠不會遺忘這些偉大的英雄,他們永垂不朽!



忠肝義膽嶽老三

南宋建炎三年十一月,時任尚書右僕射的杜充不顧岳飛一再勸諫,放棄守備,使得金兀朮順利佔領南京。

杜充親自率數千人到金兀朮馬前下跪投降。唯有通判楊邦乂在衣服上以血寫“寧做趙氏鬼,不為他邦臣”,寧死不降。

金兀朮許諾只要他投降,便可官復原職。

楊邦乂淡然道:但求一死。

金兀朮又以投降的南宋舊臣相勸。楊邦乂怒斥道:天子用爾等守衛城池,卻遇敵不能抗,城破不敢死,尚有何面目前來見我!

金兀朮仍不肯死心,親自勸降,楊邦乂破口大罵。金兀朮這才大怒,將其剖心而死。

這一年南宋軍隊節節敗退,天子自己都在四處逃竄,而這個四十四歲的江西人還在用生命捍衛著內心的道義。

駐兵在南京附近的岳飛聽聞了這悲壯的一幕。

三年後,岳飛在率部剿滅流寇時,部下活捉了一名年輕的勇將,那小將被縛後不慌不忙道:帶我去見嶽元帥。

岳飛見其相貌不凡,又知他身手了得,一問之下,那小將報出自己名號:楊再興,正是那年在南京不屈而死的通判楊邦乂之子。

從此楊再興成為岳家軍中一名驍將,屢立戰功。

又八年,金兀朮再次會和龍虎大王、蓋天大王等軍進逼郾城,岳飛遣長子岳雲迎戰,並告誡他:不取勝,先斬汝頭!岳雲因此領騎兵直突敵陣,大戰數十回合,金兵屍橫遍野。

楊再興遠遠望見金兀朮,想起父仇,分外眼紅,挺槍策馬,單騎深入陣中,想要生擒殺父仇人。金兵慌忙來救,楊再興見力不能及,奮力拼殺數十金兵,如入無人之境。

此戰大破金兀朮,岳飛料他將攻潁昌,又遣楊再興等前往支援。

楊再興領三百騎兵行至小商橋,突然遭遇金兵四萬。他毫無懼色,指揮衝陣。金兵欺他人少,下令萬箭齊發,一時箭矢如雨,宋軍紛紛倒下。

楊再興見敵眾我寡,知道絕無生路,每中一箭,立刻折斷箭桿再戰殺敵,終於因傷重,戰死當場。岳家軍後來得到楊再興遺體,火化後竟然遺留下箭鏃有兩升之多。

父子二人,十年間相繼為國捐軀,慘死於同一仇人之手,堪稱一門忠烈。

史書沒有記載楊再興的子孫,忠良無後這樣的結局,令人難以接受,於是這樣的遺憾在民間小說裡得到了彌補。

《射鵰英雄傳》第一回合:(丘處機)笑道:“閣下使的果然是楊家槍法,剛才多多得罪,請教貴姓。”楊鐵心驚魂未定,隨口答道:“在下賤姓楊,草字鐵心。”道人道:“楊再興將軍是閣下祖上麼?”楊鐵心道:“正是先祖。”

楊再興戰死到這一年,大約是60年左右的時間,算起來楊鐵心應該是他的重孫輩,如此楊過則是楊再興的第五代子孫。


東土大唐三俗和尚

楊再興作為,岳飛的手下,是一員猛將,楊再興也是抗金名將,其最後死得非常的慘,再與金國交戰的時候,楊在新被30多隻,箭矢射中了身軀而慘死。


楊再興作為抗金名將,其實在對金作戰的後期,已經沒有多少人馬,我認為帶300兵殺2000多,雖然不一定是事實,也有可能是誇大的描寫,但無疑他的英勇,和勇敢是得到了很大的讚頌的。


射鵰英雄傳當中,楊鐵心就是楊再興的子孫作為名家之後,楊鐵心的武功就是家傳的武功,他的槍法完全得益於楊再興的祖傳,所以向楊再興這樣的,英雄他們後面,所傳下來的武功都是非常的實用和有價值,所以我們看,楊鐵心在對待新兵的時候是非常的使用比郭靖的父親郭嘯天更加容易逃走


風鈴兒8855

在《射鵰英雄傳》開篇第一回,酒店老闆曲靈風對楊鐵心說“你祖上楊再興是綠林好漢,劫盜不義之事也曾幹過”。



綜合《宋史.楊再興傳》,楊再興曾是流寇曹成的部下,後來被岳飛收服,棄惡從善,成了抗金先鋒。

紹興十年郾城大捷中,楊再興身先士卒,衝入敵陣,殺敵數百!後於臨潁小商河突遇金軍主力,楊再興率領三百勇士死戰不退,殺敵兩千,包括萬戶侯撒八孛堇以及千戶百人!

終因寡不敵眾,楊再興被亂箭射殺,壯烈犧牲,後焚化遺體,競得箭簇兩升之多。



歷史上有此記載,到底有沒有殺敵兩千之多,恐怕沒有人能說清楚,不過可以肯定的是,楊再興英勇善戰,殺敵無數(殺敵數,多於自身犧牲數),最終戰死沙場,這值得後人的銘記,光照汗青,至於殺死敵人的具體人數,則很難說清!


我是一個小書蟲

歷史上確實有記載。《宋史紀事本末》:

烏珠憤甚,合師十二萬,次於臨穎。楊再興以三百騎遇之於小商橋,驟與之戰,殺二千人,及萬戶撒八、千戶百人。再興死,獲其屍,得箭鏃二升。

這裡的“烏珠”,就是有名的金兀朮。

按記載,楊再興帶領三百人,在小商橋這個地方意外遇到了金軍主力。在這場遭遇戰中,宋軍殺死了兩千人,還有一個萬戶。楊再興自己也戰死了。後來宋軍收斂了他的屍體,焚化之後,燒出了兩升箭頭。

(這裡沒寫,但按《三朝北盟會編》,楊再興的屍首是被焚化的。可能是因為客場作戰,沒有土葬條件。)

用三百人殺死兩千人,乍一看確實匪夷所思。不過楊再興帶領的,很可能是前出的偵查部隊,活動在宋軍主力範圍之外,所以才能和金兵突然遭遇上。

而這種部隊,一般都是挑選出來的精兵,戰鬥力是遠遠高於平均水平的。所以打出來這樣的交換比,也算可以理解。何況楊再興本身就是一員猛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