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有沒有與西方人在海上打贏的戰役?

史談

明代後期至清代前期,中國與西方人有過海戰,其中有勝仗。

明朝後期與荷蘭的多次海戰中,最大的一次勝仗是料羅灣之戰:

崇禎六年(1633年)農曆九月二十日,明朝水師與荷蘭艦隊決戰於福建金門料羅灣。這次重要戰鬥由福建巡撫鄒維璉親自籌劃,調集了大量船隻和兵力,主動出海清剿荷軍。明軍的指揮官是鄭芝龍(他早已經從海盜首領轉變為明朝軍政大員)、高應嶽、張永產。據鄒維璉《達觀樓集》載,這次激戰中,明軍作戰勇猛,“渾身是膽”,“摧枯拉朽”,火攻奏效,焚燬敵軍大艦5艘,消滅敵小船50多艘,活捉“夷眾”118名,至於殲滅人數就更多了。

料羅灣之戰以後,直到明朝滅亡,荷蘭殖民者沒敢武裝侵犯大陸沿海。


曉帆輕舟

這個自然是有,而且還不少。中國和西方的首次海上交鋒,已經是大明朝的嘉靖朝。下面就為大家介紹這幾次中西方的海戰史。

屯門海戰

1521年,正德十六年,因為廣東一帶居民受葡萄牙人侵擾多日,明政府已決定驅逐葡萄牙殖民者。新繼位的嘉靖皇帝命56歲的廣東海道副使汪鋐負責對葡萄牙作戰,此時葡萄牙人由阿爾瓦雷斯率領,已佔據“屯門島”附近若干年,不久前又新加入了一艘大海船。汪鋐已料到葡萄牙人不肯輕易離開,因此先加強了軍事力量。完成備戰後,汪鋐對葡萄牙人宣詔,要求葡人儘快離去,但葡人對此並不理會。於是汪鋐派軍隊驅趕葡人,遇到武裝抵抗。汪鋐親率軍民猛攻葡人船隊,此時又有科埃略和雷戈各帶兩艘大船前來援助葡人,明軍終因葡人火炮猛烈而敗陣。

在第一次進攻失敗後,汪鋐制定了新的作戰計劃。這次汪鋐準備了一些裝滿油料和柴草的小舟,待海面南風颳起,汪鋐率軍士4000眾,船隻50餘再次攻打葡人船隊。先將一些填有膏油草料的船隻點燃,火船快速朝葡人船隻駛去,由於葡人船隻巨大,轉動速度緩慢,無法躲開火船進攻,很快燃燒了起來,葡人大亂。汪鋐又派人潛入水下,將未起火的葡人船隻鑿漏,葡人紛紛跳海逃命。然後汪鋐命軍士躍上敵船與葡人廝殺,葡人大敗。最後剩下三艘大船,在9月7日趁天黑逃到附近島嶼藏身。天亮後,風向逆轉,葡人才借強勁的北風勉強逃過明軍的追擊,逃回已竊據的滿剌加。至此,中國收回被葡人盤踞的“屯門島”及經常滋擾的“屯門海澳”及“葵涌海澳”。這是中國和西方的首次交戰,雖然初戰不利,但還是最終贏得了勝利,彰顯了我中華之威名。

西草灣之戰

1523年,嘉靖二年,葡萄牙人別都盧進犯廣東,說是進犯,其實是來和中國和談的,但是此時明政府已經下令摧毀一切入境的葡萄牙船隻,所以剛一遇到葡萄牙船隊,明軍便勇猛出擊,而別都盧對於是否開戰猶豫不決,因此被打的落荒而逃,此戰明軍生擒別都盧和疏世利等42人,斬首35人,繳獲兩艘戰艦,並且繳獲了明軍後來十分倚重的佛朗機炮。

澎湖之戰

料羅灣海戰及後續

明崇禎六年(1633年),荷蘭東印度公司在對中國方面的貿易政策(海禁)失去耐心之後,於4月30日決定對中國進行掠劫行動,巴達維亞(荷蘭東印度公司總部)方面於5月14日派出船隻前往大員通報即將到來的作戰,本隊集中了6艘帆船於6月2日出發,另外也集中了各地巡邏中或是順路船隻前往作戰,趁西南季風吹起的夏季中國商人會自南方各地回到中國,在此時機對這些船隻進行掠劫。作戰目的為“對中國福建沿海進行掠劫活動,逼使中國政府答應其貿易需求,並在掠劫途中儘量降低中國人民傷亡”。

下圖是荷蘭東印度公司主要戰艦

圖中可見,荷蘭先後共出動18艘戰艦前往中國沿海,除了荷蘭戰艦,還有海盜劉香的50艘中國帆船。然從7月5日到10月19日間,中荷雙方小規模戰事不斷,相互各有損耗。到了10月19日,明軍水師集結完畢,大戰即將開始。10月22日,明荷大戰,荷蘭艦隊8艘帆船以及海盜50艘大小帆船與明朝水師50艘大型戰船100艘火船對抗。Brouckersheaven遭燒燬,Weiringen遭擊沉,Slotendijck遭擄獲(船上約100人遭俘虜),其餘船隻在面對明軍強大實力下逃脫回大員。據福建巡撫鄒維璉奏報的戰績:“計生擒夷眾一百一十八名,馘斬夷級二十顆,焚夷夾版鉅艦五隻,奪夷夾版鉅艦一隻,擊破夷賊小舟五十餘隻,奪盔甲、刀劍、羅經、海圖等物皆有籍存。而前後銃死夷屍被夷拖去,未能割級者,累累難數,亦不敢敘。”《巴達維亞城日記》亦紀載,被俘虜的荷蘭人約計百人。

1639年,荷蘭人再度派朗必即裡哥率大型戰艦9艘騷擾中國沿海,數次擊敗明朝水師的小型船隊,但最終又被鄭芝龍遣人攜帶盛滿火藥的竹筒泅水攻擊,一連焚燬5艘,朗必即裡哥大敗而回。直到此時,明鄭艦隊最終奪取了從日本到南海的全部東亞制海權,此時,鄭芝龍被稱為“閩海王”,此後東南海疆唯鄭芝龍是從,來往內外商人皆用鄭氏旗號,史載:“每一舶例入三千金,歲入千萬計,並築城於安平〈今福建省晉江市安海鎮〉……八閩以鄭氏為長城”。至此,大明對荷蘭戰爭全面勝利。

雖然明軍對西方殖民者作戰多以人數優勢取勝,且前兩次葡萄牙出動的也不是軍隊,但這仍然是我中華之榮耀,事故耳邊不時響起那句豪言壯語: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


火器工坊

有的哦。是我們的大明水師!

1633年,荷蘭人覺得中國人總是在生意上給他們穿小鞋,他們是驕傲的西方人,資本主義快速發展,他們已經有了海上馬車伕的雛形。


於是他們開著全新的戰艦,開進了南澳,廈門,偷襲得手,封鎖廈門灣,逼迫中國政府貿易自由化。

1633年7月29日,與荷蘭談判不成,荷蘭聯繫海盜,組成艦隊,嚮明政府遞交了宣戰書。

從1633年7月31日開始,雙方都是小打小鬧,直到10月22號。

雙方爆發了料羅灣大戰。

荷蘭艦隊8艘帆船以及海盜50艘大小帆船與明朝水師50艘大型戰船100艘火船對抗。黎明,得到可靠情報的明軍主力一百五十艘戰船悄悄開到了金門島南部的料羅灣口,在那裡,正停泊著荷蘭-劉香聯合艦隊的全部主力。



明朝海軍以小船為火船,鄭芝龍部隊為先鋒,採用黑虎掏心的戰法,直奔荷蘭戰船,以小船阻止海盜船。

荷蘭海盜聯軍全軍覆沒在料羅灣。

這事情發生在崇禎年間,明末。

這場戰役規模不亞於鴉片戰爭,當然遺憾的是,這也是大明,崇禎皇帝的絕響。

改變了中國,改變了世界。

我是史談,歡迎留言,關注。謝謝您的閱讀,祝您身體健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