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講“破我執”和“破法執”,總之要“不執”,你懂何意?

佛法講“破我執”和“破法執”,總之要“不執”,你懂何意?

顏回坐忘的故事出自於《莊子·大宗師》。

莊子喜歡講故事,喜歡用故事來說明一些抽象的哲學概念。

顏回坐忘這個故事就是這樣,用顏回與孔子的對答來詮釋“坐忘”這個複雜艱深的哲學概念。

佛法講“破我執”和“破法執”,總之要“不執”,你懂何意?

孔聖人如此看重的顏回,他的坐忘是怎麼回事呢?

這個故事語出《莊子 大宗師》:

有一次顏回跑來對孔子說,我進步了,老師。

孔子問,怎麼進步了?

顏回說,我忘記仁義了。

孔子說,好是好,不過還不夠。

過了一段時間,顏回又跑來跟孔子說,老師,我又進步了。

孔子問,怎麼進步了?

顏回說,我忘記禮樂了。

孔子說,不過還不夠。

又過了一段時間,顏回再次來找孔子,說自己又進步了。

孔子問怎麼進步了?

顏回說,這次我“坐忘”了。

孔子驚歎地問,你是怎麼樣“坐忘”的?

顏回答道,我感覺整個身體和大自然融為一體,我已把自身的一切完全忘卻,感覺自己與整個世界相通,與清靜融合,我覺得這就是坐忘

孔子感嘆道,與道相通,就不會出現任何紛爭和喜好,與大道一起變化就不會感覺到任何障礙。

懂得萬物齊同的道理則沒有是非好惡的觀念,掌握時時有變化、事事有變化的規律就不會死守一個信念。

顏回你真是大賢人,我也要拜你為師啊!


學過佛學的都知道佛學第一階段是講“破我執”,第二階段是“破法執”,總起來就是講“不執”,凡事不要執著。

但“不執著”也是一種執,而且是大過“須彌山”最大的“執”。

而真正的“不執”就是忘了這個“不執”。

這就如同一個成人和一個嬰兒被關在一個屋子裡,屋裡有金銀財寶和食物。成人會被金銀財寶所誘惑,但事實上在這個時候金銀財寶是無用的,而嬰兒卻只關心食物,對金銀財寶沒有一點慾望。

這種嬰兒般的“本真”狀態就是“坐忘”。

佛法講“破我執”和“破法執”,總之要“不執”,你懂何意?


《莊子·逍遙遊》言“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超越有限而與無限同一,所以“無已”。順物之性,讓萬物自得其樂,所以“無功”。與道合一,而道不可名,所以“無名”。

忘了一切,連這個“忘了一切”也忘了。這種狀態,莊子稱之為“坐忘”,也叫“天人合一,”佛家稱之為“涅槃”。

佛法講“破我執”和“破法執”,總之要“不執”,你懂何意?

顏回是一個不簡單的人物,他是孔子最愛的弟子,沒有之一

顏回在孔子心目中,有不同凡響的地位。

細讀《論語》就不難發現,其中直接或間接講到顏回的,大約有近二十處之多,有的則直接以顏回的名字為題。

可惜的是,顏回早於老師孔子而去世。孔子因為顏回的離去,極度悲傷而慟哭不已。並且發出噫,天喪予!天喪予!(意思是老天要亡我)的悲嘆!

佛法講“破我執”和“破法執”,總之要“不執”,你懂何意?


從上面的故事,我們可以知道顏回的境界之高,他能夠做到不受約束,不受個人喜好的影響,是因為他本身就是仁義和禮樂等,

這些已完全內化成在他的精神境界中,所以感受不到其約束力,其外在表現也是自然本真、毫無矯揉造作的。

這種聖賢的境界,我只能轉述並仰慕,因為我確定平凡如我,窮盡一生也無法達到不那樣的境地。

文尾我想用《論語》中的一句作結:

顏淵喟然嘆曰: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未由也已。

這一句是顏回對於老師的讚歎,意思是說,我的老師道行真高,越抬頭仰望越覺高大,越鑽研越覺深奧,老師一步步引導我,用他淵博的知識讓我有文采,用禮儀來約束我,使我想停止都不可能。

佛法講“破我執”和“破法執”,總之要“不執”,你懂何意?


吾輩心懷敬意,只為窺斑見豹,懷著謙卑的心,仰慕聖賢之道,領略一二真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