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為何恢復使用漢字?

用戶74209088877

中國文字自倉頡造字己四千多年,由於始於象形,他象一幅圖畫,方方正正,每個字都有深刻的寓意和故事。兩千年來受到東亞周邊國家的尊崇,形成了一個東亞漢字文化圈,他們以漢字做為正式或唯一的書寫文字。在與他國交往中,漢文化水平高低竟能彰顯國家地位及個人文化修養的高深。韓國就是其中一個國家。

韓國一直有語言無文字,兩千年間漢字為書寫系統,直到十五世紀世宗創立了諺文(韓文)。之後的四百年間,漢字仍是韓官方文件,外交文書,歷史典章,人名,地名,招牌匾額使用的主要文字,韓文輔之。

直到清末中日甲午海戰清朝慘敗,國勢大衰,漢字和韓文發生了顛倒,至1948年,韓國立法,全面使用諺文(韓文),廢止漢字。

六七十年的實踐經歷,表意讀音的韓文與歷史上的漢字完全是兩個系統,大多對歷史典章看不懂,歷史傳承帶來很大麻煩。尤其韓國對華夏文化的尊崇繼承是較好的,根植於民間大眾,儒教定為國教,道家文化也倍受敬仰,缺了漢字這個載體,怎麼傳續呢?

近年來,一種反思的聲音不斷出現。故韓國教育部決定,2O19年開始,小學五、六年級的教材上標註漢字以及讀音並釋義。

值得我們文字專家思考的是,中國當下的漢字如何與之對接,因為周邊漢字文化圈國家使用的是繁體漢字,而我們現在卻使用了2236個簡體字,有些簡得已面目全非,失去了本意,例,廣一廣,廠一一廠,愛一一愛(無心還愛什麼)。

還有一類,可能是文字傳續中的錯位顛倒,如:射(身、寸應為矮),矮(委、矢應為射)等。這些是糾正過來,還是將錯就錯也是應該考慮的。


晚亭與落霞同暉

韓國恢復漢字,是歷史的必然!


今年春節期間,在深圳與中韓投資貿易協會的李會長交流,他談到,韓國從2018年起,小學的教育大綱中已經加了漢語課程,在廣東的韓國人估計有十萬之多,協會也增加了漢語培訓方面的服務。


韓國去漢字化也有近百年了,為何恢復使用漢字?


主要有如下幾方面:

1、韓國的歷史是用漢字記錄的。

現在教育出來的幾代韓國人不懂漢字,也就不懂自己的歷史 ,走進自己國家的古蹟、博物館等,文字都是漢字,根本無法看懂也無法理解。也就是說韓國的文化、歷史事實上已經斷流了。


2、韓語的發音有限,同音多

韓語相當於中國地方方言,還是小地方的方言,語音表達有限,同音多,因而韓國人的身份證上名字必須用漢字標註,不然無法區分。


3、韓語詞彙量太貧乏

韓文不是自然形成的,起源也就幾百年,真正在社會上大規模使用,也才百年不到,中途被日本 滅國幾十年,日語還是主流。韓語的詞彙量是非常貧乏的,很多科技、軍事、醫藥等術語,韓文無法表達。

這點越南語、日文也存在這樣的問題,只是日本人走實用主義,用得巧,也抵禦了去漢字化的風潮,保留了漢字,看看日本的軍事文獻,艦機上設備武器的按鈕,基本上是漢字。日文詞彙少,發明片假名,直譯外來語補充,也是一個聰明的做法。


詞彙量貧乏,是拼音文字的蔽端,世界發展很快,每天都在產生大量的新詞,英語26個字母,產生新詞彙就越來越長,接近極限。不象漢字,幾萬漢字,理論上兩兩漢字都能形成詞,總詞彙量可以達十億級別以上,完全沒有拼音文字詞彙枯竭的問題


韓國去漢字化,也是民族主義思潮使然,韓歷史上一直被大中華罩著,嚴格來講沒有自己獨立的文化,國家小,想擺脫大國的影響,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就象現在,政治軍事被老美死死控制著,文化也還是擺脫不了大中華的影響,它可以把什麼都說成自己的,自欺人,但漢字是文化之根,去漢字化後,韓文化就變成無根之浮萍。



關注私信“0301”,可以得到 天地人 漢字卡片電子版


漢字谷主

漢字廢止是指近代以後原漢字文化圈內的日本、韓國/朝鮮等國作出的廢除漢字,主張採用本民族的表音文字的運動。可以說漢字廢止運動,主要是因為清朝中國國力衰退,特別是被西方列強打的割地賠款引起的。中國不再是這些國家模仿、追逐的對象,漢字在這些國家的地位自然也動搖了。

二戰之後韓國於1948年施行《諺文專屬用途法》,從法律上廢除漢字的使用,但因為漢字根植於韓國的文化、歷史之中,該條法律並沒有嚴格執行。朴正熙上臺後於1970年發表漢字廢止宣言,小學完全廢除漢字教育,這引起文化界的空前反對,1972年撤回漢字廢止宣言。

但朴正熙將漢字教育從必修科目變成選修科目,不參與任何考試,這使得學生根本沒有了學習動力,畢竟沒分數誰學這麼難學的文字啊。同時對於私下進行漢字教育的老師,韓國政府會以“不配合國家教育政策”罪名將其免職。到了1980年代中期,韓國的媒體、書籍基本上就已經見不到漢字了,因為年輕人基本上都看不懂漢字。

到了1990年之後,韓國再次出現恢復漢字教育的呼聲,主要是這三個原因:首先韓文是表音文字,表音文字詞語不在語境內是無法區分開的,使用很不方便;其次韓國的上層社會及法律學習基本上還是在使用漢字,廢除漢字教育實際上造成了學術壟斷,剝奪了底層民眾進入上流社會的機會;最後韓國的所有古籍都是用漢字書寫,大量歷史文化書籍沒幾個年輕人能看得懂,韓國曆史與文化陷入失傳的危機。

近年來韓國恢復漢字教育的呼聲越來越高,很多商界、政界領袖也加入了這一行列,這是因為中國國力日盛,再次成為經濟強大、有影響力大國的結果。可以說韓國的發展離不開中國,韓國街頭滿大街的歡迎中國遊客的標語就是最好的註解。


當狗容易做人難

日前有報道稱,韓國教育部2018年恢復漢字教育,這一報道是因另一則消息引發的聯想,之前,韓國健在的歷屆國務總理聯合簽名建議韓國總統府,敦促在韓國小學實施正規漢字教育,這一建議目前已提交青瓦臺。


但韓國政府主管部門文化體育觀光部堅稱,只有韓文(Hangul)才是韓國的唯一國文,無法接受漢字也是韓國國文的說法。

所以,韓國要恢復漢字,只是外界的猜測而已。

但是,韓國自從1970年朴正熙政府下令廢除漢字以來,整個韓國社會都已開始意識到廢除漢字是一項錯誤的政策。這五十年來,韓國學校教育中只教授韓語,這也導致韓國有整整一代人完全不懂漢字,韓國的有識之士認為這是比韓國上世紀九十年代經濟危機還要嚴重的文化危機,所以才有歷屆國務總理聯合簽名的這項提議。


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堅定擁護者,筆者當然希望當前的漢字文化圈能糾偏過去的一些錯誤做法,將漢字傳統文化薪火相傳下去。

而身在漢字的發源地,我們是否又該思考,對於漢字的保護和傳承,我們應當做些什麼?

比如百年前開始的漢字拉丁化運動,既然是疑問手,那就應當勇於直面現實。

而想辦法恢復部分繁體漢字,也是需要開始著手準備的。

韓國人能做到,我們難道做不到?


六甲番人

舉個例子,給出一個拼音:zhang,我們對應的漢字有很多,可以是:張、章、丈等等。韓文也一樣,有很多同音異意的字,比如我來造幾個名字,李昌浩、李長昊、李菖胡、李倡虎、李椙琥、李腸湖,寫成韓語都是一模一樣的。所以單用韓文看韓國人的名字,根本看不出名字的意義,所以很多韓國人改名字的時候,先要從漢字裡找出相應的字,然後再翻譯成韓文,這就是為什麼韓國人的身份證有漢字的原因了,而很多韓國人的名字是父母改的,所以真正的意義可能自己也不知道,更不用說外國人了,所以我們看韓劇的時候,經常會看到同一個不同名字的翻譯,這也怪不得翻譯組了。


韓國身份證最上面那五個大字的對應漢字是:住民登錄證,第二行有三個韓文,那是此人的韓文名字,右邊加個括號,那是根據憲法的規定,1945年韓國脫離日本殖民後,開始逐步排斥漢字(因日本用漢字,加上南韓後來跟中國大陸共產陣營對峙等因素),1948年通過《韓文專用法》,規定政府公文書一律使用韓文書寫,但,有必要時可以加上括弧標註漢字,由於廢除漢字會造成韓文同音字的語義不清,後來的《總統令》多次補充可以加括弧以區分含義,並允許大企業的內部文件和民營報紙使用漢字(漢韓並用)。



由於韓文專用政策的實行,導致了幾乎一代人不懂漢字(能認兩三百個漢字,如天地日月王土大小等簡單的),直到1997年金大中總統上臺,才得到了緩和和輕微糾正,並逐步恢復在初中和小學的漢字教育,2005年韓國政府宣佈在所有公務文件和交通標誌等領域,可使用已經消失多年的漢字和漢字標記。一則老段子曾很受歡迎。“中國人:是女媧創造了這個世界。美國人:是上帝創造了這個世界。中國人:那麼,又是誰創造了上帝之前的世界?美國人:那麼,又是誰創造了女媧之前的世界?韓國人驚奇的問道:不是我們韓國人嗎?”



韓國人的主體史觀屢次被中國網友嘲笑,網絡上“中國XX實則韓國製造”模式的消息不絕於耳:屈原、孔子、西施、李時珍統統都有韓國血統,餃子、粽子、印刷術也早就打上韓國烙印。令人啼笑皆非的報道總能吸引眼球,挑起網民的厭韓情緒:韓國人,請停下盜走中國文化的手!那些年被韓國“搶過”的東西食品類:餃子、豆漿、元宵、粽子名人類:炎帝、黃帝、屈原、孔子、西施、李時珍、李白、孫中山發明類:渾天儀、活字印刷文化類:端午節、風水、針灸、中醫韓國人為何熱衷於“盜”我們的文化?韓國人將中國的文明文化當作是他們鍋裡碗裡的“佳餚”大口大口的吃著,除了乾著急罵大街外,還能幹什麼呢?


史家爭鳴

問題是:【 韓國為何恢復使用漢字?】

答題之前先審題。關於韓國的烏龍新聞,中文媒體不止搞錯一次兩次,所以要謹慎。

我在谷歌上搜索了一下,中文正規媒體很少報道,大部分都是一些自媒體的報道:韓國教育部將會在2018年從小學開始正式恢復漢字教育。

但這是一個提案,爭議很大,很多中小學老師反對,很多家長同意。

這個提案通過了沒有,是不是決定了2018在小學恢復漢字教育,我沒有能力閱讀韓文原始文獻,我無法核實。

反正我參考維基百科【漢字復活】詞條,是不支持國內媒體所說的【2018年決定恢復小學漢字教育】的的說法:

讀不懂韓文文獻,起碼可以找學術界的文獻,學術界文獻是懂行的人審核過,相比網上聽風就是雨媒要可靠得多。我看了兩篇論文,有一篇可能是韓國人寫的。

韓國漢字教育現狀大致如下:

二戰以後韓國廢除漢字,1971年漢字退出小學教育,甚至限制漢字使用,但80年代,漸漸開放漢字教育,也不在怎麼限制。

2007 年韓國修改第七次《教育課程》時,以“創意\n裁量活動”形式開展的漢文課程,正式成為初中正規\n選修科目,成為“生活外語”中的一門課,意味著在初\n中漢文課程開始,有了統一的教學標準和教學目標,\n並有了國家標準的教材。
(姚巍. 韓國漢字教育現狀、存在問題及對策研究[J]. 蘭州教育學院學報, 2017, 33(7):111-113).

初中漢字教育課選修科目,學習基礎漢字 900 字,按每學年300字進行分配。

韓國小學沒有開設國家統一的漢字教育課程,但是仍然有些地方在小學實行漢字教育:

(河永三. 韓國漢字教育現狀及對策分析[J]. 全球教育展望, 2010 (7): 54-56).


因此,題目所提的問題是不成立的,或者說是不準確的,韓國可以使用漢字,談不上「恢復」,但只不過不是官方語言,在小學沒有漢字教育,給中學的漢字教育帶來一定負擔。所以,這次的提案就是建議2018年小學實行漢字教育。不是「恢復使用漢字」。

至於這個提案也沒有獲得國會的批准,我也不清楚。


我看到另一位答主引用的,韓國前政要簽名建議恢復漢字教育:

這是2009年的發生的事,不是今天,一共有20個人簽名。

作者引用的一部分,10個簽名,五個人用韓文,一個人可能只口頭表態,名都沒有籤!

韓國國家體制決定,下野以後的政要跟平民老百姓一樣,毫無特權,不像天朝可以繼續發揮老幹部的【餘熱】。所以,這個聯名跟路人甲乙丙丁差不多。

另外,無論多麼偏激、極端、少數的觀點,只要不影響他人,在韓國都有合法渠道表達,比如:部署薩德,韓國也有不少人反對,如果是在中國,可能會被口水淹沒。

憑以上幾點,就能想到這個所謂「聯名」其影響力有多大?

-----------------------------------------------------------------------------------

有一點可以肯定,韓國古籍都是漢字記錄的,不懂漢字肯定影響他們讀歷史。而韓國一向以自己的「整容歷史」引以為傲。

但是,中國人不要以為韓國人都離不開漢字,韓國有文化的人都喜歡漢字。

我們知道,漢字是記錄漢語的,跟韓語並不匹配,漢語跟韓語完全是兩種差別很大的語言,漢語屬於漢藏語系,韓語非常特別,至今學術界對韓語劃分問題,還有很多爭議。

另外,漢字在古代韓國僅僅限於【兩班貴族】使用,這部分人可以說是金字塔頂端的百分之一,所以,漢字其實在韓國並沒有廣泛的使用基礎。

兩班(朝鮮語:양반。)是古代高麗和朝鮮的貴族階級。“兩班”一詞指上朝時,君王坐北向南,以君王為中心,文官排列在東邊,武官排列在西邊,即“文武兩班”,之後,兩班專指上朝會的官員延伸到兩班官員的家族及家門。古代朝鮮對貴族或官員的尊稱也是“兩班尼”(양반님,相當於漢語的“大人”)

所以,漢字對韓國人來說,相當於歐洲的拉丁文,請問今天歐洲人有幾個認識拉丁文,對他們的影響大嗎?

我發現,網上有些文章跟韓國人一樣的德行,一本正經的說韓國去除漢字如何不方便,韓語沒有漢語博大精深,諺文同音造成歧義云云,

其實,自然語言(Natural Language)的歧義是不可避免的,有時候歧義產生的一語雙關,正是自然語言有優勢的地方。所以,電腦程序至今不能代替人工翻譯自然語言。

不要聽別人舉了幾個極端例子,就妄下判斷,韓國諺文如何低級,漢語如何高級,他們不用漢字是SB,以後必定會使用漢字。

我們不能跟韓國人一樣!

雖說使用何種【語言文字】不是成為科技強國的充分必要條件,但絕對有很大的影響。如果韓國諺文,真的那麼低級,那麼多的歧義,對教育有那麼大的影響,韓國是怎麼在幾十年內變成科技和製造強國???

漢字教育在韓國,是當一門外語在學,就跟中國小學生學英語一樣,我們不必激動,那麼,漢字有沒有可能成為韓國官方語言?

我是看不出可能性,沒用漢字人家一樣成為科技強國,和人均GDP過兩萬美元的富裕國家。另外想一想,韓國人幾乎夜郎自大般的的民族主義情緒,也是不可能的。

韓國諺文是低級還是高級,我是沒有能力下判斷,但是韓國人一直認為諺文是世界上最吊炸天的語言,包括大學教授,韓國人民族主義上腦,智商就為零,

舉一個比較搞笑的例子:

從2009年開始,韓國人出錢,拉了幾個非洲黑叔叔歐洲小國,搞了一個【世界文字奧林匹克大會】:

這是網站:http://languagelog.ldc.upenn.edu/nll/?p=4253


【世界文字奧林匹克大會】公開比較文字優劣,一共舉行過兩屆。

首屆在韓國舉行,大韓國諺文當然獲得第一名。

2012的那一屆在曼谷舉行:


諺文還是獲得冠軍,白人為韓國人頒獎,第二、第三分別是印度的泰盧固文和英文。

韓國英文媒體的報道:

韓國官方媒體韓聯網的報道:

最後還要裝逼稱:

比賽執行委員會委員長兼我國前駐黎巴嫩大使李陽河(音譯)表示,如果各國政府介入比賽的話,公正性可能受到損害,因此舉辦了民間層面的比賽。幾個非洲國家學者以觀察家身份參加比賽,介紹本國沒有文字的現實,並表示願意借用韓文。

這是把世人當傻子?

韓國人念念不忘輸出他們吊炸天的諺文,曾經將韓文輸出到南太平洋上島國土著,最後以失敗告終:

韓國甚至宣稱向中國少數民族推薦諺文,幫助中國消除文盲!

真TM懷疑,火星文是不是地球上最優秀的思密達族輸出給火星人的?

看完這些,你覺得韓國人會把漢字當官方文字嗎?


小漢字見大歷史

直接回答答案:韓國並沒有要恢復使用漢字,只是目前在使用韓文時偶爾會遇到一些麻煩,但他們為了自己的自尊心,更願意用並不完美的韓文,而不是漢字。只是在某些情況下,會用漢字作為補充。

公元3世紀(三國時代左右),漢字傳入朝鮮半島,直接就成為當地國家的官方文字,被稱為“吏讀文”,無論是後來的高句麗、百濟或李氏朝鮮,其上層貴族和官吏書寫所用的都是漢字。

漢字在韓國發展了一千多年,韓國文人對漢字的掌握一點也不遜色於中國學子,大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辛亥科進士考試 ,高麗國(後來由朱元璋改國名為朝鮮)派遣三人參加考試,其中有一人名為金濤,學問淵博,考中了三甲進士第五名。朱元璋對其極為欣賞,認為這是中國威服四夷的表現,封金濤為山東安丘縣丞。

漢字雖然在韓國上層社會得到廣泛應用,但民間所用的語言卻不是漢語,而是另一種發音的語言。為了更好的統治下層百姓,以及自己的民族自尊心,1446年,朝鮮王國世宗李祹正式公佈新創制的文字,詔書稱為“訓民正音”,意即教百姓以正確字音。正式名稱為“諺文”。“諺”,即“諺語”之諺,民間的意思。

諺文被髮明後,遭到上層貴族的強烈反對,後來還是維持了漢字和諺文並用的局面,並以漢字為主。到了近代,韓國被迫打開國門,脫離了中國藩屬國的地位,尤其是二戰以後,積極投入美國的懷抱,韓國開始大力的去漢字化,1970年,朴正熙發表漢字廢止宣言,完全廢除了普通教育中的漢字教育,到了80年代,韓國的報紙、雜誌等幾乎再沒有漢字出現。

但即使如此徹底的去除漢字,韓國人最重要的一個地方卻根本不可能去掉漢字,那就是他們的身份證。每個韓國人的身份證上,除了韓文(即諺文)寫的姓名,還會用漢語再寫一遍,這是為什麼呢?

原來韓文是表音文字,就像咱們的漢語拼音一樣,很適合初學者學習,因為看字就能拼出讀音來。但這樣就造成一個結果,所有的韓文加起來也就那麼幾個讀音,但韓文中同一個讀音,也有很多個意思,用在名字上的話,比如李昌浩、李長昊、李菖胡、李倡虎這些人的名字在韓文裡寫法是一樣的,但他們的名字的意義卻又是不同的,這樣的話,就只能再借助漢字標註出來。

看一個韓國人的名字,單用韓文看的話,根本看不出名字的意義,所以很多韓國人起名字的時候,先要從漢字裡找出相應的字,然後再翻譯成韓文,這樣的結果就是韓國根本無法完全去掉漢字。

除此之外,韓國去除漢字還造成了很多其他不好的結果,比如古代韓國寫的史書、小說等,基本都是漢字書寫的,現在韓國人看的都是翻譯成韓文之後的版本,有些地方翻譯的達不到著者的原意,再回頭去看原版,卻發現看不懂啊,沒學過漢字啊。

還有一些韓國的歷史人文景點,牌匾、碑文之類的也都是漢字,撤掉吧,這些都是歷史的見證,不能撤,不撤吧,一般韓國人又看不懂,只能尷尬著。


漁樵侃史

首先,韓國並沒有確定恢復漢字。2016年韓國曾經試圖計劃於2018年恢復漢字教育,併為此舉行與之相關的公開辯論,但是至今尚未形成定論。

關於漢字,韓國人也是夠糾結的,其糾結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一、 漢字到底是韓國的還是外來語。

二、 韓文如果一律不採用漢字,則大量存在多音多義字不利於書面溝通(韓文中70%以上的單詞是漢字詞)。

三、於是就造成了最終的糾結:是否要恢復娃娃們的漢字學習與教育。

韓國是上世紀自70年代折騰了一把,轟轟烈烈地開展了一回“去漢字化”,於是在韓國的小學教材中漢字已經絕跡,但是卻又在中學階段不癢不痛地安排了漢字選修課。

幾十年以來,韓國一直有著恢復漢字教育的呼籲,以避免造成文化危機,因為漢字在韓國已經流傳了兩千多年了,幾千年的文化習慣不可能因為一紙去漢字化而消身匿跡。

比較搞笑的事情是:官方不讓學習漢字,韓國人民私底下卻在各種培訓班中不遺餘力地給孩子們補習漢字學習方面的課程;另一方面則是隨著中國經濟突飛猛進地增長,隨之影響力擴大,棒棒們卻又不得不努力學習漢語。

總結一下:棒棒的“去漢字化”幾乎就是空中樓閣。例如《朝鮮日報》、《東亞日報》至今還是採用漢字,韓國景福宮的正門光化門仍高掛漢字牌匾。但是,恢復小學生的漢字教育短期內也依然不可能,棒棒們的玻璃心大家都懂的。


歷史作家煮史問道

韓文就是中國的拼音,沒有文字沒有任何意義,古詩和骨屍是同一個韓文,當初韓國的一項巨大的建築工程,就是因為把防水誤解成了放水,導致損失慘重,當初花了半個世紀徹底廢除漢字,現在已經很難恢復了,他們很想回復,但是已經太晚了,當一個人的名字從王雅詩變成王鴨屍,是多麼可怕,其實日本早就想廢除漢字,可是日本預先猜到了下場,就是今天韓國人的下場,後代永遠看不懂史書了!韓國文化的斷層,就跟韓國滅國有什麼區別?韓國的廢除漢字,就是傷敵800自傷8000000000。朝鮮文(韓國文)是一種表音字,類似我們拼音的文字。例如,在拼音中,“yongyu”可以理解為“用於”、“勇於”等等。自然,韓文也避免不了同種尷尬,一個常常有很多不同的意思,造成了大量的同音同形異義。\n\n京釜高速鐵路2期工程中,很多渣混凝土枕木發生嚴重均裂。這是因為防水和放水在韓語裡寫法一樣,韓國語寫作“” 。施工公司理解錯了圖紙的意思,將使用防水的墊片改成了使用吸水性的材料。這只是很多由於韓文不完善而導致的烏龍事件中的其中一個,由此也體現了同音異意對社會會產生巨大危害。\n\n\n\n從南韓以總統令的方式禁止使用漢字開始,漢字在書冊中的使用率就開始大幅下降。現在也只有報紙標題和書本題目才會出現漢字,因此年輕一代能認識漢字的人也是很少的。\n然而,韓國大部份的古藉均用漢字所寫成,由於缺乏對漢字的認識,韓國年輕的一代閱讀古籍就十分吃力。同時韓文的同音異意也帶來了很大的混亂。重新使用漢字有助於改善人民對歷史的瞭解,改善現時同音字的混亂。\n到了近代,到韓國旅遊的大量外國遊客都是使用漢字,由於道路標識都是使用韓文與英語,語言障礙讓遊客感到十分的不便。


麗的影視

看到這個覺得是個好消息又覺得是個壞消息,首先是中國文化的魅力使韓國恢復漢字是好消息,但是又擔心過幾天漢字就成了韓國發明的了。



2016年5月,韓國憲法法院曾舉行《國語基本法》有關是否使用純粹韓文的條款涉嫌違憲的公開辯論。

《國語基本法》第3條和第14條規定,“韓文是指標記國語的固有文字”,“政府機構等的公文必須符合語文規範,須用韓文書寫。僅在制定總統令時,可以用漢字或其他外國文字後附括號標”。上述規定事實上將漢字排除在國文範疇之外,等同視為外國文字。可事實是憲法本身就是漢語和韓文的,而且還與憲法第9條“致力於繼承發展傳統文化和弘揚民族文化是國家義務”的規定相矛盾。


韓國的文化特別強調民族的東西,所以牴觸漢語是正常表現,但是韓文表音,不表義,就是不能表示直接的意思,普通交流還好,但是上到法律條約等文件上就不是那麼回事了,需要具體到每個字漢子,這時候就抓瞎了。
2009年6月,韓國的高鐵第2期發生了嚴重的枕木龜裂的事故,經過調查組仔細調查發現是因為製造工廠把【방수防水】誤解為是【방수放水】,結果添置了吸水性材料於是經過雨季和冬天的熱脹冷縮終於如願以償出事了。——類似的事件還有很多。如果有興趣可以自行百度。
還有就是文化傳承,古代都是漢語,你現在不用了,怎麼背古詩詞?不要小看這個問題,最起碼看古文獻困難了,文化斷了。

所以我覺得韓國人感情是不想恢復漢字的,但是理性一點的話,恢復漢字是件好事,至於對中國是不是好事,我覺得好處多於壞處吧,你說呢?喜歡“笑趣事”關注我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