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靖難的時候,元朝殘部為什麼不偷襲朱棣的大後方繼而恢復元朝?

莫許仙


朱棣起靖難之前,明朝已經連續對蒙古進行了八次北伐已經打殘蒙古了,蒙古諸部已經陷入混戰之中,而且當時是九大塞王守邊,朱棣起兵時其他塞王一定程度上分擔了邊境壓力,世子朱高熾鎮守北平大後方,對於邊關也有所防範,朱棣在靖難時期也與號稱“韃靼可汗”的鬼力赤有所交往,蒙古不是不想偷襲而是當時已經無力南下了。

明朝是建立在第一次北伐成功的基礎上,立國後明太祖洪武一朝又對元朝的尾巴王朝北元進行了八次北伐,第六次藍玉北伐時突襲至捕魚兒海大獲全勝,天元帝脫古思帖木兒逃跑,但是次子地保奴等64人還有太子必裡禿妃並公主等119人、吳王朵裡只、代王達裡麻、男女7.7萬人被俘獲,還繳獲了北元寶璽、金銀印章、圖書等。

天元帝逃跑後被部將也速迭爾殺死,北元系統徹底崩潰,蒙古從地方部族到全國性政權元朝再到割據政權北元,然後自第六次北伐以後迴歸到蒙古部族狀態,並且因為群龍無首陷入內亂之中。


八次北伐可以說將元朝的殘餘勢力打殘了,迴歸到部族狀態,再也無力大規模南下。

明初是九大塞王守邊,朱棣身為其中之一,負責北平方向的邊防,建文帝時期削藩,九大塞王中最先被削藩的就是燕王朱棣,所以朱棣起靖難,而其他實權塞王還沒有被削,實力猶在,對於北方蒙古部族起了震懾作用,也就是朱棣所在的北平方向空虛,並非整個北方邊境大規模空虛崩潰,而且北平還有世子朱高熾鎮守。

靖難之役滿打滿算持續了三年時間,朱棣在此期間也與號稱“韃靼可汗”的鬼力赤有所交往,鬼力赤可以稱之為親明勢力,朱棣逆襲成功登基後,也是與其保持著良好關係,直到永樂六年鬼力赤被屬下所弒,說明當時朱棣在草原有一定人脈有耳目,對於穩固後方起了一定的作用。


自八次北伐後,元朝的尾巴王朝北元消亡,蒙古部族之間混戰中,在靖難之役三年時間根本做不了什麼。

蒙古因為內亂真正有能力南下攻擊明朝時已經是朱棣登基以後的永樂七年了,可見靖難時蒙古沒有南下不是不想而是沒有實力,當時為了反擊蒙古朱棣命淇國公丘福為徵虜大將軍迎敵,結果幾近全軍覆沒,後來引發了明成祖御駕親征五徵蒙古的事蹟。

個人見解,謝謝觀看,更多精彩動動小手點個關注~


宋安之

捕魚兒海之戰,元朝殘部基本被一掃而空

捕魚兒海也就是今天的貝加爾湖,歷史上一直是北方遊牧民族的傳統領地。洪武二十年,明太祖朱元璋任命藍玉為主將,唐勝宗、郭英為副將,一共十五萬最精銳的明軍北伐草原,意圖一舉全殲元朝殘部。洪武二十一年四月,藍玉大軍與元朝殘部決戰於捕魚兒海,大獲全勝。此戰,全殲元朝殘部主力十萬人。已故君主愛猷識理達臘(元順帝之子)的妻子、現任君主脫古思貼木兒的后妃及次子地保奴、公主等,成為階下囚的各類達官貴人總共有二千九百九十九人。經此一役,元朝殘部勢力基本被橫掃一空。由此,藍玉也成了繼徐達與常遇春之後,明朝第二代戰神。不過這個戰神沒有風光幾年,蒙古被打趴下了,靠山太子朱標死掉了。洪武二十六年,朱元璋殺藍玉,牽連15000多人。

靖難之役時,邊疆還有一位不遜色朱棣的人物—寧王朱權

大家熟悉的寧王是正德年間的朱宸濠,這位老兄造反不成,反而成就了一代奇人王陽明。雖然朱宸濠很廢物,但是他的祖宗朱權非常厲害。如果以今天德智體美勞的標準評比,朱權簡直是朱元璋最優秀的兒子。朱元璋為了防備蒙古死灰復燃,封了九個兒子為王,鎮守邊疆,其中最厲害的就是燕王朱棣和寧王朱權,有“燕王善戰、寧王善謀”之美譽。朱棣能夠取得靖難之役的勝利,離不開寧王朱權借給他的朵顏三衛。有這麼一位王爺坐鎮大寧城(今天的喜峰口),蒙古人哪裡偷渡得了朱棣。不過朱權太優秀了,朱棣非常忌憚他。原本朱棣承諾,兄弟倆平分天下。結果,朱棣做了皇帝以後不僅沒有平分天下,反而把朱權改封到南昌,三天兩頭還要敲打一下。這一敲打不要緊,軍事人才朱權不見了,出現了一個道學家、文學家、戲曲家、醫學界、天文學家、占卜學家等等很多家集於一身的朱權。

結論:朱棣在靖難之役中能夠全力對決建文帝朱允炆,而沒有蒙古侵擾的後顧之憂,要感謝藍玉與朱權。


驃騎將軍劉

朱元璋自打登基以後,一直把北元做為重點防範對像。趁著兵精將勇一次次對北元的殘部進行重擊。當時開國名將全部出擊北元那裡是他們的對手,直打得北元全部逃到漠北。


最後一次大將藍玉率軍追擊漠北的蒙古殘餘直到了貝加爾湖一帶,把北元殘餘盡數剿滅。使北元徹底滅亡。蒙古人根本不敢離開漠北靠近內蒙,明軍如老虎一般,在他們心中。因為徹底解除北元的殘部,朱元璋才放手實施兔死狗烹的把戲。把能臣武將都送到地府去享樂去啦!但也唯恐蒙古殘餘死灰復燃,把自已的幾個有能力的兒子封到幾個重要的關隘,對蒙古部落形成威攝!到朱棣靖難時,蒙古族也只小股部落的存在形成不了統一的武裝,還是處於驚弓之鳥的恐懼狀態下,別說偷襲,就是靠近長城也沒有那個膽量!

朱棣也是一位傑出的軍事人才,靖難時把聰明的太子朱高熾留下,守衛北京城。正是這位殘疾的太子率領北平守軍,抵擋住了李景隆五十萬人的進攻。而守城的是不足萬人的部隊,精銳已隨朱棣外徵,朱棣是不是很有眼光!五十萬明軍都打不開北京,別說那些蒙古殘餘啦!是吧?


坐看雨收雲散

首先,元朝殘部自顧不暇。

1399年,也就是靖難之役開始的時候,分佈在葉尼塞河上游沿岸的吉爾吉斯部首領鬼力赤,否認愛猷識理達臘之子額勒伯克的宗主權,將其打敗並殺死,勢力內亂。1402年夏,靖難之役結束,朱棣勝利兵進南京。但是這時候,元朝殘餘勢力的內鬥卻還沒結束,鬼力赤又殺死了額勒伯克之子坤帖木兒。

他們這個鬧法,哪有閒暇分兵進攻明朝呢。

其次,戰力差距太大。

元末,國力就已經很糟糕了,不然也不會無力鎮壓各地起義。在被朱元璋打敗北撤之後,可以說,元朝殘部空餘一個名頭,不論兵力、裝備,都處在可以用“狼狽”形容的階段。緊接著,朱元璋北伐、徐達北伐、藍玉北伐,明朝多次進攻,元朝殘部已經殘得不能再殘了,就算有幾個部落,他們又不合,單一的部落,那一點戰鬥力在明朝動輒數萬人參與的大兵團作戰的規模下,真不夠塞牙縫的。

還有,元朝撤走得十分倉促,並且,草原部落可沒有像中原一樣的冶金手段。而明朝這時候,手中可是有大炮的,就算原始了點,但是把草原部落那點殘兵轟成渣絕對不成問題。

朱元璋建立明朝,經過三十年休養生息,當時完全稱得上國力強盛,燕王掃北後,安排了一批軍力把守邊關,這些軍力也稱得上兵強馬壯,並不那麼好對付。再加上朱元璋從登基開始就修建的長城,修了三十多年,就算還沒完全竣工,這防禦工事也絕不是能夠輕鬆打破的。

有了這些因素,想偷襲朱棣的後方,頂多也只能意淫一下,現實中根本不可能做到。元朝殘部再怎麼想,也就只能想想而已了。


純鈞LHGR

朱棣可不是孤身作戰的,有寧王幫他守著北邊的!由於朱允炆的削蕃政策與每個地方諸侯邊關守將都息息相關!這也是朱允炆不成熟的地方!皇位還沒鞏固就開始削蕃,使得朝臣出工不出力,內心裡還是向著朱棣的!這也虧就朱元璋殺光那些悍將,否則保不齊他們真會加入朱棣陣營共同反擊朱允炆!

在當時,朱棣雖然在南面與朝廷作戰,可是在朱棣的北面還有一位王在幫他兜後方!這個就是寧王朱權!朱允炆曾多次詔令寧王入京,可是寧王不敢,他害怕去了就回不來了!而朝廷也曾下令讓他從北面夾擊朱棣,可是寧王也不敢,他倒不是怕打不過朱棣,而是怕朝廷打完了朱棣接下來收拾的就是他了!所以,他便以北元殘餘勢力作亂,按兵不動!當時,寧王有朵顏三衛,騎兵一萬五千多人,以及為這支部隊做後勤及防護的部隊,累計約十萬人左右!這麼一支部隊是橫在北元與朱棣之間的一個屏障!

其次,北元此時的力量不夠強!經過徐達以及朱棣長達十二年的打擊!累計被攻八次,基本被打殘,根本無法突破寧王的防禦圈!


優己

洪武十二年,朱元璋派藍玉北上追剿元朝殘部,藍玉執行的相當堅決,在捕魚兒海幾乎全殲元軍以及元朝皇族。

之後的元朝勢力,也就剩了一口氣,不緩個十年八年的估計氣都喘不勻乎。

就這樣,元朝殘部的內鬥也一直沒有停止過,恢復元氣也就無從談起。

朱棣起兵“勤王”,最大的合夥人就是寧王朱權。實際上朱權也有兩下子,朱棣讓朱權防範北邊,就是元朝殘餘想趁機打回來,估計也佔不到什麼便宜,何況那會兒元朝的皇室宗親們正你爭我搶亂成一鍋粥呢,誰有這個心思打回去?

即使有這個賊心,也有這個賊膽,真的沒那個賊實力。


步武堂

不是不想偷襲是心有餘而力不足。

1.首先藍玉在捕魚兒海已經徹底滅掉北元的勢力,然後朱元璋還活著的時候多次命鎮守北部邊境的皇子只要看蒙古各部稍有崛起就會北征,而且靖難起始也曾征討過,並有世子親自鎮守北平,邊境關隘盡在燕王手中。

2.蒙古各部已經四分五裂各自之間甚至還有戰爭,只有統一的蒙古才對中原王朝形成較大威脅(後來的土木堡之變北京被圍就是蒙古各部落又獲得了一次短暫統一),而且朱棣也是有蒙古騎兵的(如朵顏三衛),這是被朱棣拉起來靖難的寧王朱權的,在後來的靖難中起了非常大的作用。



3.同為蒙古人建立的察合臺汗王聽說大明內戰,就準備趁機攻打明朝,可惜等他準備好來時靖難已經結束而且本人也去世了,後來朱棣遷都北平就是為了防衛來自北方的威脅,登基後又五徵漠北這都是為了打擊蒙古。


非官方歷史

我剛開始看靖難之役的時候,也想過這個問題。所以,就查了下。下面我簡單說下原因。

首先,蒙古已經被明朝打怕了,打殘了。明初對元作戰那是異常兇猛啊。後來,燕王朱棣和寧王守邊境,更是兇殘。沒事就去找蒙古人打一動,逢年過節都要出兵慶祝下,都把蒙古人打出"恐明"後遺症了。

其次,那時候兀良哈三衛 (朵顏三衛)作為當時最有實力的蒙古軍隊。已經被朱棣收買了,以大寧衛作為酬勞。這些人見錢眼開,都在跟著朱棣打建文帝。

最後,黃金家族那時候已經沒落了,好像是正在捕魚兒海擠羊奶呢。吃不飽穿不暖,不僅沒什麼兵,內部還不團結。他們自己人還沒打完,哪有精力和實力找明朝的事。

(文/勇戰王聊歷史)


勇戰王聊歷史

明王朝建立後,朱元璋令燕王朱棣坐鎮北京,目的是消滅元殘餘勢力,經過二十年燕王征戰元殘餘勢力,其時殘餘勢力己被打殘,無進攻朱棣的力量,只可喘息養蓄力氣。朱棣無後顧之憂後,才決斷髮起靖難之役,並經過先敗後勝的無數血仗,佔領南京奪到帝位。


島礁夫

這主要是當時所謂的北元已經分崩離析了,組織不起大規模的武裝力量來進擊北京,當時燕王與寧王都是北方強番,多年打蒙古人,蒙古人畏懼之,並依附之,燕王更是把蒙古三部(當時蒙古分成韃靼,瓦刺和兀良哈三部)中的兀良哈部(已附明,被編於寧王帳下,叫 朵顏三衛,另兩部也正為得到明的封王而死掐)調到了自己手下(寧王默許)正是利用了這些輕騎兵才從內線繞開重關,直接到了南京城下,逼死了建文帝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