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列艦為何會消亡?

路南海

航空母艦超高的火力投送效率、超視距的作戰使得戰列艦在二戰已經不在是戰場上的主角了。

第一,就是航母的視界要比戰列艦大的多。

眾所周知,戰列艦的視界取決於人的肉眼和雷達,也就是說戰列艦的作戰範圍十分有限。而航母不一樣,航母的作戰範圍取決於艦載機的作戰半徑,這才是二戰海軍中真正做到“殺人於無形”的存在。

二戰的雷達技術雖然已經成型,但畢竟範圍有限。所以航母恰恰就克服了這個困難,因為航母自身有偵察機,可以偵查雷達探測不到的地方。而戰列艦就不一樣了,戰列艦也有偵察機,但戰列艦無法給偵察機提供強大的空中掩護,所以戰列艦的偵察機偵查範圍十分有限。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二戰中大和號戰列艦連美軍航母的影子都沒見到,就已經被美軍艦載機擊沉了。大和號的戰沉,恰恰也宣告了大艦巨炮主義的覆滅。也正是因為大和、武藏的沉沒,日本才半路將信濃改成航母。

第二,航母的火力投送能力遠超戰列艦

戰列艦的主要武器是艦炮,火力投送十分有限,而且戰列艦的打擊範圍完全取決於人的肉眼,能看見多遠只能打多遠。而航母不一樣,艦載機能飛多遠,航母的打擊範圍就有多遠。隨著軍事技術突飛猛進般的發展,就像天襲者載彈居然能達到三四噸,這火力輸出、威力已經超了戰列艦好幾條街!如此強悍的火力,戰列艦是無論如何都做不到的。

第三,就是機動性。

戰列艦的機動性完全取決於自身的機動性,而航母不一樣。航母的主要武器就是艦載機,有艦載機在前方作戰,航母在後方並不需要什麼高機動性,航母要做的就是做好艦載機堅強的後盾。

而且對於戰場形勢的控制,戰列艦已經完全身不由己了。航母的優勢已經越來越明顯,就算打不過,航母跑了,戰列艦也追不上。而戰列艦如果想撤退,依舊會有一大群艦載機追著戰列艦猛攻。

第四,打擊效率。

戰列艦的艦炮技術跟有限,距離越遠命中率越低。而航母不一樣,航母的艦載機基本上都是近距離投擲炮彈和魚雷,命中率和效率很明顯比戰列艦的艦炮高不少,基本實現了精確打擊。就算再強悍的戰列艦,在艦載機一批一批的硬磨下,不死也得脫層皮。

第五,製造成本。

從一戰後,到了二戰這幾十年間,海軍技術似乎落入了一個怪圈,那就是各國無限制的增加火炮口徑和裝甲厚度。這樣做的結果就是造價噌噌噌的上漲,這無疑對一個國家的國力是一個強有力的挑戰。而航母不一樣,航母不需要厚重的裝甲,也不需要笨重的艦炮,所以航母的造價相比較戰列艦已經十分低廉。

二戰的海軍工藝特別對於戰列艦而言,已經到了瓶頸期。厚重的裝甲和火炮已經讓發動機不堪負重,一艘戰列艦動輒六七萬噸,小一點的也要三四萬噸,戰列艦的航速大多二十多節,而航母因為沒有厚重的裝甲,其航速普遍三十多節。

綜合來看,戰列艦無論是火力投送還是機動性、對於戰場局勢的控制、打擊範圍等等已經完全不如航母,已經沒有必要再存在下去了。

戰列艦的大艦巨炮,像男人般決鬥的時代已經過去,到了二戰,海戰的主角應當屬於航媽了。


青衫素人

因為導彈時代來臨了,戰列艦這行依靠艦炮的軍艦存在的意義就失去了,自然消亡了。就好像汽車時代來臨,馬車時代就結束了。

戰列艦主要武器是大型艦炮,就是像《紅海行動》裡那種,很明顯,雖然現代軍艦也配備,但只有一門,因為他的射程、精度都非常有限,也就是需要你在可視距離內作戰。

而現代戰爭中,軍艦打仗基本會在幾百公里的距離外打,而不會兩邊軍艦在幾公里的距離沒互相射擊。一般不會把軍艦開到敵軍的艦艦導彈有效射程之內的,而是會依靠其他武器遠程攻擊,這也是為什麼美國發展航母了。


南朝四百八十寺

因為火力投送效率不如航母。

戰列艦的核心武器火炮,火炮說白了就是把火力投射出去的工具。而裝甲、航速其實也是圍繞更有效地火力投射而發展的。

但是到了一戰到二戰前期,快速戰列艦其實已經發展到了極限。表現在主炮口徑越來越大的同時材料技術已經越來越難以承受,大和號460毫米的主炮是世界上口徑最大的,但是其射程達到了42公里的同時主炮壽命僅僅剩下500發,而炮塔的重量超過1500噸,滿載排水量達到7萬噸,而為了讓這麼龐大的艦艇動起來,其動力系統也已經難以負荷。戰列艦的裝甲也已經難以進一步突破,不僅設計非常費時費力,而且依然可以佔用數千乃至上萬噸的排水量。戰列艦的核心已經變成了過大的炮塔和口徑,這隻能意味著效率已達到極限,化學能火炮發展的空間很小。

但是航母不一樣,航母打擊核心是艦載機,這些艦載機在二戰時期就可以輕鬆達到100-400公里的作戰半徑,可以攜帶炸彈和魚雷,並且在戰術上還可以以不同角度進入攻擊航線並且閃避防空火力,加上航空力量自身絕對的偵察優勢,航母的控制面積是戰列艦的百倍,通過多波次的空襲航母就可以取得數十倍於戰列艦的打擊效率。而且當時航母的結構也比戰列艦簡單很多,因為不再有複雜的抗打擊需求。

因此,我們可以看到太平洋戰場已經很少有戰列艦決戰,除了幾次航母缺席的夜戰外,主流交戰方式是持續的空襲與防空作戰。在1945年大和最後一次行動中,大和連航母的影子都看不見就被艦載機圍毆至死,而且航母加上艦載機還比戰列艦建造週期短,耗資如果不是更少至少也是持平的。兩者效率差距已經非常非常明顯,戰列艦沒有繼續存在的必要。


怪蜀黍老囧曾

二戰中戰列艦並沒有徹底消失,甚至到了現代的美伊戰爭中都有戰列艦參戰。

只不過由於一戰後航空器的飛速發展,並隨之而來的海空戰理論的建立。催生航空母艦的誕生。超視距作戰的模式使得戰列艦的作用越來越小。

即是在一些支援性作戰時,戰列艦也由於受到潛艇等一些低成本艦艇的威脅而作用越來越小。戰列艦貌似只剩下點海軍儀仗兵的作用。

隨著英,德,日,意等老牌海軍戰列艦紛紛折戟沉沙,經過二戰洗禮後唯一還留存戰列艦的國家就只剩下美國了。


太行視角

航空母艦的出現,其搭載艦載機日益完善,品種越來越多,打擊範圍越來越大,精度越來越高,艦載機可帶航彈10多噸精準打擊近千公里外的目標,戰列航做不到這些,效費比不如航母。現代大型驅逐艦性能比過去的戰列艦優越了許多。噸位大的戰列艦優勢喪失貽盡,最後只能退出現役,封存或拆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