啥叫編組站?答案是:鐵路樞紐車流集散和列車解體、編組的基地

啥叫編組站?答案是:鐵路樞紐車流集散和列車解體、編組的基地


列車工廠

——鐵路編組站和調車作業

博圖角攝影師 蔣建雄 文/圖

列車工廠的名詞比較生僻,容易讓人產生誤解,它是不是車輛工廠的別稱呀!不是的。它是不是建在列車上的工廠呀!也不是的。列車工廠是鐵路業內賦予鐵路編組站專有的形象代名詞。鐵路車站從業務性質上分,有客運站、貨運站、編組站等。編組站是負責對貨物列車解體,又按照不同去向重新“排列組合”成新列車的車站。具體而言,它要辦理列車直通、到達、解體、編組、出發作業;還要檢查貨物裝載情況,對不良狀況進行整裝作業等。

編組站一般建立在多條鐵路幹線的交匯點或大型企業區域內,是鐵路樞紐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車流集散和列車解體、編組的基地。它是一個完整、周嚴且複雜的系統,是機車工電輛等部門合成,密切配合協調動作的運輸生產單位,也被稱做“列車工廠”。它設置有行車的組織、指揮、調度部門,有實施列車解體、編組作業操作的生產單元,有機務段派遣的調車機車;有管理維護鐵路線路、自動化控制設備(通信信號)、減速器的工務、電務人員,有對列車車輛進行技術檢查的車輛檢車人員,這幾個部門安排在較大編組站的機構,通常都是車間(領工區)層級;為保障水電供應不中斷,水電部門亦有三班倒人員駐站;為維護車輛、貨物和設備安全,鐵路公安局還設立了專門的派出所;為滿足非機械的冷藏車補充加冰需求,還得有能夠製冰的加冰所等等,不一而足。

編組站一般設置有到達場、編組場、出發場,根據規模和工作量,各種車場數量不一,股道線路條數不一,佈局方式不一。例如有一級四場、二級六場、三級三場、三級六場等。比如柳州南編組站在2015年7月以前,站場佈置方式是三級三場,反方向列車需繞行接入到達場,增加了列車數公里的走行里程,造成浪費、減損了效率。之後經過擴能改造變成三級六場,兩個方向都有各自的解編系統,列車的解編作業非常順暢、高效,日辦理車輛數達到1.9萬輛,是原來能力的2.3倍。編組站解體列車離不開駝峰,駝峰,是人為設計建造在到達場與編組場之間隆起的一個坡,造成它與編組場有一定高差,高差的差額根據具體情況設定。調車機推峰的速度產生的動能,加上高差的勢能,使車輛從駝峰頂溜向編組場,進入預定的股道。現在柳州南站的自動化駝峰,由計算機控制,較之過去的機械化駝峰是極大的進步。

啥叫編組站?答案是:鐵路樞紐車流集散和列車解體、編組的基地


本人從1988年起至2003年止,在柳州鐵路局機關從事安全監察和安全宣傳教育培訓工作,持有鐵道部簽章的安全監察證,方便出入站段、車間、班組履行職責。深入到編組站和不是編組站,但有調車作業的站場開展工作是“家常便飯”。根據工作需要我採集了許多生產作業的的影像,對於不是直接為工作服務和利用的影像也“順手牽羊”裝入“囊中”。星期天、節假日也跑到編組場拍攝我感興趣的東西。退休後清理出來,發現當年那些不起眼的照片,是不可多得的寶貝,不是嫌那些照片多了,而是後悔當時拍的少了。它成為逝去那段歷史的留真、寫照,時間過去,歲月過去,青春年華不再,物是人非往事如風,唯有照片得以見證。

我每每到編組場,都被那繁忙景象所衝動、震撼:駝峰上,左手拿著計劃單緊握鋼叉的小夥子,一路小跑速度與正在推峰的車列一致,非常嫻熟地提鉤,讓車輛一輛跟著一輛溜向編組場各條股道;經雷達測速,靠高壓風力為動力的緩行器突然動作,對溜過的車輛輪對猛然一夾,發出嘎嗤的刺耳巨響,噪聲可傳出一公里以外,制動軌與車輪擠壓磨耗產生的金屬細末飛揚,味道非常難聞。惡劣的工作環境,對現場職工身體健康不利,他們靠責任心和吃苦精神,默默地忍耐、堅持!駝峰溜放作業,必須頭腦清醒,反映敏捷,動作麻利,有條不紊,不能出錯。如有提鉤失誤,車輛就會進錯股道,調車機要下峰返鉤,就會耽誤時間,影響效率,這是調車組、調車機及各方面都不願意看到的。


當車輛進入減速頂區,就聽到滴滴多多有節奏的油頂與車輪頂撞的聲音。在柳州南站,峰下的緩行器叫大緩和小緩,股道里佈置著減速頂群。它們的設置都是為了調控溜放車輛的速度,讓車輛停在合適的位置,也是為了避免溜放的車輛與股道里停留的其它車輛重撞。

啥叫編組站?答案是:鐵路樞紐車流集散和列車解體、編組的基地


柳州鐵路局(現為南寧鐵路局)一些不是編組站的車站的調車作業都是平面調車作業,全靠人工承擔,而黎塘北站等站雖然是機械化駝峰,但是還不能離開人力,在溜放作業,車輛集結後,人工的作用不可替代,調車組(包括調車長、連接員、制動員)依然活躍在一線。在編組場,我印象深刻的是那些身姿矯健、手腳靈便的青年人在車輛爬上爬下,在高高的閘位上手握手閘閘盤轉動上閘。這是一項高危度的工作,危險的崗位,是吃“青春飯”,靠精明、憑體力,講究技術技巧的行當,“傻大粗”不能幹。工作中如若精力不集中、神情恍惚、體力不支,或是違章操作,不實行作業標準化,就可能發生人身傷亡事故和行車事故。調車是露天作業,風吹雨打、日曬雨淋,夏日裡車輛滾燙能讓緊握鐵梯、鐵桿的手起泡;寒冬臘月北方的調車組兄弟穿得多,手腳僵硬,身體靈活性降低,作業的難度可想而知。儘管傷亡事故是小概率事件,但因作業本身危險係數大,防不勝防,年深日久不論哪個編組場,多多少少都會有此類事故發生。

在鐵路系統內部,對於調車工作的內情心知肚明,“有女不嫁調車郎”的說法,奇緣蓋出於此。面對現實,一些父母不願意讓兒子幹調車,一些青年也不願意從事調車作業。能堅持在這個崗位熬過青春歲月的小夥子,相當於鐵路系統的“海軍陸戰隊”,絕對是聰明過人、身手不凡的好兒男,姑娘嫁給他一點也不冤。通常車站非常重視和關注調車組人員的思想、生活等方面的問題,千方百計解決他們的困難,穩定他們的情緒。記得時任柳州南站副站長、我在局團委時的領導,西南交大團幹班的黨支部書記同窗黃世全,曾經在一個晚上從車站風風火火地跑來我家,找我愛人幫助安排一位調車組同志的愛人到鑄造廠工作,當時我愛人是這個廠的支部書記,副站長親自跑班組工人愛人的工作,可見車站對一線職工的困難有多重視。調車組人員近乎是拿肉體來拼、拿生命來搏,多關心照顧一下是應有之義、情理之中,這也是鐵路系統各級領導的共識。

啥叫編組站?答案是:鐵路樞紐車流集散和列車解體、編組的基地


調動了人的積極性,就挖掘了最大的生產力。只要調車組人員這部分最基層最關鍵的骨幹不掉鏈子,精神飽滿,幹勁十足,編組場就能活絡起來。就可以保證溜放不錯線路,速度控制精準,連掛輕柔不撞重鉤,編組作業既安全又有效率。調車作業是體力活,當然也是腦力活,是很有講究的細緻活。什麼車不能過峰,什麼車不能溜放,什麼車要有隔離車,哪個車要加冰,哪個車裝載不良,哪個車要扣修,都要一清二白,絲毫不能馬虎;列車編組要按計劃儘可能編成直通車和方便沿途車站甩車的列車,這就是優質列車。編組場的工作,離不開有關人員制定的日班計劃、階段性計劃、駝峰溜放計劃,調車鉤計劃。離不開駝峰信號樓操作員的操控,離不開產生動力的調車機車,離不開大緩、小緩,離不開通信信號、自動化設備,離不開列檢對編成的車輛進行技術檢查,不放行有故障的車輛。還有一個容易被忽略的基本的、基礎的條件,就是站場鋥光發亮的軌道、線路,沒有它,一切免談。所以說,鐵路是一臺互相配合的聯動機,從編組站的運作就可見一斑。有了方方面面的協同配合,才能實現解體快、編組快,減少車輛的停留時間、週轉時間,提高效率,確保安全正點發車,使編組站真正成為“優質高產”的“列車工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