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諸如愛因斯坦、牛頓、普朗克、錢學森這樣的大科學家的下一代子女都泯然眾人?

科普與互聯網

首先,您提到的幾個人的直系後代血親,確實沒有做出超過長輩的成績,這很正常,在一個時代,處於他們這種巔峰的人就那麼幾個,而且有時候還有時代背景的原因。但是,他們的後代裡,仍然有取得了一些成績的後人,如工程師和教授等,但是,父輩的光輝太過耀眼了,完全將他們遮擋住了。不過即使如此,仍有一些能夠閃耀出光芒,如居里家族,老居里夫婦因為在核物理上的發現兩次獲諾貝爾獎,大女兒和女婿在同一領域再次獲諾貝爾獎,小女兒獲諾貝爾和平獎……而在第三代和第四代,仍然有許多傑出的科學家。

至於居里家族為什麼能夠有這樣多的科學家和名人,應該和家風、家教有很大關係,具有偉大人格的居里夫人,雖然科學的光芒璀璨,但毫無疑問可以稱得上是一位傑出的教育家。雖然智力與遺傳有關,但後天的開發亦極為重要。可以這麼說,遺傳因素可以決定智力發展的上限,但多數人並沒有把它用到極致。有時候,家族文化和家風傳承,對人的塑造,更加重要。

在家族文化傳承上,一些確實做得很好,如伯努利家族,三代人,8位數學家。數學界和物理學界的人會知道這個家族有多牛,到處都是他們的名字,因為,他們是一群人在戰鬥……

對了,還要糾正一下,你的問題。就是錢家,你要把錢學森放到整個錢家裡來看,有人總結錢家,出過“一諾獎,二外交家,三科學家,四國學大師,五全國政協副主席,十八兩院院士。”錢學森、錢偉長、錢三強,錢基博、錢鍾書等都是這個錢家。曾經,錢偉長教授在解答“錢家為什麼能出那麼多名人”時說“我們錢家人喜歡讀書,書讀多了容易當官,當官的容易出名。”一句玩笑話,也點出了讀書、文化和家風的重要性。

再比如著名的達爾文家族,那個提出進化論的達爾文,只是這個家族裡閃耀出的一位而已,這個家族從達爾文的祖父到他的曾孫6代,共有10位皇家科學院院士。


冉浩

牛頓沒有後代,但基本上,大多數科學牛人的後代都的確不如牛人本身,這似乎是個規律。

正所謂,物極必反。雖然大多數研究指出,IQ可以遺傳(主要指母親的智商),約在50%—70%之間,甚至有時智商遺傳的概率可能高達90%,

但遺傳上學會有退化這個概念。即使雙親都在某個領域極為卓越,而後也會在相應領域取得成就,但基本上不會超出父母的成就。

愛因斯坦有三個孩子,大女兒1歲多就掛了,大兒子是水利工程學家,就世俗眼光不算平庸,只要不和他爸爸比較。二兒子20歲的時候就得了精神分裂症,沒有結婚。只有小兒子伯恩哈德·愛因斯坦還算健康成長。

普朗克的4個孩子全都先於普朗克去世,所以不知道他們會不會大器晚成。可以說,一個人的成才除了智力因素,也有很多社會因素,有必然性,也有偶然性。

錢學森的子女也還是算有才華的,並且都和錢學森一樣,為祖國的發展建設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兒子錢永剛最終成為了一名高級工程師。錢永真有音樂天賦,後從事音樂教育工作。

其實很多時候,科學牛人的後代並非像我們想象的那樣不堪。只不過由於自己活在父輩的巨大光環下,給人感覺“燈下黑”。

除非他們像蘇東坡父子或者王羲之父子那樣與父輩並駕齊驅,才算不泯然於眾人。這是我們普通人的看法:你爸爸都那麼厲害了,你怎麼能只比我們厲害一點點呢。

所以,基於這種“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的看法,我們難以接受,“龍生九子,子子不同”。在加上他們作為科學大家後代的特殊環境,所以我們會認為科二代們,泯然眾人。


鎂客網

首先先明確一下牛頓一直單身,沒有後代。

愛因斯坦的大女兒1歲多就去世了,大兒子是水利工程學家,後來在美國加州大學伯克萊分校做教授,不能算泯然眾人。第二個兒子曾經立志成為精神分析學家,但不幸的是,20歲的時候就得了精神分裂症,沒有結婚。愛因斯坦的孫子也很厲害,伯恩哈德·凱撒·愛因斯坦也是一個物理學家. 愛因斯坦的一個重孫子托馬斯·愛因斯坦在美國加州做醫生,另一個重孫子保羅·愛因斯坦,繼承了愛因斯坦的小提琴天賦,是小提琴家。

普朗克是一個悲傷的人,他與第一任妻子所生的四個孩子都在他在世的時候都去世了,所幸留下了二個外孫女。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普朗克的大兒子卡爾死於凡爾登戰役, 1917年女兒格雷特在產下第一個孩子時去世,她的丈夫娶了普朗克的另一個女兒埃瑪,不幸的是埃瑪在兩年後同樣死於生產。格雷特和埃瑪的孩子存活了下來,並且繼承了她們各自母親的名字,普朗克也為她們取名格雷特和埃瑪。1945年1月23日,普朗克的二兒子埃爾溫·普朗克因參與暗殺希特勒未遂而被納粹殺害。第二任妻子為他生了第三個兒子赫爾曼。第三個兒子的情況好像文獻沒有記載。

錢學森與夫人蔣英生有一兒一女,兒子錢永剛、女兒錢永真,錢永剛是高級工程師、上海交大兼職教授。長期從事計算機應用軟件系統的研製工作。錢永真是音樂教育工作者。

其實科學家有才華,不等於他的孩子一定就獲得了優良的遺傳基因。因為孩子分別從父母那裡獲得50%遺傳基因,還有發生一些很小的突變。此外,一個人的成才還有智力因素,也有很多社會因素,有必然性,也有偶然性。


科壇春秋精選


網絡配圖

首先要澄清一個事實,牛頓終身沒有結婚,更沒有子女,所以談不上下一代子女泯然眾人。


網絡配圖

其次,愛因斯坦有兩個兒子,長子漢斯,次子愛德華。長子漢斯1938年就隨愛因斯坦遷居美國,1947年至1971年一直擔任美國名校加利福尼亞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水利工程學教授,直到1973年因心臟病發作病死,享年69歲,應該說還不錯,比一般人還是強太多了。愛因斯坦次子愛德華則比較悲慘,他幼年時父母就分居,9歲時父母離婚,這些都對他的心理造成了巨大傷害。10歲的時候,他因對父親充滿了敬佩和愛慕,就給愛因斯坦寫信,但是愛因斯坦卻很久都沒有回信,這又一次深深的打擊了愛德華。後來愛德華通過努力成為一個出色的鋼琴家。但是,不幸的是,在他19歲的時候就得了精神分裂症。此後的歲月裡一直到1965年,他55歲去世,都飽受病魔折磨。實際上他的個人成就也不錯,只是由於愛因斯坦對他關注不夠,而產生了精神問題,影響了他後期的發展。

網絡配圖

再次,普朗克有5個孩子大兒子卡爾、二兒子埃瑪、雙胞胎女兒格雷特、埃爾溫和三兒子赫爾曼。其中,普朗克的大兒子卡爾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死於凡爾登戰役,二兒子埃瑪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因參與刺殺希特勒未遂,而被納粹殺害。雙胞胎女兒均死於難產。普朗克三兒子赫爾曼則沒有什麼記載。總體來看普朗克的子女的確已經泯然眾人了。

網絡配圖

最後,錢學森有一個兒子錢永剛,一個女兒錢永真。錢永剛當過軍人,後來考入國防科技大學計算機系,1982年大學畢業後,又在1988年獲得加州理工學院的計算機碩士,是計算機應用軟件系統的高級工程師,上海交通大學的兼職教授。整體來看也非常不錯,超過了中國大多數普通人。但是,他的女兒錢永真只是一個普通的音樂教師。

總體來看,這些科學巨匠的少數後人有的不說子承父業,最起碼仍然可以在學術界謀得一席之地。但是,他們的大多數的後人的確都是泯然眾人。這可能和科學巨匠們本就不是基因遺傳的產物,而是基因變異的產物。所以,其後人必然要回調到正常人的水平。


地震博士

愛因斯坦和牛頓這個級別的科學家是最頂級的科學家,這個級別的科學家太少了,就這兩位,到這個級別直接討論他們個人就可以了。比如:牛頓並沒有後代,愛因斯坦有後代,是不錯的工程師,但確實和愛因斯坦的歷史地位沒法比。

更合適的討論對象其實應該是泛泛的牛人,比如我們可以用諾貝爾獎得主這個群體來討論,他們的後代是否同樣會取得卓越的成就。

據我所知,父子(或母女)同獲諾貝爾獎的有如下幾對:湯姆遜父子,布拉格父子,玻爾父子,西格巴恩父子,奧伊勒父子,科恩伯格父子和居里母女。

布拉格父子可能是最著名的一對父子諾貝爾獎,因為他們是分享的,並且作為兒子的小布拉格更有才華和能力。

換句話說諾貝爾獎得主(數量級是千)的後代比普通教授(數量級至少是千萬)後代得諾貝爾獎的幾率要高的多,更不要說和普通人的後代比了。

原題中還出現了普朗克,普朗克是德國科學的象徵,他的後代中除病故及死於前線的外,比較著名的一個兒子是歐文(Erwin Planck,1893-1945),他是一名政客,並參與了刺殺希特勒的密謀,最終因刺殺行動失敗(可以看阿湯哥2008年演的一部電影)而被絞死。雖然歐文不是著名的科學家,但說普朗克的子女泯然眾人我是不能同意的。同樣錢學森的子女在那個時代也是優秀的職業人,並沒有泯然眾人。

總之大科學家的後代,除個別情況外,大多數還是會比普通人強,但要想達到和大科學家本人一樣的歷史地位則比較難,畢竟能成就大事業除了能力,機遇也很重要,但說大科學家的下一代都泯然眾人恐怕是我們的錯覺。


物理思維

一個人的成才有三個方面的因素:個體本身因素,家庭因素,社會環境因素。

有人做過實驗:將兩個父母雙亡的同卵雙胞胎分送兩處,一個寄養在孤兒院,一個由試驗者自己帶著。若干年後,這兩個小孩雖然遺傳基因一模一樣,可是性格、愛好、口音、才能等各方面都相差很大,除了相貌類似以外,其餘幾乎完全不同。說明家庭和社會環境對小孩成長成才至關重要。小孩出生一張白紙,除了吃喝拉撒睡,其他什麼都不懂,全部都是從後天家庭及社會環境中學來的。有人說性格遺傳,從實驗結果看卻完全不是,這和我們平時的感覺相去甚遠,為何?這是因為,一個家庭氛圍可以影響、薰陶和培養一個人的性格,而一個家庭的氛圍一旦養成,就非常穩固,若沒有重大家庭變故,極難改變。可以想見,類似的家庭氛圍會將家庭後代的性格逐漸塑造成類似的性格,就類似遺傳一樣。而實際不是遺傳,而是家風的自然傳承。性格如此,愛好自然也與此類似;口音更不用說了,在湖南說湖南口音,在四川就講川話。

回到題主的問題:科學家的後代為何就不一定傳承科學家的性格、愛好呢?科學家大多離開原來的家庭,開創了自己的生活。而至關重要的是,科學家創造了不朽的科學成就,這都是在科學上辛勤付出的結果,不是那麼輕鬆得來的,在科學上的付出就意味著對家庭以及家庭成員的疏忽,自然對小孩的影響也就淡了很多,他們的小孩也就沒有受到太多他們的影響。這就是壞的家風因為薰陶而得到繼承,而好的家風因遠離和疏忽而得不到傳承。

而一個人的遺傳因素,不是由父親或母親單方面決定的,而是由父母雙方基因的隨機組合,當然後代的遺傳物質就和父母有很大差別。

社會環境也是一個重要因素,小孩和父母成長的社會環境必定會不同,這也不可能將小孩再次塑造成同樣的科學家。

最後,成才除了遺傳、家庭影響、社會環境外,還有因性格決定的一個人的勤奮鑽研、自主努力分不開,再好條件,不努力學習也是枉然。即便努力學習,可是學習的內容和方向千差萬別,最終也不一定再次造就一個科學家。


鷗洋10

怎麼可能泯然眾人?胡說八道。事實上關於某一個大科學家的智商分析並不能只分析他一個人,關於這個問題,我先拿錢學森來做一下分析。

錢學森,浙江省杭州市人,199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是吳越錢氏家族的後人,其家族的第一代祖先是錢鏐,為五代時吳越國的開國國王,對杭州和江浙一代的經濟發展起到了奠基作用,錢鏐的後人不僅人才輩出,而且遍佈世界五大洲。據統計,當代國內外僅科學院院士以上的錢氏名人就有一百多位,分佈於世界五十多個國家。其家族主要的名人有:

錢鏐

宋末:錢選(南宋末至元初的著名花鳥畫家)

明代:錢德洪(明朝中後期哲學家,思想家,教育家。明朝 嘉靖十一年(1532年)進士。浙江餘姚(現由寧波市代管)人。王陽明的學生,是王陽明之後儒家心學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於同時期的哲學家、思想家王龍溪齊名

錢穀(明朝著名書法家,手錄古文金石書幾萬卷。)

清代:錢謙益(中國明末清初散文家,明末東林黨首領,清初詩壇的盟主之一。)、

錢曾(清代藏書家、版本學家)、

錢大昭(嘉慶元年舉孝廉方正。從學於其兄,時有“兩蘇”之比。參加校錄四庫全書、學問淵博,於經、史皆有造詣。)

錢大昕、錢松、錢杜、錢棨

現代:錢穆、錢復、錢基博、錢鍾書、錢崇澍、錢家治、錢學森、錢玄同、錢三強、錢偉長、錢學渠、錢永健、錢思亮、錢家駿、錢其琛、錢澤南、錢存訓。

同樣的還有普朗克家族。

馬克斯·普朗克出生在一個受到良好教育的傳統家庭,他的曾祖父戈特利布·雅各布·普朗克(Gottlieb Jakob Planck,1751年-1833年)和祖父海因裡希·路德維希·普朗克(Heinrich Ludwig Planck,1785年-1831年)都是哥廷根的神學教授,他的父親威廉·約翰·尤利烏斯·普朗克(Wilhelm Johann Julius Planck,1817年-1900年)是基爾和慕尼黑的法學教授,他的叔叔戈特利布·普朗克(Gottlieb Planck,1824年-1907年)也是哥廷根的法學家和德國民法典的重要創立者之一。

所以由此可見,一個大科學家,並不是憑空就能冒出來的,他的後代也不會忽然就默默無聞,可能他的後代不能達到他所在的那個高度,但是他的下下一代呢?下下下一代呢?家族傳承就是這樣,一個古老的家族,一個具有優良傳統的家族,必然是能人輩出,絕對不會曇花一現的,所以古語只會說“富貴不過三代”,但絕對不會說“書香不過三代”,知識只會帶帶相傳,家族傳承久了就是世家,而在中國,只有傳承幾千年的世家,卻沒有傳承幾千年的王朝,就是這個道理。


落下m

我不知道這些偉大人物有沒有後代,但是我卻可以解釋為什麼他的子女為什麼變的一般。

一、幾率問題

首先,這個泯然眾人是指跟誰比,跟我們一般老百姓比,還是跟他們這些偉大的人物比。

如果跟這些偉大人物比,我相信99.9%的幾率是泯然眾人,因為這樣偉大的人物幾百年甚至上千年才出一個,你指望他們的下一代接著再出現一個偉人,甚至還要超過他們,這本身就不現實。整整好幾代人都不一定能出現一個能跟他們媲美的人物。

如果是跟一般人比,我覺得他們再怎麼差也比一般人強,絕不是泯然眾人。憑他們老爸這些人的額財力、關係,隨便混混都比一般人要強的多的多。

二、教育問題

他們偉大,但他們不一定就擅長教育孩子

。我們很容易犯這類“愛屋及烏”的錯誤,覺得一個人厲害,那他別的方面也一定厲害。恰恰相反,術業有專攻。看看我們每年的高考狀元家長從事職業的調查,老師的比例是最高的。

這些偉人可能在他們的專業上是毫無職業的NO1,但是在教育孩子方面,可能他們還比不過一個小學老師。

更重要的一點是,教育是需要家長付出大量精力的一項職業,而對於這些偉人,他們更多的時間是耗費在實驗、科學上,他們沒有時間來教育自己的子女,所以偉人的子女可能受到父母的教育影響反而越小。



三、科學環境時代的問題

要知道這些偉大人物之所以成為偉大的原因不僅僅是他們的智力,還與他們所處的時代、環境都有密切關係的。

他們之所以可以取得偉大的成就跟他們之前時代取的科學成就是密不可分的。我們不能因為我們吃了9個燒餅沒飽,而第10個飽了就認為第10個是最好的,最有價值的。科學一個長期累積的過程。當一門科學累積到一定量時,它必然要迎來一次爆發。這時候如果不是愛因斯坦發現,也可能會被馬因斯坦,醜因斯坦啥的發現。而他們只不過是恰逢其回罷了。

這種長期積累引起的科學大爆發幾百年才一次,從這一點,你就不能指望他們的孩子超過他們。


四、運氣

有這麼一句話,賺小錢靠努力,賺大錢靠運氣,這句話也適合科學界。你可以有很高的智力,艱苦奮鬥的作風,但這些只能保證你是一個出色的科學家,但是不能讓你成為一個偉大的科學家,你可能跟偉大之間就缺少一次運氣。這也是為什麼古往今來,可能超過他們智力水平的人可能很多,比他們更加努力的人也很多,但是稱之為偉大的人物就那麼幾個的個重要原因。


所以,偉大不是那麼好實現的,跟個人、環境、運氣都是密不可分的,缺少一點都不能成為偉大。從這些方面講,偉人的孩子並不比一般人好多少。


神通奶爸

俗話說“龍生九子,各有不同”,其實對於偉人、名人來講,他們的下一代並非泯然眾人,其中佼佼者不乏存在。只是沒有父輩那般的聲名顯赫罷了。

例如牛頓終身未娶,孑然一身;愛因斯坦的長子同樣也是大學教授。而有人總結錢家,是出過“一諾獎,二外交家,三科學家,四國學大師,五全國政協副主席,十八兩院院士”的家族,錢學森、錢偉長、錢三強,錢基博、錢鍾書等都是這個錢家;錢學森的兒子同樣是高級工程師。

所以,即便是沒有父輩們那般“牛”,但是也非我們常人可比。

從另一個方面來講,基因的遺傳很神奇,孩子會從父母那裡各得50%的基因,還不包括可能存在的某些基因突變因素。

另外,這些科學家們嘔心瀝血的為全世界做出傑出的貢獻,完全屬於“舍小家、為大家”的大無道精神。當他們的時間和精力完全投入到科學研究上來的時候,難免會對自己子女的教育會有所妨礙。好在言傳身教的力量一直存在,這也是家教過程中最靡堅不摧的力量。

換句話說,科學家的子女尚且如此;作為我們普通人、平凡人,自己不是偉人、名人,更不要去特別的追求自己的子女如何、如之何。用坦然的心態,欣賞的眼光對待子女,更重視言傳身教的力量,做好自己。

相信我們的孩子會越來越好!


沫沫的靜好歲月

一個偉大靈魂的產生是偶然性的,是不可複製的。說白一點,無論一個國家還是一個家庭,你說你想培養一個偉人是不一定培養出來的。我個人的觀察和思考,大多數的偉人都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地點,受到過挫折和磨難。先說中國的,孔子,早喪父,母親一人歷盡苦難培養成人。孫武,生死流離,幾近喪命。范仲淹,家貧如洗,以冰粥為食。李時珍,踏千山,嘗百草,其中辛苦,幾人能為。近代那些為新中國而灑血的仁人志士,更是為千瘡百孔受盡欺凌的祖國而痛心,從而激發自身的熱血,創造了非凡的成績。李小龍如果一直在香港,可能就一普通人,但到了美國,目睹華人所受的種種歧視和侮辱,終成就了一代宗師。外國的,居里夫人,波蘭一直處於被欺凌的狀況,激發了她無限的愛國潛力。愛迪生,一是比較聰明,二是不懈的恆心,一般人做東西,誰能忍受一次又一次的失敗?諾貝爾,為了研究,幾乎把自己炸死。南丁格爾,在疾病和傷亡中穿行。幾乎所有成就傑出的人都有共同的性格特徵:吃苦,忍耐力強,大腦聰明,或是悲天憫人,或是融入自然。受過挫折,特別是民族或國家受到欺凌。一個人的聰明受很多因素的影響,環境,氣侯,食物,地域,等等。但有一點是肯定的,人類的潛能在這些偉人身上得到了極大的展現。優厚的生活容易讓人失去鬥志,"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個人看法,期盼對此話題感興趣的朋友共同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