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最器重的大臣,死後還葬身雍正身旁,為何乾隆卻推平其墓葬?

Hybrid_B


菜根漫譚

浪淘盡千古,數風流,人物看今朝!下面由歷史皆不見為大家帶來精彩解答!

雍正最器重的大臣,死後不但葬在雍正身邊,而且一年後乾隆卻把他的墓葬推平了,他到底是誰?為何死後受不到尊重?他就是有著模範總督之稱的田文鏡!

當時雍正帝在位期間做過很多改革措施,如加強西南少數民族的統治,實現改土歸流,整頓吏治,財政。廢除了議政王會議,設立軍機處,建立養廉銀製度,他的一系列改革之中模範總督田文鏡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田文鏡是誰?幹什麼的?

田文鏡隸屬於漢軍正黃旗,是漢族人,和當時的李衛,鄂爾泰都是雍正帝身邊的重臣。但他卻是以監生的身份開始的自己的官場之路,得到雍正帝賞識的時候,他已經61歲了。在雍正帝繼位之前,他輾轉全國各地做官,官職都不大,所以對民生百姓疾苦了解的非常透徹,心中有很多實在的想法和建議。所以雍正帝繼位以後,田文鏡受到了重用,首先調任河南巡撫整治河南官場,接著任河南山東總督,對當地的盜匪進行打壓,並且推動了改革!雍正帝對他的做法非常讚賞,所以得到重用!

但是此時的田文鏡已經六七十歲了,對官場多多少少有點力不從心了,所以便上書皇帝告老還鄉。回家沒多久便去世了,雍正帝將他安葬在自己的陵墓旁邊,是西陵中唯一的陪葬大臣,而雍正帝也是第一個葬在西陵的皇帝。

墓葬為何被推平,乃至毀壞?

大概在乾隆皇帝登基三年以後,有一次前往西陵拜祭雍正帝,覺得田文鏡的墓葬佔了三尺御道,就藉口命人將他的墓葬推平了。然而到清朝末年,盜墓賊又將他的墓葬破壞了,棺槨都被挖出來,屍骸都被毀壞了。

歷代評價


歷史皆不見

君讓臣死,臣不得不死。


Δ雍正


雍正皇帝作為西陵中第一位下葬的皇帝,身邊還陪葬了清朝的一位大臣。他是雍正生前最寵信的大臣之一,名字叫做田文鏡。然而乾隆繼位後,竟然把他的墓穴推平。

田文靜在康熙年間做的是監生,一直到了康熙去世的幾十年時間裡面。一直在全國各地做官,所以非常瞭解百姓的疾苦。到了雍正皇帝即位後,已經六十一歲的他才開始得到重用。

Δ配圖

因為他的直言不諱,讓雍正越來越看重他。在這之後他被調往河南任職,對於處置官場貪汙受賄的手段雷厲風行。他曾經多次對皇帝提出治理河南的方法,雍正採納之後都取到了很好的效果。

然而畢竟已經是六十一歲高齡,很多時候都已經力不從心。在經過多次上書退休之後,雍正皇帝終於同意,回家之後不久便重病去世。雍正皇帝把他安葬在自己陵墓旁邊,可見雍正對他的器重。

Δ西陵

然而在乾隆登基之後才三年,前去拜祭雍正皇帝。藉口田文鏡墓穴擋道,命人把陵墓推平。到了晚清時期盜墓風氣盛行,田文鏡的墳墓又被偷盜。

在封建社會,皇帝就是天。簡簡單單一句話,就可以決定一個人的生死。就算是已經死後葬下墓地,說把你的墓穴推平也沒有任何辦法。


史之策

這個人應該就是被雍正稱為“巡撫中之第一人”的田文鏡。田文鏡其實仕途並不順利。他在康熙年間入仕,但一直都沒什麼大的起色,一直當著縣丞這樣的芝麻小官,五十多歲才當上侍讀學士,直到雍正上臺,田文鏡開始受到重用,平步青雲,不過田文鏡也確實有能力,所任之處,皆整頓吏治,推行新政,效果明顯。

雍正十分喜歡田文鏡,稱他為模範疆吏,甚至還對其他人說,你們這些官員要是都像田文鏡這樣,我得省多少心啊!田文鏡如此受寵無外乎兩個原因,第一,田文鏡的為官之道很切合雍正對於手下官員的期待,勤勉,不怕事,雷厲風行,忠心不二。這一點算是田文鏡的幸運,遇上了喜歡他的皇帝,兩人看對了眼,這也是沒辦法的事,就好像在康熙朝,三十多年愣是沒得到康熙爺的賞識,沒眼緣,也是沒辦法啊!

第二點,田文鏡很會迎合雍正的心意,沒錯,田文鏡本來就受賞識,還會揣摩上司的心思,這想不受寵都難,正所謂不怕別人比你長得帥,就怕長得帥還努力的!而田文鏡這一點要感謝一個人,那就是他身邊的鄔師爺,這位鄔師爺很能摸透雍正的喜好,從而讓田文鏡對症下藥,從而取得了雍正的賞識。不過後來田文鏡和鄔師爺散夥了,此後田文鏡對於雍正心思的揣摩就沒那麼準了,總捱罵,仕途也開始走下坡路,雍正覺得田文鏡有點老糊塗了,就讓他辭官了。儘管如此,雍正還是讓田文鏡葬在了自己的墓旁,可見對田文鏡,雍正確實是喜歡。

而所謂人無完人,田文鏡受皇帝賞識,不代表他沒缺點,他的缺點很明顯,就是為官非常刻薄,對手下和治下民眾很不好,為了請功,經常在稅收等方面壓迫手下官員和民眾,所以雖然上面高興了,但田文鏡在民間甚至官場的名聲很差,得罪了不少人,雍正其實也知道這點,但沒怎麼管,對許多彈劾田文鏡的奏摺也是一笑而過。不過到了乾隆這一朝就不一樣了,乾隆一不喜歡你,二你都入土了,也沒什麼價值了,所以乾隆還專門說過田文鏡的種種不是,包括隱瞞災情等事,至於田文鏡的墓被推平真的只是意外,還是乾隆帝藉此收買官場和民間的人心,大家應該心裡有個答案了!

個人觀點,歡迎留言討論!


就是讓你好笑

首先,我們來了解下題目裡提到的這位“最器重”的大臣是誰?他就是雍正朝的田文鏡。

田文鏡何許人也?


他是康熙、雍正倆朝的大臣,字抑光,監生出生,康熙年間官做的不大,最高是內閣侍讀學士,但是到了雍正登基後,倍受雍正的寵愛。


而他之所以能夠得到雍正的賞識,則是因為他憑藉多年擔任地方官的經驗,大力推行雍正帝的改革方針,以整飭弊政。清查積欠,實行耗羨提解;限制紳衿特權,嚴限交納錢糧;嚴行保甲制度等。

但由於在推行過程,田文鏡作風嚴厲,手段雷厲風行,也引起一些官員不滿,先後受直隸總督李紱、監察御史謝濟世參劾。但雍正帝卻依舊對他非常賞識,並因為田文鏡的實心辦事,稱之為“模範疆吏”。


說完真正的歷史,我也插播一下,在二月河的《雍正皇帝》一書中,雍正將自己布衣導師鄔思道,通過李衛,安排給了田文鏡,在田文鏡手下當師爺,鄔思道在書中是個瘸子,可就是這麼一個瘸子,卻要求田文鏡每月給他開出非常高的工資,有多高呢?鄔思道一人的工資,相當於是田文鏡其餘四位師爺的總和還要多。


但由於田文鏡田文鏡不知道鄔思道的來路,所以不是非常喜歡,但迫於是李衛安排過來的,所以,也不太好意思攆鄔思道走。因此這一來一回,在田文鏡和鄔思道身上還發生了很多有趣兒的事,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看下二月河的書。

回到這個題目,由於田文鏡在任上是矜矜業業,努力捍衛雍正帝的改革方案,因此得到了雍正的各種寵愛,但由於田文鏡是從康熙朝過來的,所以,年歲已經非常高了,身體已然經不住各種事情的摧殘,在多次上書希望告老回鄉後,得到了雍正帝的批准。


但有時候,人就是這樣,田文鏡解甲歸田沒多久,就因為生病去世了。由於雍正帝非常寵愛她,因此,雍正帝賜葬泰陵附近,諡號端肅。命河南省城為其設立專祠。又因為河道總督王士俊上疏請求,將其入祀河南賢良祠。

但到了乾隆帝時期,又一次乾隆帝前往西陵祭拜雍正皇帝,鑾駕儀仗、文武百官浩浩蕩蕩開往泰陵,可到那沒多久,隊伍停了下來,乾隆一問原來是因為有一座墳擋住了前行的道路,乾隆詢問後,得知是當年田文鏡的墓後,沒多考慮,因葬佔御道為由,命人將他的墓葬剷平。


至此,在雍正朝風光無倆的田文鏡,沒想到到了乾隆朝,到最後連個墳墓都會被剷平,更可氣的是到了清朝末年,盜墓風興盛一時,他的墓葬又遭到了盜墓賊的侵擾,地宮被挖開,棺槨屍骸全部被毀毀壞一空,只剩下雍正皇帝為他題寫的祭文還佇立在西陵當中!


說來也是悽慘,生前集萬千寵愛於一身,為民努力做盡好事,可去世之後,卻連個屍首都無法保全,真是世態炎涼啊。


謝謝大家,我是酒翁,希望我的回答你會喜歡,若喜歡可以關注我~~


寒舍閱獨

應該說的是田文鏡吧?

在康熙年間的時候,他是一名基臣的官員,而且沒有受到重視,後來康熙去世後,直到雍正上位,才開始受到重用,而且這個人直言不諱,然後就成為了雍正的心腹。


後來在山東河南一帶治理當地的官場,抓得非常好,在當地赫赫有名,後來年紀大了,因病去世,雍正就把他放在自己的墓旁邊。

到了乾隆三年,祭拜雍正的時候,說他的墓佔了皇帝的路,下令讓人剷平了。


獨坐靜飲淡看世態炎涼

這個重臣就是田文鏡。作為雍正時期的重臣為雍正幹了很多實事也得罪了很多人。這點雍正心裡有數每有彈劾必對田文鏡屢屢庇護。由此可看出雍正對田文鏡的信任和倚重。

終雍正一朝都是為康熙晚年之種種弊端進行補救和改革。這就要選有執行力敢得罪人除了皇上誰都不認的能臣幹吏來推行雍正的改革弊制設想。而田文鏡也事實上很好的執行了雍正的改革旨意。如此一來田文鏡必然會觸動康熙舊朝時代的利益體系。如此攻擊田文鏡的言官必然參劾四起。作為太子的乾隆對田文鏡的印象是非常差的。但是他作為太子也不好插手這些爭鬥。

到乾隆登基時田文鏡已經作古多時。乾隆去參拜雍正皇陵看到田文鏡之墓必然不快由此下令平墓。然,乾隆畢竟還是念及其父體面。沒有下令挖田文鏡之墳遷走,平之了事。


耀陽136

題主所說的受雍正器重的大臣是田文靜。

從電影電視劇當中我們可以看到,田文靜這個人不簡單,可以算是一個大器晚成的人。也因為他直言不諱的性格受到了雍正的賞識,任河南巡撫期間,政績突出,因此也變成了雍正皇帝身邊的心腹大臣。所以才有了雍正皇帝去世之後,把田文靜安葬在自己的身旁。

乾隆皇帝往西陵祭拜雍正皇帝,而田文靜的墓,佔據了御道,是在這種情況之下,才將它的墓剷平,並沒有其他什麼其它原因。


趣史雜談

這個問題並不難以理解,田文鏡作為雍正寵臣推行新政出了很大的力,同時也得罪了大量潛在的對手。甚至在其晚年,雍正已經不再如當初一般重用他,對他多次提出批評。然而成熟的政治家來說,田文鏡功大於過,雍正也不想造成一種用人朝前,不用人朝後的印象,所以一直保持良好結局。

乾隆登基後,對雍正很多新政不以為然,否決了很多雍正期間的改革和人事。尤其對田文鏡此前的非議有著許多不滿,為了將雍正和田文鏡做出必要切割,換取當時激烈反對田文鏡大量的科甲中人,乾隆可謂一舉多得。所以此後所做亦不難理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