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來的我們,是不是局外人

後來的我們,是不是局外人

我們是如何一步一步變成“局外人”的?

和水姐聊近來發生的事,說到最新的話題電影《後來的我們》時,水姐說,那是小年輕在看的吧。我自然也沒去看這電影,因為看標題就能把情節猜個八九不離十。

想起有一位作家說自己喜歡寫情感故事,她爸懟她,你為什麼老是寫這些情啊愛啊,多無聊啊。那位作家哭笑不得,說,“誰讓我的目標受眾就是那些20多歲只想著情啊愛啊的年輕人啊!”

有一段精準描述“中年”的話是這麼說的:你不需要全世界都愛你了,只要幾個好人愛你,那就夠了。說它“很中年”是因為中年人終於可以活得不那麼虛弱,需要全世界的愛來支撐自我了。在“要讓全世界都看見你”這件事上,中年人終於擺脫了執念。

你有沒有發現,不是所有人都會拉住“過往”偏要問一句“後來”的,現實是人多半都會一步步地變成“局外人”。要描述這種感覺,電影《芳華》有那麼一個橋段:林丁丁嫁人後寄來一張照片,中年發福,靈氣全無,於是昔日的女戰友們打趣劉峰,“你問他,看到現在的林丁丁還想摸嗎?”蕭惠子來了一句,“恐怕連假手,都不願意摸了。”況且走過青春的坑,成年的、中年的坑接踵而至,各種緊急且重要的事都要塞進逼仄擁擠的心臟,當然是一路塞,一路扔。

新鮮感的降低也會讓曾經“大過天”的事變成“無所謂”。就好像三歲的寶寶會把什麼東西都當做寶貝,因為沒見過世面。一開始的新鮮感會讓犄角旮旯的東西都納入我們的記憶,但經歷的增多會讓我們連曾經的生活主流,比如情感,都逐步拋下。人越老,世間之事就越微不足道。柔光濾鏡全部去掉之後,人們慢慢變成了“局外人”。

而人呢,更是一個個要重複從仰望到平視的過程。剛入職場時,前輩和大佬紛紛都是小輩們效仿的對象,但後來發現,他們也有不能、不敢、不會之時,也有極易被察覺的疏漏之處,也有對家人無禮對同事不敬的不體面的瞬間。而當年那些不起眼的追隨者呢,過了十年似乎搖身一變又成了剛入行的小輩們要仰視的對象,除了自己年歲漸長外,簡直都有種“無本萬利”的幻覺。

後來的我們,是不是局外人

所以活到88歲仍要手撕瓊瑤的林婉珍是少有的,要遭受刻骨銘心“地獄”之苦的章詒和才會寫《往事並不如煙》,而大多數世事不是被時間的洪流沖走,就是被自己的“千帆過盡,閱人無數”過濾乾淨。偏偏要拉著剛要邁出局的人去刻舟求劍的,除了成為獨家記憶,得到兩行眼淚之外,並不能撐起“贏”這個字。

曾經的我們聽命於所見與所聞,後來的我們聽命于思想和經驗,到了老年,人們大概終於搞清楚了人生所有事情的整體脈絡和因果關係,自己在世間的位置,以及世事的無常和虛無。好像前半生努力趕工的一副刺繡品,終於能轉過來看到背面的一針一線,一覽所有的走向。“零存”的經歷換成了“整取”的經驗,迷途裡的人們紛紛變成了雅典娜上身的“局外人”,更獲得了“旁觀者清”的美名。

從生活質量的角度,“局外人”似乎更靠近“幸福”。當局者被各種慾望撕扯、牽制,年輕人特有的憤怒、憂慮,其實都源於對於“幸福”的追求,可他們卻不真的幸福。也不知道哪來的自信,年輕的我們曾經會篤定地認為——不幸是巧合,幸福是理所應當,每一種理想都會粉墨登場,後來才知道幸福才是世間巧合,青春裡被我們想都不想就丟掉的東西后來被發現可能已經是人生裡最好的東西。可誰會喜歡高開低走的人生呢,曾經越多的甜才會變成後來越多的苦。大概只有“局外人”可以拉平這種落差。叔本華有一句很深刻的話:

“青年時期的快樂都來自於需求的緩解,因為(中老年)需求消失而導致的快感消失是不值得抱怨的。”從這個角度看,“局外人”獲得了真正的安寧、快樂和堅強,他們是幸福的。

但有完全的“局外人”嗎?

沒有的。

像《菊與刀》裡提到“像屍體一樣活著”的真正自由的精神境界並不適合我們凡人。況且人往往在成為一部分生活的“局外人”之後,又會不可避免地掉進另一些局。

青年人再也不用戰戰兢兢斟酌排名和分數,但卻要開始與職場上的各路妖怪周旋鬥智;中年人是可以暫且放下困擾整個青春期的情感,但又要捲入家事國事天下事,還要往人生更深入走走,直面日漸衰敗的身體,或者為一場莫名其妙的流感全然丟掉了安全感;而老年人,即便可以擺脫江湖紛繁,他們也是第一次面對“老”啊,對於第一次要進入“步入老年”這麼一個局,他們也全然是新手。如若往前幾步就要直面死亡,他們一樣手足無措。

而同齡人在面臨過剩的人生選擇時,也會有不同的“局”向他們招手。就好像身著錦衣要去赴哪一個飯局一樣,決定了要在哪裡投入精力,綻放光彩。

後來的我們,是不是局外人

作家在“寫作”和“生活”兩大局中,總是會或多或少“殃及”生活。林少華就說過,自己之所以能合理安排時間去搞翻譯,是因為“基本不做家務”。嚴歌苓說她至今不學開車,是因為不划算。乘公車可以把自己駕車所需的專注以及對自己性命的責任心完全交給別人,而節省下來的精力和時間大可以用來窺聽其他乘客的家常閒扯,觀察和體驗三教九流的社會生活,以及思考、養神和閱讀。有一次她甚至在乘車時看書入了迷,回家之後已經完全忘記了當時出門是要去買菜的。

而女性在“事業”和“家庭”兩大局中,總要面臨平衡。可平衡是假的,背後都做了取捨。瑞典社會學家Folke和Rickne在社會學研究報告《All the single Ladies》揭示了他們研究的結論——“獲得最高等級的工作提高了女性的離婚率,但對男性並沒有影響,晉升為CEO的女性在三年內的離婚可能性是晉升男性兩倍多,事業和家庭對於男性是兼得,而對於女性則是你必須有所取捨,這是性別不平等的重要體現。”女富豪多是單身的咒語就如霧霾一般籠罩在精英女性身上,一位女性CEO曾經坦言,自從成名之後接受採訪被問的第一個問題是——離婚了嗎?

而我常常隔一陣就會在同學群裡聽到各種各樣的好消息,當年一樣披掛上陣的同黨,在悄無聲息的數年沉澱之後,如今在世間迥異的版圖和位置上成為各自領域的新星。他們安營紮寨在不同的“局”裡,有些“局”是一開始就長在了少年的腦子裡的,有些“局”是嘗試過各種理想職業而不得後才塵埃落定的,但都是足夠的堅持和努力,一紮數年,成為了平行世界裡的各色旗幟。

所以我漸漸覺得,人生是攢局的過程,亦是棄局的過程。它遠比下一盤棋要複雜,因為它還給了你全數推翻棋局,重來或者不來的權利。這中間的取和舍,決定了你終究會獲得什麼,最後又要往哪裡去。

而總在局與局之間探頭張望的,在局內局外徘徊搖擺的,既多了怨懟和悔恨,又沒法全心投入,是人生最浪費時間的事。想要的都鏗鏘入局,好好擁有;事過境遷的都全數釋懷,瀟灑出局,別帶走一片雲彩。

後來的我們,是不是局外人

  • 代表作:人生豹變 / 不要命好,要命硬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 圖片 | 視覺中國 」

後來的我們,是不是局外人

後來的我們,是不是局外人

後來的我們,是不是局外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