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挂名申报课题,是隐性学术腐败

领导挂名申报课题,是隐性学术腐败

科研课题是研究者开展科学研究的主要形式之一,也是教师提高研究水平与教学水平的主要依托之一。但时下,科研课题往往异化为某些学校领导谋取个人私利与名誉的工具。学校领导挂名申报课题现象不仅在中小学存在,在高校更为普遍,甚至一些高校设有专门机构,专为学校领导申报课题与撰写论文,这就严重违背了科学研究的宗旨,打击了专业研究者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

首先,扰乱了学术规则。一般来说,课题申报的管理制度要求课题主持人是课题研究任务的实际承担人,不允许挂名申报课题而不从事具体研究工作,有的课题申报通知还会刻意强调禁止课题申报的挂名现象。但是,某些学校领导缺乏起码的规则意识,利用自己的身份、地位与权力要求教师或研究人员为其申报课题与撰写论文,堂而皇之地获取个人名利,肆意破坏学术规则。

其次,败坏了学术风气。良好的学术风气是科研发展的必要条件,需要科研工作者共同维护,行政权力的随意干扰则会破坏这种良好风气。学校领导挂名申报课题而不从事具体研究工作,很容易形成科学研究唯权力马首是瞻的不良风气,进而玷污科学研究的学术环境,最终导致认真从事科学研究的教师与研究人员心灰意冷,放弃科学研究的兴趣与志向。

再次,侵占了学术资源。科研课题既可以为研究者写论文提供支撑,也可以为其提供适量的研究经费,还可以为研究者获取学术头衔提供依据。某些学校领导忙于行政事务,缺乏足够的时间与精力专心从事科学研究,但名利欲促使他们利用手中的权力,采用挂名申报课题的形式获取更多的学术资源。当然,也有研究者为了提高课题申报的成功率而刻意让领导挂名课题主持人,这与我国行政主导的科研课题管理大环境不无关系。

第四,助长了学术不端。学术不端行为有很多种,其中一种就是在他人的科研成果中挂名,包括他人的课题、论文、著作、专利等。学校领导挂名申报课题,充当主持人却不承担具体研究任务,论文发表时不但要挂名还要列为第一作者,这都是典型的学术不端行为。为净化学术研究风气,对这些现象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严厉打击、严加防范,修正学术研究走向。

杜绝学校领导挂名申报课题的不良现象,不仅需要教育管理部门在课题申报管理中严肃纪律,加大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打击力度,更需要学校在课题申报管理中强化学术氛围、抑制行政权力,给科研工作者营造一方净土。另外,学校领导提高科研规则意识与学术自觉性也是非常重要的。

领导挂名申报课题,是隐性学术腐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