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住“放”字練鬆功——放長

伸筋拔骨地放長 

伸筋拔骨就是要求把韌帶、關節、肌肉拉長。拉長也不是用力將腳體伸拉得筆直,而是一種放鬆的方法,是在保持肢體外形似直非直、似曲非曲,能隨機變勢、富有彈性的情況下.把意勁放長放遠.即常說的形曲勁直.曲中求直:就是要求松伸松拔,動作舒展,軀幹與四肢的意氣都能從根走到梢,節節貫通,走到走夠。

拿住“放”字練松功——放長

正雷太極書院張晉僖老師拳照

1、順脊放長

腰脊是四肢的主宰.腰脊放長能推動四肢放長。腰脊放長應區別進、退、顧、盼等不同拳勢,採取不同的放長心法。重心前移時主要是通過氣沉丹田(小腹向下放鬆)和虛領頂勁上下對拉.將身軀放長:重心後坐時,主要是通過尾拄地和神貫頂.上下對拉.將脊柱放長;重心左右移動(如雲手)時;主要是通過漸實腳一側腰以下氣向下行,腰以上氣向上行。將半邊身體放長:不論什麼動作,都應通過含胸發揮前胸的支柱作用.以支持脊背上下放長。

腰脊還應區別開合兩種不同意勁,做有起有落的不同放長。腰脊的起落放長,機關在命門,要點在尾問,貫通每節椎骨。一般來說.凡合勢、蓄勢,命門後撐下坐,脊柱向下垂落放長。吳圖南先生在描述這一狀況時說:“松功如高舉珠.悠然而斷.有如斷線珍珠.粒粒下落.如珠走盤,圓活異常,節節貫串,魚貫而上,方顯活潑不遲滯。”凡開勢、發勢.命門前合上頂,脊柱向上伸豎放長。脊柱向上伸豎時,先是尾問向上託—下,託得上一節向上走時,尾間又恢復向下松沉:第二節再上頂.頂得第三節向上走時.又恢復向下松沉;第三節又上頂、沉落。以此類推,一節一節地向上頂.像泉水向上湧.像毛毛蟲向上爬.直到大椎穴,上延至百會穴。尾間與大椎、百會上下對拉,從而把整條脊柱上下放長。  

拿住“放”字練松功——放長

正雷太極書院張晉僖老師授課中

2、手臂放長

手臂受腰脊主宰.因腰脊松垂而屈縮.因腰脊上伸而放長。腰脊松垂時,脊柱內隱下沉,牽動後背肩胛骨下端下垂內合.肩井松落,帶動手臂回收松落:腰脊上伸時.脊柱後鼓上豎,推動後背肩胛骨下端外開前送,成為推動手臂放長的第一動力。第二動力是沉肩,肩峰與鎖骨向下松沉.有接牢上臂、推開上臂的作用。第三動力是墜肘,是在上臂的推動下.通過肘關節的松沉旋轉推動前臂。第四動力是坐腕,是在前臂的推動下腕關松沉旋轉.推動展掌舒指。就這樣,節節推動,節節貫串,從根梢,依次推動手臂放長。其間各節都有加力作用,但所加之力,是體力.而是以松沉表達的自身重九也就是地心引力。  

拿住“放”字練松功——放長

正雷太極書院張晉僖老師拳照

3、腿腳放長

由於腳踏在地上,腿腳放長主要是指在勁上的感覺。脊柱上豎的反作用力.圓襠吊襠的反作用力,“兩如扯弦”的前後爭力.松腰落胯的順作用力.氣沉腳底的順作力,都能使腿腳有向下放長的感覺。腿腳放長必須正確理解拳中“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由腳而腿而腰.須完整一氣”的論述。“形於手指”是手指借腳向下的反作用力伸展.不要理解成腳向腿送力.腿向腰送力,從下向上一順地到手指。那就只有陽勁.沒有陰勁.就沒有陰陽相濟了。那就造腿向上挺,胯向上湧,腰不能向下松,氣不能向下沉。要記住.“陽相濟,方為懂勁”,腰上腰下永遠是對稱用力的。上下意氣不在腰間相聚,就是在腰間相分:手與腳的意氣關係,不會順一方向從腳走到手或從手走到腳。特別是開的動作,定勢的動作胯腿要向下放長,不能向上伸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