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書對荀彧評價那麼高,是否因為其子是晉朝開國元勳?

CarKei

漢末三國這段歷史,時下評價較高的據說是司馬懿,之前則是曹操諸葛亮等等。而我一直以為是荀彧,因為整個東漢末年,幾乎人人都把振興漢室當作口頭禪,中央權貴階層如袁紹、曹操,地方土豪階層如孫權、劉表,平民階層如賣草鞋的劉備,但你說他們真的有多少心思是花在這件事上?我認為:袁紹只有20%,主要是在洛陽時期,一出洛陽他就滿心思盤算自己的天下了;孫權和劉表也只有50%,他們都抱著一種走走看看的心態,沒事就玩地方割據,有事才搖旗吶喊振興漢室,就算是草鞋匠和山寨皇室劉備,無非也就70%,他的漢室夢,是要建立一個自己當皇帝的漢朝,倘若成真,可以叫做“大漢第三帝國”——西漢是第一,東漢第二,他就是第三。

至於司馬懿,就更是一個誰給飯吃就為賣命的主,他縱然有才能,也是個只為自己效勞的傢伙,智商一流情商也一流,可就是沒有漢朝情懷。甚至如諸葛亮,他也很難說對東漢有多少忠心,他為劉備策劃的,是一個新的王朝,即“大漢第三帝國”。

荀彧,和上述這些人都不一樣,他確實是忠於東漢的,而且從史冊來看,可以說是唯一。

他出身名門,潁川荀家是當時很有名望的家族,他的叔叔就曾做過大漢的司空,他的妻子,則是中常侍唐某的女兒(應該是認的乾女兒,一般宦官會認自己家族的子侄輩做自己的乾兒子或是乾女兒),貌似他做宦官的女婿,應該被士大夫們鄙視,可是因為荀彧很早就出名,居然沒人敢笑話他。南陽名士何顒還送他四字評語:“王佐之才”。

荀彧的才能,顯現在他對形勢的預判,當時天下尚未完全陷入亂局,可他已經覺察到,尤其是故鄉潁川,正好在中原四戰之地,一旦有變,必然遭殃。所以他就勸鄉親們一起隨他離開,但沒人信他的,於是只有他這一家族遷到了冀州。

荀彧的才能,也顯現在他對人物優劣的認識,到冀州後袁紹待他如上賓,而且他的弟弟荀諶、同鄉辛評、郭圖都在袁紹手下,可他卻很快做出判斷:袁紹無能,最終不能成大事。而此時的曹操,僅僅是一個小勢力,可荀彧還是選擇了他,作為自己的東家。

老實說,曹操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荀彧,這是三國演義很忽略的內容。東征徐州那會,呂布襲奪兗州,要沒荀彧,曹操可就連大本營都丟了。而在擊退呂布之後,曹操又想二度東征徐州,幸虧荀彧把他攔住,勸他要先穩定根本。最後,曹操終於搞定了呂布,兗州問題就此解決,成為曹操日後一統中原的根本。

有人說,荀彧輔助曹操,也是為了個人的權位,和諸葛亮、司馬懿、張昭他們一樣,各為其主而已,談不上真正的扶助漢室。但是別忘了一點,那就是漢獻帝當時還在流浪,袁紹、劉表其實距離都不算太遠,一個在河北,一個在湖北,可就是坐視不管。此時若再無人出手,漢朝很可能真的就此終結了。

以爭霸論,曹操真的沒必要去管這個閒事,關鍵在於荀彧。他苦勸曹操,拿當年晉文公如何對待周天子、劉邦如何對待義帝的歷史來說服曹操,最終才有了曹操迎天子於許縣的結果。

那麼,為什麼只有曹操願意管,袁紹、劉表,實際上天下絕大多數諸侯都不願管,因為迎接皇帝,真的是沒啥好處的。一是皇帝上門了,你得管吃管住管排場,稍有差池罪過就是你的;二是皇帝上門了,你的地盤還是不是你的?你的人究竟聽你還是聽皇帝的?你若是把權力交給皇帝,萬一皇帝昏庸,誤信讒言要殺你,你的脖子伸不伸?

所以對於曹操而言,迎接皇帝完全是一件吃力不討好的事,而且很容易被別人說你是挾天子以令諸侯,事實上劉備就是這麼幹的。

但,曹操和荀彧還是這麼幹,這就證明至少在當時,兩個人的想法是一樣一樣的,那就是恢復漢室,捨我其誰?

也正是因為這一點,曹操獲得了天下士大夫很大程度上的支持,除了諸葛亮、龐統等少數人,絕大部分士大夫都選擇了曹氏,包括諸葛亮的好朋友徐庶、石廣元這些人,也都在曹魏做官,而不是選擇劉備這樣的反政府武裝分子。

此後,面對龐大的袁紹勢力,也是荀彧,通過說服力很強的內部分析,才讓曹操有了戰勝的信心,在這一點上,他比郭嘉這些人的作用都大得多。而在官渡之後,曹操曾打算先放一放袁紹,而是南襲劉表,也是荀彧力勸,這才定下了先北後南的方針。

應該說,是建安後期曹操的改變,令二人關係轉惡。標誌性事件為曹操加封九錫,荀彧若是表態贊成,那麼日後的曹魏三公必然屬於他,然荀彧反對——他,依舊是那個忠於漢室的荀彧,只是曹操不再是那個曹操了。

於是最終,便有了空盒子事件,荀彧被迫服毒自盡——然而,他的死也表明了一個標準的士大夫,是如何一種氣節?

正是因為士大夫領袖荀彧的這種態度,整個曹魏的士大夫是對曹氏政權很冷漠的,以致於日後司馬氏奪取曹魏政權之際,士大夫集體性旁觀,唯有少數人願意。而司馬懿本人,也是荀彧提拔起來的小弟,某種意義上說,司馬懿為自己的大哥荀彧報了仇。然而,司馬懿雖然是報仇,卻並沒有荀彧一樣的漢朝情懷,他其實又成了另一個曹操。事後,士大夫更加崩潰,王朝更替更尋常。從曹魏西晉一直到南北朝,數百年間,沒有一個長命的王朝,原因就在此。甚至一直到明清乃至以後,還存在深遠的影響,當然這個就不說了。


司馬路的歷史會客廳

我們來推導一個問題:為什麼諸葛亮不去投靠曹操?因為曹操的智囊團其實是被潁川集團給承包了。

什麼意思?你數一下曹操麾下最牛的幾個謀士,你會驚奇的發現:

我擦嘞,他們怎麼幾乎全是潁川人啊。

舉個例子吧,曹操麾下最牛叉的幾個謀士,分別是:戲志才、郭嘉、荀彧、荀攸和程昱。你能看出什麼嗎?

戲志才是潁川人。

郭嘉是潁川人。

荀彧是潁川人。

荀攸是潁川人。

只有程昱一個不是。

是的,你沒算錯,曹操的超豪華智囊團全是潁川的,而程昱其實已經半途退出了,其他還有鍾繇、陳群。

為什麼曹操會有那麼大面子呢?主要是因為荀彧。實際上,戲志才、郭嘉和荀攸全是荀彧推薦給曹操的。

驚不驚喜?荀彧怎麼會有這麼大能耐?

東漢末年,門閥林立,我們都知道司馬家、曹家、袁家。實際上呢?荀家也是一個超牛的門閥,荀家可是儒家聖人荀卿的後人,在東漢末年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很多人覺得曹家和司馬家的地位肯定會比荀家強。實際上,恰恰相反。

荀家的地位要比曹家和司馬家高,甚至可以跟袁家相媲美。至於琅琊的諸葛家呢?簡直就上不了檯面。

以至於,司馬家想巴結荀家,所以與荀家結成了親家,意外的使得荀家成了司馬家的貴族。實際上後來司馬家開闢的晉朝,荀家的地位都很高。

荀彧信奉的是儒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他之所以父子曹操,主要是因為借曹操力,回覆漢室,結果卻是養虎為患,曹操翅膀硬了以後,開始窺視漢室。最終使得荀彧心灰意冷,最終被曹操疏離。

不過,荀彧本來就很強,完全沒必要靠後人揚名,比如他幫曹操建立的“夢之隊”的潁川謀士團,比如他幫曹操規劃的“挾天子以令不臣”的戰略規劃,比如官渡之戰中,奇謀扼袁紹於官渡,荀彧都不愧於第一流的謀士。


中華鬼谷子智囊團

荀彧出自潁川,年輕時就被稱為王佐之才,相貌堂堂,連著名的狂士禰衡都不論他得才能獨說荀彧長的好。荀彧很早便出仕,在潁川為地方官員,董卓之亂時,荀彧建議當地鄉民遷往相對安全的冀州,可是很多鄉民都捨不得走,荀彧自己將家族遷走到了袁紹的地界,後來果然鄉里很多人都遭戰亂而死。到了袁紹地界之後,因為荀氏是八龍之後很有名望,得到袁紹的禮遇,荀彧的弟弟荀諶就加入了袁紹,但是荀彧看出袁紹不能成大事,十分看好曹操,所以就自己投奔了曹操。所以並不算先加入了袁紹勢力。這是出身。

荀彧除了敢於投奔曹操外,還為當時的曹操推薦了許多人才,包括荀攸,鍾繇,戲志才,郭嘉等。都是曹操集團重要軍政謀方面的高級人才。這是識人。

當年曹操攻徐州,正趕上呂布跟陳宮張邈來攻,他們名義上是說來幫曹操的,暗地很多重要官員都跟陳宮張邈串通。荀彧得知這個情況後就調了夏侯惇來,殺了很多串通的官員,讓陳宮的計劃沒有得逞。一時局勢僵持,豫州刺史郭貢帶兵來到城下要見荀彧,很多人怕是呂布的同謀都勸荀彧不要去,而荀彧卻看出目前局勢僵持,很多人未必真心向著呂布,所以獨自出城見了郭貢,對方一看荀彧這麼大膽,一定是籌備的很完善了,所以就放棄了幫呂布的想法。曹操官渡之戰前夕礙於袁紹實力強大猶豫不決,荀彧說了四勝之策力勸曹操開戰。後又勸曹操迎天子往許度,挾天子而令諸侯。都可見荀彧的謀略與膽色。絕對可稱之為吾之子房。這是謀略。

後來曹操要進魏王的時候,群臣都很贊同,只有荀彧不支持,曹操就派荀彧去南部勞軍,後來荀彧就死在壽春。當然也有食盒之事一說。最近的軍師聯盟裡也刻畫了荀彧跟曹操最後的一段交流,還算比較拿捏的到曹操和荀彧的真實心態刻畫,確實有點天下都誤會了曹操的意思。大體來說,曹操的初衷就是想平定天下而後獨善其身,做個一世賢臣。這點當初也是荀彧不謀而合的。但偏趕上時局人心不穩,沒有人敢於真正的相信曹操,所以朝中經常有針對曹操的事情出現,這就不得不讓曹操在執行很多事情上受到表面形勢的阻礙,所以曹操只能以霸道的方式控制朝局,方便他實現天下一統,包括後來的稱王其實都是一種擺脫朝廷束縛的手段。但是在別人看來就是野心越來越大,所以這點上,就出現了,君不知吾,吾不知君的狀況。當然曹操也可能是有私心,就是為他得兒子稱帝鋪路,這也是很有可能的。總之荀彧的確是個踐行封建士人思想的人,信仰於忠君,最終也因此而死,也算是全了他自己的名聲。這是結局。

就題目問是否沾了他兒子的光,這個說法簡直可笑啊。他兒子沾他光還差不多。荀彧在三國時期是絕對的政治家、戰略家。


有腔調的貓

荀家是比肩汝南袁氏、弘農楊氏的大家族,出的名人太多了。能給荀彧增光的除了他兒子外,還有一大票人。荀彧自己也是個大粗腿,給家族增了光。

哪朝哪代,開國元勳不得有幾十號人?東漢有云臺二十八將,唐朝有凌煙閣二十四功臣。所謂的開國元勳,真沒那麼大影響力。要照顧這麼多開國元勳的話,史官還怎麼寫歷史?

陳壽是晉朝人,但寫《後漢書》的范曄、寫《資治通鑑》的司馬光可不是。他們完全不用管荀彧兒子是誰。

所以,荀彧評價高,還是因為他能力出色、品德高尚。跟他兒子沒啥關係。


國史拾遺

平心而論,荀彧的史書評價很高嗎?應該考慮荀彧本人人品是否能與對其的評價相匹配。我個人認為,勉強匹配,史書對於荀彧的評價比不上荀彧自身的人品和所作所為。(我看的書少,這兒的史書單指《三國志》)荀彧做了什麼?荀彧少年時就被評價為“王佐之才”。且不說含金量,但我個人是十分看中的。(關你屁事哈哈哈)之後荀彧有和袁紹有一些交集,有人說荀彧算是從了二主,雖然我對於什麼只從一主是不屑的,因為我一直相信擇主而侍,但說荀彧從二主我是不承認的,荀彧沒有成為過袁紹的幕僚,只是袁紹看中荀彧,想要拉荀彧進入他的團伙,荀彧覺得袁紹不是自己理想中的主公,荀彧轉而投奔曹操,這兒的“轉而投奔”還是不怎麼恰當,荀彧沒有投奔過袁紹,荀彧一生唯一的主公就是曹操,只有曹操一個而已。投奔曹操之後的荀彧承擔著曹操“吾之子房”的稱讚為曹操盡力謀劃。我十分佩服曹操這種籠絡人心的做法,見人就誇,誇的有文化,誇的令人心花怒放。荀彧在曹操麾下的時候做過的事大概有如下幾件:舉薦了很多人,很多都很有才華,如戲志才,郭嘉,可以說這和當時的集團什麼的也有關係,但是因為我對於這個沒什麼研究,抱歉無法解答。制訂了曹操之後一直遵循的大方向,前期荀彧可能做了一些軍師小戰略,更重要的是制訂了大方向,其實之後荀彧都是留守後方,供應糧草,做著和蕭何差不多的工作,其實不怎麼像張良啊。荀彧讓出徵在外的曹操不用擔心老巢被偷襲,每當曹老闆在外征戰時一想到荀彧在後方一定會有一種很安心的感覺。(手邊上沒有《三國志》,想不出來了,想出來的部分也可能有所缺漏,非常抱歉。)在荀彧和曹操一起度過了幾年的和睦時光之後,他們因為理想信念的不同而漸行漸遠。我對於這段故事思索了很久,其實還沒有一個結果,但姑且聽一聽我不成熟的見解。不知道荀彧和曹操到底是什麼時候開始不和的,但他們確實是有了分歧,具體原因具體時間都不明。接下來講的兩個可能原因參照《易中天品三國》中易老師講述的原因。我傾向於荀彧突然發現曹操已經在自己鋪就的道路上漸行漸遠了,在我心中荀彧是一個標準的理想主義者,曹操想稱魏王,這觸犯了荀彧的底線,他們正式決裂了。對於荀彧的死,空食盒的故事確實有趣,但我傾向於荀彧是絕望而亡,他開始懷疑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與自己的初心背道而馳的,一個理想主義者的絕望是很可怕的。說一些荀彧的故事吧。荀彧曾出現在曹丕的典論自序中,阿丕向荀彧炫耀自己的射箭技巧,荀彧笑著說這樣啊。曾有人因和荀彧有些親戚關係而想要讓荀彧推舉他做官,荀彧笑著說那推舉你做官豈不是很多人都能夠做官了嗎。這兩個故事都是荀彧笑著說的,在我腦海裡留下很深的印象。總體來說,荀彧在我心中是溫柔智慧,果敢堅定……反正是一個十分完美的人,看來我荀彧小迷妹的身份已經隱藏不住了。最最最關鍵的問題前面我都沒有提到,荀彧帥啊!!!《三國志》對比隻字不提,姑且當作陳壽的妒忌。

反觀陳壽對於荀彧的評價“清秀通雅”。(待我手邊有三國志了我再查一下)綜上所述,我認為荀彧的史書評價是與荀彧本身所作所為只能勉強匹配的。說了這麼多,引用《三國演義》中評價曹操的一句話結尾吧。書生輕議冢中人,冢中笑爾書生氣。


凡心問禪

荀彧荀文若有五子一女,其中幼子荀顗,字景倩,史書說他博學而意思縝密,先任散騎常侍,再任尚書。後仕於晉,位至太尉,封臨淮康公,是西晉的開國元勳之一。


荀彧是真牛人,並不是因人成名,個人認為此人兼有蕭何張良之才。三國演義說得不錯“文若才華天下聞,可憐失足在權門”,可憐是可惜的意思,與史實大致不差。荀彧是穎川人,未出仕時便勸鄉人離開家鄉,說此地是四戰之地不可久留,自家也全家遷往冀州,受到袁紹徵辟。(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後來看出袁紹不能成事便離開,“初平二年,彧去紹從太祖。太祖大悅曰:‘吾之子房也’。以為司馬,時年二十九”。曹操非常高興,說荀彧是他的張良,能成大事。

因荀彧擔任尚書令十多年,處理軍國事務頭頭是道,時人尊稱為“荀令君”。荀彧在戰略方面為曹操規劃制定了統一北方的藍圖,曾多次修正曹操的戰略而得到他的讚賞,包括“深根固本以制天下”和“迎奉天子”等重大決策,戰術方面也屢出奇謀,可以不誇張的說,曹操的功業若沒有荀彧便會大打折扣。(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後來因不贊成曹操封國公受九錫,受到猜忌,“彧以為太祖本興義兵以匡朝寧國,秉忠貞之誠,守退讓之實;君子愛人以德,不宜如此。太祖由是心不能平”。在曹操東征孫權時,荀彧生病留在壽春,後病死(一說因曹操猜疑自殺)。

荀彧為曹操舉薦了鍾繇、荀攸、陳群、杜襲、戲志才、郭嘉,司馬懿,嚴象,韋康,杜畿等人,都是當時人傑,這些人的後代多為晉室重臣,包括司馬家他們對荀彧的感念自是比常人深切。(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南方鵬

史書中對荀彧的評價,可以參見陳壽的《三國志》。陳壽說“荀彧清秀通雅,有王佐之風,然機鑑先識,未能充其志也。”翻譯過來,就是說荀彧這個人有清秀通雅,非常人能比,有著輔佐帝王的風範。只不過,曹操最後的做法,與對時勢的預料出現了偏差,所以荀彧最後匡扶漢室的理想,並沒有完全實現。

關於荀彧的評價還有很多,

何顒說荀彧是:“王佐才也。”

曹操說荀彧是“吾之子房。”

司馬懿的評價更高,他說:“書傳遠事,吾自耳目所從聞見,逮百數十年間,賢才未有及荀令君者也。”

這三個人,何顒是前輩,曹操是同輩,司馬懿是後輩,但三人觀點一致,那就是荀彧是一個非常優秀的人才。

那麼荀彧有什麼特點,可以這樣折服以上三人呢?

簡單說,荀彧是一個集張良的“運籌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和蕭何的“鎮國家,撫饋餉,不絕糧道”於一身的謀略大師。

官渡之戰前,孔融一一列舉了袁紹手下的文武干將,說曹操沒什麼勝算。而荀彧的看法卻是,這些文武各有各的毛病,成不了氣候。

官渡之戰時,曹操幾次三番的寫信想撤退,荀彧說,一定要堅持下去,只有堅持才能贏得轉機,最終贏得戰爭。

果然,曹操等到了許攸,一個敵人叛臣,自己的福星。最後曹操親自偷襲烏巢,釜底抽薪,最終擊敗了強敵袁紹。

官渡之戰,是曹操一生最重要的一戰,這一戰,荀彧雖然沒有勒馬在前,但是單叢給曹操打氣這一點來看,也是功不可沒。


綠竹聽音

肯定不是!荀彧先生是曹操的最堅實的行政智囊團,他是政治家,在曹操勢力扮演的角色相當於漢初的蕭何!曹操勢力能夠越來越強荀彧功不可沒!比如,官渡之戰的時候,荀彧給曹操寫了一封信說,以袁紹現有有籌糧方式發生民變是遲早的事,讓曹操一定要撐下去!

荀彧認為,袁紹籌集糧草是搞攤派的!這使得百姓的負擔加重,他們必然跟徵糧官軍需官會起衝突。比如,許攸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投降曹操的!因為許攸就是徵糧官,但是卻有貪汙的劣跡,這官民一衝突就把這些劣跡挖了出來,許攸怕被袁紹治罪,趕緊逃走。這是袁紹政治不穩定的因素。反之,曹操勢力在荀彧的打理之下,政治清明,貪官汙吏該殺殺該抓抓,整個內政處理得井井有條。

其次,對新佔領土地的消化上!曹操本來的地盤只有河南地方,他攻下一個新地盤肯定得有人去管理,比如選派官員,安置流民,組織生產,建立行政架構等等,這樣才能吸收消化。而這些活全是荀彧在管的!所以,曹操在前線打仗,缺糧了,一封信來了,荀彧就得去想辦法!


優己


一迷途中的小羔羊

個人覺得這個問題不恰當。史書就記錄歷史的,一個人在歷史上留名,那是他有很大的貢獻,值得留名。哪有史書因為生了一個牛的兒子就對當爹的評價高的?


荀彧,字文若,潁川人,荀氏八龍之一,年輕時就被稱為王佐之才。看好曹操,於是棄袁紹投奔曹操,為曹操推薦了很多人才,荀攸,鍾瑤,戲志才,郭嘉。。。。。都是曹操集團軍政方面的高級人才。

每次曹操出征都是荀彧留守曹操的大本營。如果荀彧沒能力,曹操放心把自己的大本營交給荀彧嗎?荀彧為曹操獻了很多重要的戰略謀劃。其中迎漢獻帝就是荀彧說服了曹操,贏得了民心,威懾了諸侯,同時也為曹操招攬了很多人才,這才有了後來的挾天子以令諸侯。

後來因不贊成曹操封國公受九錫,引發了曹操的不滿。在曹操東征孫權時,死於壽春。荀彧是忠君愛國思想的踐行者。



如果說有沾光之說,也是荀彧的兒子沾了他的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