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故宮乾清宮中的“正大光明”匾額是怎麼一回事?

vera0704

去故宮參觀,有一個地方你肯定不會錯過,那就是故宮內廷的第一座大宮殿——乾清宮。站在乾清宮前,只要你抬頭往裡觀望,就會看到殿堂正中高懸著一塊巨大的匾額,這塊匾額上書寫四個大字“正大光明”。

這塊匾額距今已有三百餘年的歷史了,可謂歷經滄桑。關於這塊匾額,還有一段關於清朝皇帝秘密立儲制度的掌故。

清朝入關前後,在皇位的傳承上,基本上採用推選制度來決定幾位人選,如皇太極及其兒子福臨都是通過推選制度繼承了王位。而康熙皇帝和孝莊皇太后決策並取得順治皇帝福臨的同意而定下來的繼位人員。無論是皇太極的繼位,還是福臨幾康熙的繼位,都經歷了一番血雨腥風,存在著激烈而複雜的權力鬥爭。

在康熙年間的皇位爭奪中,四阿哥也就是後來的雍正皇帝佔了上風,成功稱帝。為了避免“九龍奪嫡”的現象再次發生,雍正帝改變了立皇太子的方式,建立了“秘密立儲”制度,並將詣旨藏於乾清宮內的“正大光明”匾後,待皇帝駕崩時才由大臣取出,將繼位人公告天下。


北京晨報

您好,您說的是乾清宮正殿高懸的“正大光明”匾,那是由清順治皇帝御筆親書,由於它特殊的歷史意義和影視劇裡的不斷渲染,現在幾乎成了清王朝的一大標誌。

現在這個匾額是重新摹拓的,原來那個是順治帝書寫,康熙摹勒上石,原跡藏在故宮御書處,乾清宮懸掛的是乾隆摹拓的,到了嘉慶朝的時候,發生失火,匾額被燒燬啦,嘉慶帝命人重新摹拓,現在懸掛的那個應當是那個時候的吧。

這個“正大光明”匾的背後故事就是因為藏有決定太子命運的“建儲匣”。雍正皇帝時期,皇子之間奪取皇位的明爭暗鬥那是相當激烈啊。為了緩和這種矛盾,雍正開始採取秘密建儲的辦法,即皇帝生前不公開立皇太子,而秘密寫出所選皇位繼承人的文書,一式二份,一份放在皇帝身邊;一份封在“建儲匣”內,放到“正大光明”匾的背後。

皇帝死後取下“建儲匣”,和皇帝秘藏在身邊的一份對照驗看,經核實後宣佈皇位的繼承人。

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四帝,就是按這個制度登上寶座的。到了清代後期,由於咸豐皇帝只有一個兒子,同治和光緒皇帝沒有兒子,這種秘密立儲的辦法才失去其意義。


小朋友OR大朋友

估計樓主看清朝的電視劇多了。現在乾清宮的正大光明匾,幾乎是宮廷內鬥的電視劇裡標誌物。 下面就簡單說下這匾的來歷和歷史。


先說下乾清宮。

乾清宮,是內廷正殿,一直是明清皇帝處理政務和休息的寢宮,就雍正朝把寢宮移到了養心殿。



正大光明匾,為順治皇帝御筆手書“正大光明”。

現在去故宮看到的,應該是嘉慶朝時期的拓本。

而在正大光明匾後面,藏有皇帝繼承人的的“建儲匣”,才是造就正大光明匾為人熟知的原因。

清雍正朝,雍正皇帝有感於,皇子們為儲君之位明爭暗鬥,禍亂朝政。

建立了“秘密立儲”制度。就是皇帝生前不立皇太子,而是把皇位繼承人姓名,分成兩份。一份就放在正大光明匾後面的“建儲匣”裡。另一份皇帝自己保存。

一旦皇帝龍馭歸天,由顧命大臣,將兩份詔書核對後,推出皇位繼承人,並昭告天下,選出新君。

大清自雍正以後皇帝都是如此選出。直到咸豐,因為他只有同治帝一個兒子。

而同治和後來的光緒都沒有兒子,

宣統更是末代皇帝,所以秘密立儲到咸豐以後就沒有意義了。

而正大光明匾也因為這一奇特的選儲君制度,名揚天下。


萬物皆歸塵土

乾凊宮“正大光明”配合兩邊對聯“克寬克仁、皇建共有極;唯精唯一、道積於厥躬。”意思是對別人寬厚仁慈,建立起使國家中正的法則、全民共同協力積累各自的道德底線,外表正直大度、思想陽光積極。大概如此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