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宋太祖趙匡胤是怎樣的一個人?

永樂1979


我們談論宋朝的時候,總是仰慕他繁榮昌盛的經濟、文化成就,也總是詬病他軍事羸弱,年年歲幣的現象。可是要是評價宋朝的歷史人物,尤其是宋朝開國皇帝宋太祖趙匡胤,就要結合宋朝的歷史以及他自己做過什麼事和對後世的影響?在此雪峰居士摘取幾件大事要事作為引證。

其一,趙匡胤本是武將出身,卻在“陳橋兵變”後能夠善待後周柴氏孤兒寡母,並賜下“丹書鐵券”免死,立祖訓要後代遵守之,可見其宅心仁厚,不是心狠手辣之輩;

其二,趙匡胤出生五代十國時期,深知自唐末以來各地藩鎮擁兵自重、割據一方,從而造成國家四分五裂、中央政令不通,百姓常年處於戰火之中,妻離子散、顛簸流離,苦不堪言。因此,他為了結束這一現象,採取溫和的方式削奪武將兵權,是為“杯酒釋兵權”。可見其也是宅心仁厚,選擇不殺而是非常溫和的解決擁兵將領,這比起朱元璋來要強不知多少倍;

其三,趙匡胤建立宋朝後,積極推動統一戰爭的步伐,先南後北,逐漸消滅各地割據政權,是中原大地重新歸於一統。(雖然也是唯一一統皇朝中沒有佔據燕雲十六州的朝代,但燕雲十六州之丟失非宋太祖趙匡胤之過,而是後晉兒皇帝石敬瑭之故。)可見其心中有雄才大略,有一統天下的抱負,其心中凌雲之志不亞於秦始皇、漢武帝、隋文帝、唐太宗諸人。

其四,趙匡胤雖為武將出身,但立下祖訓,善待文人士太夫。可以說,有宋一代是讀書人最為幸福的時代,是文人士太夫的黃金時期。可見其尊重知識、弘揚傳承文化。

……

綜上,我們就可以初窺宋太祖趙匡胤。雪峰居士曰:

宋太祖文治武功雖不登峰造極,但能同樣睥睨天下且心中裝有百姓。然心有凌雲志,但生前未能滅北漢、收“燕雲十六州”,使其與“千古一帝”終差一線,奈何早逝乎?後世之人都以其“重文抑武”怪罪,致使宋積弱不堪,對外戰爭連續失利;殊不知“杯酒釋兵權”是在當時最為完美解決藩鎮割據之法,讓民免遭戰火之苦最佳上策。

宅心仁厚世所罕見,可謂帝品非凡,堪比三皇五帝!然蹊蹺死亡,兄終弟及,後世不解,雖有“金匱之盟”問世疑者甚。“金匱之盟”可謂假,但太祖有意傳弟可謂真,足見太祖政治智慧非凡矣,傳弟之策讓宋免遭“五代十國”之亂。都說“無情最是帝王家”,可趙氏一脈相互殘殺者甚少,論罪處決者更少,此乃趙匡胤首功。



雪峰居士

兄弟,是宋太祖趙匡胤吧。你是否聽到過這麼一種說法,秦皇漢武,唐高宋祖,裡面宋祖就是說的宋太祖趙匡胤,足以說明他的歷史地位了。

為什麼他的地位那麼高,可以從以下幾方面看:

1.趙匡胤可以說是為數不多的開國明君了,宋朝建立可以說死人最少的了,據歷史記載趙匡胤陳橋兵變奪取政權過程中就死了一個人,而且這個人還是被趙匡胤手下誤殺的,歷史上朝代更替那個不是血流成河,據說元帝國建立殺了上億人口。看到這你不得不佩服趙匡胤智慧與謀略。

2,杯酒釋兵權,也是趙匡胤被後人所贊另一行為,趙匡胤通過杯酒釋兵權,解除幫助他開國功臣,而這些功臣們也都是善始善終。古代開國皇帝大多對身邊開國功臣採取大清洗政策,漢高祖劉邦建立漢朝後對幫助他功臣可謂是趕盡殺絕,所以被後人稱流氓建立朝代。

3,不殺知識分子,史書記載宋朝終其一朝未殺一個知識分子,著名知識分子蘇軾得罪朝廷,在別的朝代就是文字獄,就要被沙頭,宋朝對蘇軾就是一貶再貶,從東京開發一直貶到海南島。

關於宋朝不殺仕還有一個歷史傳聞,相傳太祖趙匡胤曾在石碑上刻下留給子孫的遺言,宋朝歷任皇帝在即位時,都必須拜讀這份遺訓;不過,這分遺訓至為機密,除了特定宮中人士之外,甚至連宰相都不知道。後來金軍打敗宋王朝,佔領皇宮時,才發現這份文件的存在。遺訓記載的內容有下列三點:(一)柴氏子孫有罪,不得加刑,縱犯謀逆,止於獄中賜盡,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連坐支屬。 (二)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 (三)子孫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 宋朝的皇帝基本上都遵守了誓碑遺訓,從柴家子孫與南宋共存亡,以及在新舊黨爭當中失勢的官員並沒有被殺,還可能會隨著政局的演變由罷黜而回到中央這兩點就可以證明。趙匡胤溫厚的個性透過這個石碑遺訓,表現在整個宋王朝的政治上。宋太祖立下秘密誓約,證明這個開國皇帝確有政治遠見,其誓約不僅是保證言路暢通和監察權實施的重大措施,也體現了封建專制時代難能可貴的進步。

被人詬病的是宋朝崇尚文人,貶低武人。導致宋朝後期被北方遊牧民族欺壓屠殺。

而且趙匡胤皇帝還不是傳給他兒子,而是採取兄終弟及方式傳給你他的弟弟宋太祖趙匡義。


歡迎來噴。


世人笑我太瘋癲

我認為他是一個德才兼備,文武雙全的好皇帝,儘管他的皇位來的有點名不正言不順。

公元960年,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率大軍回師京城,後周恭帝柴宗訓禪位,趙匡胤登基,建立宋朝,史稱“北宋”。

趙匡胤在後周時期就是戰功卓著的第一將領,屢立戰功,有點功高蓋主的意思。後來黃袍加身,當了皇帝,他也並沒有貪圖享樂,而是開始了統一戰爭。

他先後率軍攻滅荊湖、後蜀、、南漢、南唐和吳越,基本上統一了全國,結束了自唐末五代以來長達近七十年的藩鎮割據混戰局面。

趙匡胤具有完美的人格魅力:他心地清正,嫉惡如仇,寬仁大度,虛懷若谷,好學不倦,勤政愛民,嚴於律己,不近聲色,崇尚節儉,以身作則等等,都深為後世史學家所津津樂道。


歷史評說

杯酒釋兵權,證明他不像一些開國皇帝對功臣趕盡殺絕,有皇者之風。善待後周皇室,仁者風範,結束亂世,一代梟雄,只是無奈天意弄人,未收復幽雲十六州,最後寄希望於財物贖買,真是英雄遲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