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加密貨幣能否成為未來的主流支付工具?

資本實驗室·今日創新觀察

聚焦前沿科技創新與傳統產業升級

王進

作為全球數字加密貨幣的代表,比特幣的價格及其市值在近年來經歷了頻繁的大起大落,各國政府的監管也不斷將其推上風口浪尖。

與此同時,對比特幣“貨幣”屬性的爭論從未停止。但不可否認的是,比特幣及其他加密貨幣仍未成為日常支付與交易的主流貨幣。

數字加密貨幣能否成為未來的主流支付工具?

那麼,在此過程中,到底存在哪些阻礙?如果以比特幣為例,長期來看,加密貨幣在支付領域又會有怎樣的前景?

據NetCents研究,目前,全球加密貨幣用戶使用情況難以準確估算,但隨著使用範圍越來越廣,預計加密貨幣將受到更多歡迎。而在各種使用場景中,增長最快的行業將會是零售業。

據JBS數據,加密貨幣錢包活躍用戶數量在近五年實現了較快增長,到2017年,用戶數量最高為580萬,最低為290萬,中值約為430萬。

數字加密貨幣能否成為未來的主流支付工具?

同時,在全球,接受比特幣的零售商數量仍在不斷增長。從2017年來看,四季度接受比特幣的零售商數量達到11291家,比一季度末增長了30.3%。

數字加密貨幣能否成為未來的主流支付工具?

全球的一些大型公司,包括連鎖快餐店賽百味、跨境電商shopify、在線旅遊公司Expedia、電商平臺overstock等公司都已經接受加密貨幣支付。

另據調查,在Square支付平臺上,60%的商家接受比特幣的意願超過了美元,12%的商家計劃在未來12個月內接受比特幣。在消費者意願方面,那些知曉比特幣的用戶中,40%的消費者表示會在日常交易中使用比特幣,14%的消費者表示擁有比特幣。

數字加密貨幣能否成為未來的主流支付工具?

在零售業,消費者使用比特幣進行支付的行為正在隨著比特幣交易量的增加而增加。目前,支付規模已從2013年的平均每月920萬美元,增長到2017年的1.9億美元,增長率高達2000%。顯然,加密貨幣正在被市場認可,並快速增長。

既然接受加密貨幣的商家數量快速增長,消費者的使用意願也很高,但為什麼加密貨幣在日常零售中仍然缺乏吸引力?主要有以下原因:

價格波動問題

加密貨幣的價格非常不穩定。例如,2017年,比特幣的價格在1000美元到20000美元之間波動。

交易效率問題

目前,比特幣每筆交易的平均確認時間大約為20分鐘,但在過去的一段時間內(例如2018年1月),確認時間最長達到41小時。在網絡擁堵的高峰期間,比特幣支付的平均交易時間則在30分鐘到16小時之間。

交易費用問題

比特幣目前的平均交易費用大約為1美元。2017年12月,比特幣的交易費用峰值平均為34美元。但就在幾個月前,這一數字曾達到40美元。

此外,政府監管、安全性、應用場景缺乏、可獲得性、欺詐性退款等因素也阻礙了加密貨幣的使用。只有這些問題得到解決,加密貨幣才可能真正走向更廣泛的普通用戶和支付場景。

從長遠來看,移動支付市場的快速發展將為比特幣等加密貨幣提供更多應用場景。

據預測,到2019年,全球移動支付市場規模將超過一萬億美元。

數字加密貨幣能否成為未來的主流支付工具?

這一規模巨大的市場將有力促進電子錢包行業的增長。據WorldPay數據,預計到2021年,電子錢包支付將佔全球電子商務支付的46%,而2016年,這一數字僅為18%。

數字加密貨幣能否成為未來的主流支付工具?

那麼,在日益增長的移動支付市場,特別是在電子錢包支付方面,加密貨幣將扮演怎樣的角色?

一方面,隨著新技術與新功能的不斷推出,交易成本的大幅下降,零售商可享受的更即時結算,以及欺詐性退款等問題的消除,加密貨幣則可能成為有吸引力的支付工具。

但一方面,要真正走向主流,加密貨幣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