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為什麼你沒有死?”6歲女孩的問題發人深省!

“媽媽,為什麼你沒有死?”6歲女孩的問題發人深省!

1

前幾天帶著小諾開車路過一塊菜地,看到黃燦燦的一小片油菜花,滿滿都是春天的氣息,簡直想立即停下來放飛自己。

我一邊提醒小諾看窗外的油菜花,一邊脫口唱到:“一條大路喲通呀通我家,我家就在喲梁呀梁山下......”這是成龍的電影《大兵小將》裡的歌曲《油菜花》。

這首歌小諾從來沒有聽過,而且這個曲調比較特殊,小諾便要求我把整首歌唱完,並要我把歌詞一句句解釋給她聽。

因為歌詞與電影情節密切相關,我只好大致介紹了電影講的故事,以及故事發生的時代背景。

正好之前給她買了一套漫畫版的《史記》,她很喜歡,一有空就讓我給她讀這套書,因此她對於打仗呀、秦始皇滅六國統一天下等等有一定的瞭解。

在講《大兵小將》的時候,我說了一句“離亂人不如太平犬”,並給她解釋這句話,還引申出很多的小故事及小感慨。

小諾對戰爭年代的人們表示了深切的同情,並按照我設定的套路,總結出“我真是太幸福了”這樣的結論,諾曦媽媽我感到老懷大慰。

誰知,娃突然問我:“媽媽,為什麼你沒有死呢?”

我簡直被當頭棒喝!這不孝娃怎麼問出如此大逆不道的問題來?憑著一股擎天意志,我控制住沒有發火,而是溫柔地問她:“媽媽為什麼要死啊?”

娃卻很坦然,“你不是說那時候很多人都沒有飯吃餓死了,很多人被壞人打死了嗎?那為什麼你沒有死呢?你比他們都更厲害嗎?”說到後來簡直要為媽媽自豪起來了。

我愣了幾秒鐘才反應過來:在故事裡,我說的時間是“很久以前”,而在小諾的眼中,媽媽比她大多了,媽媽在“很久以前”就出生了、就存在了。她以為媽媽經歷了那些戰亂的時代。

這一切的誤會,只源於我們對“很久以前”到底是多久以前的理解不同。

類似的情況還有很多,比如她問我“爸爸的力氣很大嗎?”我說是的,於是她便以為爸爸能拔起一棵大樹、能舉起她看到的那塊巨大的石頭......

2

以前曾看到過一個故事,情節很簡單,卻發人深思:

平安夜的晚上,一位媽媽帶著5歲的孩子去買禮物。大街上非常熱鬧,商店的櫥窗裡展示著漂亮的商品,四處都裝飾著閃閃發亮的彩燈,可愛的小精靈載歌載舞,玩具琳琅滿目。

“寶貝,你看多漂亮的聖誕夜景啊!”媽媽對孩子說。

然而孩子卻緊緊地牽著媽媽的衣角,嗚嗚地哭了起來。

“怎麼了?寶貝,要是總哭個不停,聖誕老人可就不到我們這兒來了!”

“我......我的鞋帶鬆開了。”

媽媽蹲下身來,幫孩子繫好鞋帶後,無意中抬頭一看,才發現什麼風景也看不到。

沒有閃閃發亮的彩燈,沒有迷人的櫥窗,沒有琳琅滿目的商品,沒有聖誕禮物,沒有裝飾華麗的商店......原來孩子太矮了,什麼也看不見

在他的視野裡,只能看見一隻只小船般的鞋,和一條條粗壯如柱子的腿,婦女們低低的裙襬在街上互相摩擦、碰撞……

這位媽媽第一次從5歲孩子的高度觀察世界,她感到非常震驚,立刻把孩子抱了起來……

我們常說要蹲下來與孩子交流。因為只有當我們蹲下來,才能看見孩子眼中的世界是什麼樣,才能體會孩子的感受,理解孩子的想法。

3

去年春天,我帶小諾在小區裡玩滑梯,天氣很好,玩滑梯的小朋友很多,家長們也三五成群地聊天。

小諾找到認識的小姐姐,跟著她不停地爬上滑下,玩得不亦樂乎。

沒多會兒,有位媽媽開始呼喚自己的孩子,叫了幾聲都沒回答,與她一起聊天的媽媽也開始呼喚自家孩子,同樣沒有回答。

倆人繞著滑梯轉了一圈,便開始驚慌起來,分頭去找,其他家長雖然不認識那倆孩子,也紛紛伸長了脖子四處張望,並下意識地找自家孩子。

過了一會兒,那倆媽媽中的一位,拉著倆孩子罵罵咧咧地回到了兒童遊樂區,原來倆孩子跑到遠處竹林裡找竹筍去了。

一兩分鐘後,另一位媽媽也返回來了。

她非常生氣,一手拎著兒子的胳膊,一手拍打她的小屁股,嘴裡大聲斥責道:“跟你說過多少遍不要離媽媽太遠,你為什麼不聽?你想被壞人抱走嗎?”

五六歲的孩子一邊哭一邊辯解:“我沒有離媽媽太遠!”

媽媽繼續訓斥:“我說過要在媽媽能看見的地方玩,你怎麼就忘了?”

“我以為那裡你能看見。”孩子委屈地哭著解釋。

原來,孩子以為媽媽可以看得很遠,遠到在竹林那裡,她也能看到。

在孩子的眼中,媽媽是無所不能的,媽媽知道那麼多知識,明白那麼多道理,有那麼多辦法,能解決一切困難。媽媽的大手能拎起很重的東西,媽媽的耳朵能聽見很小的聲音,媽媽的眼睛能看見很遠的地方......竹林那裡,媽媽一定也能看到,所以我可以去那裡玩。

從此我再也不跟小諾說:別走到媽媽看不見的地方!而是說:

別走到看不見媽媽的地方!

4

一位男孩的媽媽跟我聊天,說到教育孩子,她非常焦慮,說下午才狠狠吼了孩子一頓,還體罰了他,甚至把他的作業給撕了!

原來她兒子正在讀大班,幾個月後就要升入小學了,因為公立幼兒園語數外幾乎不教,為了幼小銜接,媽媽決定自己給孩子做數學啟蒙。

她在網上買了一套20以內的加減題目,每天給孩子做一些。

可是她發現孩子實在太“笨”了,很簡單的題目總是做不出,剛給他講過的辦法轉眼就忘記了。做作業也不積極,要反覆催促才肯去,注意力又不集中,東一下西一下,摸摸這個玩玩那個,計算很慢,還總是算錯。

媽媽自己是個急性子,看著兒子的樣子,心裡無名火就噌噌地往外冒。

她把手機打開給我看她曾閱讀過的育兒書,很多,她當然知道吼孩子不對,可是被氣急了的時候,實在忍不住。

“教育孩子真是太難了!”說這句話時,她的眼眶都紅了。

作為一名青春叛逆期孩子的母親,作為一個二胎全職媽媽,我的感受比她深得多。

我想她也許該換一種方式給孩子做啟蒙,便給她講了我和小諾玩的“找朋友”遊戲:我先是告訴小諾1和9是好朋友,過兩天再告訴她2和8是好朋友......反正湊成10的就是一對好朋友,看看她能不能快速給數字找到好朋友。

沒多久,她就能快速幫1-9找到好朋友了。

接著我教她巧妙計算9+*:從那位數里去掉9的好朋友(1),湊成一個10後,那個數還剩下幾,答案就是十幾。比如9+7,從7裡去掉好朋友1,7還剩6,於是答案是16。

幾分鐘的功夫,孩子就能極快速地計算9+*的答案(*為1-9的數字)。

原來並不是孩子太笨,而是我們的教育不得法。

我們以為很好用的方法,以為很簡單的道理,都是以我們已有的知識經驗為基礎的,多數時候根本不適合孩子。

如果我們能把自己降低一點,變得跟孩子一樣“笨”,就能找到適合孩子的方法。

5

我舅舅的老宅門口有個池塘,小時候每次路過都會感到緊張,總害怕自己一不小心掉下去。因為那池塘那麼大,那麼深。

後來舅舅在城裡買了房子,老宅荒廢了許多年,我便很久沒再見那個池塘。

去年舅舅把老宅推倒了蓋新房,我春節回去自然要給他拜年。

那個池塘依然在那兒,遠遠看見它的時候,我便提醒倆娃等會兒要擔心,池塘沒有欄杆,別掉下去了。並告訴她們我小時候很害怕。

等走近後我卻納悶了:怎麼池塘只有這麼點兒大?比我記憶中的小多了也淺多了,一點兒也不可怕!

其實,池塘還是當年的那個池塘,只是池塘邊的我長高長大了,在見過西湖和東湖之後,自然覺得它小。

沒準我身邊的小諾,就和當年的我一樣,覺得這個池塘好大好可怕呢!

所以,下一次,如果孩子哭了,如果你覺得他無理取鬧了,請多問一問為什麼,也許他有他的道理呢!

我們與孩子之間的溝通和交流,乃至對孩子的教育和引導,如果能站在孩子的位置上,從孩子的高度和角度出發,就能減少許多矛盾和衝突。

做父母,就是一場修行!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