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稱霸歐洲的羅馬帝國,究竟如何滅亡?

東東先森兒

西羅馬帝國並非盛極一時,而是好幾個世紀,但最終仍逃脫不了滅亡的命運。究其原因,有各種解釋,這裡僅羅列以下幾點供大家參考。

第一是受民族大遷徙的影響。《後漢書·南匈奴傳》曾說:北匈奴“不復自立,乃遠引而去”。因此有一種說法是由於漢朝採取懷柔和軍事打擊雙管齊下的政策,匈奴人被迫走出蒙古草原,向西遷徙,從而形成了波瀾壯闊的4-5世紀世界民族的大遷徙。匈奴人來到東歐後,大肆劫掠燒殺,先後擊敗了東哥特人和西哥特人,對西羅馬帝國也產生了嚴重威脅。452年,被稱為“上帝之鞭”的阿提拉率領匈奴軍隊侵入亞平寧半島,並一度揚言要攻破羅馬城。只是由於瘟疫盛行,阿提拉不得不撤軍,羅馬城才免於一難。

第二是蠻族人的入侵,這也是西羅馬帝國滅亡的直接原因。所謂的蠻族人,在北邊主要指日耳曼人,在非洲主要指埃塞俄比亞人、利比亞人等,他們對帝國都虎視眈眈。如果從凱撒算起。羅馬人和日耳曼人便有四五百年打交道的歷史。日耳曼人對羅馬帝國的威脅從2世紀即已初露端倪,至3世紀中葉,曾兩度入侵羅馬境內。從4世紀70年代開始,羅馬帝國對蠻族人入侵再也無能為力了。首先是西哥特人,因匈奴人入侵而避難於羅馬帝國境內,但由於不滿羅馬人的統治,在領袖阿拉列的率領下,於410年洗劫了羅馬城,之後建立了高盧王國。隨後,在蠻族人的入侵下,羅馬帝國逐漸丟失了不列顛、西班牙、非洲、巴爾幹地區,直至滅亡。

第三是西羅馬帝國內部孕育的重重危機長期發展演變的必然產物。美國學者威爾·杜蘭在《世界文明史》中指出:“羅馬帝國傾覆的基本原因,是在於她的人民、她的道德風氣、階級間的鬥爭、商業的衰落、官僚作風的專制政治、繁重的課稅及耗費繁大的戰爭。”誠如是,西羅馬帝國因內部的腐化而變得日漸衰弱,蠻族人的入侵才會凸顯出壓倒性的威力。舉個例子,羅馬人口從和平時期的7千萬因節育、戰爭、叛亂、瘟疫等原因,下降至後期的5千萬,農業人口也因此銳減。這樣,龐大國家機器正常運轉的需求無法得到滿足,為此,西羅馬帝國不斷削減軍團數量和軍費開支,這樣又不足以抵禦匈奴人和蠻族人的侵略,形成惡性循環。

第四是政治體制存在問題,最明顯的缺陷是缺乏明確的繼承法。一位統治者突然去世後,無法確定由誰繼承他的職位,於是內戰往往成為解決的唯一手段。在內戰的內耗中,帝國的力量在不斷地削弱。

第五,在經濟方面,羅馬最嚴重的經濟問題肇始於奴隸制度和勞動力短缺。羅馬文明建立在城市基礎之上,城市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奴隸生產的農業剩餘產品而存在。羅馬沒有發生技術進步也應該歸於奴隸制。後來西方歷史上產生農業剩餘產品都是靠技術進步取得的,但羅馬地主對技術漠不關心,因為對技術感興趣被認為是有失身份。只要有奴隸為他們幹活,他們就不會對勞動設備感興趣,同時對任何機械的關心都被看作卑賤低下的標誌。地主關注“高雅情事”來顯示自己的高貴,但是在他們沉溺於心智的崇高之際,其農業剩餘逐漸枯竭了。

第六,公民理想的喪失。羅馬人開始時都把祖國的利益放在高於一切的位置,因為那時候他們感到自己是國家的主人。國家的各級官員和元老院也都一心想著公務,沒有腐敗。但到了後來,羅馬的政治不再民主,人民被排斥到了國家的政治之外,國家好像變成了皇帝個人以及他手下的一小撮官僚的私物。皇帝和官僚們除了腐敗,想方設法向人民搜刮外,什麼好事都不幹,羅馬百姓自然就會與政府離心離德,對帝國的前途就會漠不關心。

以上幾點便是西羅馬帝國在稱霸歐洲數百年後,最終走向滅亡的原因。

參考文獻:

1.丁振宇主編:《六大文明古國曆史探秘》(中),長春: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15年

2.威爾·杜蘭著,臺灣幼獅文化公司譯:《世界文明史》,北京:東方出版社,1999年


國家人文歷史

公元前27年,羅馬共和國元老院授予屋大維“奧古斯都”(神聖的意思)和“祖國之父”的稱號,從此羅馬進入帝國時代。



歷史上一般將羅馬帝國分為兩個階段:前期帝國(公元前27年~公元192年)、後期帝國(公元193年~395年)。

前期帝國幾乎與我國的東漢時期相始終,也是羅馬帝國的全盛時期,所謂的漢、羅馬、安息、貴霜“四大帝國並立”便是這一時期。


當東漢分裂為魏蜀吳三國之時,羅馬帝國進入了“三世紀危機”。

公元395年,迪奧多西一世將羅馬帝國一分為二:長子在東(君士坦丁堡),次子在西(羅馬),自此完整的羅馬帝國不復存在。

1,羅馬帝國分裂後,西羅馬帝國內憂外患,匈人、哥特人、日耳曼人不斷入侵。

公元405年,匈人在萊茵河擊敗西羅馬,西羅馬放棄高盧(法國)。

公元410年,西哥特人和匈人攻破羅馬城,西羅馬遭到毀滅性的打擊。


同年,大不列顛脫離西羅馬帝國。

從此西羅馬皇帝多為傀儡,公元476年,日耳曼人首領奧多亞克廢除西羅馬最後一任皇帝,西羅馬帝國滅亡。

2,東羅馬帝國存在了一千年

西羅馬帝國滅亡後,東羅馬帝國以巴爾幹半島為核心,繼續存在了一千年。

公元1453年,東羅馬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被奧斯曼帝國攻陷,東羅馬帝國滅亡。


東羅馬帝國曆經12個朝代,93位皇帝,與中國帝制時代相比,朝代更迭更為頻繁。

為了區分東羅馬帝國和中世紀繼承了西羅馬帝國衣缽的“神聖羅馬帝國”,史學家將東羅馬帝國稱為“拜占庭帝國”,拜占庭是“君士坦丁堡”的在古希臘時期的名字。

東羅馬帝國曾經輝煌過,曾經是歐洲黑暗中世紀唯一文明的地區,曾經與大唐、阿拉伯帝國並稱世界三大帝國。


心向青山

以史為鑑,可正身心。我主要是一個搬運工。

我就換個思路從原因而不是過程上來說吧。

英國著名歷史學家、作家愛德華·吉本(Edward Gibbon)曾經著有《羅馬帝國衰亡史》一套,本書歷經二十年的寫作,共有六卷本。其中,對羅馬帝國的衰亡做了詳盡的分析,其中包括那“一時代繁雜至無以復加的政治、軍事、宗教、文化、經濟諸多因素”。正式因為這本衰亡史,吉本也列於不列顛史家三雄之一(其他兩位是大衛·休謨與威廉·羅伯遜)。

吉本認為,“羅馬帝國衰亡史,可能是人類歷史上最壯觀和最驚人的一幕。”

當然,一個超級大帝國的衰亡肯定不會是單一原因的,根據吉本的敘述,這些因素包括羅馬皇帝的失政、軍隊的跋扈、貴族勢力的剪除、公民精神的淪喪和社會的奢靡腐化等。

與紅樓夢鼎盛相類似,羅馬帝國最為鼎盛之時便開啟了其帝國衰亡的歷史。吉本認為其衰亡的關鍵在於從屋大維開始的羅馬帝國的奧古斯都體制,這種政治制度摧毀了共和貴族,壓抑了平民力量,去除了政治的制衡因素,皇帝大權獨攬。由此,帝國命運繫於皇帝一人,因此皇帝本人的素質會影響到羅馬帝國的發展,當才能與德化並行時,羅馬帝國盛世延續,但是當才智平庸、專斷殘暴,其專制只能依賴軍隊和專制。

在這種體制之下,軍隊,特別是禁衛軍的特殊地位和參與政事被吉本認為是“給國家帶上鐐銬”。

也是在這種無制衡體制之下,羅馬的敵人實際上就是其暴君跟軍人,問題在於內部。當然,吉本特別強調的還有基督教的興起(如出世精神與獨身主義等損壞了羅馬公共德性,宗派內鬥使帝國進一步分裂)和蠻族的入侵(如哥特人)等因素,這實際上被認為是加速羅馬帝國瓦解的力量,而不是衰亡的根本原因。

從外交領域來看,國際政治領域對羅馬帝國衰亡的原因則是如吉本所言“羅馬帝國的衰亡,乃是毫無節制的擴張帶來的自然而無可避免的後果”。

當然,吉本的歷史敘述被認為“長於道德化的修辭,而短於嚴密的分析式論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