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時期的“揚州瘦馬”是什麼意思?

生猛歷史

“揚州瘦馬”是古代揚州地區對女寵的別稱!

揚州在古代是兩淮(淮南淮北)鹽商的聚居地,鹽商當年可謂是富甲一方,生活奢侈程度可與皇家媲美,他們的富足由此也養活了一大批傍其生存的行業,“養瘦馬”就是其中之一。揚州瘦馬他們是迎合鹽商們變態心理需求而產生的。



揚州的歷史悠久,文化發達。古稱廣陵,風景秀美,人傑地靈,商業十分昌盛。古代讚美揚州的詩詞歌賦數不勝數。如此,便造就了古代揚州經濟文化遙遙領先其他地區,富商巨賈,文人墨客們閒暇之餘,便產生了一些需求。

瘦馬一詞的本意不難理解,即瘦小病弱之馬也,可只要在加上前綴“揚州”,那此瘦馬就非彼瘦馬了。養瘦馬,其實是中國明清時期的一種畸形行業,是為了迎合變態心理需求而產生的。所謂瘦馬者,即窈窈弱態的女子也。養者,即調教。初買貧家幼女時不過十幾貫錢,待其出嫁時,可賺達千五百兩。一般百姓見有利可圖,競相效法,蔚為風氣,“養瘦馬”竟成了一項暴利的投資,有一大批人專門從事此項職業,揚州瘦馬由此得名。

瘦馬一詞是對女性帶有侮辱性的詞語,意為可以對女性任意摧殘和蹂躪,如同役使凌虐弱小的馬匹一般。為何稱為“瘦馬”?因為從事“養瘦馬”的人(一般稱為牙婆)低價買來幼女(一般來自貧苦人家),養成後再高價賣出去,這和商人低價買來瘦馬,養肥後再高價賣出的經營方式一樣,又因貧女多瘦弱,所以人們就稱這類女性為“瘦馬”。



那些姿色稍好,技能出眾的瘦馬一般會嫁到富商等府門,而那些稍差一些的則會走向煙花柳巷。不管怎麼說,她們都逃脫不了悲慘的命運吧!


景陽岡大蟲

中國語言具有複雜的內涵,有的時候你不能望文生義,否則就大錯特錯了!比如瘦馬這個詞!

瘦馬不是馬!

元代著名曲家馬致遠有一首著名的天淨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寫文人悲秋的情緒,因其境界博大而蒼涼備受世人推崇。曲中“古道西風瘦馬”的意象,有斷腸人在天涯之感。馬以瘦為美,要是文人騎著一頭胖馬,那就大煞風景了。

我曾經在一本書中設專章寫秦觀,因為秦觀算是揚州人,自己又是多愁善感的婉約派的宗師,是眾歌女喜歡的白馬王子,因此,我當時給這一章節取得標題就是一匹婉約的瘦馬。這就是受到了元曲家馬致遠的影響,以為瘦馬就是一個流浪天涯的落魄文人的形象。後來有個大學教授提醒我,才讓我認真去研究瘦馬這個詞!

瘦馬是明清時代揚州風月場上的專有名詞,不好隨便說的。就像現在你不能隨便叫人小姐,也不能把別人比喻成雞鴨,更不能親暱地叫自己的媽媽叫媽咪,因為,習慣和風俗,會影響語言文字,讓語言文字發生巨大的變化。

通俗地說,瘦馬就是在明清時代的揚州,有一些小女孩,由於家境貧寒或其他的原因,被人撫養長大後,用來賣錢的一個悲慘的群體。他們可能不是妓女,但是有很多這樣的女孩子,最終沉淪,進入了風月場所。說到底,瘦馬是一種物品,是一種長期投資獲取鉅額利潤的物品,悲慘的是,這種物品卻是人,是曾經豆蔻年華的姑娘!

揚州自古乃經濟文化繁盛之地,再加上揚州鹽商鉅富雲集,飽暖思淫慾,喝酒嫖娼包二奶那小妾風氣盛行,所以就催生了這個罪惡的生意,“維揚居王下之中,川澤秀媚,故女子多美麗,而性情溫柔,舉止婉慧。固因水澤氣多,亦其秀淑之氣所鍾,諸方不能敵也。然揚人習以為奇貨,市販各處童女,加意裝束,教以書畫琴棋之屬,以邀厚值,謂之‘瘦馬’”。

清朝學者吳昌熾在《客窗閒話》中,對瘦馬有更加詳盡的記載。“金陵匪徒,有在四方販買幼女,選其俊秀者,調理其肌膚,修飾其衣服,延師教之,凡書畫琴棋、蕭管笛弦之類,無一不能。及瓜,則重價售與宦商富室為妾,或竟入妓院,名之曰'養瘦馬'。遇有貧家好女子,則百計誘之。”說白了,瘦馬就是富人從窮人家買來的女孩,加以培訓後充當富人的“二奶預備隊”,或者說是一種赤裸裸的殘害婦女的販賣人口的行為!

在唐代以後,人們的審美觀點發生了180度的大轉折,開始以瘦為美。所以,揚州瘦馬的第一個特點就是瘦。要身材瘦削,腰肢細美。所以,他們的主人一般都嚴格限制她們的飲食,要是長成豐乳肥臀,那麼價格肯定大打折扣。

第二個特點是漂亮,且基本上都有琴棋書畫的藝術造詣。因此,她們的老闆也要對她們進行專業的藝術教育,這是一種長期的投資。

第三,她們的大部分人命運悲慘。不是為妾,就是為奴,簡直和以前的非洲的黑奴差不多。


好玩的國學

“揚州瘦馬”特指明清時期的妓女群體。較出名的四大妓女群體的一類。

 “揚州瘦馬”、“大 同婆姨”與“泰山尼姑”、“西湖船孃”是 明清時期具有地方特點的四個妓女群體。

“馬”是明清時期妓女的稱呼,又 稱“馬子”“馬班子”,其義為“任男人騎玩 的女子”。
相傳袁大總統與新婚的大太太開玩笑:“我看 你像個馬班子”。 袁大總統大太太反唇相譏:“俺不是馬班子,俺有姥姥家。”因 為袁大總統是姨太太所生,生母出身妓院,太太揭了大總統的短,從此夫妻反目。
封建時代達官貴人出於生兒育女、延續後代的需要,給兒孫娶妻一定挑選豐 乳肥臀的女子,認為“利於子嗣”。
而姬妾、妓女一般是達官富商厭倦了豐乳肥臀女子以後的玩物,要求妓女嬌 小瘦弱、平乳窄臀,具有骨感。故稱“瘦馬”。
為金錢利益所驅動,一些人就做起了“瘦馬”生 意。他們從飢寒交迫的貧苦人家買來身體瘦弱、天生麗質的女孩,教授她們琴棋書畫、聲樂彈唱,給她們束胸裹腳,訓練她們符合大家規範的舉止投足、一顰一笑, 讓她們學會弔膀放電勾人,以情媚人;還讓她們觀摩學習妓女挑逗雲雨等床上功夫。
通過幾年,把她們從良家女孩訓練成雛妓——瘦 馬。瘦馬培養成功,接著就找路子賣高價。把雛妓賣與達官富商做妾是養瘦馬者的最佳選擇。
明代張岱《陶庵夢憶》中《揚州瘦馬》一文記載了達官富商買瘦馬的交易程 序:
……至瘦馬家,坐定,進茶,牙婆扶瘦馬出。
曰:“姑娘拜客。”下 拜。(其中“姑娘”就是妓女的意思)
曰:“姑娘往上走。”走。
曰:“姑娘轉身。”轉 身嚮明立,面出。
曰:“姑娘藉手瞧瞧。”盡 遞其袂,臂出,膚亦出。
曰:“姑娘瞧瞧相公。”轉 眼偷覷,眼出。
曰:“姑娘幾歲了?”曰 幾歲,聲出。……
一旦交易成功,養瘦馬者就可賺到大把銀子。如果多次交易不成功,“瘦 馬”只能從青倌到紅倌。走上接客生涯。
如果“揚州瘦馬”以 體形瘦弱、反顯男人雄風為主要特點,那麼明情時代的“大同婆姨”則豐乳肥臀,以床第媚功高人一等而 聞名全國。
和揚州的養瘦馬者一樣,明清時期的大同府縣的鴇母們從貧苦農民那裡買來 清秀靚麗的女孩,除了教授琴棋書畫、言行舉止外,還讓她們從八九歲開始,天天坐在酒甕口上練習女性媚功。經過長期訓練使她們的骨盆可以隨心所欲的搖擺。大 同婆姨在色情活動中能使男人毫不費力的得到性滿足,因此“大同婆姨”深獲中老年男人的青睞。
為此,大同一帶流傳著“大同三寶,婆姨、火 鍋、皮毛”“來過渾源州(屬大同),回家把妻休”的諺語。
在明人評話小說中,描寫皇帝佬兒也去大同府妓院,說明大同婆姨在當時影 響很大。
西湖船孃在娼妓群體中歷史淵源最為長久,它 始於唐代。
有人考證從白居易、元稹宦遊杭州,西湖船孃開始名聞天下。
它盛於宋,秦觀稱其“西湖水滑多嬌娘”。 它一直延續到明清、民國。
西湖船孃各有住船,世稱“花船”。 花船一般分上下兩層,上層是住宿或留宿嫖客的地方,下層是接待客人的客廳。這裡陳設時髦,可供達官富商設宴請客、聚睹、抽鴉片。西湖船孃一人或多人相陪。 達官貴人、鉅商富子在這裡除了滿足淫慾,還是他們進行軍事、政治、經濟諸方面秘密交易、賄賂的社交場所。
西湖船孃受南方水鄉的潤澤,多半嬌小玲瓏、秀麗溫順,擅長琴棋書畫。除 了供客人狎宿,還可陪客人盪舟於西湖碧波之上,{絕非駕舟}即所謂“一 葉扁舟浮行水面,一位船孃相伴遊湖”,深得文人雅士的青睞。辛亥革命以後,
所謂“瘦馬”,其實就是被買賣的二奶預備隊。較早記載“揚州瘦馬”的,約在明代後期。如萬曆進士王士性所著《廣志繹》卷二有云:廣陵蓄姬妾家,俗稱“養瘦馬”,多謂取他人子女而鞠育之,然不啻已生也。天下不少美婦人,而必於廣陵者,其保姆教訓,嚴閨門,習禮法,上者善琴棋歌詠,最上者書畫,次者亦刺繡女工。至於趨侍嫡長,退讓儕輩,極其進退淺深,不失常度,不致憨戇起爭,費男子心神,故納侍者類於廣陵覓之
“大同婆姨” 如果“揚州瘦馬”以體形瘦弱、反顯男人雄風為主要特點,那麼明清時代的“大同婆姨”則豐乳肥臀,以床第媚功高人一等而聞名全國。和揚州的養瘦馬者一樣,明清時期的大同府縣的鴇母們從貧苦農民那裡買來清秀靚麗的女孩,除了教授琴棋書畫、言行舉止外,還讓她們從八九歲開始,天天坐在酒甕口上練習女性媚功。經過長期訓練使她們的骨盆可以隨心所欲的搖擺。明清時期大同婆姨在色情活動中能使男人毫不費力的得到性滿足,因此“大同婆姨”深獲中老年男人的青睞。為此,明清時期大同一帶流傳著“大同三寶,婆姨、火鍋、皮毛”“來過渾源州(屬大同),回家把妻休”的諺語。在明人評話小說中,描寫皇帝佬兒也去大同府妓院,說明大同婆姨在當時影響很大。
“西湖船孃” 西湖船孃在娼妓群體中歷史淵源最為長久,它始於唐代。有人考證從白居易、元稹宦遊杭州,西湖船孃開始名聞天下。它盛於宋,秦觀稱其“西湖水滑多嬌娘”。它一直延續到明清、民國。
西湖船孃各有住船,世稱“花船”。花船一般分上下兩層,上層是住宿或留宿嫖客的地方,下層是接待客人的客廳。這裡陳設時髦,可供達官富商設宴請客、聚睹、抽鴉片。西湖船孃一人或多人相陪。達官貴人、鉅商富子在這裡除了滿足淫慾,還是他們進行軍事、政治、經濟諸方面秘密交易、賄賂的社交場所。
西湖船孃受南方水鄉的潤澤,多半嬌小玲瓏、秀麗溫順,擅長琴棋書畫。除了供客人狎宿,還可陪客人盪舟於西湖碧波之上,{絕非駕舟}即所謂“一葉扁舟浮行水面,一位船孃相伴遊湖”,深得文人雅士的青睞。
辛亥革命以後,西湖船孃也留短髮留海頭型,著短旗袍,穿粗白線襪,裝扮時髦的學堂女生,來招攬顧客。
“泰山尼姑” 泰山上的尼姑在歷史上也並非都是娼妓。作為尼姑娼妓群體代表的泰山尼姑大約出現於清代乾嘉年間。這種尼姑娼妓也出現與江浙、嶺南}當時的尼姑庵堂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就像《紅樓夢》所描寫的那樣,尼姑庵堂的主持需要交結權貴。尼姑庵堂主持大權漸漸落入那些社會閱歷複雜、善於應酬斂錢的人手中,她們有的原先就是妓女。她們就讓30歲以下的尼姑蓄髮,著俗家裝束,佩帶華麗妝飾,教以琴棋書畫、詩詞歌賦,使她們具有大家風度。由於這些尼姑既有出家人的莊重,又有俏麗文雅的風度,深得香客垂涎。
《清稗類鈔》記載:“泰山姑子,著稱於同、光間。姑子者,尼也,亦天足,而好自修飾,冶遊者爭趨之。頂禮泰山之人,下山時亦必一往,謂之'開葷’。蓋朝時皆持齋,至此則享山珍海錯之奉。客至,主庵之老尼先出,妙齡者以次入侍。酒闌,亦可擇一以下榻。”
原先位於山下綺窗曲戶間的俗間娼妓見尼姑的皮肉生意異常火爆,也爭先效法,紛紛把妓院改為道觀,倚門拉客的妓女搖身一變,成為莊重素色的尼姑。上演了一出真假難辨的醜劇。戲劇舞臺出現的《秋江》(又名《妙常與必正》)、《玉蜻蜓》、《桃花庵》就反映了尼姑與紅塵男人的情事。

倦夢還4

揚州在古代是 兩淮(淮南淮北)鹽商的聚居地,鹽商當年可謂是 富甲一方,生活奢侈程度可與皇家媲美,他們的富足由此也養活了一大批傍其生存的行業,“養瘦馬”就是其中之一,他們是迎合鹽商們變態心理需求而產生的。

瘦馬是一個對女性帶有侮辱性的詞語,意為可以對女性任意摧殘和蹂躪,如同役使凌虐弱小的馬匹一般。為何稱為“瘦馬”?因為從事“養瘦馬”的牙公和牙婆低價買來貧家幼女,養成後再高價賣出去,這和商人低價買來瘦馬,養肥後再高價賣出的經營方式一樣,所以人們就這類女性為“瘦馬”。

先出資把貧苦家庭中面貌姣好的女孩買回後調習,教她們歌舞、 琴棋書畫,長成後賣與富人作妾或入 秦樓楚館,以此從中牟利。因貧女多瘦弱,“瘦馬”之名由此而來。初買童女時不過十幾貫錢,待其出嫁時,可賺達千五百兩。一般百姓見有利可圖,競相效法,蔚為風氣,明代揚州鹽商壟斷全國的鹽運業,腰纏萬貫、富甲天下,故在當時全國,揚州“ 養瘦馬”之風最盛。


趙先森

瘦馬不是馬,而是專門指明清時期揚州的風月場所。

一、

在揚州,有一些家境貧寒,家裡沒錢撫養成人的小女孩就會被人以幾十貫錢買下,然後加以培訓,如學習琴棋書畫等技能,等到成年後,好一點的會賣給富人為奴為妾,雖然自由不再,但勝在生活無憂。差一點的就淪落到風花雪月場所成為妓女,失去自由不談,每日還要賣身賣笑才能養活自己。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揚州自古便是經濟文化繁榮之地,富豪雲集。窮奢極欲之下,少不得喝酒嫖娼,納妾之風遂行,於是催生了這一“養瘦馬”出現。

清代典籍《客窗閒話》中就曾經專門描繪了這一行業。

金陵匪徒,有在四方販買幼女,選其俊秀者,調理其肌膚,修飾其衣服,延師教之,凡書畫琴棋、蕭管笛弦之類,無一不能。及瓜,則重價售與宦商富室為妾,或竟入妓院,名之曰'養瘦馬'。遇有貧家好女子,則百計誘之。

二、

“瘦馬”的標準有哪些呢?

第一點便是“美”。要年輕,漂亮。沒有什麼比這張瓜子臉更吸引那些富商的了。

第二點便是“瘦”。身材要纖瘦,柳枝細腰。為了控制體型,很多的姑娘嚐嚐忍飢挨餓,嚴格控制飲食,不然身材一旦肥胖,那價格就要大打折扣了。

第三點便是“才”。能彈琴,能唱歌,能歌舞,能繪畫。琴棋書畫,樣樣精通。這在現代來看,是一種長遠的投資。為的就是學成之後,能夠賣個好價錢。

根據《續金瓶梅》記載,一箇中等的“瘦馬”差不多能賣1500兩銀子。

淪為“瘦馬”的姑娘其實很悲慘,姿色好點的就算最後能嫁到豪門,可也是受盡正主的欺凌,很多被大戶人家的正妻杖斃、投井。至於姿色差的,就會被賣進妓院,失去一生的青春和自由。


奇點歷史

古語云“腰纏十萬貫,騎鶴下揚州”,就是因為揚州的風花雪月,美景美人是當時富貴的人最愛去玩的地方,而“揚州瘦馬”就是揚州最吸引人的地方之一。“揚州瘦馬”實際上就是精心培育滿足有錢男性變態心理需求的女寵。

明清兩代兩淮鹽業發達,鹽商通過壟斷食鹽運銷經營各個家資鉅萬、富得流油,生活奢侈程度可與皇家媲美,而揚州就是這些鹽商的聚居地。鹽商之間炫富攀比,因此產生了一大批滿足鹽商需求的產業,富人們總是喜歡顯得自己與眾不同的東西,在他們對“豐乳肥臀”審美疲勞之後,“養瘦馬”就應運而生。

“揚州瘦馬”有兩重含義,一方面被販賣的都是貧家女孩,身材瘦弱纖細,以瘦為美;另一方面販賣這些女孩的過程就和商人賣馬一樣,低價買來瘦馬,養肥後再高價賣出。“養瘦馬”是一個相當暴利的行業,十幾貫錢買來的女童經過培養後能賣出數百數千兩白銀,因此當時揚州城裡有數百人如同牲口販子一樣販賣著大批女孩。

“揚州瘦馬”有一套嚴格的選拔培訓過程,首先人販子從貧寒人家買來幼齒且麗質天生的瘦弱女孩;之後開始培養女孩琴棋書畫、歌舞表演、打牌等娛樂項目、服侍男人的技巧等等;最重要的是要調教這些女孩的體態使其符合富商們的需求,形體瘦弱、走路要輕、眼神含情脈脈、腳要是“三寸金蓮”。人販子販賣“瘦馬”的時候會舉辦類似選美大賽一樣的活動,女孩們像貨物一樣被人品頭論足。

“揚州瘦馬”中真正能嫁入富貴人家的永遠是少數,大多數女孩最後都會被賣進青樓妓院最後默默而死。就是被高官鉅富納為小妾也不見得能過上幸福生活,畢竟小妾在古代的社會地位低下生死都不能由自己,而“揚州瘦馬”更是隻被當成玩物的存在。


當狗容易做人難

關於瘦馬的定義,明代謝肇淛在《五雜俎》一書中有這樣一段描述:

維揚居天地之中,川澤秀媚,故女子多美麗,而性情溫柔,舉止婉慧。所謂澤氣多,女亦其靈淑之氣所鍾,諸方不能敵也。然維揚人習以此為奇貨,市販各處童女,加意裝束,教以書、算、琴、棋之屬,以徼厚直,謂之“瘦馬”。

伴隨納妾之風的,會有婦妒之風。對於納妾者來說,如何既能滿足自己的好色之慾,又能避免“主母”(家中正妻)之妒,從揚州娶妾就成了首選。原因很簡單,揚州所出的瘦馬,既有婦人必備之色,也有琴棋、廚藝一類之技,更因她們從小所接受的教育,就是如何成人之妾之後維持家庭的安寧。

這些瘦馬曾經接受過“自安卑賤,曲事主母”的教育,因此,即使是大家庭中的妒婦,也有“嚴於他方,寬於揚產者”。

明代揚州確實存在著一種變態的人肉生意,美其名曰“養瘦馬”。

一般窮人家養下一個好女兒,到了七八歲的時候,就會有富家領去收養。“瘦馬”以人物俊醜、聰愚分三等。

凡是聰明俊秀,人物風流者,養家就教她彈琴、吹簫、吟詩、寫字、畫畫、圍棋、打雙陸、抹骨牌。伎藝一般均請女教師教習,除了梳妝打扮、行立坐臥的風姿外,還按專門教材學習枕上風情。

人才中等的第二等女子,就不教她彈唱、繪畫之類的功夫。一般讓她多少識一些字,學兩套琵琶、弦子,並學會算計賬目,管理家事,做生意。客人娶去,讓其掌櫃。

到了第三等,就不叫她識絲絃了,只讓她習些女紅或挑絨灑線,大裁小剪,也能掙出錢來。有些還學會上灶烹調的功夫,油炸蒸酥,做爐食,擺果品,各有手藝。

揚州這種教訓女子為生理的風俗,一般又被稱作“煙花世界”。


鄧海春

這是一個很悲慘的故事。

自從隋煬帝開發揚州之後,揚州便成為古代中國南方最富饒的城市,等到了明清時期,由於全國主要鹽商都在這裡聚集,帶來了大量的金銀財富,也帶來了糜爛的生活風氣,這些人在這裡窮奢極欲,揮金如土,生活奢侈程度可與皇家媲美。

富人們總是喜歡一些怪異變態的消費和審美,以顯示自己的與眾不同,在他們對“ 豐乳肥臀”審美疲勞之後,甚至在玩女人這個方面,都玩出了與眾不同的變態花樣,這就是“瘦馬”。

何為“瘦馬”?這裡的馬不是指馬匹(那些有錢的混蛋也不會騎馬,只會坐轎子),而是指女人,意思就是把女人當成馬一樣拿來騎乘享用。而瘦馬呢?那就是這些富豪鹽商們玩出來的變態花樣了。

瘦馬就是要突出“瘦”字,瘦小病弱即為瘦,而瘦馬者,即窈窈弱態的女子也,以瘦為美,滿足豪商鉅富們的審美觀,這就是揚州瘦馬的典故來歷。

瘦馬的產生

“瘦馬”多是貧苦人家的孩子,在七八歲之時,被人口販子買去。

之後她們就會被“養瘦馬”的人集中起來進行各方面的培訓。“瘦馬”的瘦,既有天生體弱的原因,也有被刻意“餓”出來的因素。“養瘦馬”,每天會刻意少給她們吃飯,導致其長期處於營養不良的狀態,以延緩她們的身體發育,使其形成一種較弱的體態,藉以滿足富商們變態的審美。

依據先天條件,“瘦馬”被分為三六九等。一等資質的女孩,將被教授“琴棋書畫,百般淫巧”,以及精細的化妝技巧和形體訓練。

二等資質的女孩,也能識些字、彈點曲,但主要則是被培養成財會人才,懂得記賬管事,以便輔助商人,成為一個好助理。

三等資質的女孩則不讓識字,只是習些女紅、裁剪,或是“油炸蒸酥,做爐食、擺果品、各有手藝”,被培養成合格的主婦。

當然,所有的這些 煞費苦心的培訓都是為了將來能找個好買主,賣個好價錢。

由於這一行當的暴利,所以當時的揚州有很多從事“養瘦馬”這一行當的人,這些人中,有牙婆,甚至還有駔儈(駔儈,是專門說合牲口貿易的中間商,他們做牲口賺不了錢,就來做瘦馬生意)。

而且這種瘦馬買賣,行情看好,利潤頗豐,商人逐利,自然蜂擁而來。如果哪位商賈要買瘦馬的消息一經傳出,這些牙婆、駔儈便會盯上買主,如同蒼蠅附羶,撩撲不去。

瘦馬的結局一般都很悲慘

“瘦馬”一般都是賣為大富人家做寵妾、豔婢。運氣好的,顏色未衰之前享盡富貴,運氣不好的,被大戶人家的正妻杖斃、投井,甚至淪落為流鶯。

揚州瘦馬,就是一本舊社會女子的血淚史。

並不是所有的“瘦馬”都能成功地嫁入富豪之家。最後,有些被挑剩下的“瘦馬”就會被人販子賣進妓院。

在秦淮河畔,“揚邦”歌女大多是“瘦馬”出身。而那些“有幸”被官宦富商、貴公子納為小妾的“瘦馬”,也並不見得從此就過上幸福美滿的生活。


有書博物館

我看有些回答裡說瘦馬就是妓女的別稱,還有的說瘦馬就等於妓女,這是不準確的,建議大家獨立分辨思考,不要人云亦云。

嚴格說,瘦馬是明清時期揚州、金陵地區的一個特殊群體,他們從小被圈養調教,經過多年魔鬼訓練後,被像牲口一樣拿去賣錢,主要是賣給鹽商做小妾。只有部分被挑剩下的,才賣入青樓。可以說,她們是古代的專業二奶團隊。

這聽起來有點類似今天的XX名媛培訓班、XX明星培訓機構,就連培訓的內容都差不多,這是一個冷酷的行業,也是個暴利行業。

“養瘦馬”的由來

揚州,得地利之便,自古就是富庶之地,到明清時期鹽業發展到鼎盛,全國八九成的鹽業被他們壟斷,造就了大批的鹽商。這些鹽商腰纏萬貫、富甲天下,同時也奢侈淫靡,別看自己是個糟老頭,卻喜歡在家養幾個年輕漂亮又琴棋書畫樣樣精通的美女當小妾,以滿足自己畸形需求,提升品位。

一些人看到了其中的商機,就花錢從窮人家買幾個小女孩當乾女兒養著,又請人教她們化妝打扮、琴棋書畫詩詞歌賦,等到長到十四五歲就拿去賣給鹽商。

十幾貫銅錢買來的孩子,幾年後一千多輛銀子賣出去,越來越多人看到了其中的暴利,這個行業也就很快發展起來了。因貧女多瘦弱,加上賣的時候女孩像牲口集市的小馬一樣任人挑來挑去,所以這個行業就被稱為“養瘦馬”。

“瘦馬”都是揚州人嗎?

最初的瘦馬都是揚州及周邊窮苦人家的孩子,揚州居長江和淮水之畔,又有江南文化的浸染,這裡的女子容貌水靈、性情溫婉、皮膚白皙,深得鹽商喜愛。

後來,隨著市場越來越大需求越來越多,人販子們就開始向周邊的金陵地區拓展貨源,清朝吳昌熾的《客窗閒話》中寫的很清楚:

“金陵匪徒,有在四方販買幼女,選其俊秀者,調理其肌膚,修飾其衣服,延師教之,凡書畫琴棋、蕭管笛弦之類,無一不能。及瓜,則重價售與宦商富室為妾,或竟入妓院,名之曰'養瘦馬'。遇有貧家好女子,則百計誘之。”

文中的瓜,指瓜洲,是揚州的古稱。所以,瘦馬並非都是揚州人,因為都賣到了揚州,才被稱為“揚州瘦馬”。

“瘦馬”的歸宿問題

前面說了,瘦馬不等於青樓女子。她們的主要目標是嫁入豪門,但是並非人人都能加入豪門,那些被挑選剩下的就被低價買到了青樓,結局可想而知。而那些有幸嫁入豪門成為鹽商小妾的瘦馬,也不見得就能從此過上好日子,且不說豪門後宮的窩裡鬥多殘酷,鹽商大多喜新厭舊,家裡也不止買一個瘦馬,新鮮勁過來,容顏老了,可能就被拋棄。


凡塵往事

揚州瘦馬,指的是被高價販賣的姑娘,他們從小被父母賣掉,賣給牙行,牙婆子根據她們的才貌請人教養,琴棋書畫、針織女紅,甚至摸骨牌,做點心,竟是無所不能。



之所以稱為“瘦馬”,是指姑娘的體態窈窕纖弱,有不勝之態。據說明清時期,“養瘦馬”是一項暴利職業,貧家賣幼女才數十貫錢,賣於富商時卻價值千餘兩銀子,據《續金瓶梅》所記載,一個一等瘦馬能賣到1500兩以上,因此很多人從事這項營生。



據說,瘦馬身材窈窕,貌美如花,走路輕聲,眼神脈脈含情,連她們的小腳,也有詳細的鑑定標準,要符合“瘦、小、尖、彎、香、軟、正”等七條標準。明末清初的散文家張岱有一篇《揚州瘦馬》的文章,專門寫富商相看瘦馬的過程。

娶妾者切勿露意,稍透消息,牙婆駔儈,鹹集其門,如蠅附羶,撩撲不去。黎明,即促之出門,媒人先到者先挾之去,其餘尾其後,接踵伺之。至瘦馬家,坐定,進茶,牙婆扶瘦馬出,曰:“姑娘拜客。”下拜。曰:“姑娘往上走。”走。曰:“姑娘轉身。”轉身嚮明立,面出。曰:“姑娘藉手睄睄。”盡褫其袂,手出、臂出、膚亦出。曰:“姑娘睄相公。”轉眼偷覷,眼出。曰:“姑娘幾歲?”曰幾歲,聲出。曰:“姑娘再走走。”以手拉其裙,趾出。然看趾有法,凡出門裙幅先響者,必大;高系其裙,人未出而趾先出者,必小。曰:“姑娘請回。”一人進,一人又出。看一家必五六人,鹹如之。看中者,用金簪或釵一股插其鬢,曰“插帶”。看不中,出錢數百文,賞牙婆或賞其家侍婢,又去看。

這樣的過程很明顯是選購商品了,被選中的瘦馬,或與富商為妾,或為奴婢,或被送與高官當做人情往來,都算是命好的姑娘了,未被挑中的大多淪為歌妓,在酒肆徘徊,捱餓捱打更是常事。

被賣做瘦馬的貧家姑娘,生來不過是為父母掙幾月口糧,身世飄零無根,是很可憐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