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人是從什麼時候開始,丟掉了自己的風骨?

龔鈺璟

不邀自來答。我是天長水秋,歷史問答達人。

題主問:中國文人是從什麼時候開始丟掉了自己的風骨?

先確認下那些人是文人?個人以為所有的讀書人均可稱之為文人。

再確認下什麼是風骨?指做人剛正的氣概;行文作詩則意謂端直的言辭和駿爽的意氣統一結合為詩文的“風骨”。

從什麼時候開始中國文人丟掉了風骨?

1.漢代以前,文人保有風骨。不管有行無行都基本上能表達自己,那時候的文人是自由的,可以學各種思想,可以練各種技能。到漢武帝的時候聽從董仲舒的意見,有了後人總結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文人的學習傳承內容範圍開始變小。



2.魏晉南北朝是對歷史的一次反動。動盪的社會使得文人無所適從,那就表現自己,於是風骨來了。

3.隋唐時期因為社會發展,對文人的要求達到比較寬松的狀態,儒家思想的影響已有顯現。並未影響到文人的風骨,他們還可以自由地表達自己,可以対皇帝嬉笑怒駡。可以表達自己的世界,只是這世界越來越小。

4.有宋一代是文人的天堂,也是文人文人失去風骨漸漸墮入地獄的開端。理學興起。

5.元朝大臣家奴化,使得文人的風骨幾乎喪失殆盡。明朝的廷杖打掉了文人的外衣,清朝的文字獄才是文人的煉獄。偶爾有一兩個顧炎武就已經證明轉統意義上的文人有風骨的文人還沒死絕。儘管文人的社會角色社會地位已經遠非從前,但是還有文人在呢。



6.寫到這裡,有點不想繼續寫了。😦會不會是一個陷阱?我也沒有啥風骨噢。

真正讓文人失去風骨的是那場天下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陽謀運動,和隨之而來的浩劫。所有有風骨的不是死於第一場,就是死於第二場。寫著寫著感覺後背發冷。

文人不是自己想丟掉風骨,是其生存環境不允許有風骨。為了活著,風骨又算得了什麼呢?不管過去經歷了什麼,都已經過去,還是要看的長遠一點。有無骨氣不都得活著嗎😊想那麼多幹嘛!


天長水秋

中國風骨的喪失與皇帝專制逐漸加強是成正比的,其中還有幾個重要里程碑事件!

首先夏商周採用的是封建制度,封邦建國,尤其是西周,禮儀採用周禮,政治採用封建制,諸侯國有自己的地盤,自己在進行分封,君臣之間,上下級之間也要講究禮儀,不是像後世那樣上級只有居高臨下的份 。“君視臣以禮,臣事君以忠”不是在表現一種奴顏婢膝,而是一種各司其政 達到一種和諧互不侵犯的關係。而這個時候君臣之間都採用跪坐禮。

古人‘席地而坐’,就是跪坐,又叫正坐,這是一種雙膝著地的坐姿。從先秦到五代,跪都是一種坐禮,對坐時表示感激、敬意,行跪禮,如站立時行揖禮。但那時相互叩拜是對等的,所謂‘來而不往非禮也’。君王與百官也平等,都採用跪坐姿勢見面,只分主次、並不分高下。除非祭拜天地祖宗,才是單方面的拜叩,那也是因為,天地和死人是無法還禮的。

而此時的文人士大夫和天子還是相互尊重的,天子需要大臣們輔助治理國家,而大臣也需要天子的封賞,在此期間還發生比如伊尹放逐太甲,周公和召公共和的事件!

春秋戰國時期,雖然禮樂崩壞,戰爭頻繁,但是各國都需要人才,所以出現了百家爭鳴的景象,諸侯和人才之間都是雙向選擇,因此大家的地位相對平等!

這個時候的人還是很有操守的,史官記載史實被殺,其兄弟前仆後繼繼續如實記載,真相比生命重要

大史書曰:“崔杼弒其君。”崔子殺之。其弟嗣書而死者二人。其弟又書,乃舍之。南史氏聞大史盡死,執簡以往。聞既書矣,乃還。

隨著秦始皇統一中國,自稱皇帝,建立了專制制度,君臣之間的關係就發生了微妙的變化,還發生了焚書坑儒這樣的惡劣的事件!

總體來說,宋以前的君臣關係還是相對和諧的,唐以前選官使用的是察舉制和九品中正制,這些都依賴文人的名聲和學識,基本上很傾向於雙向選擇。

隋唐以後,選官制採用了科舉制,主動權就掌握到了皇帝的手中,讀書人的心態發生了變化,能不能改變命運,能不能有榮華富貴,都是皇帝說了算!文人的風骨也就逐漸在喪失。

此時還有一個重要的事件,那就是高桌子高板凳傳入到中國,並且逐漸流行開來。

人們又開始改變席地而坐的習慣,使用了高椅子,宋朝有一個重要的事件,表明,君臣之間的不平等開始加大!宋以前在上朝的時候,大家都是,坐著的。

但是這個規矩比宋太祖改變了,他把大臣們的座位撤掉,以後上朝大臣們就只能站著了,這也就形成了一個規矩!

君臣之間相見的作揖禮變成下跪是在元朝,耶律楚材為了表現尊貴有別,讓蒙古貴族都是雙膝下跪朝拜皇帝,而這也從此成為了定例!

明朝更加誇張,我們都知道宋朝是不殺是大夫的。櫻桃不但殺,還採用屏障的方式來責罰文臣,這是對讀書人的羞辱!

而廷杖打文臣也打斷了國人的脊樑骨,導致明朝滅亡的時候,沒有幾個大臣殉國的!

清朝大臣們的地位降到了極點,不論是滿臣還是漢臣都以自稱奴才為榮,中國人的風骨也就喪失殆盡

以上說的都是絕大多數人,也有少數人保持著自己的風骨,比如明朝的于謙,還有海瑞!但是這些都是鳳毛麟角了!

歷史百家爭鳴

沒見對題目的解釋。文人是個什麼人?風骨是個什麼骨?

一般理解的文人,是指讀過書並能寫文章的人。這個理解的依據是科舉。科舉就是選擇這樣的人,由於有科舉標準,鄉試中了,篩選出少數讀書人的第一步。古時通過了鄉試,可以稱為文人。

有人說讀過書的人都可以稱為文人,這不對,書有文理之分,即使古代清一色文科生,讀過書但沒能通過鄉試,這樣的人只能稱之為識字不被認可為文人。

現在理解文人一詞,實際指少數靠寫文章過生活的人。

風骨一詞也要說清楚。

古代理解是文章的正義感和修辭(華麗辭藻)二合一。也就是文人的風骨,是通過文章表現出來。

現代人在修辭方面難以超過古人,一是不講究文章格式韻律,二是就那麼些字詞,顛來倒去都被用爛了,平鋪直敘口語化成了當今文章的基本表達。

現代人談文章的風骨,修辭撇一邊,剩下用真話講道理的正義感,也就是講真話,說道理。

古代能傳下來的文章有兩個特徵,一個是闡述道理講真話,一個是行文優美。純文學與史學估計五五開。現代人更多接觸的是文中有史,史中有文。幾千年歷史綿延不絕,除了各個歷史時期的語言特色,整朝代只有馬屁文不說真話的沒有,有少許流傳下來,基本都成反面。

以此推論,中國古代文人整體上沒有丟失風骨。御用文人編史書的多,即使胡編,後人也會更正,因此,現在能讀到古代的有失風骨的文章極少,原因在於,不說真話難以獲得大多數人認可,同時,沒有風骨的文章被淘掉了。

每個時期,其實是真正有風骨的文人少,也就是能說清道理,講真話的少,但能留存的卻是說真話的多,這到值得今人深思。


布衣吳新建

在秦朝統一六國後,秦始皇焚書坑儒那時候開始,中國的文人便開始丟掉自己的風骨。


遙想先秦時期,百家爭鳴,諸子思想至今仍耀耀生輝。


墨家主張“兼愛非攻”,為底層人民爭福利,奔走各國四處呼籲止戈;法家為求國泰民安,主張“以法治國”,法不責眾,不分親疏貴賤,諸侯與庶民同罪,一律以法治之;儒家主張“仁義禮智信”,孔孟之道影響中國數千年,至今仍被人無比推崇;還有縱橫家的“合縱連橫”,兵家的“軍事理論”,陰陽家的“陰陽五行”等等。


先秦時代的文人,均是為國為民拋頭顱灑熱血而不惜死,哪像後世文人以“功名利祿”為畢生追求。


從秦始皇焚書坑儒開始,文人便不敢隨便寫東西,發佈自己的政見和治國方略,學會了三緘其口,學會了沉默和隱忍。


到了漢朝,漢武帝開始“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那個時候開始,中國的文人風骨再次遭到踐踏,諸子百家以儒家馬首是瞻,除了儒家學派的文人遵循並且發揚光大孔孟之道,其他派系逐漸淡出,以至於後世的文人只有儒家一脈,拜孔子畫像,尊其為文人祖師爺。


而後,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根本就沒有文人說話的份,更別談什麼文人風骨了,像“建安七子、王謝”之流,簡直是對文人最大的嘲諷,他們頂多就是豪門望族的翹楚,算不得有文人風骨,如果這些人出身在底層,連讀書識字的機會都沒有,這段時期可以說是中國文人最風光的時期,因為只有豪門望族才出得了文人。


爾後,隋朝出,科舉制興起,文人階層發生變化,但此時的文人也沒有任何風骨可言。直至到了“唐朝”,天下局勢已經太平,出現了“貞觀、開元”兩大盛世。也是唐朝時期,文人開始重新找回文人風骨,魏徵敢於發出“君舟民水”的諫言,李白敢說“天子呼來不上船”,散文家開始活躍,文人再次追求自己的風骨,不上朝也要憂國憂民。


其後,宋朝出,理學興起,文人此時已經沒風骨可言了,滿口仁義道德,實則斯文敗類,以理殺人。再其後,明清兩朝的文人都是為封建統治者服務,也沒啥風骨可言,但是出現了極為另類的不滿統治者,這些文人是有風骨的,他們抨擊封建社會,以戲曲、小說等方法展現自己的抗爭。


清朝則更不堪了,文字獄讓文人的風骨徹底失去。


到了現代,文人這個詞基本銷聲匿跡了,現在,沒有人稱自己是文人,因為文人是一個貶義詞,意味著迂腐、封建、死板……這樣一來,誰還敢說什麼文人風骨?連文人都是個罵人的詞。


文沛先生

在中國古代,文人這個群體很特殊,他們“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他們代表著社會良知,承載社會希冀。所謂武將打天下,文臣治天下,正是文臣才能以民為本,安撫立命,所以自古文人多有傲骨,嫉惡如仇,視錢財如糞土,此被稱為風骨。要說文人生活的最好時代就是宋朝,整個社會尊重文人,敬仰知識分子。可惜就是打壓武將過於嚴厲,導致外患嚴重。

文人的風骨主要體現在對家國的熱愛、對名利的淡泊,對權勢的蔑視。楚國屈原悲憤之餘沉江被後世紀念,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而辭官被後世稱頌,文天祥不願投降殘暴的蒙元而慷慨赴死。所以,自古文人都為了理想、信念、家國,都能捨生取義。

然而明朝期間,大興文字獄,特務遍佈天下,錦衣衛、東廠西廠等閹官橫行,文人稍有言語不慎就被誅殺。朱棣發動靖難之役,當時姚廣孝對朱棣說,打下應天府,絕不可殺方孝孺。朱棣成功後,曾試圖說服方孝孺投降,為其效命。但方孝孺寧死不降,還大罵朱棣是燕賊。朱棣一氣之下,誅滅方孝孺十族,除了方家九族,還把方孝孺的朋友全部誅殺。正是明朝對知識分子的大肆屠殺,造成了文人風骨全無,一個個苟活於世,而且低聲下氣,甚至搖尾諂媚。自明之後,多出漢奸,皆因文人已在精神上被閹割,為了苟活搖尾乞憐,多數成了牆頭草,見風使舵,誰強倒向誰。到了清朝,更是要求易服剃髮,文人更是被挫擊的毫無傲骨,只有一身軟骨、媚骨。


長安那片月



回答這個問題前,我們首先要弄清楚什麼是文人風骨?

以我的理解,文人風骨就是,一個文人在人格和思想上要始終保持獨立,面對權貴,不屈躬卑膝,不阿諛奉承。面對同行,沒有文人相輕,互相抵毀的那種惡習。面對普通人,不清高不孤傲,有一顆博愛和悲憫之心。並且,品行高尚,具有崇高的民族大義精神,要有抱負國家和民族的信仰。



從先秦百家爭鳴以來,文人士大夫在社會磨勵中,不斷完善自己的人格和思想,湧現出了一大批有骨氣的仁人志士。到魏晉南北朝時,文人的骨氣上升到了頂點。

比如,陶淵明為了尊嚴和自由,“不為五斗米折腰”,寧願去隱居終南山過簡樸生活;阮籍、嵇康、山濤等人號稱“竹林七賢”,對朝廷大失所望,抱負無以實現,同樣選擇不做走狗,隱居在竹林中飲酒高歌,自由自在,更是保持了自己人格的獨立。

自隋唐開始,科舉制度推出後,可以說,把文人身上的骨氣給閹割了。



許多文人為了在仕途上達到目的,獲得名利和地位,完全不顧自己是一個獨立的自然人,隨時隨地在權貴面前搖尾巴,討骨頭吃。面對主子,常常點頭哈腰,滿臉堆笑,把馬屁拍盡,生怕主子不高興了,被掃地出門。

雖然唐朝依然有李白這樣的硬骨頭,但代表不了文人骨氣整體的墜落。

從宋元明清,一直到解放前,歷史上出現了多少賣國賊。絕大多數賣國賊都由文人扮演,他們跟敵人串通一氣,殘害同胞,罪不可赦。他們把幾千年來,經過一代代文人志士建立起來的文人骨氣全丟棄了,讓人心寒。


鴻鵠迎罡

中國的文人丟掉自己的風骨是在儒學盛起的時候,也就是漢武帝利用董仲舒這個大儒學者開始。

本來儒學派所尊的孔子就是一個把畢生的精力放在各諸侯王身上,欲利用他們來推行他們的主張,沒想到的是根本沒有那個諸侯買他的的帳。卻給自己落下了一個“鑽後門”以及“拍馬屁”等名聲。

但是,後來孔子是看清了這一社會時勢的。但是他所培養的後人還是堅持不懈的奉行拍馬屁的努力,終於在董仲舒這個大儒的身上出現了奇蹟,並獲得了成功。從這以後,儒學派就一直採用這一技倆。

大家都知道,中國的文人都是在儒學的環境下培養的,多數人遵從儒學的風格特點,為了追求成名和光宗耀祖,只有放棄了自己做人的原則,走孔子未能成功之路,與皇家勾結在一起。

一個為了私利的文人,何來自己的風骨呢?在他們眼裡“保持風骨”只是給自己找不痛快罷了。


上坪農夫

就近代而言,先別說什麼風骨,單講講文人是什麼時候滅絕的,如果說那批人還能稱之為文人的話。這場滅絕之旅始於1955年胡風案,當時勾連甚廣,人人避無可避,為自保而不惜相互攻陷,可謂醜態百出,連一絲良知羞恥也無,談何風骨!可笑的是搖尾咬勝的一方在57年又被一群更會搖尾更會咬人的一方咬死,,更為可笑的是到了66年,不管你多麼會搖尾多會咬人最後全部一網打盡,最終勝出者是一個流氓叫姚文元!當然那個時代的文人有幾種聰明跑得快的如胡適流,留下的要不就是犯幼稚病的糊塗蛋,以為遇到明主,如老舍類,要不就是有點背景水平二流的投機分子,如柳亞子類,經過這幾場驅狼咬兔逼猴殺雞的遊戲,中國的文人被分批趕入角鬥場,為了生存進行了最醜陋無恥的自相殘殺,最後玉石全廢!,也將人性的邪惡與陰暗在無比高尚的口號中發揮到極至!中國文人從此絕跡!隨之而來的是理所當然的墜落愚味矮化去智化低俗化,,


徐波204604983

這個問法本身就沒有極其風骨。

首先我們看一下,文人風骨怎麼形成的,有一個基本可以確認的事情是,文人的風骨,是與絕對權威成反比的,所以我們發現最早說風骨的時候,是春秋戰國,為什麼是那時候?因為那時候是所謂文人階層的獨立,也就是士的解放。本身士是有自己的田地或者家產的,但是因為春秋戰國的格局,士的基礎資源被剝奪,於是只能靠著自己的能力,才氣混飯吃,但是這時候,大家還有那種“我祖輩如何如何云云”的回憶啊,於是還是有講道德,講仁義的基礎精神設施的,當然,那時候因為政權分割,沒有人能強制士為自己服務,只能讓“士為知己者死”,所以有孟嘗君,有四公子,注意,無情的說,這時候不是文人有風骨,而是當時的環境允許文人有風骨

後來我們再聊聊魏晉風骨,大家經常說魏晉風骨是因為統治黑暗,不知明日死活,不如過好今日,所以有風骨。這種說法難免美化文人的氣質。實際情況,我認為剛好相反,魏晉的問題,在於大豪族之間的爭鬥,不知道哪天誰做皇帝,秩序並不那麼好,才有了文人風骨的空間,因為這時候,誰死了,誰就有出名的可能性,不存在死了幾十萬文人沒人知道的情況,換句話說,當文人之間有一種出名方式,哪怕是死了就能出名,這也會有人趨之若鶩的

然後我們看看明朝,明朝的文人是典型的不怕死,懟皇上,慢公卿,為什麼?因為一樣的,活著沒盼頭,死了成名臣。

這裡有一個要點,我們的文化基本是拿命不當命的,說好聽的是我以我血薦軒轅,說不好聽的就是從來沒有尊重過,承認過人的生存是神聖不可侵犯的權利,而在任何時候,都可以用大義,用情感逼你而死。這一點,你自願的叫犧牲。所以在這個文化基礎下,文人只要死了能宣傳,(有預期)能被他人知曉,那他的風骨也會體現

但是我們發現清朝,通過各種權威的強化,文人死了也沒有好名氣(清風不識字,何故亂翻書),活著的時候文字也無法表達個性,自然就沒有了風骨。

明白了吧,文人的風骨根因,在於有沒有一種通道,能讓他達成自我實現的預期,哪怕是死,但是如果連死都沒法讓他達成預期,他自然就沒有風骨,這是自然選擇。

下面說說我為什麼說這個問題本身就沒有風骨,因為有風骨的問法應該是,是什麼原因,讓文人喪失了自己的風骨。(文人自己是弄不掉自己的風骨的,長不出來才是根本)


沐雨縱橫眾神聊齋

宋時文人風骨,大至以胸懷天下,心繫黎民為正道,從“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些名句可以看出端倪,但自宋之後,文人再無此等胸懷氣魄。為何呢,因為統治者不允許。元代近百年,文人與娼妓一般,被統治者劃為賤民,所謂“臭老九”就是從那時開始叫的。到明朝,以八股開科取士,進而禁錮知識分子思想,統治者對文人也無相應的尊重,被當眾脫了打屁股這種被以前文人當成極大羞辱的事在明朝甚至成為一種光榮,可見文人風骨已經蛻變,變成一種犬儒狀態。清朝更不用說,以天下萬姓為奴,乾隆朝更是大興文字獄,識字之人都過著朝不保夕的生活,生命權都得不到保障,有何風骨可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