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一“頂”傳千年——武鄉頂燈

武鄉頂燈

是流行於山西武鄉縣境內西部

的一種民間社火形式,

歷經千百年的變遷,

武鄉頂燈現在成為當地

元宵節和其它喜慶節日的民間表演活動。

民俗|一“頂”傳千年——武鄉頂燈

每逢年節需要表演時,

頂燈表演者都會剃光頭髮,

在臉部和後腦勺上勾畫出臉譜,

這樣表演者無論正對或背對觀眾時,

都會露出一副或威武、或猙獰、

或詼諧的面孔。

民俗|一“頂”傳千年——武鄉頂燈

演出中,脖頸以上的部位

要求紋絲不動,

與頭頂的頂燈連為一體。

雙臂在兩側上下襬動或

手叉腰間雙肩擺動,

在打擊樂器的伴奏下,翩翩起舞。

民俗|一“頂”傳千年——武鄉頂燈

頂燈表演隊形主要

“大穿堂”、“九曲星”、“蛇蛻皮”等,

如游龍戲珠,似蜿蜒蛇行,

令人眼花繚亂,

表演步法以傳統秧歌舞

十字步為主,講究快跟快上、快進快退,

形式自由,節奏明快、粗獷剛勁。

民俗|一“頂”傳千年——武鄉頂燈

武鄉頂燈的起源在當地有多種傳說。

流傳最廣也最為當地人所信服的是,

武鄉頂燈為後趙皇帝石勒所創造。

根據武鄉縣誌記載,石勒,上黨武鄉人,

傳說當時的統治者經常在

夜晚偷襲石勒所在的部落,

將抓到的人當做奴隸,

為了反抗統治者的壓迫,

石勒想出了一個辦法,

在統治者來抓人的時候讓大家把頭剃光,

在臉上和後腦勺勾畫上猙獰的臉譜,

頭上頂一盞油燈,

官兵們看到後以為見到了鬼怪,

驚恐萬分,奔逃避讓。

民俗|一“頂”傳千年——武鄉頂燈

武鄉頂燈是民間傳統秧歌的

一種原始而獨特的類型,

曾為千萬民眾帶來了喜悅與歡樂。

現在武鄉頂燈已由過去的二十幾人表演,

發展至的幾十人甚至上百人的

大型團體表演。

民俗|一“頂”傳千年——武鄉頂燈

表演時間也不再限於晚間,

表演者的服裝也更加多樣化、生活化。

當地百姓甚至把它作為晨練的一個項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