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服輸的趙武靈王——屢敗屢戰

不服輸的趙武靈王——屢敗屢戰

第四章 屢敗屢戰

秦軍威震天下幾十年,肯定不是白給的,秦軍一路退到函谷關,一是為了集結兵力,縮短後勤補給線,二也是為了試探聯軍實力。此時秦軍不能再撤退,函谷關之後再無如此地勢險峻的關卡,此關失守,後面的城池也就很難守住,秦軍就準備在此同聯軍決戰。

相比秦軍的同心同德,聯軍卻不能再同仇敵愾了,更準確地說,聯軍從未同仇敵愾過。楚燕兩國並未感受到過秦國的軍事壓力,即使打勝打下秦國的城池也只能分給臨近的三晉,楚燕兩國很難撈到實際的好處,他們覺得就這樣為三晉打工很吃虧。而三晉一直都以中原大國自居,瞧不起遠在邊塞的燕國和南蠻般的楚國,這種發自心底的蔑視是遮掩不了的,這自然引起楚國人和燕國人的不滿。再加上另一個超級大國齊國遲遲不肯明確表態,讓聯軍不敢發全力,還要留神防備背後的齊國。在進軍過程中,各方之間的矛盾逐漸積累,終於在函谷關外爆發。

不服輸的趙武靈王——屢敗屢戰

強攻函谷關勢必會造成重大傷亡,由哪國去主攻就太有講究了,於是各國為如何攻關爭議不休。秦軍等了很久,見聯軍就是不進攻,便主動出擊,結果各懷鬼胎的聯軍一觸即潰,大敗而歸。五國見秦軍實力仍在,自己這麼吵來吵去也太不像話,而且都打到秦國門口了,見好就收算了,於是決定聯軍就此解散,各自撤軍回國。這一次山東諸國的抗秦合縱無果而終,以失敗收場。

趙雍是很想繼續維持聯盟的,只有聯盟才有打敗秦國的希望,現實卻如此狗血,稍一失利聯軍就撤軍了,這也太兒戲了,這讓秦國人又怎麼看呢?完全暴露了自己一方的軟弱無力。除了失望,趙雍更多的還有懊惱,此次合縱的大哥是楚懷王,下面的三晉又是以魏國為首,趙國充其量只能排第三。如果再算上沒有加入戰團的齊越等國,趙國的排名還要再下降。趙雍在聯盟的組織過程中是受夠了別國的鳥氣,結果到最後也沒換來勝利,只有秦國人的一頓恥笑。

趙雍又氣又惱之下,做出了一個令天下人瞠目結舌的決定,他宣佈撤銷自己的王位,改回趙侯的稱號。他還給出了官方理由:趙國現在國力太弱,不配稱王。趙國經過數年的休養生息,國力絕對強於五年前初稱王時,此時不配,五年前咋就配了呢?趙雍這麼說只能說明這些都是氣話,他是在向諸聯盟國表達不滿。趙雍去王號的舉動在諸侯國間引起了軒然大波:這位趙王有個性,有想法,還敢作敢為!有意思的是就在同一年,宋國君主戴偃稱王,即宋康王,宋國實力甚至弱於中山國,此時稱王或許是他覺得其他各國互相征伐不斷,不會在乎自己的舉動,又或許就是想補一下趙王雍的缺吧。

魏國和韓國也感覺這次合縱太扯淡了,弄的虎頭蛇尾,為世人徒增笑料,還把秦國得罪的死死的。趙雍和其他兩國國君一合計,打算不用楚燕等國的人了,在合縱結束後的第二年,趙魏韓三方再次聯合,接著和秦國幹。趙雍也總結了這次合縱失敗的原因,一是聯軍內部心不齊,二是函谷關實在難攻,選的進軍方向並不合適。現在三晉自己人聯軍,不用再和楚國人扯皮,自會順利很多。趙雍的雄心再次燃起,派出公子渴匯合韓魏的軍隊再組聯軍。

被人打了不饒回來,那不是秦國的風格。秦軍在秦國曆史上著名的智囊樗裡疾的率領下主動出關,再次進軍中原地區,矛頭直指韓魏。秦軍的效率很高,很快攻擊到修魚,即現在河南原陽縣一帶,和鄭州隔黃河相望。這裡距離魏國的國都大梁和韓國的國都新鄭都只有不到一百里的距離。三晉聯軍決定依託黃河,在此同秦軍進行決戰。這次戰役雙方參戰的人數對比已不可考,但根據同時期其他戰役和戰後戰損的情況估計,雙方的士兵數量當都在十萬以上,三晉方應該還多於秦國。

公元前317年,三晉同秦國的大戰在原陽展開展開,秦軍再次展現了他獨步天下的強大實力,大敗聯軍,並俘虜了韓將申差。趙韓魏三方此戰均損失慘重,被斬首的就有八萬多人,負傷者更是不計其數。同仇敵愾的三晉聯軍仍然慘敗於秦軍,這讓人不能不喪氣,這一仗幾乎將三晉的精氣神都打掉了。三晉輸掉了這場家門口的戰爭,國內一時間都人心惶惶。趙雍更是疼在心裡,這回派出的軍隊是他苦熬了八九年才攢下的家底,這次大戰損失的都是精銳,是把他趙國又打回瞭解放前。

與戰場近在咫尺的韓魏兩國更是驚恐,連忙派出使節同秦軍講和,答應割地賠償以求其退兵。這次大戰秦軍也損失不小,沒能力渡河攻擊大梁或新鄭。秦王見把三晉都打服了,已經達到目的了,便就撤軍了。

秦軍剛走,趙國還沒時間來舔傷口,投機者齊國又來了,見三晉大敗,正是撈取好處的好時機。齊宣王便派軍進攻趙國的觀澤,即現在的濮陽北部一帶。趙軍剛剛戰敗,抵擋不住齊軍,又是大敗虧輸一陣。趙雍是對齊國是恨得牙根癢,卻偏偏拿他沒辦法,齊國雞賊得很,贏了一陣就撤走了,吃定了趙雍不敢對齊國發難,因為秦國才是趙國此時最大的威脅。

趙軍連敗兩場,國力大受打擊,趙雍只得選擇收縮防禦的戰略,尤其是在和秦國接壤的晉陽地區,部署重兵進行防禦。至於和魏韓的同盟,只能以後邊走邊看了。

秦國休息了一陣,本打算趁熱打鐵,繼續出兵,徹底打殘三晉。突然南方傳來好消息,現今四川盆地的蜀國和巴國相爭,但都不能壓倒對方,兩國國君便都向秦國發來了求援信。這可真是與虎謀皮加引狼入室的現身說法,秦國人早就對富庶的巴蜀垂涎三尺,秦國人收到求援信後朝堂上果然討論的都是如何佔領巴蜀,而不是幫助哪個可憐蟲。最終朝堂上商議的結果是暫停對三晉的作戰,改為吞併巴蜀。秦人的不厚道真是不服不行,但也為趙魏韓幾國贏得了一兩年寶貴的喘息時間。

魏韓兩國經此一役是徹底膽寒,即使知道秦國近期不會再發動大規模進攻了,還是繼續遣使到咸陽商榷合約,表明自己不會繼續為敵的決心。尤其是魏國,韓國還想靠著楚國和秦國好好談談條件,魏國卻沒那麼多底牌,魏國之前一直和秦國爭雄,兩國之間仇怨最大,他的求和之心因此也就更迫切。

趙雍卻不肯像魏韓一樣向秦國屈服,失敗了就投降那不是趙國人的性格。趙國的不識趣讓志得意滿的秦國很不滿,在伐蜀的同一年,即趙武靈王十年,秦惠王分兵攻打趙國,並攻取了中都和西陽兩地,即今太原西南一帶,威脅晉陽。趙雍沒想到秦軍動作這麼快,吃了不少虧,然而即使丟了幾座城池,他仍沒有屈服的打算。第二年,秦軍再次來攻,這次規模雖然小的多,但趙軍仍然吃了敗仗。趙武靈王十三年,秦軍再次大舉來襲,攻佔黃河東岸的藺城,並俘虜了主將趙莊。趙雍仍不提求和,趙國真可謂屢敗屢戰。趙雍不接受威脅,對秦國的強硬也無話可說,誰讓人家厲害呢。然而魏韓等盟國一直以來也沒施以援手的意思,這就讓趙雍相當不爽,由此很多年趙雍都不想搭理這兩個盟友。

不服輸的趙武靈王——屢敗屢戰

西線的秦趙邊界畢竟離邯鄲距離遙遠,中間還隔著太行山,所以趙雍也有底氣,能沉住氣繼續跟秦國死扛,這也是趙國優勢所在。但長此以往也不是個辦法,趙雍需要作出改變,很快轉機就來了。在他同秦國硬懟的時候,北方的鄰居燕國突然出了大亂子,而且齊國也摻和了進來,一時間燕國風雲際會,天下的視線都轉到了這塊極北之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