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島為什麼說:“我生本無鄉,心安是歸處”?

昔日丶憐惜丨

北島是我很喜歡的作家,他的詩、散文、評論文集我都有看過。但是瞭解的不深入,只能說下我淺薄的看法。

這句詩時白居易的詩,名字叫初出城留別:

朝從紫禁歸,暮出青門去。勿言城東陌,便是江南路。

揚鞭簇車馬,揮手辭親故。我生本無鄉,心安是歸處

後來蘇軾被貶嶺南,也說過類似的話:

常羨人間琢玉郎,天應乞與點酥娘。盡道清歌傳皓齒,風起,雪飛炎海變清涼。

萬里歸來顏愈少,微笑,笑時猶帶嶺梅香。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

但是白居易和蘇軾的心境不同,白居易是灑脫,而蘇軾卻是無奈。我想北島引用白居易的詩歌表達的卻是蘇軾的含義。

北島曾經當過工人,做過鐵匠。後來他在作品之中談到那份經歷沒有遺憾,反而成就了他。

後來北島出國,海外的漂泊生涯更是讓他感覺自己像一個浪子。是的,他在國外廣受讚譽,但是不要不能忘記他在散文之中寫過半夜聽到過槍聲,也不能忘記四處搬家時候的無奈。

等他回到北京,他小時候的北京已經幾乎完全沒有了,他的回憶性散文古老的敵意開頭就是一個四海為家的人。

散文波蘭來客裡面,曾經和他一起寫詩的同事已經放棄了寫詩歌,做生意,然後攢錢養老。我們讀到那篇文章,可以感受到那種酸楚,那時我們有夢,關於文學,關於愛情,關於穿越世界的旅行如今我們深夜飲酒,杯子碰到一起,都是夢破碎的聲音

北島本人也曾經表示,回到家鄉可以消除鄉愁,但是文化記憶的鄉愁都不是能夠通過回家就可以治好的。他一直都在致力於重建漢語體系,你可以說他狂妄,但是他的這種精神是這的我們學習的。

我想,北島老師能夠與中國文化為伍的時候,不管身在何處,對他而言都是故鄉。


詩書君

首先大家都知道有這句話:"心若安處,便是故鄉”。一個人離開故鄉到處漂泊,就如不繫之舟,人的靈魂如果無法安放,不管他外表多麼榮耀風光,他是不會安樂的。所以,中國文化有"葉落歸根"這個詞,就是說人無論肉體和精神,到最後應該回到他出生的故鄉,就如同落葉迴歸生養它的大地。



現在迴歸題目,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必須先簡單瞭解一下北島的生平。

北島是中國著名的現代詩人, 1949年出生。祖籍浙江湖州,生於北京。

漢族,當過建築工人。

1978年,北島和詩人芒克,創辦了民間詩歌刊物《今天》。

1990年,開始離開中國,一直旅居外國,曾任教於美國加州戴維斯大學。 現為香港中文大學東亞研究中心人文學科講座教授。曾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提名。



北島在1976年創作了一首朦朧詩《回答》,它標誌著朦朧詩時代的開始。詩中展現了悲憤之極的冷峻,以堅定的口吻表達了對暴力世界的懷疑。

回答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 高尚是高尚者的墓誌銘,

看吧,在那鍍金的天空中, 飄滿了死者彎曲的倒影。

冰川紀過去了, 為什麼到處都是冰凌?

好望角發現了, 為什麼死海里千帆相競?

我來到這個世界上, 只帶著紙、繩索和身影, 為了在審判之前, 宣讀那些被判決的聲音。

告訴你吧,世界 我--不--相--信!

縱使你腳下有一千名挑戰者, 那就把我算作第一千零一名。

我不相信天是藍的,

我不相信雷的回聲,

我不相信夢是假的,

我不相信死無報應。

如果海洋註定要決堤, 就讓所有的苦水都注入我心中,

如果陸地註定要上升, 就讓人類重新選擇生存的峰頂。

新的轉機和閃閃星斗, 正在綴滿沒有遮攔的天空。

那是五千年的象形文字, 那是未來人們凝視的眼睛。



他的詩刺穿了烏托邦的虛偽,呈現出了世界的本來面目。

一句“我不相信”的吶喊,震醒了茫茫黑夜酣睡的人們。

北島的詩歌創作開始於十年動亂(文化大革命)後期,反映了從迷惘到覺醒的一代青年的心聲,十年動亂的荒誕現實,造成了詩人獨特的“冷抒情”的方式——出奇的冷靜和深刻的思辨性。

他在冷靜的觀察中,發現了“那從蠅眼中分裂的世界”如何造成人的價值的全面崩潰、人性的扭曲和異化。

他想“通過作品建立一個自己的世界,這是一個真誠而獨特的世界,正直的世界,正義和人性的世界。

按以上北島的個人成長經歷,北島自1990年開始背井離鄉,而後少有回國,一直輾轉漂泊在國外的,據說至今未婚。不管因為什麼原因,其後期應屬於有家難歸,有國難回的尷尬之境。

而真正的詩人又是屬於高度敏銳感性的人群,北島無疑屬於這一類型,人到晚年,一般人都會想回到生育自己的故鄉,但因為某些客觀原因卻又歸不得,這是一種無奈。現在北島發出"我生本無鄉,心安是歸處",就相當令人心酸感慨了。



寫到此處,我不禁想起于右任的著名愛國詩作《望大陸》。

晚年在臺灣的于右任先生非常渴望葉落歸根,但終未能如願。他曾在日記中寫道:“我百年之後,願葬玉山或阿里山樹木多的高處,山要高者,樹要大者,可以時時望大陸。我之故鄉是中國大陸”。 之後不久,于右任先生就寫下了感情真摯沉鬱的詩作《望大陸》。

望大陸

葬我於高山之上兮,望我故鄉;

故鄉不可見兮,永不能忘。

葬我於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陸;

大陸不可見兮,只有痛哭。

天蒼蒼,野茫茫,山之上,國有殤。



《望大陸》並非泛泛的家國之情,而是深藏了刻骨銘心的身世之痛。祖國統一,是詩人一生所志追求的。 閱讀此詩,給人一種悲愴深沉、愛國情摯的感覺。

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於先生久居臺灣,不能迴歸桑梓,但是海峽波濤卻隔不斷、阻不了他望大陸、念故鄉、思親人的深情。 這是他眷戀大陸家鄉所寫的哀歌,其中懷鄉思國之情溢於言表,是一首觸動炎黃子孫靈魂深處隱痛的絕唱。

現在詩人北島的境況,身在香港,離出生之故鄉~北京近乎咫尺天涯。哎,斯人斯景矣,所謂,人不同而情同,事不同而理同,聞者自不禁茫然若失,黯然神傷。家國情懷,歸思難收,唉,如此而已。


布衣天涯

我們可以從北島的生平入手。

一、北島在1949年生於北京,祖籍浙江湖州。1969年開始到1989年做了11年建築工人。

雖然是生於北京、長於北京的,但是詩人北島清楚自己的故鄉在哪裡。敏感的詩人可能從小到大潛移默化地感到一種隱約的外鄉人情緒。這或許是他這句話的心理根源。而11年建築工人的生活,給他帶來的更多是漂泊感、不安定感,這種感覺與代表著安穩和溫馨的鄉感是相反的。這應當是他這句話的成長根源之一。

二、1987年赴英國做訪問學者,1989年開始遊歷多國,1994年時在北京入境時被扣留,遣送回美國。

說到這裡要提一下北島的創作風格。北島似乎並不善於跟隨主流,他更樂意在繁盛、進步的環境下發覺問題或者是反省過去。打個比方,在社會大步前進的時期裡,北島屬於“向後看”的那一類人,因而他的作品或多或少地被打上了“反動”的標籤。同時,旅經多國甚至在祖國首都被扣留、遣返的漂泊生活也給了他無比淒涼、惶惑的感受。以上的生活狀態也是這句話的根源之一。

由此可以發覺的是,北島在心理上、成長上乃至生活上缺少“故鄉”這種實體與感受。所以有了“我生本無鄉”。然而,作為一個詩人,飄蕩無依如浮萍,終歸還是渴望安穩的。所以有了“心安是歸處”。


蜀間人

詩人是沒有故鄉的,他們的故鄉在詩歌裡,在李白的天姥山,在杜甫的草堂,在王維的花裡,在李商隱的小路盡頭,唯可以是風景秀美的茂林修竹之地,也可以是大漠黃沙的荒蠻之處,卻獨獨不在這現實的國土。

自從屈原投了江,詩人們最好的歸宿,便成了那虛無縹緲的精神家園,也許有人會追隨屈原,但更多的是尋求精神的安寧,而不是肉體的解脫。

當年禪宗二祖向達摩求法,達摩終日面壁不做一語,禪宗二祖尋遍世間,所求不過是安心之法,這首詩句就是在隱喻當年二祖求心安的故事。



心安了,一切就安了,心在哪裡安,那裡就是故鄉。

詩人的故鄉在心理,心安之處便是故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