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若英談《後來的我們》:每一個離家的孩子都是漂泊的人

5月3日下午,《後來的我們》導演劉若英和主演田壯壯及幾位影評人以“跨界、處女作與逃不開的鄉愁”為主題舉辦了影視論壇。

劉若英談《後來的我們》:每一個離家的孩子都是漂泊的人

由周冬雨、井柏然、田壯壯主演的電影《後來的我們》聚焦於北漂的生活和心境。劉若英認為不一定要有北漂的經驗才能講好一個關於漂泊的故事,“每一個離家的孩子都是漂泊的人,為夢想在外打拼的人都會有漂泊感,那個漂泊感不見得是你去了哪裡或者有多遠,有時候是找不到你自己。”

田壯壯談到拍電影的人都有很強的漂泊感,他剛開始做電影的時候,常在西藏、內蒙古、雲南等各地漂泊,“漂泊的人最大的需求不是錢也不是一張好床,而是需要感情,我14歲從北京到延安的時候,我要在寄到這裡的信中上萬個名字裡找到寫給我的,我媽媽就寫幾個字,我都要看好多遍。”田壯壯說。

漂泊感也需要特定情境的激發,“每逢佳節倍思親”,《後來的我們》以一年又一年的除夕為節點,將北京和東北小鎮兩代人的生活聯結起來。我們慣常形容記憶都是逐漸褪色的,而該電影中卻將所有過去的情節都處理為活色生香的彩色,人到中年的再次相逢,雪原、黑色大衣、一言難盡的人生況味則都處理為黑白。“曾經在年輕時候感受到的挫敗感,再過幾年回想起來有些人覺得越來越褪色,但是我看的時候依舊是彩色的,我並不是表現出一定是中年人的無奈或者是蒼白,但是確實時間的流逝和生活的壓力在我們身上會刻下痕跡,我想我應該算是一個夠堅持的人了,但是我還是會有妥協的時候。”劉若英說。

劉若英談《後來的我們》:每一個離家的孩子都是漂泊的人

平實的生活質感

現場的幾位影評人也就《後來的我們》的優點與不足提出自己的看法。

梅雪風談到,《後來的我們》的可貴之處在於景觀的真實和人際關係的真實:“北漂的環節中對應的場景,電梯裡面的大媽等類似的情節,包括兩位主角的對話,田壯壯和周冬雨講井柏然為什麼要做遊戲、一勺勺裝好給孩子帶到北京吃的大醬,這種東西非常生活化也平實有質感。”

影評人賽人認為,《後來的我們》依舊是承襲了世俗對於成功的定義,“很多人的理想是從一個物質到另外一個物質,王朔說:賺錢被別人知道就是成功,很多人夢想是讓別人知道我。”男主在同學會宴席上面對的責難和後來的消沉以及最後做遊戲成功,都沒有脫離這個觀念所設的窠臼。梅雪風也談到,故事裡北漂的無依無靠主要是物質的匱乏,“但苦並不只是這樣,真正的苦也許是感覺枯燥,覺得沒有價值,而不是說飢寒交迫,始終住在地下室。這個電影好的地方,在於建構了一個動人的氛圍,但是那個氛圍沒有建構一個紮實的人際關係網絡,人和人之間的關係並不是這麼簡單的,實際上這個電影拍了這麼多,對於一個人在北京的生活狀態描摹的面卻很窄。”

劉若英談《後來的我們》:每一個離家的孩子都是漂泊的人

很多觀眾都認為,故事最後沒有給出女主角的結局,顯得沒頭沒尾,也對女主角幾次人生選擇的突然變化提出質疑,劉若英回應道:“這個電影裡面,女生的成長是一種內心的改變,成長改變不一定是往好的方向,有時候會越來越孤獨。男生的成長和改變,可能就是你看到的,有房子有車子,什麼都有了,但是也許他不自由。”劉若英談到在前面塑造人物時就為他們後來的命運埋下伏筆,比如小曉就是漂泊的性格,她爸爸很早就去世了,媽媽已經去了美國,她孤身一人對家的概念就很模糊,但是那個模糊會讓她產生一種朦朧的渴望,她開始的選擇的凌亂和逐漸成長後內心對於一個非物質性的家的篤定,都和其出身與背景相關。

賽人認為愛情是從一個幻覺到另外一個幻覺,“這個電影就是太實了,硬梆梆的,沒有幻覺的東西,飄起來的東西。好的講情感的電影一定有一個是要起飛要蕩起來,跟現實要有距離,跟現實很緊密的東西,或者用現實證明我們的愛情的時候,不管是通過現實展現完美還是破敗,那個愛情都不在了。”

劉若英談《後來的我們》:每一個離家的孩子都是漂泊的人

從演員到導演,從導演到演員

《後來的我們》是劉若英導演的第一部電影,之前她為人所知的身份是歌手與演員,在《後來的我們》中擔綱演重要戲份的田壯壯,則是作為《藍風箏》、《長大成人》等影片的導演名聲大噪。

無論是趙薇導演《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還是劉若英導演的《後來的我們》,女演員們跨界操控起一個懷舊加青春的故事,都不乏真切細膩之處。田壯壯談道:“我挺喜歡女導演看東西的方式,因為是你永遠想不到的,她們出招時往往特別有勁,男導演需要三場戲她們可能一場戲就解決了。我和張艾嘉和劉若英的合作中,都感到她們能夠傳遞出她們想要的東西,而且她們都能把握住那種特別輕靈的感受。”

劉若英談《後來的我們》:每一個離家的孩子都是漂泊的人

影評人梅雪風認為:“重要的其實不是一個人以什麼身份來做導演,導演的專業門檻在於對人心的洞悉和對世界的瞭解。大眾常對導演的專業性有焦慮,覺得很多導演不夠專業,我是能理解這種心態的,但是導演本身的職業性體現的不簡單在於燈光、機位和鏡頭等等,而是對於人物與事件的理解和整個電影表達的深刻性的方面。”

田壯壯在《相親相愛》中就曾成功塑造過父親的角色,這次在《後來的我們》中扮演的寡言卻情感深沉的父親也讓人印象深刻,“我在東北插過隊,家裡有很多東北親戚,我對東北不陌生,我也回去切身感受了一下改革開放以後,我們拍攝點那個地方的老少爺們兒吃什麼穿什麼,退休的、做飯的,鍋碗瓢盆的狀態。以前那裡做飯就是有那種木柴的味道,油熗鍋的味道,你要感受到才能做一些和家庭有關的準確的表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