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用五千步卒戰勝十萬鐵騎,首創戰法打破鐵浮屠不可戰勝的神話

紹興九年(1139年),南宋和金第五次簽訂和約。根據和約規定,金“賜還”河南、陝西等地,南宋向金稱臣,向金國歲貢銀絹共五十萬兩匹。

然而不到一年,金軍撕毀和約,捲土重來。戰線從淮南一直延伸到陝西,河南,陝西的地方官紛紛投降金軍。面對氣勢洶洶的金軍,有一個人挺身而出,挽救了危如累卵的南宋局勢。

劉錡(1098年―1162年2月25日),字信叔,德順軍(今甘肅靜寧)人。南宋瀘川軍節度使劉仲武之子。

此人用五千步卒戰勝十萬鐵騎,首創戰法打破鐵浮屠不可戰勝的神話

劉錡相貌堂堂,聲如洪鐘,武藝超群,善於射箭,是一個會武功的“小鮮肉”。相傳,有一次,劉錡在父親軍營中比試射術,他一箭射中軍營門口一口裝滿水的大缸,拔出箭矢,缸中的水從箭孔湧出。官兵一陣鬨笑。只見他又射出第二箭,正好堵住了原來的箭孔,一下子就鎮住了父親手下那些驕兵悍將。

紹興十年(1140年),宋高宗趙構任命劉錡為東京副留守,率領八字軍4萬人,駐守東京開封。5月,劉錡帶著家眷部屬溯江越嶺,向開封出發。行至渦口(在安徽省懷遠縣東北),剛要坐下吃飯,突然一陣大風把軍帳吹倒。劉錡大驚失色,大叫一聲“此賊兆也,主暴兵。”立刻下令軍隊出發。

在距離順昌(今安徽阜陽)三百里的地方,劉錡得到了一個壞消息。金軍背棄和約,大舉進攻,已經佔領了開封。金軍主帥完顏兀朮帶領十萬人馬揮師南下。一支是拖家帶口的普通步兵,另一支是殺氣騰騰的精銳鐵騎。此時南宋朝廷一片混亂,號令不通,是戰還是退?這是一道關乎數萬生命,甚至國家安危的選擇題。

此人用五千步卒戰勝十萬鐵騎,首創戰法打破鐵浮屠不可戰勝的神話

八字軍有兩個特點,一是士兵臉上刺有八個字:“赤心報國,誓殺金賊”,這也是八字軍的由來。二是戰時必帶家眷。八字軍雖有四萬之眾,真正能戰鬥的士兵只有五千人。如果撤退,必將遭到金軍追殺,後果難以預料。

劉錡果斷決定誓死保衛順昌,阻擋金軍前進的步伐。劉錡率先頭部隊棄舟陸行,進入順昌。當他得知順昌城內有米數萬斛,大為高興。正所謂“手裡有糧心裡不慌”。劉錡一方面命人接應後續部隊進城。另一方面派出大量斥候,瞭解金軍的動向。凌晨時分,劉錡得知情報,金軍已經到達四百里外的陳州(河南省淮陽市)。

順昌戰略地位十分重要,是金軍南下的必經之路。面對近在咫尺的金軍,劉錡首先要做的是提振士氣,積極備戰。他將自己的家眷安置在城內的廟中,周圍堆上柴草,下令士兵只要城破就放火燒廟,以此表明誓死守城的決心。劉錡拿出了破釜沉舟的勇氣,將穎河等河道的船全部鑿沉,激勵廣大官兵的鬥志。劉錡的一系列措施感染了眾人,男人持刀架弓盼殺敵,女人磨礪刀劍忙備戰。大家競相表示:“

平時人欺我八字軍,今日當為國家破賊立功。

在發動軍民的同時,不忘加固城防。劉錡把搬運大石的痴車埋在城牆上,撤掉百姓房屋的門窗,用東西堵上,將城外數千百姓搬遷到城內,房屋全部燒燬,做到堅壁清野。最後,在城牆外修築一道羊馬垣,牆上打洞為門。這樣進可攻,退可守,無疑為順昌增加了一道防衛措施。

經過6天的戰前準備,順昌靜靜地等待著實戰的考驗。

5月25日,金軍前鋒渡過穎河。劉錡立刻給對方一個下馬威。他在城下設伏,活捉兩個金國千戶,經過審問,劉錡得知:“韓將軍營白沙渦,距城三十里。

機不可失,失不再來。劉錡立刻派遣千餘人,夜襲金軍漢人萬夫長韓常的部隊。金軍毫無準備,軍營內哀號遍地,喊殺震天,死傷慘重。不久,金國三路都統、葛王完顏褎以兵三萬,與龍虎大王完顏突合速同時兵臨城下。出人意料的是劉錡下令打開城門。金軍見順昌城門大開,城內鴉雀無聲,狐疑徘徊,不敢近城。

此人用五千步卒戰勝十萬鐵騎,首創戰法打破鐵浮屠不可戰勝的神話

金軍善騎,宋軍善射。南宋的弓弩具有射程遠、準確性高、威力大的特點。劉錡清醒地認識到了這一點,要利用裝備和城防優勢打擊金軍。劉錡和部將許清在羊馬垣後列陣,向金軍挑戰。金軍放箭,把順昌射成了刺蝟,劉錡等人有城垣掩護安然無恙。城牆和垣牆上的八字軍用破敵弓(機械床弩)、神臂弓、強弩(人力強弩),一齊發力,射死很多金兵,金軍被迫後撤,試圖避開八字軍的弓弩。劉錡見狀,立刻從羊馬垣中殺出,金軍步兵不敵,被趕入河中,淹死者不計其數。

金軍騎兵被殲滅數千。南宋朝廷因此特授劉錡鼎州觀察使、樞密副都承旨、沿淮制置使。

順昌攻防戰進入第四天,金軍人馬越聚越多,軍營移到二十里外的東村。劉錡招募了五百人的敢死隊,由驍將閻充率領,趁夜劫營。夜晚,閃電頻現,暴雨將至。閻充身先士卒,奮勇殺敵,敢死隊見有辮子的金軍就殺,金軍不得不敗退十五里。

劉錡又招募了百人敢死隊,準備支援閻充。有人提議含枚噤聲,劉錡笑稱:“用不著。”命人用竹子製作了市井裡兒童遊戲發聲的玩具,每人一人,直衝金營。金營伸手不見五指,閃電亮時,敢死隊躍起奮擊,閃電停時,敢死隊藏起來不動,彼此吹“嘂”為號,協調配合。金兵膽驚心驚,暈頭轉向,整夜自相殘殺,天亮時已積屍盈野,金軍被迫退軍老婆灣。

金軍主帥完顏兀朮得知順昌失利,親率十萬大軍趕來增援。八字軍與其發生了戰鬥,曹成等二將被俘虜。一番審訊後,曹成供述:“劉錡是太平邊帥子,喜聲伎,朝廷以兩國講好,使守東京圖逸樂耳。”

此人用五千步卒戰勝十萬鐵騎,首創戰法打破鐵浮屠不可戰勝的神話

精明的讀者一眼就知道曹成說的是瞎話。原來這是劉錡特意安排,用來迷惑完顏兀朮。“功夫小生”化身為“心機boy”,令人防不勝防。完顏兀朮輕信了曹成的話,不帶攻城重武器,輕裝前進。在順昌城外紮營,軍營連綿十五里,防備鬆懈,毫無戒備。

劉錡表面上按兵不動,實際上他已派兵在穎河上游投毒。數日後,金兵毒性發作,戰鬥力大減。接下來,劉錡挑選特別精壯的士兵,每人手持長柄斧和長把標槍,排在隊伍的最前面。金軍見對面八字軍與傳統宋軍不一樣,他們全是步兵,裝備奇特,人數不多。

金軍使出看家本領“鐵浮屠”和“柺子馬”,計劃一舉擊潰八字軍。

“鐵浮屠”是具裝重騎兵,人馬俱披重型盔甲,四馬合一組成鐵甲洪流,可抵流夭和滾木擂石,被稱為“冷兵器時代的坦克”。

此人用五千步卒戰勝十萬鐵騎,首創戰法打破鐵浮屠不可戰勝的神話

“柺子馬”充分利用騎兵高度的機動性以及集團衝鋒時所產生的巨大沖擊力, 用以對敵軍兩翼迂迴包抄而後突擊。

柺子馬分為兩種類型,一為衝鋒陷陣的“重槍柺子馬”,後者為輕裝上陣、側翼突襲的“弓箭柺子馬”。兩者結合相得益彰,前面“鐵浮屠”橫衝直撞,堅不可摧,而後兩翼輕騎兵趁勢包抄,銳不可擋。

“鐵浮屠”和“柺子馬”行動迅速,試圖鑿穿陣形,迂迴殲滅八字軍。沒想到剛一接觸,八字軍陣中有人用長柄斧專砍“鐵浮屠”的馬腿,一馬既倒,餘馬難支,盔甲沉重,難以起身。又有人用長把標槍刺殺“柺子馬”。一時間金軍人仰馬翻,慘叫連天。鮮血飛濺,將雙方士兵染成紅色。

“鐵浮屠”和“柺子馬”損失過半,戰鬥力折損大半,順昌成為金軍具裝騎兵覆滅的墓場。

此人用五千步卒戰勝十萬鐵騎,首創戰法打破鐵浮屠不可戰勝的神話

戰後,劉錡走遍各營,慰勞官兵,看望傷員,撫卹家屬,鼓舞士氣,準備再戰。此時,天公作美,陰雨連綿,穎河漲水,金軍害怕劉錡劫營,數日後撤軍北歸。

後來,岳飛複製了劉錡的戰法,圍殲了金軍的“鐵浮屠”和“柺子馬”,從此金軍引以為傲的具裝騎兵退出了冷兵器時代。完顏兀朮做夢也沒想到,他走的最長的路居然是劉錡的套路。

劉錡採取了正確的策略,搶佔先機,迷惑敵軍,以逸待勞,創新戰術,團結軍民,最終以少勝多,以劣勝強,阻遏了金軍的南侵矛頭。順昌之戰是金軍南侵以來遭到最重大的慘敗之一。

在次年爆發的柘皋之戰中,金軍患上了“恐劉症”,見到劉錡大旗,便大呼:“其順昌旗幟也。”聞風喪膽,紛紛逃命。順昌之戰為南宋軍民反攻金軍創造了條件,被列入南宋“中興十三處戰功”之一。劉錡以功建節,授武泰軍節度使、侍衛親軍馬軍都虞候、順昌知府、沿淮制置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