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練太極拳者:最經典的練拳體悟(二)

習練太極拳者:最經典的練拳體悟(二)

體悟4

技擊者,至得勁路時,其身心當然有一種不可思議之愉快。勁之初練,於運動時,每一動作,將氣吸足,用壓榨意,使其氣力自然發生一種內外感應之震動作用是也。是以練技擊者,以明勁路為第一要義,練至一旦豁然貫通焉,再行收視返聽功夫,自然感覺靈敏,於各家門路,無不水到成渠。人體骨骼如衣架子,脊骨動他骨無不動也。

未出勢先將腦筋靜下來,摒除雜念,身心放鬆,去掉拘束,才能恢復人在未被事物纏繞之前的自然穩靜及天生具有的靈感。之後而動,並在動時仍保持其穩靜,不可因動將身心的穩靜分散了。那就必須先松心,後松身,心身俱松之後,其意氣便可自然的沉到丹田了,而不是使硬力將氣意壓到丹田去的。練時先將全身放鬆,尤其是兩臂,要松得如繩拴在肩上的一樣,不可稍有拘束之力。俟身心穩靜下來而後出動。出動時,仍用一點點思想上的意思鬆鬆的將兩臂掤挑起來,以腰脊之力牽動兩臂,穩靜地出動,將一趟拳演變出來,非四肢之自動也。練拳時當細細體會,找它的要領。找著要領之後,經常練習,不數月兩臂便有松沉的感覺,兩肩有些痠痛的情形,以後拳意就會達到手上來了。這全是由於在鬆軟的基礎上著手練功作出來的。如果只是散漫飄浮的練法是不行的。

足下的沉重力道是輕著練出來的,好比走鋼絲,腳一用力就摔下去了,但想“輕”,得更用力才能輕得起來。不是在一個勁上加份量,而是多加上幾股勁。走鋼絲為控制平衡,得調動全身勁道,敏捷變化,既不能踩實了鋼絲,也不能踩虛了,掌握住這個火候,方能練出功夫。變身中功勁猶整,一停式無非是沐浴為養。有不得機不得勢處,必於腰腿處求之,一切動作靈敏與否,系以身為主,而身之根在步,一切運化系以手為主,手根仍在身,身根仍在步,想讓功夫管用,要練下盤之身步。如踩在一根懸空繩上的凌空意。

在練拳時有口水,才證明是已身心泰然了。如未出口水,尚是身心未到泰然之境也。極沉重然後極輕靈,因為沉重與輕靈,都是自身松淨過後的一種感覺,松淨則全身都有沉重的感覺(是自然的重,不是用力)。自身微微轉動與空氣接觸,猶如水中動作。

習練太極拳者:最經典的練拳體悟(二)

體悟5

初學拳時,往往會遇到三個關卡。

其一,勁自兩足上行至丹田時,難於對穿至命門,氣血自任脈下行至丹田時,也難於對穿至命門。過這關的要領便是斂胯、收臀、提肛。如坐馬桶、如忍便狀等等。過了這關,是下丹田的功夫,腳便生跟,整勁由此而來。

其二,胸前兩乳間膻中,背後兩脊間神道,也會阻滯氣血和勁路的通暢。克服這一關的動做要領便是含胸拔背。含胸使氣血下行,拔背使勁路上行。含胸和拔背是同時完成的一個動作要求。是中丹田的工夫,柔化、卸力都由此而生。

其三,前人中後神府(兩風池穴中),是神之所藏,是精氣互生互化的總部。過這一關的動作要領是虛領頂勁、收頜。做到這一點便能以意領氣,以意補勁了。而貫穿三個丹田的是上至百會,下至會陰,由湧泉入地的一根虛擬中軸。這根虛擬的中軸,貫穿上、中、下三個丹田,便是拳家所謂的“三田合一”,便是大周天的工夫了,也就具備練拳的基本條件。領悟“三田合一”的感覺,便會有上至百會,下至會陰,直穿湧泉的中軸。

武術基本功和用法是關鍵,有些人只有用法,在基本功上沒有花功夫,也可以勝人,但是年紀大了就不行;有些人基本功練得很好,不懂用法。

所練不專在筋骨,也不專在勁路,而在一氣。此一氣,首要完整,略有乖戾即便散亂。手腳腰身完整一氣,五臟四稍處處整齊,心意一合,內外相合才算是一氣之完整。習拳者力求恢復無為之身心,後心性始能光明,有了光明良知才能把握自身之一氣神明。練氣也是靜忘,則陽氣自然而生,則所謂靜極則動。

習練太極拳者:最經典的練拳體悟(二)

體悟6

第一個階段為疲勁:是指初學入門,經老師示範,一步一趨,但身手不協調,氣浮不沉,兩腳無根的境界。

第二階段為抖鬆勁:是指經過老師不斷糾正,手眼身步漸漸協調,全身漸漸鬆開,氣自下沉,兩足漸漸穩實而落地有自然沉重的響聲時。

第三階段為急勁:是指身手更進一步協調,動作活潑,速度也自然增加之時。

第四階段為靈急勁:是指作速度更進一步增加,全身精神意志的靈敏程度也相應增加之時。

第五階段為快利沾連隨合勁頭:此時動作更快速利落,腦子裡的靈敏程度如明鏡無塵,高懸空中,無物能逃其鑑照。動作中具有莫可計數之可變性,能與人不即不離,或攻或守,絲絲入殼,恰到好處之時。

以上五個勁次,從頭到尾都要全身鬆柔,不使拙力,要以神馭氣,以氣催形,以心神靈明為主,以氣血形質為輔,這同形意拳的先練明勁再轉暗勁化勁不同。

練武的心思怎麼動?練拳時,好象對面有人,每一手都像實發,是像實發而非實發(只能這麼說,否則越說越說不清),自己要多安排幾個假想的對手,慢慢地練拳,但一拳出去要感覺是以極快的速度冷不防打倒了其中一人,其它人還盯著你呢。不要想著正式比武,要想著遭人暗算。等真比武腦子就空了,一切招式都根據對方來,等著對方送招,對方一動就是在找捱打,所謂“秋風未動蟬先覺”,不用秋風掃落葉,秋天有秋天的徵兆,一有蟬就知道了。比武就是比誰先知道,形意拳的後發制人,不是等對方動手了我再動手,而是對方動手的徵兆一起,我就動了手。不是愛使什麼招就使什麼招,要應著對方,適合什麼用什麼,平時動心思多練,一出手就是合適的。只有練拳時方方面面的心思都動到,在比武電閃雷鳴的一瞬,才能變出東西來。

學武得整個地學,練功夫的時候,一個動作,什麼都練在裡頭,比武的時候也要整個地比,什麼都帶著,管它用的是崩拳還是劈拳,一出手就是整個形意拳。其實任何一個法都打不了人,打人的是以法練出來的功夫,有了功夫人就活了,天地開闊,無所不是。練拳得找機緣,找出個怎麼練怎麼上癮的拳架,一猛子扎進去,練的時候一通百通,比武的時候也就一通百通了,手伸在哪都降人。別人一站到你面前就覺得委屈。一定要練到指尖,手指一彎就是拳,死握著拳是很難練出勁道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