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许可效应:你工作越努力,结局越悲惨

我们先来看这样一个心理学实验:研究人员模拟开设了一家餐厅。来这里吃饭的人需要从菜单上选择一道菜。第一组成员菜单都只有标准套餐,按照热量从高到底依次为,炸薯条、炸鸡块、加蔬菜的烤土豆。第二组被试者拿到的是特殊菜单,在上述三个套餐之外增加了一份健康沙拉可供选择。

道德许可效应:你工作越努力,结局越悲惨

有意思的事情发生了,第一组中有31%的人选择了热量最高的炸薯条,18%的人选择了炸鸡块。

而第二组有50%的人选择了炸薯条,41%的选择了炸鸡块。也就是说第二组人员在加了一份健康沙拉后,选择高热量食物的概率增加了将近一倍。

于是,我们不禁呵呵一笑,洋快餐中增加那些所谓的蔬菜沙拉,到底是为了消费者健康考虑,还是为了扩大薯条、炸鸡、汉堡、可乐的销售量?

道德许可效应:你工作越努力,结局越悲惨

那么,这个实验对身在职场的我们有什么启发呢?

试着回想一下这些场景是不是很熟悉:

我们精挑细选了很多本书,满心期待着等到快递送来,然后兴冲冲的拆开包装,把这些崭新的书本罗列在一起拍照。拍照完成后,上传到朋友圈,并且信誓旦旦的打上一行字:从今天起,开始阅读的生活。然后呢,很多时候就没有然后了。几个月后,这些书依旧崭新。

我们去健身房,同样喜欢拍一个照片传到朋友圈中,并称之为“打卡”,似乎这个方式可以起到监督自己坚持训练的作用。但是,非常可惜,这个愿望落空了。我有一个做健身教练的朋友告诉我,他曾经观察过一个女孩子,办了健身卡的前三周,很有兴趣来——拍照。一个小时的训练,她有30分钟在拍照中度过。三周后,似乎就很少见她再出现了。

我们买了很多书,但是脑袋里依旧空空;我们办了健身卡,但是身材依旧走样;我们收藏了很多好文章,但是EXCEL水平依旧只会求和。然后,我们会感慨一声:我已经努力了,只是时运不济。

不得不说,你所有的拍照、打卡、收藏除了把你自己感动到泪流满面外,没有其他任何作用。

道德许可效应:你工作越努力,结局越悲惨

为什么会这样呢?

其实,有时候我们的大脑会对能完成目标的可能性感到兴奋,它错把可能性当成真正完成了目标。说的再简单一点,我们非常容易将某个举动带来的可能性当作已经达成了目标。

我这样说,你可能觉得这是一个很荒谬的逻辑,但实际上在你大脑的潜意识里就是按照这个逻辑执行的。这个逻辑在心理学中,也称为“道德许可”。

我们工作以后,经常感慨加班,然后对自己的苦逼状态心生怜悯。依照上述的逻辑,我们需要反思自己的工作无法在工作时间段内完成,是否也是“道德许可”造成的。

比如,我们在潜意识中降低了自己的工作效率,这样就需要用夜晚与周末的时间进行弥补。当弥补完成后,我们感到无比满足与充实,觉得自己没有浪费时间,将生命的全部给了工作。同时,也暗示自己——你看,我已经这么忙、这么累了,实在没有时间再去学习、锻炼。

所以,如果以后自己发展受限、体重超标完全不是因为自己不够努力,而是因为这份该死的工作。我们的道德得到了许可,我们的内心得到了宽恕。

“道德许可”最糟糕的并不是它可疑却坚实的逻辑,而是它会诱导我们做出背离自己最大利益的事。

不仅仅是在职场中,我们想象一下自己的大学生涯,是不是也有这样的场景。

曾经有一个同学神秘兮兮告诉我一个“秘密”:他发现有时候在寝室里学习的效率与效果要远高于去读书馆或者自习室。这显然不是什么秘密。当我们终于鼓起勇气,起大早去图书馆占了一个座位后,我们感到自己已经比大多数人努力、勤奋了。于是,我们在图书管理玩了玩手机、看了看视频、睡了一会,当然也会拍个照。于是,当夕阳西下,自己感到在图书馆待了一天,收获满满,晚上可以尽情游戏了。

但实际上呢?你只是被自己的“道德许可”欺骗了。你什么也没有做——除了起大早在图书馆占了一个座。而有时你在寝室,则会谴责自己没有起早,那么这份内疚感也许还会督促你认真学习一段时间,哪怕只是一会。

这让我们想起了那位做健身教练朋友的一句话:什么时候是锻炼的最佳时机?答案是随时——多走两步路、多爬两层楼梯、少开一天车、站起来做一个深蹲。

当我们想获得某种放纵许可的时候,我们都会寻找一个美德暗示,为自己放弃抵抗做辩护。这就像文章开头提到那份健康沙拉一样。我们以为自己吃了健康沙拉,然后就可以饕餮炸薯条与炸鸡块了,并且暗示自己已经为健康付出了努力。

又比如,我们会暗示自己买书,已经花费了金钱、健身打卡已经在为健身想办法、收藏文章已经比别人要用心、一早去图书馆已经牺牲了睡眠——所以,自己已经很努力了,可以心安理得的偷一会懒了。

这就是之前网络上很流行的“低效率努力”“感动自己的努力”产生的真正原因。也是我很反对学生周末补习的原因:学生会将自己牺牲周末在补习班浑浑噩噩待了一天,当作努力学习了一天,实际的效果基本等于零。更糟糕的是,他还为明天睡懒觉、无法按时完成作业找到了最好的借口——道德许可。

道德许可效应:你工作越努力,结局越悲惨

我们要怎么办?

再来看一个实验:耶鲁大学的研究人员让学生们从脱脂酸奶与曲奇饼中选一个。当学生们知道下周还会有选择时,83%的学生选择了曲奇饼。而那些以为这是一次性选择的同学,只有57%选择了曲奇饼。

也就是说,克服“道德许可”效应最简单的方法是改变你的聚焦。你不应该想着“我做到了,好了,现在我可以做点我真正想做的事了!”应该想着“我做这件事是因为我想要……”——我们需要将我们的注意力集中于我们的目标。

那位做健身教练的朋友,聊起他的健身原因其实极其平常,当他的体重从130斤长到180斤的时候,他意识到自己需要减肥了。一开始,所有的朋友都觉得他坚持下来的可能性不大,毕竟作为一个HR,平时的工作已经超负荷了。

当他成功减肥并且成为一个兼职健身教练时,大家都会好奇的问:你哪来的时间锻炼?这位朋友说的方法很简单:无论忙到几点,都会逼迫自己运动两个小时。有一次应酬回到家已经快十一点了,他依旧坚持锻炼到凌晨。这就是我们说的将所有注意力集中到我们要想要的目标。

否则,这位朋友可以给自己无数个道德许可——今天加班了,明天再说吧;今天应酬了、明天再练吧;今天太累了,明天再开始吧;今天心情不好,明天再动吧;今天已经少吃了,就不运动了吧等等。

就跟上面的实验一样,当我们意识到还有“明天”这个选项时,都会本能的在今天选择“放纵”自己。可以想象,当他为自己找到了足够多的“宽容”,也就成不了健身教练了。

我们去买书,不是为了获得图书本身,而是因为我们想拥有知识;我们办健身卡,不是为了打卡签到,而是因为我们想保持健康;我们收藏文件,不是为了表示自己在学习,而是因为我们想着实提高EXCEL水平;我们起大早去图书馆,不是为了安慰自己,而是因为我们想好好学习;我们加班,不是为了留下办公场地晚上9点的月亮,而是因为我们想更加出色的完成任务;我们送孩子去补习班,不是为了表明自己已经为孩子的学习操心了,而是因为我们想要孩子拥有更好的未来。

道德许可效应:你工作越努力,结局越悲惨

取消道德许可,牢记你行动的初衷

不要用完成目标的过程与行为替代完成目标本身

聚焦最后的目标,忽略那些无谓的“自我感动”,也许才能让你的职场生涯走的更远

最后,套用《士兵突击》里一句经典的台词:

“想到”与“得到”之间,还差一个“做到”,那么,你“做到”了吗?

道德许可效应:你工作越努力,结局越悲惨

道德许可效应:你工作越努力,结局越悲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