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明朝撐到1840年,會敗給英國嗎?

馬欣玉

  英國人為了打開中國市場,發動了鴉片戰爭,其結果大家都知道的,就是清政府簽訂了喪權辱國的中英《南京條約》,對英國割地又賠款,從此中國進入任人宰割的境地,西方列強紛紛來撈好處。於是誰都可以來打一下,撈一把。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清朝滅亡都沒有改變。但是,在清朝以前,大明朝也和英軍也簽訂了一份中英廣州條約,內容卻是英國人道歉賠款。

  

  (葡萄牙引領了大航海時代)

  大航海時代其實是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先開始玩的,英國人加入這場遊戲的時候,已經落後了不少。尤其是對東方的貿易。但是英國人不肯屈服於現實,他們決定另闢蹊徑,自己去東方打開新的局面,準備藉助長期壟斷對中國貿易的葡萄牙人來打入中國市場。其實那時候的西方人對中國瞭解不多,甚至用了近百年才弄明白其實廣東和北京是同一個國家,同一個政府在管轄。他們根本沒料到中國居然如此之大。葡萄牙人在1514年也是就明朝正德九年抵達中國,所以對中國瞭解最多。

  

  (大明水師其實多次和西洋人交戰,互有勝負,而不是清朝時候的一邊倒,送人頭)

  可是17世紀初,葡萄牙人在東方的商業貿易霸權其實已經開始衰落了。這是因為他們的商船在東方經常遭遇荷蘭艦隊海盜般的劫掠,所以葡萄牙人也想聯合英國人的海軍用來打擊荷蘭人的囂張跋扈。於是在1635年的時候,英國的東印度公司和葡萄牙的果阿總督達成了一項協議,那就是同意英國商人自由的出入澳門來從事貿易。這一年的12月12日那天,英國國王查理一世頒佈了一道命令,任命威德爾為指揮官,率領6艘艦船前往中國。

  

  (如今的澳門依舊保留了不少的葡萄牙氣息)

  威德爾的艦隊於1636年4月14日從英國出發,11月7日就到達了果阿,可以看出英國的航海技術在當時是極為先進的。在和葡萄牙的果阿總督交涉後,立即準備前往中國的澳門。1637年的1月17日,英國艦隊離開了果阿,先後在伯特卡爾,柯欽和亞齊建立了英國商館。6月27日,英國艦隊終於到達了澳門,並在澳門南部的十字門外停泊。英國船的突然到來使得葡萄牙人感到有點為難。因為這個時候的澳門與果阿、已經葡萄牙本土的貿易航線已被荷蘭艦隊切斷了,基本沒法正常通航,澳門的葡萄牙人只能維持住去日本長崎和菲律賓馬尼拉的貿易航線,而且同長崎的貿易也因為日本頒佈了鎖國令而被迫停止,這樣葡萄牙在遠東就只剩下馬尼拉一個貿易點了,即便如此,單靠澳門到馬尼拉的貿易額每年仍可達到100萬兩白銀。這種時候,如果任由英國人去開闢中國的市場,那就會打破葡萄牙對中國的貿易壟斷,葡萄牙僅存的最後一點利益也將喪失。因此,澳門的葡萄牙人解決執行果阿總督的命令,也就是不允許英國人分享葡萄牙在澳門的貿易特權。

  

  (當英國準備武力打開中國市場的時候,來的就不再是武裝商船而是正規軍艦了)

  於是葡萄牙人開始借刀殺人,先是在中國大明朝的官員面前極力的詆譭英國人,說他們其實就是荷蘭人假扮的,企圖前來搗亂,應該馬上趕走這些人。大明朝剛剛被荷蘭人佔了臺灣自然對荷蘭人沒好感,就先入為主的認為英國人不是好東西。葡萄牙人又從澳門派出巡邏艇在英國艦船附近巡弋,阻止英國人進行貿易活動。威德爾覺得既然在澳門沒法進行貿易,那我也不能白來中國呀,於是7月底啟程前往廣州。8月8日,英國艦船就到達了虎門,虎門炮臺的大明守軍鳴炮示警。威德爾則蓄意挑起事端,下令扯下聖佐治貿易旗,升起英國的軍旗,擺出一副開戰的架勢。並即指揮艦炮轟擊虎門炮臺。中國守軍沒料到英國人會突然襲擊,被打的措手不及。於是英國人攻上炮臺後,傲慢的扯下中國旗幟,掛上英王的旗幟,並拆下炮臺上的35門大炮,作為戰利品搬到船上。廣州官員這才派人交涉,威德爾覺得,沒必要和中國撕破臉,於是歸還了大炮,同時派出兩名商人隨同翻譯前往廣州。他們攜帶了22000枚西班牙銀幣,(也就是常說的鷹洋,那時候流行這個),以及2箱的日本銀幣,作為購貨款,準備在廣東採購貨物。但是英國艦隊卻繼續深入廣州內河。中國官員一看,你這什麼意思,來買東西還炮艦逼上門呀?荷蘭人都得給鄭芝龍交保護費才能在東亞通航,你這可不行,廣東水師於是派出3艘戰船衝向英國艦隊,發射炮彈和火箭,迫使英國人離開。

  

  (發現了葡萄牙在中國有個地落腳點澳門的好處,英國人強迫清政府割讓香港)

  但威德爾對侵犯內河這種事情還是覺得毫不在意,覺得中國人也不過如此,反而更加肆無忌憚。居然在幾天後重返虎門,並且縱火燒燬了3艘中國帆船,並且登陸一個鄉鎮,搶奪中國老百姓的30頭豬。過了幾天看中國沒反應又攻佔並炸燬虎門炮臺,再次焚燬了大型帆船1艘。這下徹底得罪中國人了,生意是沒法做了。只好將船隊駛行澳門,請求葡萄牙人出面調解。中國官員面對這種莫名其妙的襲擊又莫名其妙的和解要求一頭霧水,於是要求英國人賠償白銀2800兩。並且讓英軍指揮官寫下保證書和道歉信,對發生在虎門的事負責,並保證做完生意馬上離開中國。那麼就對其不予追究。威德爾立刻寫下道歉信和保證書,反正只要完成貿易,這點事情不算什麼。終於在12月29日,威德爾船隊完成了中英之間的首次貿易,離開了澳門,啟程返回英國。但是,幾年以後,清兵入關,大明滅亡。大明王朝拼掉最後一點力量,在民族英雄鄭成功的指揮下收復了臺灣。終大明一朝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結果到了清朝,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了。真是國人的悲哀。

請支持本團隊製作的《戰爭特典》《鐵血文庫》系列實體圖文書!獨立專業有種有料!


戰爭史

先亮我的答案:不會!

我們先從明末開始做假設,既然明朝是被清朝替代了,我們就假設清朝的不存在。雖然明末明朝的統治出現了很大的問題,比如說“天災”“朝廷腐敗”等等。當時的明朝正處於小冰河期,百姓食不裹腹,自然會使社會動盪不安,但是依照當時的明朝還算完善的體制,加上崇禎皇帝還算有所作為,應該是可以處理掉農民起義的。也可以重新整治官場,這樣明朝就度過了農民起義的危機。

明朝末期,當時的世界正處於工業革命的時期,對於明朝這種早就注重外交的朝代,是完全可以趕上工業革命的浪潮的,絕不會像後來的清朝,閉關鎖國,使中國停滯不前。有了先進的意識,也漸漸發現世界,注重外交,明白“弱國無外交”的道理,加強軍備,防禦強敵!

在這樣的明朝,即使時間來到了1840年,英國也是自己最鼎盛的時期,想要通過鴉片戰爭打開中國的國門也是不可能的,畢竟明朝早期是世界上數一數二的強國,在沒有落後的情況下,是不太可能會被趕超的。

最後說下,清朝敗的最大原因就是軍備!其他原因都是次要原因,軍備不行根本打不過,打不過就沒有話語權,這與滿族的遊牧性是有關的。不管怎樣,歷史的車輪不會停下來、更不會滾回去,權當做個笑談。

我是笑笑生,喜歡笑侃歷史,希望大家有更好的觀點與我交流!


k笑笑生

這個假如不好說,因為1840年距離1644年已經200年了,誰知道明朝一直延續會怎麼發展。

而且,這段時間歐洲的發展飛快。歐洲的軍事技術已經遠超歐洲之外的國家,包括緊挨著歐洲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按道理來講,土耳其和歐洲各國經常爆發戰爭,也不存在鎖國情況,地理上又那麼接近,這個國家憑藉數百萬平方公里的國土和數千萬人口,應該不至於那麼落魄。但事實是,土耳其一年不如一年,從暴打歐洲各國,變成了被各國暴打。

可見,即便明朝沒有清朝那麼封閉和傲慢,也不見得在1840年贏到英國。

因為,1840年 英國已經和傳統的殖民帝國不同。傳統殖民帝國如西班牙荷蘭等,他們在殖民過程中的依仗就是先進武器。比如明朝後期在東南亞荷蘭侵略者和當地的中國人爆發了衝突。數千中國人去攻打荷蘭人,當時荷蘭只有160多名士兵,但是他們強在武器先進。放了幾排槍之後,這幾千人就一鬨而散了。

而1840年的英軍要遠強於這些荷蘭軍人,先不說武器有提升,紀律上英國的龍蝦兵能在對方放槍的時候忍住不潰散,並且能在指揮官的命令下做各種戰術動作。

這樣的軍人,說吊打東南沿海的衛所兵一點也不過分,因為這些衛所兵只是掛了名的農民而已,估計也是幾排搶之後一鬨而散!

除非,明朝改變固有觀念殖民世界。這樣明朝就有了和歐洲列強爭霸的機會。通過和他們的戰爭提高軍隊的戰鬥力。到那時候,明朝和英國的戰爭英國不會發生在中國沿海。很有可能發生在澳大利亞、非洲、印度甚至是愛爾蘭!


歷史風暴

對於這個問題,個人覺得根本不需要假設,就算沒有清朝,撐到1840年的是明朝,失敗也是註定的。

明朝那艘千瘡百孔的船,即便是能多行駛一段時間,也是苟延殘喘罷了,國內的問題太多,想要徹底解決太難了,就算是再來一個張居正改革,面對各方錯綜複雜的利益,也是會很難取得大的成效。

除非再出一個商鞅,一個秦孝公,但這是不可能的,中國古代各種改革變法無數,而秦孝公和商鞅這樣的組合,真的是五千年來的唯一,這樣的組合,千年難遇。

因此,明朝末年,丟掉臺灣和澳門也只是一個開始。

之所以會這樣,主要的還是明朝閉關鎖國的政策,雖然朱棣在位期間,有過短暫的開放,但後期明朝的國策依舊是閉關鎖國的海禁政策。

西方的工業文明並不會因為中國是什麼朝代而放慢腳步,反而是中國封建社會的小農經濟在不斷走向沒落。

明清時期,中國封建君主的權力達到頂峰,以朱熹為代表的儒家理學所宣揚的三綱五常,對加強君權十分有利,但對社會的現代化卻有不小的制約。

而這就是後來保守派的理論來源,墨守成規,不知變通,面對西方工業文明的衝擊,卻不知汲取經驗,還以天朝上國自居。

所以,十八十九世紀的中國,落後是註定的,除非出現一個秦孝公氏的眼光超前的君主,否則捱打不可避免,只是看誰比較倒黴,剛好在那個時候,處在那個位置上,稍微多背些鍋罷了。


蜀北一

應該不會發生鴉片戰爭這種情況。


明朝雖然也是王朝專制高峰,但絕不會像後繼的清朝那樣為了保持騎射優勢而廢棄先進軍事科技的研發!明末抗日援朝戰爭中,明期能以少勝多就在於戰略得當、武器先進還有正義性!明末中葡海戰之所以獲勝,也是明朝通過仿製武器與葡方不存在過大的武器代差,加之朝廷抗敵意志堅決,所以無往而不勝!



熬到1840年,由於明朝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也一定到了很高的階段,歷來注重先進科技,肯定會比晚清要強大的多!加之明朝歷來對外強硬,英國人想向中國走私鴉片絕無可行毒害漢民絕不可能得逞,想用大炮來威脅也行不通,應該會保持正常貿易的關係。




既使兩強相遇,英國氣勢洶汕而來,也勢必會最終灰溜溜地大敗而回!因為明朝不會出現清皇室始終擔心的大權落於漢人之手的顧慮,必定集中國力進行終極PK,英國人遠道而來,沒有勝算!



而清朝防漢民甚於防川,實行“寧予友邦、不予家奴”的腐朽賣國政策,有時想想,清朝皇帝簡直是故意要敗給外國人,只要能牢牢保住權勢地位就好,哪管它洪水滔天人民死活!

所以,腐朽的清朝最終被人民推翻,國家走向了共和!




彭城居士潁州客

如果明朝運轉到1840年敗給英國的可能性還是很大的。不過並非沒有避免的可能。




1840年主要還是通商的要求,中國人錯過了大航海,確實是一子失誤滿盤皆輸。不過儘管這樣還是有機會避免成為列強宰割的羔羊。因為還有漫長的時代留給你去看到潮流,看到自己的問題。直到乾隆時代都有機會,試想當年他不要自大,被英國人帶來的東西震撼了內心,可能就會激起學習追趕的慾望。如果那個時代就開始通商、學習。很可能不是1840的問題,而是可以出去比劃比劃的問題,弄一塊殖民地也不是不可能。如果那樣,今天中國人的生存空間不至於那麼狹窄。熱兵器一來,什麼邊患問題、發展問題,全部迎刃而解。





科技文明其實是對定居社會最大的促進。遊牧之所以成問題是因為你無法徹底消滅它,你的運輸成本太大。科技一來,文明世界就占上峰了。尤其黃種人依靠的本來就是腦力,不僅會迎頭趕上,而且還會走在最前列。資本經濟一發展連制度問題都解決了。

就是說無論明朝也好,滿清也好,其實就是看你有沒有可能轉變觀念。滿清大家已經看到了,沒有轉變,乾隆自大,生生錯過了。如果明朝延續下去也只能說可能有希望。只要觀念早轉變50年都可以避免。中國今天也沒發展幾年,那個時代不說能夠全面跟上,起碼不至於受到列強宰割。日本後來都能那麼快趕上,何況我們。

觀念確實決定了後來結果。


國病

這要分析大清失敗的原因。

第一大清的問題主因在於“閉關鎖國固步自封”。大清的閉關鎖國導致國家和國人對世界形式的不瞭解,國際社會發展的不瞭解。並且產生盲目自大的問題,獲取外界信息的滯後性。

第二社會經濟還停留在幾千年的“小農經濟”,資本主義出於萌芽的初級階段,並且倍受政治打壓。“小農經濟”導致人民的“小農意識”,而小農意識是自給自足的經濟形式,嚴重阻礙商品流通經濟,工業化生產的發展,使得經濟落後,影響經濟發展,導致商品經濟學的發展,導致工業化生產技術的發展。在政治方面,政府對資本主義形式的打壓,目的是防止其“富可敵國,對政權產生威脅”。

第三工業化基本是為零,科學技術基本為零。愚昧與偏見阻礙著科技的發展,依靠著祖產苟延殘喘,科技的空白導致生產力的落後,影響著經濟與國力的發展。

第四政治體制的落後和腐朽。專制的社會只會為專制者的利益著想,只會為其統治長久和權利服務,真正有利於國家長治久安的意見、建議被排斥,人員被迫害。當年叱詫歐亞大陸的沙俄被小小的日本輕易挫敗,就是最好的例證!

即使明朝不亡,不進行撤的的政治經濟的上的改革,也必然有此下場。何況,這些問題正是大清朝延續明朝的,對於一個根深蒂固的明朝想必也難逃脫此命運。但是假設,就是假設此間有著無法複製的因素,也有可能會好一點,也有可能更加悲劇。


品評者

答案很顯然,會。

在明朝中後期,中國和西方發生過幾場小的衝突。比較著名的就是中葡屯門海戰,西草灣海戰,中英虎門之戰,中荷料羅灣海戰。如果單看結果,明朝的確取得了勝利。然而,就戰爭中的損失比,以及投入的兵力而言,明朝數十倍,有的甚至百倍於對方。這足以說明明朝的軍事實力已經落後於西方,這一點筆者在其他回答中已經提到,在此不贅述。



再者,海戰無非需要兩方面的優勢,分別是火炮和戰船。如此,不妨來看一看明朝的戰船和火器發展到底如何。

火炮

明朝的火炮種類的確多,但是其製造中存在問題,且與西方的差距較大。明朝火器的弗朗機,是仿照葡萄牙商船上的火炮,後靜過敏研究,實現國產化。但其存在射速低,後坐力大的缺點,後來製造出子母炮,稍微克服了射速問題。

但弗朗機已經是明朝自主製造火炮的最高水平,其他完全國產的火炮都存在炸膛的問題,如大將軍炮。後期的紅衣大炮完全是從葡萄牙西班牙買進的。

明朝的火炮還存在一個問題,即火藥配置問題。火炮的射程在一定程度上和火藥的配方有關,火藥要發揮最大威力,其各個原料有一定的比利。但中國由於並不存在科學知識,所以並不能找到最佳配置比,火藥都是按各原料隨意比利配置,難以發揮威力。

再者,明朝對火器的認識存在著迷信成分,而不能以科學的眼光看待。

下面是明朝書籍的記載《物理小識》記載:崇禎八年,農民起義領袖張獻忠在圍攻安徽桐城的時候,守軍在城牆上架炮,可是無論如何也無法開炮。原來是張獻忠逼迫女人“裸陰向城”,官軍立即潑狗血,燒羊角,這才破敵。

當時的人居然認為火炮會被女人陰部所破,如此可笑的認識,必然阻礙火炮進一步的發展。同時,由於火器製造的程序不符合規範,無法進行流水線生產,且沒有這樣的發展趨勢,導致火炮的成品良莠不齊。

戰船

明朝初期鄭和下西洋所用的寶船,據記載,船長124米,寬50米,可以說是海上巨獸(雖然其具體大小存疑)。但後期由於航海活動的停止,導致明朝造船事業的下降。明朝的戰船也越來越小,其根本無法承受威力巨大的火炮架設,因為火炮的後坐力會使船身劇烈搖動。

以下為明朝對料羅灣海戰中荷蘭船隻的描述其舟長五十丈,橫廣六七丈,名曰夾板,內有三層,皆置大銃外向,可以穿裂石城,震數十里,人船當之粉碎,是其流毒海上之長技有如此者。

可看出,明朝對於其船,其火炮都感到震驚。而這只是西方殖民者的武裝商船而已,其主力船隻可想而知,更是強於明朝戰船。可以說,明朝在其中後期,火器和戰船都已經落後於西方了。

更可怕的是,就東西方發展的趨勢而言,明朝從前期的領先世界逐步被超越,在明朝滅亡時毫無復興跡象;而西方則是迅猛發展,在工業革命後更是飛速發展。如此一來,即使明朝撐到1840年,也絕不是英國的對手。


事實上,中國古代的政治體制,在明清時期已經顯得不再適應社會發展了。高度集權的體制在極力抑制新興事物(所謂的資本主義萌芽和新思想)的發展;而由於國家的管理中缺少數字化管理(黃仁宇觀點),導致社會管理體系的混亂,這一切都表明,中國固有的體系已然不足以支撐中華文明的進一步發展。

所以,無論是哪個朝代,只要固守傳統的那一套體系,在1840年,必然被新興的工業文明所擊敗。

【歡迎大家交流討論!】


庭州行者

清朝失敗的最大原因是因為迷信漢人在前朝重農經濟的國家形態,只知守舊不思也不敢改革進取。康熙一朝還好,乾隆在把封建經濟發展到頂峰的同時也錯過了通往現代的列車。

從清人的角度上很好理解,一個剛剛從遊牧進步為農耕的民族自然覺得農耕是最好,豈不知中原漢家已經發覺自身必須向下一階段進化才能適應未來的環境,就在中原處於進化的虛弱狀態時(明末的流民和英國的圈地運動其實是異曲同工,都是把農民趕到城市,成為工廠勞動力),清人攻取了天下,打斷了這一進程。從此就如一個鄉巴佬進城覺得漢人以前的什麼都是好,不應該瞎折騰還是恢復最初的重農抑商(就連火器這種已經在實踐中驗證自己價值的武器都被摒棄)。清人虛心並小心翼翼的學習著漢人的優長與劣勢,固守,做到極致但並不敢向前發展探索。清之落寞從心態就開始註定了。

我覺得這可以稱之為好學生陷阱……


哈哈4657693684392



大明朝初期水師很強,鄭和七下西洋時期,最大的寶船長四十四丈,闊一十八丈,一次出海達兩萬多人的場面。後來實行海禁,等到哥倫布發現新大陸時期時,明朝的水師實力已經不如西方國家了。 明清兩朝都實行過國門緊鎖的政策,以天朝上國自居。水師自然強大不起來,不像英格蘭 荷蘭 這些擴張領土的海上霸主,擁有強大的海軍艦隊。



中國當時依靠茶葉陶瓷把西方國家的白銀都收入囊中。清朝後來也實行閉關鎖國,只開了廣州一個對外貿易的口岸。因為陶瓷使得大量白銀流入中國,英國便向清朝輸送鴉片、使白銀迴流。到了道光年間鴉片走私猖獗這才讓清政府不得不下決心禁菸,引發了中英第一次鴉片戰爭。 長期海禁導致清朝水師很弱,跟英國完全不是一個檔次。失敗時必然的。 如若明朝堅挺的了1840年,五百多年的王朝依然是積弊已久,風雨飄搖,明朝依然會敗!大明水師在明朝前期很強勢,後期也能幫朝鮮打敗倭寇,驅逐荷蘭、葡萄牙殖民者。可是清朝自兩次鴉片戰爭失敗後,積極開展洋務運動,北洋水師一度排名亞洲第一,世界第七。不一樣在甲午海戰中全軍覆沒了! 鴉片戰爭時,英國的艦隊是當時世界最先進的現代化蒸汽式戰艦,而清政府廣東水師最大的戰船排水量不到250噸,乘員不到100人,木質船體且行動遲緩,火炮射程近而且打不準,戰鬥力可想而知。而三百年前明朝水師的裝備連此時的清廷水師都比不了,拿什打? 同樣閉關鎖國的明朝就能研製出比西方更強大的戰船嗎?要知道英國工業革命的時候明朝已是大廈將傾了!



以上僅為個人觀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