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的冊字能說明商朝已有簡冊麼?

郭勝偉

大結論:商朝有簡冊這是肯定的,但不僅僅是一個【冊】字,還有很多證據,可以說形成了一個證據鏈條。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首先說一個統計學術語:【倖存者偏差(Survivorship bias)】。

這個術語來源自二戰中一名統計學教授改進飛機防護裝甲,所做的決策。

【倖存者偏差】說簡單一點就是「沉默無聲的數據」看不到,於是我們就得到「以偏概全」的謬誤結論,而渾然不知。

比如〖讀書無用論〗:

  • 比爾蓋茨是退學生,

  • 馬雲上的藍翔不不如的「十八本」大學。

  • 我們班裡學習最差的同學現在是大富翁,

但是,只要你將統計樣本擴大,你會發現學歷和收入是很明顯的正相關。

所以,「讀書無用論」就是典型的「倖存者謬誤」。

那你會想,這跟甲骨文有什麼關係呢?

我們為什麼提到商代就想起甲骨文,彷佛那時候的人個個拿著刀和烏龜寫字?

這就是因為【倖存者偏差】呀!

因為只有刻寫在龜甲上的文字留下來了,其他的「沉默數據」:竹簡、毛筆等文字資料和載體都沒有留下來。

而且我們的教科書都說,漢字演變過程是:

【甲骨文——金文——篆文——隸書——楷書】

但是,這根本就不正確,甲骨文和金文是並列關係,不是先後關係。一般人不大知道商代也有金文。甲骨文和金文指的文字載體的不同。

實際上,商代的主要書寫工具是毛筆,主要的載體是竹簡,已經是學界完全一致認同共識。

比如裘錫圭先生在他的著作《文字學概要》中下的結論非常清楚:

裘錫圭,文字學概要,2013,商務印書館,頁47

裘錫圭先生在這裡給出了三個方面的證據:甲骨文的「筆」、少量毛筆字、商代金文是毛筆書寫的樣子,

下面,我就在裘錫圭先生的結論之上,基於文獻和文物兩個證據進行舉證分析,也就是王國維先生所說的「二重證據法」。

--------------------------------------------------------------

文獻中的記載:

武王伐商以後,周人遷到新的都城成周洛陽,目的有兩個:

第一,洛陽是天下之中,自己現在是華夏共主,當然不能偏居一隅,

第二,就是就是監視殷人,因為周人在文化和人數上都處於弱勢。

《尚書·周書·多士》就是周公訓誡想搞復辟的殷商頑固分子,意思就是說:

你們人多、文化先進有屌用,紂王無德,上天都不罩你們,周人有德,上天罩我們,不是「我想當主席,是全國人民選我的」,我是弔民伐罪,奉天承運,你們別想造反。否則格殺勿論。

其中有一段是周公對殷人說:


《尚書·周書·多士》:惟爾知,惟殷先人,有典有冊,殷革夏命。

大白話:你們哪,都是文化人後代,你們商人有先進的文化,有讀書人記載歷史典籍,記載了成湯滅夏的事,

隱含的意思就是:你們應該要點碧蓮呀!周取代商,就如同商取代夏。皇帝輪流做,現在到我家,

所以,周人承認殷商的文化是高過周人的,他們有完備典籍制度,以及史官,貞人等「書記員」記載歷史。

我們來看甲骨文中「筆、冊、典」三個字:

「聿」是「筆、書」的初文,像手執筆書寫之形,而且還特意強調「毛筆筆鋒」的筆畫:

引自《字源》:頁230

殷墟婦好墓還出土過玉石硯臺:

其實,6000多年的前的仰韶彩陶,就可以看出毛筆使用的痕跡。

對彩陶紋路形狀的觀察,就不難發現,許多花紋筆劃的粗細並不一致,還有的花紋在不經意之間,留下了逐漸收筆而形成尖細的筆鋒。

仰韶姜寨文化還發現過石頭煙臺:

姜寨符號疑似是漢字的雛形,帶有非常明顯毛筆書寫特徵:

「冊」簡直太象形不過了,竹簡編成的書,幾乎一看就明:

漢字豎寫從右到左的習慣就是為了適應竹簡,而且,竹簡不是很寬,比如很多動物象形字都寫成直的,顯然就是為了適應竹簡的寬度,這種豎寫方式也反應到了甲骨文上:

「典」像「雙手奉冊之形」,突出了典籍的莊重性:

最重要的是,我們在出土的甲骨文上發現毛筆書寫的殷商文字,有黑色墨汁書寫的,也有紅色硃砂書寫的:

懂書法的一眼就能看出來,這種圓潤的筆畫就是毛筆書寫的:

各種其他載體的文字

  • 商代玉璋上的文字

  • 商代的印章文字

  • 商代金文:小子省卣和作冊般甗

  • 商代記事甲骨;宰豐骨

宰豐骨雖然也算甲骨文,但是書寫風格完全不同於甲骨文,而是跟金文一樣:

-----------------------------------------

綜上所述:

1、因為商代文字材料以甲骨文最多,僅僅是因為甲骨文保存下來了,而最常見其他的的文字材料簡冊容易腐爛,沒有保存下來。

2、從甲骨文的「典冊筆」三字來看,商代主要的書寫工具是毛筆,文字載體是竹簡。因為商代河南的自然環境非常好,跟今天的南方一樣,大象犀牛常見,竹子也很多,是最廉價易得的書寫材料。

3、考古也發現了很多毛筆書寫的文字,可以印證這一點。

4、商代毛筆書寫的文字,就跟商代的金文一樣,是一種正體字,非常圓潤。商代金文比較短,主要是吉語記事金文。

5、甲骨文因為是刀刻文字,刻曲線非常難,所以很多字都要化圓為方,而且還要進行劇烈的簡化,所以,甲骨文是商代的簡體字。

6、商代的文字載體非常豐富,除紙張以外載體基本上都有:印章、陶瓦、玉石、金文,只不過目前發現不多,一般人也不大知道。

所以,大多數人提到商代文字就認為是甲骨文,就是「倖存者謬誤」。


小漢字見大歷史

再向大家推薦一個“象形字典”的網站!


一…從甲骨文的“冊”字,在商朝應有用竹片或木片穿成的簡。

二…在商朝,發掘的甲骨文中有一種微雕刻的甲骨文,其字非常微小,可以其工藝己經非常精湛。


四…個人認為“冊”就是竹簡,是陽文體,但字體上會比甲骨文更簡約。用於王和諸侯、臣下之間的使用,即公文文書為主。甲骨文是陰文體,用於占卜和祭祀,主要用於祭祀、祀文、卜辭、銘文等,正因為竹和木不易保存,而很難有所考古發現,就如《竹書紀年》就是佐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