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代炎帝神農氏世居伊洛地區

少典與有蟜氏,是中原地區兩個著名的氏族部落。據河洛文化研究院楊作龍先生《炎帝文化發端伊洛論》考證:《帝王世紀》、《外紀》、《通志》、《路史》注引《古今通系》雲:八代炎帝為炎帝石年、帝臨魁、帝承、帝明、帝直(宜)、帝來(釐)、帝哀(裡)、帝榆罔。石年即第一代炎帝,“母有嬌氏,為少典妃”。 楊作龍先生親臨伊川平等鄉大莘店之龍頭溝巨型石龍,感嘆說:“在佈滿植被的上古大地唯有石龍突顯,定十分壯觀。在盛行感生觀念的母系社會,以巨型石龍為感生圖騰,正符合炎帝神農誕生的傳說,石龍與神農讀音很相近,第一代炎帝的活動範圍可以坐實在嵩山以南及以西地區。”伊川平等鄉大莘店之石龍地區是第一代炎帝神農石年的故里。

第二代炎帝臨魁。據《山海經·中次六經》載:“又西十里曰廆山”,廆山,古又稱魏山。按古漢語通假規律,廆與傀,傀與槐,傀與塊,槐與魁,塊與魁,魏與廆,魏與隗俱可通假,所以廆山亦可稱魁山,廆山或魁山在今洛陽之宜陽、新安一帶。又《山海經?中次三經》雲:自青要山“又東十里,曰騩山。”騩與隗亦相通假。郭璞注云:騩,“音巍,一音隗囂之隗”。山在宜蘇之山以西四十里處,亦在新安縣境內。本此,則第二代炎帝臨魁或塊隗即生長活動於這一帶。

第三代炎帝曰承,《山海經·中次六經》稱:“又西九十里曰常烝之山,無草木,多堊,潐水出焉。”承與烝通,常與尚通,此山亦可稱尚承之山,山在今河南省陝縣南80裡處,在陝縣與靈寶之間,此山當即帝承之故里。

第四代神農炎帝曰明,《山海經·中次七經》曰:“又東五十二里,曰放皋之山,明水出焉,南流注於伊水。”皋與昊通,昊與皞通。皞有光明潔白之意,其下有明水,九皋山即放皋山,在今洛陽伊川縣葛寨鄉。北魏《水經注·伊水》載:明水與康水出狼皋山(九皋山)西北流,二水在煙澗會合,過雙溪頭、昇仙觀後注入伊水。該地自古稱上皇古地,有上皇古泉,明(鳴)泉。

炎帝明在此首創美酒,見於晉代江統《酒誥》:“酒之所興,肇自上皇,或雲儀狄,一曰杜康。”明萬曆《直隸汝州全志》記載,“(伊陽)城北五十里杜康汃,俗傳杜康造酒於此,弟茅柴傳其釀法,有杜水,《水經注》曰康水。說明釀酒鼻祖杜康亦選擇這裡造杜康酒,康水之命名就是紀念杜康功績的。其地在伊河東岸,距第一代炎帝神農石年故里約二十多里,炎帝明居此。

第五代炎帝曰直,亦曰宜,《山海經·中次三經》雲:自騩山“又東四十里,曰宜蘇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蔓居之木,滽滽之水出焉,而北流注於河。”宜與且、且與胥、胥與蘇相為通假,宜蘇之山既可稱宜胥之山,又可稱宜宜之山,山在孟津,在第一代炎帝神農石年故里北約一百二十里,當為帝宜的活動故地。

第六代炎帝曰來,亦曰釐。《名疑》卷1:“炎帝釐,一作來”。《山海經·中次四經》載:“中次四經釐山之首,曰鹿蹄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金。甘水出下,而北流注於洛,其中多泠石。西五十里,曰扶豬之山,其上多礝石。有獸焉,其狀如貉而人目,其名曰{鹿言}。虢水出焉,而北流注於洛. 又西一百二十里,曰釐山,其陽多玉,其陰多蒐。有獸焉,其狀如牛。蒼身,其音如嬰兒,是食人,其名曰犀渠。滽々之水出焉,而南流注於伊水”。 

釐與釐同音,釐與來,釐與萊相為通假,清吳任臣注引《名勝志》雲:“釐山在嵩縣西”,山海經中的釐山,釐山,地在伊川高山鄉之西,今名半坡山,均屬鹿蹄之山,甘水出其陽,北流經宜陽樊店鄉、伊川常川鄉注於洛河。虢水,發源於宜陽趙堡鄉,向西北流入洛河。滽滽之水,發源於宜陽半坡山,東南流入伊河。釐山之首鹿蹄之山在第一代炎帝神農石年故里之西約二十多公里,炎帝釐(釐、來)居此。山海經記述釐山其陽有獸,其狀如牛。蒼身,其音如嬰兒。與傳說第一代炎帝神農“母女登感龍而孕,生神農,人身牛首”相合。

第七代炎帝曰裡,亦稱哀。《山海經廣注》卷18,清吳任臣按曰:“《路史》炎帝來生炎居。”所以炎帝裡(哀)又稱炎帝居。裡、釐與釐同音,說明是第七代炎帝里居於第一代炎帝神農石年故里西不遠。

第八代炎帝曰榆罔。據《山海經·海內經》雲:“炎居生節並,節並生戲器。”吳任臣注引《通覽外紀》曰:“帝裡又曰炎居,生節莖,節莖生克及戲。”又據《御批資治通鑑綱目前編》卷首注云:“節莖、克、戲皆不在帝位,克生子榆罔立”。

榆罔為節並之孫,是炎帝居曾孫。“罔與方”亦相通假,所以榆罔的誕生地亦與“方”相關。方,除“方山”之說外,又有“方澤”之說。《唐開元佔經》卷118雲: “《隨巢子》曰:夏後之興,方澤出馬。”《山西通志》亦云:“禹方興時方澤出馬”。方澤在什麼地方,方澤即後來鯀氏族的族居地,在《山海經》所載自青要之山南望的墠渚之地,此地為“禹父之所化”,是禹父鯀的族居地。墠渚在新城故城南有莘氏部落(今伊川平等鄉),《漢書·古今人表》記:“鯀妻,有莘氏女”。《水經注·伊水》記“南望墠渚,陂方十里,佳繞魚葦,禹父之所化。昔有莘氏女採桑於伊川,得嬰兒於空桑,長而有賢德,即伊尹也。伊水又北過新城縣南”。新城故城是崇伯鯀的封地,《淮南子》記載:“鯀作三仞之城,城之始也。”該地區早期是第一代炎帝神農石年故里。

八代炎帝神農氏世居伊洛地區

八代炎帝神農氏世居伊洛地區

伊川大莘店有炎帝廟每年祭祀不斷

天然石龍的發現,為解開“神龍首”之謎提供了新途徑,使少典妃有蟜氏女安登感神龍首生炎帝神農由“神話”變成可證實的信使。

有蟜氏女安登感神龍首生炎帝神農,地理方位符合“華山之陽”,在少典氏有蟜氏部落範圍之內。 “神龍首”自然形成,年代久遠,體形巨大,形象逼真,在少典有蟜氏時代更為逼真,是與炎帝神農有關的最有價值可信的“神龍首”實物。此地很多重要古文化遺址沒有發掘,已出土文物與神農時代比較吻合。

神農是有蟜氏女登看到石神龍後生的孩子,又稱神龍氏。作為第一代炎帝神農故里,伊川大莘店有炎帝廟和炎帝神農像每年祭祀不斷。

八代炎帝神農氏世居伊洛地區

每年的“二月二,龍抬頭”至“春分龍登天”時節,天然石龍地區百姓祭祀天然石龍的情景更為盛大隆重,此《龍騰盛世》圖已載入國家郵票

八代炎帝神農氏世居伊洛地區

石龍南邊有鳳凰溝,溝壁有天然岩石構成的石鳳凰,鳳嘴似銜有寶珠,鳳目美麗,雙眼皮,頭頂有石質鳳冠,自然彎曲的石線組成鳳頭上的羽毛,顎下有石質鳳胡,一波三折的岩石褶皺層恰好構成鳳凰長長的尾巴。綠色的野生酸棗樹成為天然石鳳凰最巧妙的襯景,與天然石龍一道形成龍鳳呈祥的自然奇觀。

此《天然石鳳凰》圖也已載入國家郵票:

八代炎帝神農氏世居伊洛地區

八代炎帝神農氏世居伊洛地區

八代炎帝神農氏世居伊洛地區

天然石鳳凰特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