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個人仍有餘力的情況下,心理諮詢師可以通過何種方式提升個案的數量?

段興宇

好問題,看得出來提問者是個細心而嚴謹的同行——仍有餘力確實是個很重要的前提。

留下多少餘力才是合適的?

心理諮詢師自己的精力狀況、心境狀況,當然是影響諮詢質量的一大因素。

所以,為了保證來訪者的利益,也為了保護諮詢師自己——畢竟諮詢師壓力太大,或者損害來訪者利益最終都會害了諮詢師自己——在自己能力範圍內接個案,才是符合倫理的做法。

但是我們必須考慮到一個客觀現實——人的狀態會有波動、諮詢中可能會出現有意料之外的困難、諮詢師的業餘生活也可能會有其他壓力出現。

所以,對於諮詢師來說,並不是『仍有餘力』就要把餘力用盡。而是,適當保存一些餘力,應對意外或突發情況,會比較穩妥。

這個每個人都會不一樣。我個人傾向於,每週有兩天完全沒工作的時間,比較合適。

為什麼想提升數量?

如果是想提升能力,其實仔仔細細做好手裡的個案,進步也會很大。

如果是因為你要申請某種資格,那麼確實就會比較著急了。(比如註冊系統的註冊心理師)

那麼,如果已經安排好了餘力的空間,怎麼增加個案量呢?

  • 確保自己底氣比較足,持續提升自己。要有個體督導、團體督導、朋輩支持。因為有時候會遇見『來訪者來找我諮詢,但是見了一次後我發現自己能力不夠,必須轉介』的情況。所以,一定要有督導。否則你很難去接那些對你來說明顯有難度的來訪者。最近半年,大概有10多個人找我想諮詢的,不過因為我覺得能力不夠,我就介紹給別人了。
  • 評估目前的個案情況,看看有沒有來訪者是適合增加諮詢頻率的。——這個是對心理動力學、精神分析而言。而且必須尊重來訪者的意願。也不是每個來訪者都會從中獲益。所以要小心評估。一般來說,同一個來訪者,一週最多也就三次諮詢。
  • 到更多的諮詢中心兼職。比如北京各個大學的心理諮詢中心,都會招聘兼職諮詢師。多兼職幾個大學,個案數量就多了。大學的心理諮詢中心的報酬不多,但是來訪者數量比較穩定。記得和工作人員建立良好信任關係,人家才願意把學生安排給你做諮詢哦~
  • 擴充同行人脈,等待轉介機會。經常參加團體督導或朋輩督導,還有培訓、讀書會。認識的同行越多,別人對你的專業水平越信任,如果遇見合適的個案,自然會介紹給你的。另外,如果你自己有覺得不擅長或做不好的個案,也可以轉介給同行或前輩。大家互相支持,非常重要。
  • 增加諮詢技能,擴充工範圍。比如說,你之前只做個體諮詢。那麼其實可以學學做團體諮詢。因為有些參加團體諮詢的人,可能就會考慮做完團體後,找你做個體諮詢了。你的專業技能越多,自然找你的人越多。
  • 多做公益活動。以我個人為例。我自己讀研究生的時候,帶領了二十多次公益的正念團體活動,是不收費的。這給了我鍛鍊機會,也給我帶來一些信任我的組員。在我開始正式帶正念八週團體的時候,大家就更願意參加了。
  • 寫作,科普寫作要練好。最好有一個自己的公眾號。或者悟空問答賬號等。固定的在幾大社交、問答網站上,寫東西。只要你寫出自己的獨特價值,能夠獲得讀者和同行的欣賞,粉絲和關注者多了,你也就容易有更多來訪者。我在網上,平均每個月會新出現兩個人問我是否接諮詢。一年累計下來,少說也有20個人了。

不要太執著於個案數量

最重要的,還是做好工作。把你能做得做到問心無愧。追求數量,容易讓人急躁。千萬小心。

無論是寫作還是公益活動,都是你幫助別人的方式。不要執著於用它們來吸引來訪者——那樣就不真誠了,有違初心。


照見

在守好倫理底線的前提下,

提高職業勝任力

比如

充分地瞭解自己

理解家族代際傳承

解讀亞文化及文化對自己

潛移默化的影響


分享到:


相關文章: