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有个‘博士乡’,30多年居然出了63名博士,几乎村村出博士

在神奇秀美的泰和紫瑶山脚下,坐落着江西最早的书院——匡山书院。

千百年来,这片丰腴的土地书声琅琅,文脉永续,恢复高考之后更是先后产生多名博士,

这让苑前镇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博士之乡。

江西有个‘博士乡’,30多年居然出了63名博士,几乎村村出博士

罗韬雕像

江西有个‘博士乡’,30多年居然出了63名博士,几乎村村出博士

“罗韬讲学”

中国的书院始于唐代。唐玄宗开元六年(公元718年)设丽正书院,十三年改称集贤书院。号称我国最早的一所讲学式书院,是庐山白鹿洞书院。

它的前身是南唐升元(公元937年—— —942年)年间创办的“庐山国学”,宋初才改称书院。

匡山书院创办的时间比白鹿洞书院还早。作为匡山书院的创办者罗韬,他对中国书院教育的贡献就可想而知。明、清两代,书院里还有历史名人的题词。

宋朝,我国书院普遍建立,元、明两代更加不盛。罗韬称得上是泰和县、甚至是全国“士大夫办学”的先驱。“征书不浼平生志,只为青山别有春“,是他办学精神的写照。

江西有个‘博士乡’,30多年居然出了63名博士,几乎村村出博士

说起匡山书院,就不得不提它的创建者——罗韬。

罗韬(公元886——969年),字洞晦,一字晦夫,号匡山,吉州泰和人。

从小他便有志于学,长期刻苦的学习使他学富五车,成了当时远近闻名的学者。

代后唐初,罗韬被征授为长沙通判,到任后廉洁奉公、勤政为民,有很好的政绩,受到皇上的褒奖,几年后因病告退,回到家乡,从此隐居乡村,娱于山水,以教书育人为业,不再步入仕途。

江西有个‘博士乡’,30多年居然出了63名博士,几乎村村出博士

罗韬回到泰和后,便来到风景秀丽的匡山居住,更潜心于学,决心隐居终身。

因他学问渊博,品行又高洁,故四方来求学的人越来越多。

为满足青年的要求,罗韬便将书院建于匡山之下,地址便是如今的书院村,以育贤才。

后来,这事传到朝廷,李明宗于长兴三年(公元932年)八月敕赐“匡山书院”匾额,匡山书院的名气就大了,而且影响到后世。

江西有个‘博士乡’,30多年居然出了63名博士,几乎村村出博士

元末,书院毁于战火,罗韬后裔曾三次重修,至清仍为讲学之所。

一千多年间,许多学士慕名来游览,罗韬办学的故事也广为流传。

一千多年来,匡山书院虽几经搬迁兴废,但始终书声琅琅,文脉永续,培养了大批人才,书院文化也源远流长,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后人。

自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30多年间,这片丰腴的土地先后产生63名博士,占全县博士总数的五分之一,苑前镇8个行政村,几乎村村有博士,平均每500人就有一个博士,罗韬的故乡也被誉为博士之乡。

江西有个‘博士乡’,30多年居然出了63名博士,几乎村村出博士

如今,书院文化也成为了苑前镇的一张响亮的名片。

 如今,紫瑶山及周边的一些道观楼馆已得到修复和维护,山顶的白鹤观、静化文坛已重建。一年四季游人香客纷至沓来,昔日的盛况正在逐步呈现。

江西有个‘博士乡’,30多年居然出了63名博士,几乎村村出博士

而匡山书院的旧址上,建起了匡山小学,现有五个年级。“至今匡山风高在,千家万户尽读书”。

自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的30多年间,这片丰腴的土地先后产生63名博士,占全县博士总数的五分之一。

全镇18个行政村,几乎村村有博士,平均每500人就有一个博士, 罗韬的故乡被誉为“博士之乡”。

江西有个‘博士乡’,30多年居然出了63名博士,几乎村村出博士

苑前仁善广场

看官,请留步,既来之,老表自当招待!粗茶便饭聊表心意!

临走前,请给老表一个关注,感恩不尽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