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對五胡亂華的歷史知之甚少?

paocai

五胡亂華時期,是指西晉滅亡後,中原及西北、草原地區匈奴、鮮卑、羯、羌、氐五個胡人部落進入漢地,燒殺擄掠,並建立胡人政權。但是亂華的不僅僅是這五個胡人部落,只是這五支胡人作亂最大,危害最深。



匈奴、羯等族軍隊所到之處,燒殺淫掠,無惡不作。他們把中原漢人視為“兩腳羊”,不僅僅把漢人視為奴隸,更是令人髮指的當做食物,率獸食人。《晉書》中記錄了永嘉喪亂,中原的漢人十不存一。“千里無雞鳴,白骨露於野”,就是當時活生生的現實。建立後趙的石勒一次就屠殺百姓數十萬,石勒公然規定胡人劫掠漢族不會受罰,而胡人但有所需,可以任意索取漢人的東西。同時又禁止漢人稱遊牧民族作胡人,而稱“國人”,違者斬首。 石勒的侄子石虎更加殘暴,派五十萬人造甲,十七萬人造船,死亡超過三分之二;搶奪漢人女子五萬人入後宮肆意變態凌殺汙辱之行。以下是史書中明確記載的胡族屠殺的明證:


於是數十萬眾,勒以騎圍而射之,相踐如山,王公士庶死者十餘萬。——《晉書·列傳第二十九》

宣陽門陷,彌、晏入於南宮,升太極前殿,縱兵大掠,悉收宮人、珍寶。曜於是害諸王公及百官已下三萬餘人,於洛水北築為京觀。——《晉書·載記第二》

勒並統其眾,潛自石橋濟河,攻陷白馬,坑男女三千餘口。——《晉書·載記第四》

五胡亂華給北方漢人造成了極其嚴重的傷害,漢人一度被屠殺至滅亡的邊緣。可以說,這是是漢族歷史上絕無僅有的處於滅亡滅族邊緣的時期。


但是,為什麼我們對五胡亂華的歷史知悉甚少,一個是歷史書上只是輕描淡寫的用民族大融合來開脫,寫的太少。另一個是因為五胡亂華時期屠殺,史書記載很少。最後一個原因則是亂華的胡人部落均已滅亡,時間上距今已過千年,時間太久,也逐漸被人淡忘。

漢族作為四大文明古國,是唯一一個傳續千年從未斷代的民族。其中一個原因就是我們牢記歷史,以史為鑑。勿忘歷史!


鳶飛九天2018

很難說,是因為寫“五胡亂華”這段歷史,真的很難下筆。就算後人能根據歷史上的片段記載略知一二,已經足以觸目傷懷了。

不想說還要說,是因為在以匈奴、鮮卑、羯、氐、羌為主“五胡”外族殘暴入侵中原後,其本身也遭到了因果報應,甚至更慘。在漢族的反抗中,以冉閔為代表的漢族反抗,也對胡人進行了血洗,最殘暴的羯族幾乎被冉閔殺光。“五胡”之間本來就是豺狼虎豹共入一室,更是相互傾軋,而且手段之殘酷更是目不忍睹。其中只有幾十萬的氐族,讓鮮卑人在洛陽一次就殺了十多萬。就算是力量相對強大的匈奴和鮮卑,也同樣沒有逃過滅亡的命運,其中匈奴的一部分在漢族為主的力量打擊下,還跑到歐洲繼續殘害歐洲人,甚至還改寫了歐洲歷史。另一部分則歸化到漢族。強大的鮮卑族因內部爭鬥力量削弱,最終融入了漢族。至此,經過一百多年的血雨腥風,最終的結果是一場民族的大融合。

經過這段難以回首的歷史,中華民族實際上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民族融合體。民族的稱呼只是個歷史概念而已,已經沒有血緣依據了。就像今天的中華民族完全是以文化基因連接起來一樣,久遠以前那種血緣關係來做民族分割的界限被逐步弱化,甚至最終融為一體。歷史的長河不是隨著哪個人或哪一部分人的情懷所流淌,流到哪裡就是哪裡,但終究要向前流淌。幸運的是我們中華民族有著強大的文化基因,有著文明的傳承,無論是怎樣的曲折和苦難,最終都能化險為夷。中華民族自有天佑,命運使然。


Kant孟

科普一下

五胡亂華, "五胡"指匈奴、鮮卑、羯、羌、氐五個胡人的遊牧部落。他們早在漢朝就已經有少部分胡人南遷到中原,隨著西晉八王之亂,導致晉朝國力空虛,皇權爭鬥,百姓苦不堪言,在這樣的西晉其實已經名存實亡,胡人開始組織軍隊對西晉發起了攻擊。



為什麼我們對“五胡亂華”知之甚少?

一.直接原因

那就是我們讀書的時候歷史書上並沒有提到過,很多人都是通過互聯網才知曉的,就連歷史老師也閉口不談?


二.文字記載甚少,當時胡人燒殺搶掠,焚燒書籍,文人雅士很多都招到屠殺,都在逃亡,哪裡還有心思寫這些,導致後期關於這段歷史記載相當少,之前我在圖書館都沒找到幾本關於這方面的書。

三.太過血腥殘暴

來自蠻荒之域的野蠻胡族還保留著原始人的習性,飲血吃肉跟常見,其中以羯族,白種匈奴,鮮卑族三族最為兇惡。




史書記載羯族軍隊行軍作戰從不攜帶糧草,專門擄掠漢族女子作為軍糧,羯族稱之為“雙腳羊”,意思是用兩隻腳走路像綿羊一樣驅趕的性奴隸和牲畜,夜間供士兵姦淫,白天則宰殺烹食。


說有一次在行軍打戰途中擄掠了數萬漢族少女,一路強暴,還把她們充當糧食,到河北易水還剩下八千名,又吃不掉就把她們淹死了,易水為之斷流。

四.冉閔的“殺胡令”,這個殺胡令大家可以在字面上理解,當時西晉有2000萬人口,五胡亂華之後漢族人口只有400萬,什麼概念?冉閔大帝力挽狂瀾,也差點把羯族滅絕了。

但是在現在中華名族團結的年代,五十六個民族是一家,顯然這個是不能提的,所以也導致很多人不瞭解。

以上是我對這個問題的理解,歡迎補充,如有不對的地方請指教!別吝嗇您的贊👍🏻


羽評歷史

宮廷內鬥是八王之亂的導火索,八王之亂是宮廷內鬥的延續,也促成了五胡亂華。西晉到隋朝這段歷史存在感很低,較少有人去關注。我們看看當時發生了什麼。



晉惠帝皇后賈南風為了掌握權力,召喚司馬瑋殺了外戚楊駿並廢了楊太后,八王之亂就此開始。之後賈南風廢了太子司馬遹,給了司馬倫起兵的理由,司馬倫先後廢了皇后賈南風和晉惠帝司馬衷,自己掌權,這種情況下其他諸侯豈肯罷休,八王之亂因此達到了高潮。內鬥的同時帶來的是胡族趁虛而入,趁勢崛起,也就有了“五胡亂華”。


“五胡亂華”,北方一片動盪,不僅胡族攻擊北方漢族,以至於不得不“衣冠南渡”,連胡族自己也相互殘殺,可以說是民不聊生,文明倒退,只能說血腥味十足,對於當時的漢人無疑是災難性的。北方先後建立的後趙和前秦兩個比較統一的政權也在內鬥和陰謀中最終瓦解,並沒有帶來和平(最終鋪墊大一統的是後來北朝的北魏政權)。那個時代不同於任何一個時代,堪稱是中國最混亂的時刻。



混亂的社會環境帶來的是畸形的文化,這些讓我們現代人難以接受,爭議非常大,不少漢族男人以女性化為美,而且服用“五石散”,清談(大話連篇,不務實)盛行。儒家人倫也崩塌了,臣不為君而只為己,就比如東晉的桓溫說過不能流芳千古,遺臭萬年也是可以的,這種價值觀就只能出現在亂世,只為了生存。同室操戈者也比比皆是,什麼子殺父,弟殺兄很常見,皇帝也有荒淫無度者,那個時代的皇帝善終者甚少,實在是不能作為某種典範讓人學習。政治上的混亂讓書的記載都變得非常困難(除了胡族十六國和東晉還有冉魏等政權),一般人看了那段歷史甚至連誰和誰同一時期存在都很難搞清楚,難梳理的就難傳播,看不太懂大家也就不愛看。

而且五胡十六國加上南北朝時期確實在某種程度上發生了民族融合,也就是殺戮同融合並存,史學家對這段歷史是見仁見智。還得是那句話,爭議很大,研究起來很複雜。有些問題並不能形成特別統一的觀點,這段說不上光榮的歷史因此就不能讓所有人向對漢唐文明那樣所熟知。


大眼大世界


五胡亂華是中國歷史上一次非常的大災難,先看一組數據,就知道為什麼我怎麼說了,

 晉武帝太康三年(282年),戶口調查全國有一千八百萬人 西晉的統一局面只維持了十一年,就發生了八王之亂和緊接著歷史上著名的導致華北地區人口在八年之內消失90%的五胡亂華。所謂的十室九空, 後趙滅亡時(351年)華北地區漢族不到30萬人加上南遷的近百萬人,在這幾十年裡,死了一千多萬人啊,可想而知當時的慘狀,胡人大肆屠殺,姦淫甚至食用漢人,戰亂,疾病也帶走了很多人的生命,可謂是“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啊

為什麼這麼大的災難,反而歷史記載如此之少呢?


第一,漢人都消失了,大多數人都死在了這場大災難當中,能夠撰寫史書的文人大都被殺,而胡人又大都不識字如何記載?而且當時過於混亂,就算有人寫了史書,也很可能在在戰火中毀壞了。



第二,為了中華民族的團結。我們中的大多數人瞭解歷史知識,都是來自與歷史教材,不過歷史教材對於這樣的內容實在是言之甚少,而且五胡亂華這個詞語都要改為“少數民族南下”,可見正好應了那句話“歷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前文思沿

首先因為我們是多民族的國家,中國能夠走到今天,就是多民族融合的結果。

在歷史上,這些民族不僅僅是進行融合過,相互之間更是爆發過持續上千年的戰爭。

為了維護多民族團結和諧的局面,現代的媒體和課本都有意無意,在淡化歷史上民族之間的衝突和戰爭。

然而歷史是不能被忘記和篡改的,甚至我們可以這樣說,只有當我們有勇氣去面對歷史上比較血腥的一幕的時候,我們才會更加珍惜目前來之不易的和平和多民族團結局面。

因此我們應該儘量還原歷史最真實的一面,而不是粉飾太平,更不能讓歷史成為任人打扮的婊子。

回到五胡亂華問題上來,這要從西漢說起。

漢武帝年間,漢朝政府和匈奴展開了幾十年的大戰。匈奴的一支南下歸順了漢朝,從這時期,就不斷有北方的少數民族南遷和漢人進行雜居。

東漢時,這種局面仍在繼續。到了三國的時候,由於戰亂的原因,中原漢人口數量大量減少。更多的北方少數民族大量進入陝西山西河北,逐漸形成了對中原的長安和洛陽的包圍態勢。

到了晉朝,八王之亂再次削弱了漢人的力量。這時,北方的少數民族趁勢消滅了西晉。中原漢人被迫大批南遷,進入長江和珠江流域,和當地的百越、三苗部族進行了融合,史稱衣冠南渡。

說是五胡亂華,主要指匈奴、鮮卑、羯、羌、氏,實際上遠遠不止五個民族。他們在中原和華北地區相繼建立了十個政權,對於中原漢人進行瘋狂屠殺。

西晉時中國北方約有兩千四百萬人口,到了隋朝,只剩下了一千萬左右。野蠻的少數民族,採取了對漢人的野蠻屠殺政策,企圖滅種滅族。

在北方少數民族對中原漢人野蠻屠殺的過程中,勤勞勇敢的漢人也進行了不屈不撓的反抗,湧現出了一批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

比如冉閔。公元349年,冉閔率領趙人誅殺胡羯,頒佈法令,凡漢人斬殺胡羯人者,不論文武,都可升官。一天之內,就斬殺數萬胡人。數月之內,基本上把胡羯人殺盡,總數達到二十幾萬,全部扔到城外,給野狗野狼當口糧。只要長的不像漢人,不會說漢語者,格殺勿論。這就是傳說中的滅胡令,從此胡羯族一蹶不振,基本上被滅族。漢人的強烈反抗沉重打擊了北方少數民族的囂張氣焰。

遠在健康的東晉王朝,也組織了數次北伐。

第一次北伐,由祖逖領導。他為了提升自己的能力,每天天不亮,就起床練習武功,人稱聞雞起舞。他帶兵曾一度收復黃河以南的大片領域。後來因朝廷內部的爭鬥,被迫中止。

第二次北伐,由庾亮指揮。他指揮軍隊最遠曾經打到琅琊的費縣。因為內部配合的問題被迫退回。

之後還有殷浩、桓溫、劉裕等人組織的多次北伐,數次北方雖然沒有能夠成功的收復國土。但在很大程度上也打擊了北方的胡族,延緩了他們向南進攻的步伐。完整的保護了南方的華人政權,然後換人不至於被他們殺光,漢文化也得到了傳承和保存。


新知傳習閣

五胡亂華這段歷史對於漢民族來說,是一段非常屈辱的歷史,幾近亡種滅族,這也許是歷史教科書迴避不談的原因之一吧,其慘烈程度不輸給日本侵華戰爭。

在西晉八王之亂後,匈奴、鮮卑、羯、羌、氐五個胡人的遊牧部落聯盟先後佔領了中國北方地區,他們來到華北地區建立了幾十個大大小小的國家,其中名氣最大的是五胡十六國。但是這其中沒有特別強大的國家,王朝更替非常快,一個國家就是一二代國君。

北方連年的殺戮使得人口銳減,在公元300年,通過前期三國時代的修養生息,中國人口增長到3379萬。在公元304年冬天,氐族領袖李雄建立前漢國,匈奴貴族劉淵建立前趙國開始,中華民族的災難就降臨了,北方漢人被大量屠殺,或死於戰火,從2400萬銳減到不到400萬,大量的漢族人口為了活命,逃難來到長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生活在東晉的政權下。

史書記載,最殘暴的羯族皇帝石勒一次就屠殺漢族百姓數十萬。石勒的祖先是匈奴別部羌渠部落的後裔,他是奴隸出身,後來建立了後趙政權,這是一個殺人不眨眼的人,犯下了堪比日本侵略者的惡行,在攻破鄴城後屠殺數萬餘人,並且將婦女珍寶掠走。他最大的惡性在寧平城一戰,屠殺已經投降的10餘萬晉軍,但凡有活著逃出去的人,被石勒手下屠殺後焚燒時吃光。

最讓人髮指的是,羯族這個少數民族似乎與漢族人天生有仇,他們喜歡將漢人頭顱掛在城牆上,這樣的慘狀被它們叫做 “屍觀”。以石勒為首的羯族人還喜歡瘋狂殘害漢族婦女,他和手下把漢族婦女稱“兩腳羊”,晚上供他們在軍營裡取樂,白天把漢族婦女殺掉當做軍糧食用。

幸運地是誕生了冉閔這樣的漢族英雄,他的祖上漢朝的重臣,後被石勒堂侄石虎收為養子。在控制了局面後,冉閔建立了冉魏政權,他果斷頒發了“殺胡令”,將石氏家族徹底掃除乾淨,羯族這個殘暴少數民族的幾乎所有人也被冉閔徹底誅殺。後世的很多學者認為,冉閔在危急時刻拯救了北方的漢族,避免了漢族的滅族之災。

2012年,冉閔的後裔在河南安陽建立了中華武魂園,每年海內外炎黃子孫都會自發來祭拜這位漢族的英雄人物。


科壇春秋精選

我們需要知道,現在大部分人的歷史知識都是從影視作品,書籍和中學的歷史教育中獲取的,但為什麼我們對五胡亂華這段歷史其知之甚少?

因為這段歷史太複雜了,五胡十六國時期,涉及民族眾多,胡人名字又怪,像什麼“劉閼陋頭”、“乞伏傉大寒”、“拓跋猗倉”。這些名字你能讀下來嗎,就算能讀下來,記得住嗎?





如果有興趣可以去查一查那些君王的名字,絕對會讓生無可戀。

還有就是民族問題。

但就這一點就已經不符合當今的政策了,更何況五胡亂華的歷史又是血腥殘暴的歷史。

《晉陽秋》中記載“胡皇”石勒一次就屠殺百姓數十萬,諸晉史中也有大量屠殺記錄,石勒其侄石虎更加殘暴。不僅如此,五胡亂華時期,政治極其不穩定,經常導致頻繁的戰爭。
東晉十六國國時期,北方少數民族與漢族之間,以及他們相互之間的戰爭,連年不斷,持續近150年之久。北魏“孝昌之際,亂裡尤甚。恆代而北,盡為丘墟,崤潼已西,煙火斷絕。齊方全趙,死於亂麻,於是民生耗減,且將大半”。
這種毀滅性戰爭的結果,便是“人皆相食”,“白骨遍野”,“千里無煙爨之氣,華夏無冠帶之人”。統治階級之間的爭權奪利,加上對人民的殘酷剝削,使得“民盡流離,邑皆荒毀,由是劫抄蜂起,盜竊群行”,貧民起義層出不窮。

這樣的歷史有編劇願意將它做成影視作品嗎,即使願意做成了影視作品,廣電會過審嗎?

我們學習通史是在初中時期,初中的歷史教科書會介紹這麼血腥陰暗的歷史嗎,即使介紹,也會一筆帶過,更何況現在的歷史課本已經把五胡亂華這段歷史給刪除了。


明白歷史

對於五胡亂華這段歷史確實是中國歷史上最悲催的一段時期。在知識,文化,經濟,人口等等的方面都出現了一次極大的斷層,至於說為什麼我們對五胡十六國時代的瞭解很少。其實很大的一部分原因是人們在知道那個時代的悲催後,主觀上並不願意去了解那個時代。人們都是喜歡榮譽多悲慘的。

五胡亂華也並非人們所理解的那樣僅僅是五個少數民族對中原大地的禍亂。“五胡”主要指匈奴、鮮卑、羯、羌、氐五個胡人大部落,但事實上五胡是西晉末各亂華胡人的代表,數目遠非五個。百餘年間,北方各族及漢人在華北地區建立的國家達數十個,強弱不等、大小各異,其中存在時間較長和具有重大影響力的有五胡十六國。也因為建國的時間不等,很多所謂的國家並沒有在一個完整的體系下運轉多長時間。所以對國家的記載也就少之又少。而長年動亂也導致了文人很難了解全國發生的事情。也許今天某個人打算去寫一個國家,結果還沒等準備好。這個國家已經改朝換代了。資料無法收集,在整理上也就做不到有多麼詳細。

雖然史這個東西很多時候是當代掌權者派人編纂的,但是往往都是後一個朝代才對前一個朝進行詳細,系統的總結。眾所周知,唐朝無論是李淵還是李世民在皇位上都有些紕漏。以至於對篡位者的司馬家很是牴觸。李世民更是公開的表達過自己對司馬懿以及司馬家的不友好態度。所以在對於兩晉的歷史,唐朝雖然修纂了。但是在語言上並不是很友好。即使如此,關於五胡亂華和南北朝並立的那一段時間中,相關的史料也是有一些的。.《晉書》;《資治通鑑》 ;《十六國春秋》;《魏晉南北朝史綱》等等都是記載的那一段時間的歷史。其中二十四史《宋書》(此宋非趙宋)、《北齊書》、《梁書》、《南齊書》,《陳書》、《魏書》(此魏非曹魏)、《周書》、《南史》等等是記載的南北朝那一段時間的歷史。因為時間相距不遠,所以對五胡亂華時候的事情也多有提及。只不過後世去研究的人並不多而已。我們接觸的也不多。

五胡亂華之際是胡人對中原地區人口大肆屠戮是造成的人才凋零的主要原因之一。請注意,是主要原因之一!在這個原因之外其實也有很多是漢人中野心家造成的。還有就是在東晉後期頻繁的農民起義也造成很大程度上的人口流失。但絕不能忘記的是,正式五胡亂華中的胡人才造成了這樣的原因。當時各個政權正亂不休,世家大族中除了一些移居南方的以外。很多的也相繼成立自己的國家。而他們之間的相互征伐也造成了很大的原因。想想多則十幾年,少則三五年就會經歷過一次政權交割。對於熟知歷史的人來說,應該明白每一次政權交割都意味著大量的官吏和世家的滅亡。而且三國後期開了一個很不好的頭,就是夷三族。這使得五胡亂華之際掌權者對下屬動輒夷三族。要知道能被當權者夷三族的大多都是官宦人家。而他們掌握的大量知識和書籍。他們的死也造成了家族性質的記載缺失(就是家譜)。

復旦歷史學者葛劍雄認為,由於五胡十六國時期的人口損失僅比東漢末年小一些,谷底時期大約僅剩下三成多的人口 。
北方漢人南遷
根據《十六國春秋》的記載,370年,前秦滅前燕時,從前燕得到245.87萬戶,998.79萬口,而前燕的轄區僅僅包括河北、河南、山東和山西的一部分,加上之前屬於前燕管轄的秦隴地區和前涼管轄的河西地區,當時北方實際人口至少也有1300萬了。東晉方面,由於西晉末南方已經有近千萬人口,雖然東晉建立後尚在境內有一些戰爭,人口有一定損失,但這些損失都被北方南下的流民補充,所以人口仍然維持在千萬以上

楊宇佳

第一,與國家的政策有所牴觸,不被歷史教科書大規模記錄。

我們從初中開始學歷史,從未在歷史上聽到說五胡亂華這四個字。小時候,我歷史老師講到這一段,永遠都是一句話,這是我們中國歷史上一個民族大融合時代。

卻從不告訴我們,這民族大融合五個字背後,是多少血淋淋的屍骨。

第二,歷史的遺忘。

教科書不記錄還算正常。但是有關這一段的資料也在不斷的遺失。就像很多歷史老師,就算她知道這件事,他也不會跟你說。因為這跟考試沒關係,說了有啥用?久而久之,折斷歷史就被掩埋了。同樣的道理還有抗日戰爭中的國民黨正面戰場的歷史,也一樣的,我到現在記得,除了一個七七事變,一個臺兒莊。就沒有了。抗日戰爭的教科書記錄上,百分之八十的記錄都是跟敵後戰場有關。平型關,百團大戰,潘家峪慘案,左權將軍,老師也不說,反正考試不考,說了也米用。

第三,咳咳,主流媒體的故意遺忘。你看過任何一部有關五胡亂華的電影電視嘛?沒有把,主流媒體根本不宣傳這些東西。而且不止不宣傳,任何跟少數民族戰爭的東西,現在都很少宣傳,霍去病衛青的漢武大帝,多久沒上過電視了?明朝抗日的李如松,不看那些事兒,我到現在還不知道。鄭成功的電視劇這些年也沒人拍了。近幾年都是些什麼破爛電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