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瓊州海峽跨海大橋到底會不會修?

洛克西瑪丁

這個問題隨著這次海口大堵車事件再次引人們的爭論,相似的問題也很多,觀點也不同。總之是眾說紛紜。

眾所周知,瓊州海峽是我國的三大海峽之一,它東西長度約80公里,南北平均寬度近30公里。瓊州海峽不僅是溝通北部灣和南海中、東部的海上走廊,同時也是廣東雷州半島至海南島和越南等地的海上交通捷徑,地理位置非常重要。

關於建設跨海大橋的修建問題,1994年廣東、海南兩省就為此問題開展前期研究工作,2008年3月,交通運輸部、鐵道部、廣東省和海南省共同成立了瓊州海峽跨海工程前期工作領導小組實質性地推這項工作。2010年3月,瓊州海峽跨海工程確定為公路鐵路兩用通道方案,並提出多種方案供論證,最後選定徐聞縣燈樓角和海南省澄邁縣道倫角的公路、鐵路兩用橋,作為瓊州海峽跨海工程的首選方案。

雖說方案有了,但經過多方論證,據說方案已被否定了。為什麼呢?

長期以來,我們知道每遇到嚴重的颱風、暴雨、濃霧等惡劣天氣,瓊州海峽便會常常停航,影響海南的進出島旅客。從大橋的可行性來說,弊端非常明顯,比如海南最常遇到的颱風天,橋樑要關閉,不能全天候運營。從某種程度來說這就失去了建大橋的必要,和輪渡一樣要受天氣影響,從效益的角度來講並不划算。而且測算建造成本達到1400億元,這還不算超預算的成本。從技術角度上考慮,瓊州海峽平均海水深度超過50米,中間最大水深超100米,海峽整體的寬度也達到了接近20公里,常年通行的是十幾萬噸級的海輪,雖然我們有建造港珠澳大橋的經驗,但在如此水深浪急的海峽上還沒有先例,工程規模和造價會非常高,海南省的GDP是無法承擔的。

後來消息面上又有建海底隧道的方案,且是替代建設跨海大橋的方案。具體是瓊州海峽跨海通道採用隧道方案,全長28公里。瓊州海峽跨海通道若採取隧道方案,投資額至多1500億元人民幣,雖然造價也是很多,但避開了大橋的很多弱點。同樣,也帶來很多其它方面的不足,比如:地震帶、安全方面的問題。

在社會上,島外的人都支持建設這個跨海通首,但島內的居民其實對這個跨海通道心裡很矛盾的。

總之,不管如何,是否建設應當從國家的國土安全、戰略需求、生態保護、經濟效益、科學發展等多角度做長久綜合論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