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和古印度,千萬別傻傻分不清

如果要給印度這個國家打個標籤,你會選擇什麼詞彙?

歌舞?佛教?電影?咖喱?被國人調侃的“阿三”?還是說“文明古國”?

那麼問題來了,印度是文明古國嗎?

首先我們複習一下初中的歷史知識,文明古國總共有四個:古代中國、古埃及、古巴比倫、以及古印度。你要說古印度是文明古國,這個說法沒毛病,但是說到現在的印度,這個說法卻是有待商榷。

為什麼?

別急,今天,我們就來梳理一下這個“老鄰居”的文明痕跡。

印度和古印度,千萬別傻傻分不清

我們先給古印度下個定義:這是一個多民族、多人種、多國家的地理概念。

首先,古印度不是一個國家,這個概念是由無數個小國家組成的,有點類似古希臘的小國寡民政策;其次,古希臘不是一個民族,就像中國有五十六個民族組成,古印度也是由不同的民族組成的國家實體。

事實上古印度從來沒有真正統一過,即使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孔雀帝國也沒能統一整個疆域,如果非要給它一個定位,孔雀帝國就像是戰國末期的秦朝,實力很強大,可總有那麼幾個國家沒有臣服。

你看,多個國家、多個民族匯聚,古印度簡直成了國家和民族的大熔爐,熔爐煅燒了幾千年,才最終形成了古印度文明。

印度和古印度,千萬別傻傻分不清

古印度最讓人詬病的地方就是種姓制度,一種在現代印度社會中依然存在的生命力極其頑強的等級制度。

等級制度哪個國家都有,中國也不例外,可是和古印度一比,簡直是小巫見大巫,弱爆了。幾千年的歷史中,中國這個頭號封建大帝國都折騰出了一個科舉制,為底層民眾提供了上升的渠道,可古印度人民固執己見,該怎麼玩還是怎麼玩,在他們的觀念裡,投個好胎最重要。

種姓制度怎麼來的,大概是地理環境的鍋。

古印度是山與海的國度,三面臨海,北面被三條山脈堵住了道路,可這些山脈沒圍嚴實,中間留了個大缺口,於是人民安全沒法保障了。缺口外的民族和國家把古印度的國土當成了後花園,沒事兒就來逛逛,逛著逛著就不想走了,不走的話就建個國家玩玩,國家多了就要分出個三六九等,於是等級制度出來了,種姓制度露頭了。

這事兒,元朝也幹過,它把民族分為四等,和古印度的種姓制度本質上是一樣的。

印度和古印度,千萬別傻傻分不清

古印度是一個璀璨的歷史國度,這一點沒得辯駁。它和古中國一樣同屬於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可和中國延續不斷的文明模式不同,古印度的文明出現了斷層。

印度有記載的歷史太短了,最多追溯到七八百年前,再往上呢,大概就和中國的堯舜禹時代一樣,只有一些模糊不清的零散不成體系的記載,古印度可沒有史官這個職位。那麼,它們的歷史模糊到什麼程度呢?以阿育王為例,這個堪比秦始皇的偉大人物其實是在19世紀的一場考古挖掘中“現世”的,在此之前,印度人民對這個老祖宗根本沒有這種印象。

印度和古印度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前者並沒有後者的“記憶傳承”,自然,文明古國這個稱呼是否能夠落在現在的印度頭上,這個問題有很大的商榷餘地。

印度和古印度,千萬別傻傻分不清

本文作者,泥石流工作室:臉滾鍵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